第二節 儒學的興起教案
問(2):我們該如何來看待這樣的“孝”呢?在他的“三綱五!钡乃枷胫杏袥]有可以值得保留的東西呢?
問(3):根據以上討論,哪位同學能概括一下董仲舒的基本思想?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天人感應 三綱五常
問(4)對于上述思想,當時的漢武帝是如何對待的呢?
(引導閱讀教材)找出相關內容并得出:漢武帝通過重用人才、興辦教育、確立儒家經典的地位等措施,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也使它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共同完成第9頁的學習思考
三、太學的出現(安以下條目理清線索即可)
1、太學的建立和發展
2、太學興立的影響
3、地方教育系統的初步建立
4、太學的清議及影響
例:《后漢書》記載,漢明帝曾經親自到太學講學,和諸位儒生就儒學經典的內容相互討論,前來太學門前圍觀聽講的人不可勝數。漢明帝這樣做說明了什么?
答案:說明了儒學地位的提升。說明了漢王朝最高統治者對儒學和教育文化的重視。
四、科舉制的文化影響亦即選官制度的演進歷程
引導學生閱讀: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和演變
選官制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權制度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主要包括奴隸社會的王位世襲制、兩漢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舉制
王位世襲制
從禹的兒子啟開始,禪讓制的慣例被破壞,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一次重大的歷史變革,它標志著原始社會的“天下為公”為奴隸社會的“家天下”所取代。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它是歷史的進步,其根源在于生產力的發展。
察舉制
秦朝以后,封建的選官制度有了發展。漢武帝時建立和發展了一整套選官制度用來選拔人才,其內容包括地方察舉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官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各方面人才的涌現是漢武帝時期出現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東漢時期繼續實行察舉制,但前后有所變化。初期主要依據人才在地方上的聲望,稱為“鄉舉里選”。中期以后,豪強地主勢力開始惡性膨脹,門第族望成為選舉的主要依據。在選官制度日趨腐朽的情況下,出現了一批世代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的豪門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發展起來。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權,選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現“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腐朽居面。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選官制度。三國時開始實行,隋唐時被廢除。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打破了原有的統治秩序,使漢代的察舉制度無法繼續實行下去。曹操為發展自己的勢力,采用“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曹丕當政時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具體做法是:中央選擇“賢有識鑒”的官員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訪士人,評列九品,作為官吏除授的依據;中正評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晉朝,九品中正制發生了變化,不再是選拔人才的途徑。由于中正官一職為世家大族所壟斷,選官任人唯看門第家世,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等級森嚴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東漢以來世家大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加速了魏晉以來士族制度的形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