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記
教學目標 :⒈運用對比方式議論⒉了解本文闡述的生死價值觀,認識生死大義教學時數(shù):1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二、解題⒈介紹作者⒉介紹寫作背景⒊介紹“碑記”文體三、整體感知⒈朗讀課文,質(zhì)疑解難⒉知識點歸納⒊思考:①貫穿本文的線索是什么?②作者是怎樣評價五人之死的重大意義和社會價值的?要求:分別引用原文中的一個句子回答。明確:①線索――“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②主旨――“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四、具體分析㈠析“五人”之死的經(jīng)過⒈五人墓中埋葬的是哪五位義士?他們?yōu)楹味溃棵鞔_:顏楊馬沈周――“激于義而死焉者也”⒉文天祥詩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有生就有死,在死神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但為何而死?是否死得其所?從古至今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動給我們作出響亮的回答。這五人也有機會茍全性命,但為了吳地百姓的安全,挺身而出,昂然受刑。在本文的記述中,雖然沒有留下他們的片言只語,但我們讀后,他們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們眼前閃現(xiàn),耳邊回響。齊讀第三、四段,感受五人英雄的壯舉、豪杰的正氣。并用自己的語言復述五人“激于義而死”的經(jīng)過。明確:周公之被逮(開端)→聲義(發(fā)展)→噪逐(高潮)→遇害(結(jié)局)⒊作者怎樣描寫五人當刑時的情景?表現(xiàn)了五義士的什么品質(zhì)?明確:“…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以詈之,談笑以死”、 “…顏色不少變”;表現(xiàn)了他們嫉惡如仇、視死如歸的斗爭精神和浩然正氣。㈡析“五人”之死的重大意義和社會價值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司馬遷這句名言運用比喻形象地點明了生命的價值。而這五位義士本素不相識,除周文元外,其余四人和周順昌也沒有任何交往。他們完全是“激于義”而自發(fā)參加斗爭、慷慨赴死的。對于他們的義舉,作者是怎樣高度評價的?主要運用什么手法?明確: “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對比手法和敘議結(jié)合①對比手法對 比 | 意 義 | |
五人“激于義而死” | 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淹沒不足道” | 光明磊落 |
五人“激昂大義、蹈死不顧” | 縉紳“易其志” | 不畏強暴 |
五人“有重于社稷” | 高爵顯位“辱人*行” | 死之意義重大 |
五人“盡其天年”(假設(shè)) | 豪杰“扼腕發(fā)悲”(現(xiàn)實) | 容于身后的顯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