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言時代教案
“我們那一代人,小孩子認得幾個字以后,都喜歡看《西游記》,不像現在可以看的東西多了,我們以前沒什么好看的,”不過,周有光卻自言自己看《西游記》是看了兩遍才看懂的,“讀書是件很好玩的事,第一遍看不懂,不要放棄,看第二遍,也許就能看懂了,”就是通過這樣的閱讀,周有光認為自己的“閱讀能力也就提高了。”
1923年,周有光進上海圣約翰大學就讀,“那是教會學校,圖書館隨便去看,那時我不僅看中文書,也看英文書,”那時的周有光受到左傾思潮影響,由此便決心閱讀《資本論》,“對我們來說,《資本論》很重要,但是那時沒有中文的,我埋頭苦干閱讀英文版,結果看不懂,不是文字看不懂,而是內容看不懂。”由此,閱讀的樂趣往往就跳躍在第一遍的不懂到第二遍的懂之間。
書櫥兼做菜櫥,菜有書香
1956年,周有光從上海調來北京,住沙灘原北京大學內,那是民國初年為德國專家造的一所小洋房,周有光占其中兩間半房間。“一間我母親和姐姐住,另一間是老伴和我帶小孫女住,半間做我的書房、客室、吃飯間。”而周有光也只能將書放在半間書櫥內,“另一半留著放菜碗,由此我在《新陋室銘》中寫道:臥室就是廚室,飲食方便,書櫥兼做菜櫥,菜有書香,門檻破爛,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歡迎老友來臨。”
書櫥與菜櫥功能合一的境遇只有到了改革開放之后,才有好轉。當時,周有光所在的單位建造新簡易樓,分得兩大兩小四居室。其中一小間,9平方米,也就功能獨一地做了他的書房兼客室,“我的書桌很小,只有90厘米長,55厘米寬,一半放書稿,一半放電子打字機。書桌又破又小,一次我玩撲克牌,突然一張不見了,原來從桌面裂縫漏到下面抽屜里了。”
書桌雖小,書櫥卻很大。在這個9平米的空間內,除了在窗口放小書桌,入口放個沙發,其余之地全是周有光的書架。周有光嫌這個書房小,進而,四個房間全都被布置成以書架為主,書成了這個家的主角,“我家里沒有什么家具,因為放了家具就不能放書了。”
盡管四間房子全被用來藏書,但周有光還是認為自己是有書無齋,“我國外親戚朋友,做教授的,都住的小洋房,他們都有書房。什么叫書房呢,不僅有看書、寫文章的地方,還有一個藏書的地方,等于是個小圖書館。我這是破房子,是有書而無齋。”
沈從文叫他“周百科”
從小時候開始,就讀了很多書,喜歡看《西游記》是周有光還記得起的,至于其他的書,則因為“太多了,說不上來了。”不過,周有光還清楚地記得對自己終身受益的書,那就是《不列顛百科全書》。在周有光的書房中,《不列顛百科全書》也是占據了一定的地位。
周有光專門有一書架擺滿了《不列顛百科全書》,共三排,從上至下分別是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事實上,周有光還有“周百科”的外號,那是拜連襟沈從文所賜。而在大學時,周有光與百科全書的情緣就結下了。
當時,大學老師指定《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一些篇章作為周有光及其同學必須閱讀的課外讀物,“比如說世界歷史,就告訴我們下課到《不列顛百科全書》看哪些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