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論文選讀
3.引導學生完成統(tǒng)習二所設計的結(jié)構(gòu)提綱 可以逐段朗讀,逐空填寫,適當補充和解釋古漢語中的類似的語言現(xiàn)象。
4.閱讀課文第三部分,大致了解語法和語音的變化情況。
5.比較閱讀 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要求學生將《語言的演變》和《語言與文學》作一比較,列出發(fā)言提綱,談談兩文的異同。通過比較閱讀,希望一石三鳥:加深對兩文的理解,培養(yǎng)鑒賞能力,訓練口頭表達。如果課業(yè)負擔不重,可以讓學生課外將“發(fā)言提綱”整理成文。
(設計c)
一、設計思路
圍繞語言的演變這個中心,課文綜合運用了分類、舉例、比較、引用等多種說明方法。教學時仔細分析這些說明方法的實際運用,就可以理清全文的層次,了解古今語言的演變規(guī)律。
二、教法展示
1.一讀課文,弄清“大小分類”,完成練習二。朗讀時要求全面仔細,逐字逐句。
小結(jié):課文第一部分從總體上舉例說明古今語言是不斷變化的,并分“三種情形”進行說明。第二、三部分把語言的演變分為三大類:語匯、語法和語音。大類之中分小類,如將語匯的消長分為舊詞消失、新詞出現(xiàn)、外來詞滲透等,將古今詞義的變化分為詞義縮小、擴大、轉(zhuǎn)移、弱化等,將事物名稱的改變分為詞語替換和忌諱引起詞語的變化等。
2.二讀課文,了解三種舉例類型。重點朗讀課文一、三部分,以默讀為主。
小結(jié):課文中出現(xiàn)了三種舉例類型:一是假設舉例,如第一部分假設孔子與顏回、子路談話,朱熹闖進去完全聽不懂說什么。二是典型舉例,如為說明古今漢語差別大而舉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一例。三是列舉舉例,如用形聲法說明漢字無論聲母、韻母、聲調(diào)都已有很大變化時,就列舉了“江、潘、泣、提、通、路、龐、移、諒、悔”等例字。
3.三讀課文,領悟比較和引用說明方法的妙處。為節(jié)省時間,可單以第二部分為例進行朗讀,漸漸領悟。
小結(jié):沒有古與今的比較,就無法說明語言在不斷變化;不引用文獻資料,就只好空對空地發(fā)一番議論而已。課文很好地運用了這兩種方法,大大增強了說服力。
4.課外完成練習三,方法參見設計a。
《語言與文學》教學設計示例
(設計a)
教學過程
1.測覽課文,完成練習一
通過教師談話導入新課后,即布置學生閱讀“分論”部分。在示范填寫練習一“詞匯”部分空格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繼續(xù)完成練習一的其余空格,以達到梳理課文、把握作者主要觀點的目的。(答案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2.研讀課文,分析論證藝術(shù)
有選擇地朗讀“分論”部分,并作以下分析(僅列要點):
“詞匯與文學”一節(jié),從《詩經(jīng)》的比興說到杜甫的《秋興》,再到朱熹的《觀書有感》。接著引用《文心雕龍》中有關形象思維的論述,從正面說明詞匯與文學的關系。這一部分最后所舉明世宗《送毛伯溫》詩一例,屬于反面論證。
“語音與文學”一節(jié),抓住了古韻和聲調(diào)這兩個特點,以舊體詩、古代駢體文和新詩為例,重點說明了文學作品的抑揚美和回環(huán)美。論述之中,作者還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紹了古韻和古代聲調(diào)的一些基本常識,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習者擴大知識面。
“語法與文學”一節(jié),依次談了“對仗”和一些“特殊語法形式”能夠造成語言的整齊美,做到言簡意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