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重行行》教學設計
比較閱讀,一般說來是把內容相關而又有所不同的課文聯系起來進行比較式的閱讀,是一種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維過程。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比較,是人們認識、鑒別事物的一種有效方法。中學生在學習中,如經常采用比較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學內容,提高閱讀效果。
五千年中華文明積淀了厚重的文學知識,語文教學作為傳播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載體之一,作為一門文學性與工具性并重的學科,它要求我們要做到博大、精深,因而,我們的語文教學就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文課本。我們只有讓學生多接觸各種有益的文本,才能讓學生在主體活動中逐漸地把言語作品內化為自己的心理要素,形成言語能力,積累語文的素養,提高語文素質。比較閱讀正是連接課內外的一座橋梁、一條紐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立足課本這一教學點,有意識的引進一些與課本有關的課外知識,同課文內容進行對比閱讀,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促使學生有意識地將觸覺從課內延伸至課外,又使學生從教師的引導中初步獲得課外的知識,進而達到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知識積累的效果,使學生走出局限于書本的小語文,邁向天地廣闊的大語文。在這一點上,李老師做的非常到位。她先用《古詩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與《行行重行行》做比較,讓學生去體會二者在抒發感情上的不同。然后又用十九首中的《上邪》,讓學生分析它在表達方式上和《行行重行行》的不同。采用這種方式讓學生發散思維,積極思考,既讓學生加深了對所學文本的認識,又拓寬了知識視野,達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同時運用比較閱讀,將學生由課內引向課外,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充分利用所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才能真正做到“得法于課內,運用于課外”,回歸到語文教學的根上來,學生也能通過比較教學尋到足夠的食物,吃飽吃好。再者,我們如果考慮的遠一點,功利一點,對比閱讀將對我們的學生以后練習高考題提供幫助。
葉圣陶先生指出:“閱讀理解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更要緊的還是多比較、多歸納。”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能深入認識事物的特點,掌握其規律。要善于比較,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在歸納概括、分析鑒別中強化閱讀理解。同時對于思維能力的鍛煉,寫作能力的培養也不無裨益。當前,語文教學正處于一個過渡階段,我們不能抱著老教材,死守舊方法,而要與時俱進,將新的教學理念巧妙引入舊的教材的學習中,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改變過去重分析講解的模式,引導學生積極地感悟作品,讓他們在自主的學習體驗中獲得美感,加深理解。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職責在于“引路”,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引他們到“感受、體驗、品味、領悟”的道路上來。因此,教師要運用恰當的方法,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感悟作品,讓他們在自主地學習中體驗學習的愉悅,這樣,才能還語文的快樂給學生。
可以說對比閱讀是李老師這一堂課的最大亮點,是值得大家借鑒學習的地方。
當然,每一堂課都有優缺點,都不可能白璧無瑕,李老師的課同樣如此。比如,學生間的交流還比較少,討論問題時間不夠充分,以致不能完全發揮學生潛能等。
以上是我的一點淺見,也希望大家共同探討,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