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高祖本紀
如此種種,我認為這是劉邦理性和人性的體現,而項羽則顯得較為沖動。劉邦并不是隨波逐流對所有人都一并容忍赦罪,而正如他的“約法三章”那樣,罪有輕有重,不該一律處死甚至滅族,但有些諸如叛漢的罪行則毫不手軟。比如對于“臨江王馭為項羽叛漢”,“殺之洛陽”;“梁王彭越反,廢遷蜀;復欲反,遂夷三族”。因此我認為說劉邦“婦人之仁”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劉邦以誠心關愛民眾,心胸豁達,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我認為這是他能夠成功建立西漢王朝的原因之一。
“斗智而不斗力”
劉邦之所以能夠成為帝王,我認為關鍵原因在于他懂得為王之道。
首先,他“仁而愛人”,深得民心,以赤誠之心關愛民眾,這在上段已進行闡述,這里不再細說。
其次,他善用賢才。這體現在如下幾點:
1、善納諫,思其利弊以行之。
沛公圍宛城三匝之時,聽取了陳恢的計策,引兵西進,攻無不克。隨后又借張良的計謀“使酈生、陸賈往說秦將,啗以利”,然后趁秦將懈怠攻破武關。劉邦還“益張疑兵旗幟”,使得秦人得意忘形,乘勝全破秦軍。面對“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士卒皆歌思東歸”的狀況,韓信向漢王諫“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跂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大有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復用。不如決策東鄉,爭權天下”,劉邦采納了他的意見,第二年二月終于“更立漢社稷”。然而,對于諫言,劉邦并不是一概采納,他有自己的原則和計策。比如秦王子嬰被俘,“諸將或言誅秦王”,他因其已降服而未殺之。當他突破關中“欲止宮休舍”時,樊噲勸諫,可是他不采納,后來張良諫道:“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藥苦口利于病’,愿沛公聽樊噲言”,劉邦思其利弊,終于克服了自己一時的貪婪,“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相比劉邦,項羽的最大缺陷在于不善用人才,正如劉邦所言:“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2、善察人所長并利用之。
《史記•高祖本紀》中,劉邦對高起、王陵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他自己對于自己之所以取天下的原因十分清楚,同時也很好地把握了這一點,從而建立了西漢王朝。
3、論功行賞
“高祖曰將軍劉賈數有功,以為荊王,王淮東。弟交為楚王,王淮西。子肥為齊王,王七十余城,民能齊言者皆屬齊。乃論功,與諸侯列國部符行封。”劉邦能夠對下臣論功行賞,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自己的政權,提高了自己的威望,還做到了高起、王陵所說的“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相比起項羽的“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帝王的大氣著實令人折服。《蕭相國世家》中記載道:“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髃臣爭功,歲余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余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髃臣皆莫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