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以德》教案1
探究之二:孔子的兩個學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們的“老板”,為什么有軍事行動要跑來告訴孔子?
同學們各抒己見,但對孔子那個時候的師生關系不大了解。他那個時候的師生關系與現在不同。當時并沒有黨派組織,但但子與學生們相當于一個黨派,孔子是其精神領袖,弟子們對孔子有宗教性的崇敬。打一個比方,孔子相當于某一武術流派的掌門人,弟子沒有一件事敢不向他報告。孔子對學生是一種道德的感召,學生不敢騙他。這兩位學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職帶兵的。季氏想吞并顓臾,他們參與其事。他們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們受孔子的影響,又是孔子的高才生,內心也覺得季氏這件事做得不對,而且做出來一定要挨老師罵。可是這兩人到底不是孔子,認為季氏這樣做似乎也未嘗不可,因而沒有堅決反對,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于是兩個人來拭探孔子的意向。
探究之三:孔子為什么反對季氏攻打顓臾
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顓臾是先王封國,不可伐;二是顓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顓臾乃社稷之臣,不當伐。第一點是從歷史上講的,第二點是從地理上講的,第三點是從政治地位上講的。顓臾這個國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諸侯時建立的國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領導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給魯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沒這個資格。這些小國大多是上古帝王賢哲的后裔,他們的祖先為中華文明的建立和發展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這些小國中仍然保存繼承了其祖先的優秀品德、風俗習慣。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歧視小國文化。在他看來,三代先王保存這些小國的祭祀血食,表現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將這些小國消滅,不僅是它們的悲劇,亦會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滅亡。
孔子的時代,天下已呈禮樂崩壞之象。當時周天子號稱擁有天下,實際上只控制著自己的都城。而諸侯國君也步其后塵,大夫們一個個擴張自己的勢力,國家呈尾大不掉之勢,國君變成了傀儡。如魯國在魯襄公十一年由三桓“三分公室”:魯大夫季孫、孟孫、叔孫三家貴族將魯國一分為三,各占其一。后來,隨著季氏家勢的強大,又四分公室,季氏獨得其二,季氏又做魯國的卿相,擁有魯國的實權。顓臾,是魯國的附庸,它是當年周天子封給魯國的屬國。名義上是一個國家,在當時魯國公室被瓜分的情況下,顓臾倒是魯君的勢力范圍。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季氏發兵討伐顓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一種試探性的武力示威,其真正目的是要削弱魯君的實力,最終篡奪魯國政權。孔子以其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敏銳的政治眼光識破了季氏的陰謀,同時也有力地批駁了冉有的觀點。孔子的理想社會是西周初年,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周公旦,其畢生使命是“克己復禮”,恢復周公所制定的“禮”。孔子認為:“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季氏作為一個大夫,卻以下犯上,居然攻打周天子所封的顓臾,這是對孔子政治信念的挑戰,所以孔子要堅決反對。
設計意圖:
儒學是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其最核心的思想是維護等級制度。這是封建統治者最需要的。《論語》載:“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可見孔子這個話是講到統治者心坎上去了。”設計這一探究,要幫助學生理解儒學思想與起義農民的口號之間的區別。了解儒學最核心的東西。教師也可提一下儒家與墨家的區別,儒家的仁愛思想與墨家的兼愛思想是不一樣的。墨家的兼愛是所謂的“愛無差等”要“天下之人皆相愛”。所以孟子罵他們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