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 第八章
我國到1993年底城市人口已占全國人口的32.7%,1994年擁有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35個,城市人口需要大量的副食品及部分工業原料需要市郊供應。所以在許多大城市近郊區建立了副食品基地,這對保證城市居民生活和部分工業原料的供應起了很大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后,根據國民經濟的需要和各地區的具體條件,有計劃的建立了一批商品性農產品基地,有的以糧食為主,有的以某種經濟作物如棉花、烤煙、油料、甘蔗、甜菜、果樹、天然橡膠等為主。這為今后實行地域分工和專業化生產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以上事實說明了我國農業生產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我國還是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時期,同發達國家相比,農業還比較落后。我們要努力加大資金和科技的投入,使我國的農業有一個較大的飛躍。
【板書】 五、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提問】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有關內容,思考以下問題:
(1)我國農業生產還存在哪些問題?(閱讀課本1993年我國農業產值構成示意圖,看產值多少,是否合理,看結構是否合理?)
(2)我國在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辦了哪幾件大事?
【歸納】 (1)人均糧食少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雖然我國糧食總產量居世界首位,1996年糧食總產量較1949年增長了近五倍,但是人均增長卻不到兩倍。每年增產的糧食大部分被新增加的人口所消耗,平均每人增加的糧食不多。
(2)科技水平低 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尚低,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如近年來長江流域的水災頻繁發生使這一地區的農業生產常有較大的波動。
(3)從課本1993年我國農業產值構成示意圖可以看出:我國農業結構不合理.種植業所占比重過大,幾乎為牧業的兩倍多,而發達國家畜牧業的產值一般高于種植業;我國農業中林業和漁業比重太小,各業沒有得到全面發展。農業各部門之間是一個密切結合的整體,存在著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關系。農林牧副漁各業之間應保持適當的比例,才能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4)農業環境污染日益加重 我國受污染的耕地達2 000萬公頃,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5,耕地退化嚴重,自然災害頻繁。
為了保持農業生產率穩步增長,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在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辦六件大事:①建設一批治理大江大河大湖的水利設施;②積極推廣節水澆灌技術;③建設一批國家級的重要農產品商品基地;④加強速生豐產林等的建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⑤大力抓好科技、教育興農;⑥充分利用農村豐富的勞動力。
【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農業發展的條件,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的成就,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其中我國農業發展的條件以及我國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點。大家回家以后完成我國農業生產有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自然條件的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