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級上冊地理《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教案
一、 教學目標
。ㄒ唬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區域的含義;
2. 比較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差異、人文地理差異;
3. 比較長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ǘ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舉例說出區域的特征;
2. 利用地圖,運用所學的知識,列表比較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存在哪些差異,學會區域
比較的一般方法;
3. 結合教材內容,說明長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
影響。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讓學生明確千差玩別的地理環境,就會造就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科學的區
域可持續發展觀;
2. 養成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習慣
二、 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 教學重點
1.區域的特征;
2.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3.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ǘ┙虒W難點
1.區域的特征
2. 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三、 課的類型 授新課
三、 教學方法
比較法 案例教學法 師生互動式教學法
四、 課時安排
2課時
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區域的含義與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新課導入】我們的生活與地理區域密切相關,例如,我們介紹自己的家鄉是某省、某縣、某鎮,我們去過某些風景名勝區旅游等,我們還聽說過東北平原、黃河流域、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齊魯文化區等地理名詞。你了解什么事區域嗎?區域是怎么劃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帶著這些問題,一起進入咱們今天的學習主題。
【板書】1.1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第一課時
區域的含義與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一、區域
【講述】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標和方法不同,人們劃分出的區域類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環境差異,我國分為南方地區、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按經濟發展水平,我國分為東部發達地區、中部較發達地區、西部落后地區。區域既有客觀性,也有主觀性,這個怎么理解呢?區域的客觀性體現在區域之間差異的存在,而主觀性則體現人為的劃分上,區域“內部特定性質相對一致”是一個區域區別于同等級其他區域的根本所在,如濕潤區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區域的特征】 (師)區域有級別差異,如東北平原既是東北地區的一部分,又可分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這說明區域具有什么特征啊? (生)略 【板書】(師)這說明區域具有層次性
。◣煟┥厦嫖覀冋f到了,區域是是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結合,客觀性體現在區域差異上,這說明區域還具有差異性特征,區域與同級別區域之間是有差異的,一般說來,區域等級越高,區域內部越復雜,同一性越小 ,區域間差異也就越大;反之,區域等級越低,區域本身簡單,區域內同一性大,區域間差異也小,(以武漢和湖北省為例給學生解釋) 【板書】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