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鐘聲》教案分析(通用2篇)
三年級上冊《鐘聲》教案分析 篇1
第七課 鐘 聲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1、學唱歌曲《鐘聲叮叮當》
2、表演歌曲《鐘聲叮叮當》
3、音樂唱名學習。唱準 4、7、1音高,并進行實踐創作活動
4、選用內容:學習用豎笛演奏歌曲
教學目標:
一、學習用聽視唱結合學習歌曲《鐘聲叮叮當》,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聆聽音樂作品,有感情地唱好《鐘聲叮叮當》。要求學生用親切、跳躍的聲音演唱歌曲;引導學生體驗歌曲輕松、愉快的音樂情緒。
二、引導學生學習創編情景與動作進行表演,學習在情景中用動作來表現體驗自己的情感, 三、復習七個唱名,唱準 4、7、1音高,并進行實踐創作活動,能用七個唱名組成簡單旋律。
四、通過樂器學習歌曲《鐘聲叮叮當》增強學生學習音樂作品的興趣,提高學生器樂的演奏能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歌曲《捉迷藏》,邊唱邊表演
3、音樂知識:按教師手勢唱do、re、mi、sol、la——按教師手勢學習fa、si、do——按音階唱——打亂順序唱
出示視唱曲:2/4
1 3 5│6 6 5│6 ⅰ 7 6│5 —│1 3 5│6 6 5│4 4 3 2│1—║
二:新課學習:
1:導入:幻燈出示歐洲教堂(互相交流)
2:聽錄音,注意演唱順序
3:有的小朋友在電視或電影中看到過,你能說說在教堂中經常發出什么聲音?(互相交流)音樂是怎樣表現的呢?(聽音樂,學生談感受)
4:你回用動作表演嗎?(學生自由做動作《鐘,身體左右搖擺》)
5:學習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影片
1)聽歌曲錄音《鐘聲叮叮當》;
2)教師范唱歌曲《鐘聲叮叮當》(歌曲中出現了幾個“4、7、ⅰ”)
3)豎笛演奏《鐘聲叮叮當》旋律
4),引導學生畫圖形譜 教師畫圖形譜(一、二句)第三、四句由學生自己畫圖形譜自學識譜
5) 小聲隨唱;流暢的情緒,連貫地唱一邊,注意起伏,并在“v”處換氣
6)律練習:要求同學模唱歌曲旋律,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提醒學生注意要唱得有跳躍感)。
4:簡單表演歌曲《鐘聲叮叮當》:即興表演豐滿了悅耳的鐘聲效果,猶如交織成一曲美妙動聽的“鐘聲交響曲”,小結:鼓勵與表揚,指出不足之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1、欣賞樂曲《維也納的音樂鐘》
2、欣賞樂曲《靈隱鐘聲》
3、編創與活動:用1、2、3、5、6六個音編自己的歌
4、選用內容:學習用豎笛演奏自己的歌
教學目標:
一、引導學生聆聽《維也納的音樂鐘》,感受樂曲夸張而富于童話色彩,又有輕松和滑稽氣氛,深受人們的喜愛
二、引導學生聆聽電子琴獨奏曲《靈隱鐘聲》感受形象鮮明的電子琴獨奏曲。作者以電子琴的豐富音色和寬廣的表現力,并能參與進行即興表演。
三、引導學生學習用1、2、3、5、6六個音編自己的歌、與師生互動的交流,學習以動作來表現體驗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參加音樂實踐活動。
四、通過樂器演奏自己的歌,增強學生學習音樂作品的興趣,提高學生器樂的演奏能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器樂小練習。(結合學唱歌曲進行練習)
二:新課學習:
1:欣賞樂曲《維也納的音樂鐘》
1)初聽,(完整聽全曲)(提示學生隨樂曲輕輕拍手)。
2)談談所聽內容;介紹《維也納的音樂鐘》設問:你能否聽到鐘擺的滴答聲?
學生討論:出示:ⅰ5 3 5 ⅰ 0 5 │ⅰ5 3 5 ⅰ│唱一唱主題曲調
設問:a、主題曲調出現了幾次? b、你能想象宮里的情景嗎?
3)復聽全曲,師生交流
4)復聽:結合音樂情緒自由地隨音樂即興律動。每當主題曲調出現時,邊哼唱,賓合著音樂拍手或做動作
2:聆聽《靈隱鐘聲》
1)導入:你們去過寺廟嗎?(學生說說廟里的情景)
師:你們聽到過廟里的鐘聲嗎?請你用聲音模仿一下(學生自由模仿)介紹杭州靈隱寺
2)放錄音,學生聽引子部分——鐘聲(師:這是真的寺廟里的鐘聲嗎?)學生討論
3)看書上譜例學生哼唱(再次聆聽樂曲主題音樂,學生邊看譜例邊聽邊哼唱,邊思考聽了這曲調,想象這是哪里的場景?師:在寺廟里除了聽到鐘聲,還有什么聲音?你覺得如何加上木魚伴奏呢?練習用彈舌模仿木魚聲(隨音樂用彈舌模仿木魚聲為樂曲伴奏)
4)欣賞全曲,學生自由用動作表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
5)小結:這是中國佛教音樂中的鐘聲,很有特征,特別是除夕和新春第一天的鐘聲,有很多人前往聆聽
3:用1、2、3、5、6六個音編自己的歌
出示:3/4 χ — x│x — x│x x x│x— 0║學生拍打節奏
學生分組試編——展示——修改——唱——用豎笛演奏(加即興表演)課堂小結: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1、學唱歌曲《美麗的黃昏》
2、表演歌曲《美麗的黃昏》
3、音樂唱名學習。唱準 4、7、1音高,并進行實踐創作活動
5、選用內容:學習用豎笛演奏歌曲
教學目標:
一、學習用聽視唱結合學習歌曲《美麗的黃昏》,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聆聽音樂作品,有感情地唱好《美麗的黃昏》。要求學生用親切、跳躍的聲音演唱歌曲;引導學生體驗歌曲優美抒情的三拍子旋律。
二、引導學生學習創編情景與動作進行表演,學習在情景中用動作來表現體驗自己的情感,
三、復習七個唱名,唱準 4、7、1音高,并進行實踐創作活動,能用七個唱名組成簡單旋律。
四、通過樂器學習歌曲《美麗的黃昏》增強學生學習音樂作品的興趣,提高學生演奏能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鐘聲叮叮當》分聲部唱一唱——二聲部合唱
3:器樂小練習。(結合學唱歌曲進行練習)
二、新課學習:表演《美麗黃昏》
1、導入:黃昏的晚霞美嗎?請小朋友聽一聽音樂是怎樣來表現的呢?
2、聽錄音——學生談感受——聽音樂,學生說說是幾拍子的?——放音樂——學生試拍——師生隨著音樂一起拍打
3、引導學生用動作即興表演(放音樂,學生自由做動作)
4、跟著錄音輕唱(連唱,注意及時、敏捷地換氣——能夠不同的速度演唱這首歌;)
5、說說表現的意境和情緒有什么不同?(分組討論)
速度 表達的情緒
稍快 輕松、愉快
中速 寧靜、美妙
稍慢 低沉、壓抑
6、輪唱(聆聽錄音學生感受——將學生分成二組,甲組先開始唱,唱至2時,乙組從頭開始唱——教師指揮,學生輕唱,要求學生既能聽到自己的聲部又能聽到另外一個聲部的歌聲——為三個樂句分別想一個簡單的動作,邊唱邊做——有感情地進行三部輪唱,注意三拍子的韻律)
7、學唱歌譜——學生用豎笛演奏a、重點唱一唱第一樂句前六小節,并畫圖形譜
1)學生畫出第二樂句的圖形譜
2)連起來唱——進行輪唱
8、選擇三角鐵、串鈴、小鼓、雙響筒在“叮咚”處伴奏
分組嘗試——分組展示——學生評價
用豎笛和三角鐵伴奏,學生自由表演。
三年級上冊《鐘聲》教案分析 篇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用連貫、自然的聲音演唱《楓橋夜泊》。
2.感受《靈隱鐘聲》幽靜、悠遠的情緒。
3.初步了解中國的寺廟文化。
教學過程:
1.欣賞歌曲《楓橋夜泊》: 感受歌曲《楓橋夜泊》的思鄉情緒及表現方法。
2.學唱歌曲《楓橋夜泊》
(1)視唱第一樂段。
(2)欣賞歌曲并比較第二樂段和第一樂段在情緒上有什么不同?
(3)視唱第二樂段,教師注意糾正切分音和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4)合著音樂朗誦朗誦。
(5)完整地演唱歌曲。
3.欣賞電子琴獨奏《靈隱鐘聲》
(1)欣賞由電子琴演奏的《靈隱鐘聲》,聽一聽,會帶給你什么樣的感受。
(2)再欣賞一遍,感受古寺鐘聲幽靜的意境,然后用一句話來描述你的感受。
(3)在《靈隱鐘聲》的音樂中朗誦古詩。
4、演唱《楓橋夜泊》,感受古典文化帶給我們的藝術魅力。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欣賞管弦樂曲《打切分音的小鬧鐘》,切分音。
教學目標:
1.感受《打切分音的小鬧鐘》歡快活潑的情緒。
2.能聽音樂記錄空缺的旋律,能分辨切分音。
教學過程:
1.探索身邊不同的鐘聲,新年的鐘聲,各種形象的鐘、小鬧鐘、八音盒的鐘聲等。
2、教師出示幾種不同的鐘,并聽一聽不同的鈴聲。
3、欣賞《打切分音的小鬧鐘》
(1)欣賞了解《打切分音的小鬧鐘》表現的歡快情緒。
(2)欣賞樂曲的第一部分,想一想,為什么叫打切分音的小鬧鐘呢并指出切分音的音符。
(3)聽音樂分辨切分音。
(4)聽音樂填音符。
(5)演唱第一部分主題(唱譜)。
(6)欣賞樂曲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隨音樂在鈴聲處用打擊樂器敲擊。
3.拓展欣賞其他表現鐘聲的音樂:欣賞《基輔大門》并談感受。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歌曲《晚鐘》,手風琴曲《小蘋果》。
教學目標:
1.用較長的氣息與和諧的聲音演唱《晚鐘》。
2.了解一些俄羅斯的民歌。
教學過程:
1.欣賞合唱《晚鐘》,感受歌曲的思鄉情緒。
(1)欣賞俄羅斯的民歌《晚鐘》,聽一聽是什么演唱形式?
(2)再聽一遍,歌曲表現了什么樣的情緒?
2.學唱歌曲領唱部分
3.學唱合唱部分
(1)分聲部練習合唱部分,教師糾正。
(2)合唱。
(3)學生指揮并演唱。
4.欣賞手風琴曲《小蘋果》,了解一些俄羅斯民歌。
5.欣賞手風琴獨奏《小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