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鐘聲》教案分析
第七課 鐘 聲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1、學唱歌曲《鐘聲叮叮當》
2、表演歌曲《鐘聲叮叮當》
3、音樂唱名學習。唱準 4、7、1音高,并進行實踐創作活動
4、選用內容:學習用豎笛演奏歌曲
教學目標:
一、學習用聽視唱結合學習歌曲《鐘聲叮叮當》,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聆聽音樂作品,有感情地唱好《鐘聲叮叮當》。要求學生用親切、跳躍的聲音演唱歌曲;引導學生體驗歌曲輕松、愉快的音樂情緒。
二、引導學生學習創編情景與動作進行表演,學習在情景中用動作來表現體驗自己的情感, 三、復習七個唱名,唱準 4、7、1音高,并進行實踐創作活動,能用七個唱名組成簡單旋律。
四、通過樂器學習歌曲《鐘聲叮叮當》增強學生學習音樂作品的興趣,提高學生器樂的演奏能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歌曲《捉迷藏》,邊唱邊表演
3、音樂知識:按教師手勢唱do、re、mi、sol、la——按教師手勢學習fa、si、do——按音階唱——打亂順序唱
出示視唱曲:2/4
1 3 5│6 6 5│6 ⅰ 7 6│5 —│1 3 5│6 6 5│4 4 3 2│1—║
二:新課學習:
1:導入:幻燈出示歐洲教堂(互相交流)
2:聽錄音,注意演唱順序
3:有的小朋友在電視或電影中看到過,你能說說在教堂中經常發出什么聲音?(互相交流)音樂是怎樣表現的呢?(聽音樂,學生談感受)
4:你回用動作表演嗎?(學生自由做動作《鐘,身體左右搖擺》)
5:學習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影片
1)聽歌曲錄音《鐘聲叮叮當》;
2)教師范唱歌曲《鐘聲叮叮當》(歌曲中出現了幾個“4、7、ⅰ”)
3)豎笛演奏《鐘聲叮叮當》旋律
4),引導學生畫圖形譜 教師畫圖形譜(一、二句)第三、四句由學生自己畫圖形譜自學識譜
5) 小聲隨唱;流暢的情緒,連貫地唱一邊,注意起伏,并在“v”處換氣
6)律練習:要求同學模唱歌曲旋律,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提醒學生注意要唱得有跳躍感)。
4:簡單表演歌曲《鐘聲叮叮當》:即興表演豐滿了悅耳的鐘聲效果,猶如交織成一曲美妙動聽的“鐘聲交響曲”,小結:鼓勵與表揚,指出不足之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1、欣賞樂曲《維也納的音樂鐘》
2、欣賞樂曲《靈隱鐘聲》
3、編創與活動:用1、2、3、5、6六個音編自己的歌
4、選用內容:學習用豎笛演奏自己的歌
教學目標:
一、引導學生聆聽《維也納的音樂鐘》,感受樂曲夸張而富于童話色彩,又有輕松和滑稽氣氛,深受人們的喜愛
二、引導學生聆聽電子琴獨奏曲《靈隱鐘聲》感受形象鮮明的電子琴獨奏曲。作者以電子琴的豐富音色和寬廣的表現力,并能參與進行即興表演。
三、引導學生學習用1、2、3、5、6六個音編自己的歌、與師生互動的交流,學習以動作來表現體驗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參加音樂實踐活動。
四、通過樂器演奏自己的歌,增強學生學習音樂作品的興趣,提高學生器樂的演奏能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器樂小練習。(結合學唱歌曲進行練習)
二:新課學習:
1:欣賞樂曲《維也納的音樂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