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路 與 結 構
思 路 與 結 構【學習重點】
一 鍛煉開闊嚴密的思路
二 安排合理清晰的結構
【寫作指導】
【寫作練習】
【借鑒實例】
【課外練筆】
【寫作指導】
|
【寫作指導】 什么是思路?什么是結構?思路是在寫作過程中,作者思維活動的軌跡。通常有一個先發散后聚合,由模糊到清晰,從雜亂到有條理的過程。最后落實到文章,從表現形式上看,就是文章的結構。 思路和結構是以客觀事物為基礎的。為什么人們寫傳記常以時間先后為順序?就是因為人總是由小到大一年年成長起來的。為什么人們寫游記常以游蹤為線索?就是因為人們在游覽時,總是從一個地方再到另一個地方。這是客觀事實。如果完全不顧這個事實,東一筆西一筆地寫來,就是思路紊亂,讓讀者無法接受。 思路又是作者頭腦反映的產物。因為事物本身是多側面的,對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作者往往會有不同的認識,形成的思路也就不同。例如寫同一個人,有人看重他的成長過程,就會按時間先后來寫;有人看重他的成就,就會以成就大小為序;有人看重他的品德,就會以品德之間的聯系來安排寫作順序。 寫作時,思路既要開闊活躍,又要細致嚴密。開闊活躍,是指要有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對于有關事物要從多方面思考,正面想了側面想,側面想了反面想,近處想了遠處想,要盡量打破思維定式,跳出老框框。對于文章的表現形式,也應當想出種種不同的方案。這樣才能給進一步思考、篩選提供豐富的基礎,才可能選出最好的內容、最恰當的表現形式。細致嚴密,是說思路要連貫自然,不能脫節、斷線,不能有漏洞,更不能前后矛盾。 思路應當經常鍛煉。列提綱是鍛煉思路的一種好形式。在“浮想聯翩”階段,可以用只言片語、幾個字詞、字母、符號等等,把所想到的東西,迅速記下來。這樣可以幫助你想得更多,而下一步整理時,又不致漏掉。在深入思考階段,可以用“水系表”(由溪流到江河)的形式進行連線整理。這樣可以形象地讓你看到思路是否嚴密。可以先列提綱后寫作,也可以只列提綱不寫作。 結構是就文章的表現形式來說的,是思路的歸宿,表現為文章的骨架。我們常說的段落、層次,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等,就是文章結構的內容。一般來說,有了好的思路,自然會有好的結構。好的結構應當是合理、清晰。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考慮兩個因素:一是客觀事物的實際情況,二是人們的認識規律。客觀事物之間的關系不外乎三種:時間關系、空間關系、邏輯關系。如果只考慮這些關系,當然可以把事物表達清楚,但效果不一定好。因為人們認識事物還遵循一定的認識規律,比如先總后分或先分后總,就容易掌握局部與整體的關系;運用倒敘,設置懸念,就容易引起讀者的興趣,等等。為什么應用文、說明文的結構多平直,記敘文的結構多曲折,議論文的結構多重邏輯關系,就是考慮這兩種因素的結果。 安排結構最好也要借助提綱。結構提綱通常采用“樹形表”的形式,從樹身、樹干,直到樹梢。這樣便于審視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有無疏漏,有無重復,安排是否合理。 同學們的作文,在思路和結構方面常犯兩種毛病:一是思路打不開,內容貧乏,語言干癟;二是思路紊亂,內容龐雜,語言嗦。要糾正這些毛病應該多做針對性的練習:思路打不開的,要多做打開思路的練習,多聯想,多想像,多寫“放膽文”;思路紊亂的,要多做條理性練習,多編寫寫作提綱,多寫“中規中矩”的文章。 |
【寫作練習】
|
【寫作練習】 一 片段練習 1. 把下面次序顛倒的段落,按一定的思路整理成文。 ①蒸汽機時代早已過去,電腦和機器人已經來到我們面前。信“風水”的人雖然不多了,由于無知而抵制新技術的人卻大有人在。扒鐵路的歷史告訴我們,要迎接新的技術革命,必須破除迷信,宣傳科學,尊重知識。 ②1876年,英商在上海鋪了十幾公里長的輕便鐵路。這“沒有馬的車”驚動了腐朽的清政府,愚昧的官僚認為破壞了“風水”,竟花285000兩白銀,高價買下鐵路,然后把它拆掉了。 ③然而,在第一次技術革命面前,中國人并不都是甘心落后的。早在1859年,太平天國的洪仁就在他的《資政新編》里提議采用新技術,造火車,并得到了洪秀全的贊許。 ④兩百多年前出現的蒸汽機,使西方爆發了第一次技術革命,出現了火車轟鳴、煙囪林立的新局面。但是,當時的中國卻在沉睡著。 ⑤現在看來,那些拆鐵路的官僚多么可笑。但是,在當時那些人是頗為“認真”的,為了保護“風水”,簡直是奮不顧身了。 2. 給下面的短文續一個既合情理又出人意料的結尾。 小 站 歌 聲 子夜時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靜謐。苗蘭老師提著行李來到站臺。突然,她像觸電般渾身顫抖起來。 她本想在夜深人靜時悄悄離開山村,沒想到全班四十多個孩子全站在這里為她送行。 站牌下,放著一簍子山核桃,簍把上貼著個紅雙喜字。這是山里人祝賀新婚的禮節。 三天前,她去了趟縣城。回到山村,她對孩子們說,她要去千里外和她的男朋友舉行婚禮,婚后,她就在那里定居。 孩子們舍不得她,卻沒張口將她挽留,只將一串串難舍難離的淚水灑下。 遠處傳來列車的長鳴。 四十多個孩子含著淚水,像一棵棵被雨水澆傷的禾苗一樣,悲凄地立著。 班長說:“咱們為苗老師唱一首《好人一生平安》吧。” 歌聲在夜空中響起:“有過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過多少朋友/仿佛還在身邊/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如今舉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這歌聲,低沉悲哀。這是孩子們真誠的祝愿。 列車徐徐向前開動著,孩子們像一陣旋風一樣隨車跑著,唱著…… 歌聲像讓淚水濾過似的。 車上,苗老師失聲痛哭起來。 (選自海天出版社《故事后面的故事》,作者修祥明)
(原文結尾:孩子們怎知道,她不是去結婚。三天前,去縣城體檢,發現她患了白血病。在人生的路途上,她只有半年的時間了。) 3.從下列各題中任選一題,展開想像,編一個故事梗概。 ①校門外停著一輛汽車。 ②王老師進教室時一頭大汗。 ③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獨自在河邊徘徊。 ④奶奶珍藏著一只小木匣,從來沒見她打開過。 二整篇作文 根據自己的情況,從下邊兩個題目中選擇一題作文。 1.建議平時寫作思路閉塞的同學,借鑒《黑色圓舞曲》,自定內容,展開豐富的聯想和大膽的想像,寫一篇散文。 2.建議平時寫作有時思路不清的同學,借鑒《幸福》,寫一篇議論文或事理說明文。內容自定。 |
【借鑒實例】
|
【借鑒實例】 黑 色 圓 舞 曲 每一次看見鷹都是在白天,它不是獨獨地蹲在那里,就是高高地翱翔在天空。 獨獨地蹲在那里,它總是歪著腦袋,兩眼發光,就像一個陷入沉思的哲人;而在飛翔時,它又總是一開始飛得很低很低,就像一支低低吹奏的樂曲,然后才一圈一圈地盤旋著越飛越高,越飛越遠,漸漸地就只剩下一個黑點,隨后好像就那么融入了天空。望著它那么一點點滑入天空,我便有一種夢中跌入無底深淵的感覺。可是在夜里,在有月光或者沒有月光的夜里,它又身居何處呢?那無邊無際的黑暗與那張開的翅膀連在一起時,它的飛翔是個什么樣子?那黑色的夜是它的翅膀呢,還是那翅膀就是那黑色的夜? 想像中的鷹來自遙遠的唐古特海邊,它從那久遠的過去里翩翩而來,大海就在它身后漸漸退隱,漸漸遠去。隨之出現的就是這無邊遼遠而寬厚的高原。它苦苦尋找了千萬年也沒能找到那曾守望已久的港灣,那高聳的礁石和岬角……一切都留在記憶中了,包括那海之盡頭如血的夕陽和那夕陽的余暉里輕柔滑翔的同類——那是否就是它的戀人?思念的感覺就從那一刻起在日復一日的跋涉中與日俱增,愛就從那一刻起變成了一次沒有盡頭的苦旅。 那天,它偶爾發現了那匹黑色的駿馬飛越那片曠野的情景,黑駿馬縱情奔騰時在大地上敲響的那種聲音使它感動不已。于是它便心血來潮,騰空而起,展開它的巨翅,在那馬的上空亦馳騁如風。陽光下泛著黑色光焰的馬背如夢中魚令它心蕩神搖,它便以它的翅翼在那馬背上飄下一片身影,如一盤坐鞍。于是在天地之間,兩匹黑色的精靈便勾勒出一曲生命的絕唱。 有一幅名叫《拿破侖在圣·海倫娜島上》的油畫,它是我所看到過的油畫中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了。拿破侖雙手叉腰,兩腿略略分開,披頭散發地站在那海島的懸崖上,天空壓得很低,夕陽下的大海波濤翻滾,遠遠地,在光影交匯處,一只鷹正低低地飛。那人與鷹在孤苦之中遙遙相望相伴,這情景會使你聽見命運交響曲開始時那悲壯有力的敲門聲。其實,拿破侖就是那只鷹,那只鷹就是拿破侖。 我第一次那么專注地凝望一只鷹,是在巴顏喀拉山麓的一個山坡上。夏天的陽光下,我躺在那里望著藍天和白云。突然,一只鷹盤旋著進入我的視野。或許它一直就在那里盤旋著,只是飛得太高太遠,我沒有發現而已。它那么一圈一圈地用整個身子在天空里畫出一個又一個黑色的圓,一個圓畫完了畫另一個圓時,前面的那個圓就已經看不見了。它越飛越低,甚至我已感覺到它的翅膀帶起的風了。它肯定以為我已經死了。我暗自竊笑,便閉上眼睛,想像它會猛地撲將下來,用那利爪撕裂我的胸口,用那巨嘴啄食我的血肉。而它飛舞著畫成的一個個黑色的圓好像已經布滿了整個天空,如天網般一點點挨近地面,一種恐怖便隨之而來。我猛地睜開眼睛,而此時它卻已經遠去,已經盤旋著高高地飛入蒼穹,幾乎看不見了。它肯定在飛近我胸口的一瞬間,聽見了我的心跳,窺見了我的陰謀。它被一種陰謀激怒之后就徑自而去了。 我撿到了一根鷹的羽毛。那羽毛根粗如指,毛長若鬃,舉在手中便如一面獵獵飄展的旗幟。在離撿到那根羽毛不遠的地方,有一堆鷹的羽毛和殘骸,骨頭上留有血跡。這是一只鷹的死亡之地。不知道它怎么會死,但我能想見那死亡的場面一定非常悲壯。它肯定是在被什么東西擊傷墜地之后,又遇到了別的什么猛禽異獸,而后就是一場血肉飛濺、驚心動魄的搏斗……直到死亡它肯定都在做著振翅欲飛的努力。在死亡來臨的那一刻,它肯定夢見了一對如天巨翅籠罩了整個大地,成為天地間惟一的主宰。 其實,沒有人真正見過鷹之死。鷹之死始終是天地間的一個謎。一位苦行僧曾這樣告訴我,鷹是不會死的,當它老了,飛不動了,快要死了,就會飛到天上。不幾天,在它曾經翱翔過的那一片天空里又會有一只鷹在飛翔。你分不清那是原來的那只鷹呢,還是它的化身?好像冥冥之中有一個鷹的永生地,每一只行將死亡的鷹,只要一飛進那片領地,便會脫胎換骨,便會新生,便會重新展翅高飛。那也許就是生的最高境界吧。 我總覺得信佛的藏民之所以對亡人舉行天葬,是受了鷹的啟示。生即死,死即生。鷹的生命過程就是一句暗藏玄機的佛語,就是超脫了生死輪回的靈魂漫步。 (選自《散文》1998年第3期,有刪節,作者野鷹)
這篇散文,思路開闊,聯想、想像豐富。從鷹聯想到拿破侖,聯想到《命運交響曲》,從鷹的死亡聯想到藏民的天葬;從白天鷹的形象想像出夜里鷹的形象,從高原上見到的鷹想像出海邊的鷹,從一堆羽毛和殘骸想像出鷹被害時的情景……正是這些聯想和想像,才使文章有了血肉和靈氣。 幸 福 幸福的生活有三個不可缺的因素: 一是有希望。 二是有事做。 三是能愛人。〖〗〖〗有希望: 亞歷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禮,表示他的慷慨。他給了甲一大筆錢,給了乙一個省份,給了丙一個高官。他的朋友聽到這件事后,對他說:你要是一直這樣做下去,會一貧如洗。亞歷山大回答說:我哪里會一貧如洗,我為自己留下的是一份最偉大的禮物,我所留下的是我的希望。 一個人要是只生活在回憶中,失去了希望,他的生命已經開始終結。回憶不能鼓舞我們有力地生活下去,回憶只能讓我們逃避,好像囚犯逃出監獄。 有事做: 一個英國老婦人,在她身患重病自知時日不多的時候,寫下了如下的詩句: 現在別憐憫我,永遠也別憐憫我; 我將不再工作,永遠永遠不再工作。 很多人都有過失業或者沒事做的時候,這時會覺得日子過得很慢,生活十分空虛。有過這種經驗的人都會知道,有事做不是不幸,而是一種幸福。 能愛人: 詩人白朗寧曾寫道:他望了她一眼,她對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復蘇。 生命中有了愛,我們就會變得謙卑、有生氣,新的希望油然而生,仿佛有千百件事等著去完成。有了愛,生命就有了春天,世界也變得萬紫千紅。 最美的禱告應該是:主啊,求你讓我有力量去幫助別人! (選自作家出版社《花香滿徑》,作者為愛爾蘭人巴克萊,余也魯譯) 這篇短文的思路非常清晰,先總后分,每層的意思都有醒目的概括,讓讀者一目了然。 |
【課外練筆】
|
以提綱做輔助手段,進行思維訓練。 1. 由某一事物展開聯想和想像。 2. 對某一事物進行層層分析。 3. 對聯想和想像到的事物,以一定標準進行系統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