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 教案
齊桓晉文之事●說 課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活動于戰國中期的一位儒學大師,他也曾周游列國兜售儒家學說,但和孔子一樣,他的學說也百不一售。本文記敘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齊國時和齊宣王的一次關于“王道”問題的談話。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說。在孟子的層層誘導之下,齊宣王側耳恭聽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學說,雖然事后齊宣王并沒有付諸實施,但這恐怕要歸因于當時的社會發展大趨勢。在以兼并戰爭為主要形式的動亂社會中,只有兼并才能實現社會的統一,才能結束戰亂,因此孟子所說的“王道”和“仁政”在當時是行不通的。可文章卻寫得很有特色,比較完整地表達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說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高妙的論辯藝術,更使本文成了游說的名篇。
本單元的學習最好是在第一單元結束之后,這樣學生學習就有了更為廣闊的背景知識。高三學生學習古文不能再限于逐字落實翻譯,還應該擴展到思想與寫作的評價,甚至還要從文化的深度來加深理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能夠準確流暢地翻譯課文。
(2)學習孟子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
(3)學習比喻在文章中的運用和重要作用。
●能力目標
研讀、鑒賞
(1)能夠理順思路錯綜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課文這樣的沒有明顯標志的長文章。
(3)能夠運用簡單的比喻進行論辯。
●德育目標
孟子的主張
(1)體悟孟子當仁不讓的治世精神。
(2)領會孟子耐心細致的工作態度和巧妙靈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情懷。
●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能夠準確流暢地翻譯課文。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教學難點
學習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能夠準確流暢地翻譯課文。能夠理順思路錯綜的文章的理路。
●課時安排
二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朗誦并疏通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第二課時,安排開展研究性學習。課前準備:布置學生到圖書館或網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關資料進行研究,分析歸納,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個觀點。
●教學方法
1.提倡學生在淺顯容易的問題上的自主學習。
2.“品讀—欣賞”法。在學生自我疏通文字的基礎上抓住行文關鍵,提取精要部分,進行重點分析,充分展開對重點部分的學習。可以反復誦讀、品味,教師引導深入分析。
3.深思、討論法,也可以看做是研究性學習。教師提出課題,課上給予學生必要的關于資料搜集、篩選、運用的指導,引發課上的討論和課后的深入學習。
●教學用具
不拘形式的“預習提綱”。圖書館關于孟子的有關資料,學生網吧。
●預習要求
溫習本冊第4課《孔孟》,閱讀郭預衡的《孟子簡介》,標記要點:示例: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方面歸列如下:①民本主義思想;②邦國的主權在民;③民對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從的;④政事以民為歸宿;⑤用人以民意為準:⑥國君應以保民為職分;⑦施仁政應使百姓安居樂業;⑧孟子反對不義的戰爭。
指導學生本課的學習方法,預習課文:1.文體切入法。作為一部對話體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讀法。可以抓住對話體的特點切入課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點切入課文。2.文采欣賞法。本文有的段落以生動的比喻論說難以講清的道理,有的段落用氣勢磅礴的排比,雄辯地證明自己的觀點,有的段落以深入淺出的類比分析醒人愚頑,有的段落則用樸實無華的語句展望未來。可以說奇思妙想在文章之中層出不窮,談話者閃爍的智慧的光芒引人入勝。細細品味,一定會感受到課文的特有的文采。3.勝負預測法。預測式讀書方法有多種,可以預測文章的內容,包括事件的過程和結果,人物的命運和歸宿,物質的現在和將來;也可以預測文章的寫作方法,比如,議論文,可以預測論證方法的選擇和使用,也可以預測論據的取舍和安排,還可以預測作者思路的曲折變化。預測法的第二步是對比原文,分析自己的預測有哪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同或錯誤的地方。第三步還可以閉上原文,重新回憶一遍,從而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