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 教案(通用6篇)
齊桓晉文之事 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詞語和句式,并總結詞類活用的規律。
(二)能力目標
1、能根據句式特點、詞類活用的規律,熟練翻譯文言語句。
2、掌握本文的論證技巧和說理方法。
(三)德育目標
理解文中闡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張。
(四)美育目標
欣賞孟子散文的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于鼓動性以及善設機巧,引人人彀,先縱后擒,用比喻說理,論辯是非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產”的具體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體內容;
3、體會文章磅礴氣勢及形象的說理;
4、學習孟子的論辯技巧;
5、文言實詞、虛詞及重點語言現象和句式特點;
教學難點
1、孟子的實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張及在文中的體現;
2、孟子的論辯技巧;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課前結合書下注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2、閱讀課本中郭預衡的《<孟子>簡介》,找出要點。
二、關于孟子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內容包括:
1、民本主義思想。
2、邦國的主權在民。
3、對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從的。
4、政事以民為歸宿。
5、用人以民意為準。
6、國家應以保民為職責。
7、國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樂業。
8、孟子反對不義的戰爭。
孟子善辯,在論辯時又善設機巧,先縱后擒。散文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
三、課文誦讀、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齊宣王談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文章的結構如何劃分。
明確:
1、孟子和齊宣王的談話主要內容的實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張。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據第一部分內容,可分三層:
第一層:開頭至“則王乎”。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遠皰廚也”。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
1、學生朗讀第一層,抓住重點詞。
“是以”屬固定詞。
“臣未之聞也”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的“臣未聞之也。”
(書下注釋中重點詞語)
教師點撥思路:
齊宣王與孟子的談話以“霸道”開端,而孟子以“臣未之聞也”一句巧妙地將話題轉向談論“王道”。
2、學生自讀第二層,明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體會“以羊易牛”的闡發藝術。
重點詞:
“莫之能御”屬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莫能御之”。
“之”字一詞多義現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見之”。
3、學生自讀第三層,概括大意,并用兩個字概括孟子為齊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確:闡述齊王之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為齊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課時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學生熟讀課文。
教師點撥:
“危士臣”“朝秦楚”屬使動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與”“何以異于鄒敵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讀后譯再背。
抓住“進”“愿”“恒心”“仰”“俯”“謹”等重點詞。
三、作業
課后思考與練習二、三。
第三課時
一、學習孟子論辯技巧
學生速讀課文,找出話題切換,理出作者論辯思路。
明確:
1、齊宣王以問“霸道”開頭,被孟子“臣未之聞也”巧妙將話題轉向“王道”的討論。
2、從“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將對齊桓晉文之事的注意轉到對“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對“仁政”的議論,說明齊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為。
4、列舉“霸運”的種種危害,從而襯托王道仁政的益處,進而激發仁政之道的具體措施。
二、領會孟子形象說理,善用比喻的妙處
學生歸納文中比喻句。
三、作業
背誦課文最后一段。
齊桓晉文之事 教案 篇2
授課內容:《齊桓晉文之事》(第三課時)
教學目的:分析課文的論辯層次,培養學生分析文章層次的能力。擴展文言文段的閱讀理解,提高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論辯層次和特點的分析
教學難點:論辯層次和特點的分析
輔助用具:ppt課件
教學方法:討論、分析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背誦課文,以此導入授課內容
二、教師提示
論辯最講究的就是技巧,而孟子面臨的對象不同一般,要談論的話題也不同一般,嚴肅和枯燥兼而有之,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會讓齊宣王心悅誠服地說出“吾昏,不能進於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這番話來的。那么孟子是怎樣說服齊宣王的呢?
三、學生討論問題,教師參與學生討論,形成互動;最終達成共識。
【明確】
第一步:轉移話題,把話題納入自己的軌道,明確王道的話題;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觀點,肯定齊王的條件【仁心】;
第三步:宕開一筆,得出齊王“能而不為”的結論,并證明其謬,斷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話題,正面主張推己及人,推不忍禽獸之心于百姓,并將此作為王道的途徑;
第五步:剖析齊王能行王道而不為的真實目的及災難性后果,擺出具體措施。
四、組織學生閱讀、翻譯下列短文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獄官)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五、師生共同歸納在上述兩文中表現的孟子論辯的共同點
引而不發 迂回曲折
步步為營 層層深入
跌宕起伏 邏輯嚴謹
環環相扣 水到渠成
六、布置作業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頗能反映孟子散文結構嚴謹、中心突出、論點明確、說理充分、感情激越、氣勢磅礴的基本特色。本文是對話體議論文,孟子要在對話中使齊宣王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張,就必須揣摸對方心理,誘使對方順著自己的思路,因此本文在寫作上具有自己獨特的特色。
齊桓晉文之事 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能夠準確流暢地翻譯課文。
(2)學習孟子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
(3)學習比喻在中的運用和重要作用。
●能力目標
研讀、鑒賞
(1)能夠理順思路錯綜的的理路。
(2)善于切分課文這樣的沒有明顯標志的長。
(3)能夠運用簡單的比喻進行論辯。
●德育目標
孟子的主張
(1)體悟孟子當仁不讓的治世精神。
(2)領會孟子耐心細致的工作態度和巧妙靈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情懷。
●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能夠準確流暢地翻譯課文。體味并分析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教學難點
學習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能夠準確流暢地翻譯課文。能夠理順思路錯綜的的理路。
●課時安排
二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朗誦并疏通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第二課時,安排開展研究性學習。課前準備:布置學生到圖書館或網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關資料進行研究,分析歸納,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個觀點。
●教學方法
1、提倡學生在淺顯容易的問題上的自主學習。
2、“品讀—欣賞”法。在學生自我疏通文字的基礎上抓住行文關鍵,提取精要部分,進行重點分析,充分展開對重點部分的學習。可以反復誦讀、品味,教師引導深入分析。
3、深思、討論法,也可以看做是研究性學習。教師提出課題,課上給予學生必要的關于資料搜集、篩選、運用的指導,引發課上的討論和課后的深入學習。
●教學用具
不拘形式的“預習提綱”。圖書館關于孟子的有關資料,學生網吧。
●預習要求
溫習本冊第4課《孔孟》,閱讀郭預衡的《孟子簡介》,標記要點:示例: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方面歸列如下:①民本主義思想;②邦國的主權在民;③民對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從的;④政事以民為歸宿;⑤用人以民意為準:⑥國君應以保民為職分;⑦施仁政應使百姓安居樂業;⑧孟子反對不義的戰爭。
指導學生本課的學習方法,預習課文:
1、文體切入法。作為一部對話體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的讀法。可以抓住對話體的特點切入課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點切入課文。
2、文采欣賞法。本文有的段落以生動的比喻論說難以講清的道理,有的段落用氣勢磅礴的排比,雄辯地證明自己的觀點,有的段落以深入淺出的類比分析醒人愚頑,有的段落則用樸實無華的語句展望未來。可以說奇思妙想在之中層出不窮,談話者閃爍的智慧的光芒引人入勝。細細品味,一定會感受到課文的特有的文采。
3、勝負預測法。預測式讀書方法有多種,可以預測的內容,包括事件的過程和結果,人物的命運和歸宿,物質的現在和將來;也可以預測的寫作方法,比如,議論文,可以預測論證方法的選擇和使用,也可以預測論據的取舍和安排,還可以預測作者思路的曲折變化。預測法的第二步是對比原文,分析自己的預測有哪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同或錯誤的地方。
第三步還可以閉上原文,重新回憶一遍,從而加深理解。
●學習導航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語
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的思想領域曾經歷過一個輝煌的時代,產生過馳騁其想像、自由其意識、生發其學說、論辯其觀念的諸子百家。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現實精神的堅強和滔滔的雄辯口才,雄居“亞圣”之位,使儒學得以發展,“孔孟之道”不僅成為儒學的代名詞,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中國文化精神的旗幟。他的散文也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將全面研究一下這位先賢的思想以及其光耀千古的論辯藝術。(板書:齊桓晉文之事)
戰國時期,列強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國諸侯國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蒞中國而撫四夷”的霸主地位。對外連年征戰,對內盤剝人民,于是就出現“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的慘烈局面,致使廣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過著苦難的生活。而齊國在東方諸侯中又號稱強國,齊宣王子承父業,野心勃勃,在稷下擴置學宮,招攬學士,任其講學議論。孟子這時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齊宣王身邊供職。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齊宣王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闡發他的“發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了,這就是本文所述故事的背景。
二、整體初讀
(一)角色模擬,通過朗讀大致了解課文內容和層次。
1、找一位文言功底不錯的同學朗讀齊宣王的“問話”,教師則朗讀孟子的“回話”。朗讀過程中,要隨時糾正誤讀、破讀。同時要求其他學生跟著默讀,逐漸進入角色。
2、分男女兩組分別朗讀“問話”與“回話”,要求不出現誤讀、破讀,并思考孟子和齊宣王這次談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結構層次作怎樣的安排。
(二)明確課文的內容和層次:
開頭至“王請度之”為第一部分,主要寫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從“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為第二部分,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
從“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到篇末為第三部分,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三、疏通并理解課文
(一)字斟句酌,通過串譯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
1、學習課文第一層(從開頭到“則王乎”)。閱讀之后要求能翻譯原文,懂得“是以”屬固定詞語,“臣未之聞也”屬賓語前置句;(已注釋的詞句屬特殊用法的要突出強調,下同)明確本層內容并板書:“切入點:‘霸道’,話題轉換:‘王道’。”
2、學習課文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分角色朗讀,明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體會“以羊易牛”的闡發藝術,強調賓語前置句(“莫之能御”)、“之”字的區分(“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見之”)、兼詞“諸”字等知識點。明確本層內容并板書:保民而王。
3、學習課文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以練習代講解,“逼”著學生自學。
練習設計如下:
①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
a、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這樣)
b、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區別)
c、是誠不能也(的確)
d、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行王道)
e、王請度之(估量)
②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a、然則一羽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保,為不用恩焉。
譯:這樣看來,一根羽毛拿不起來,是因為不愿用力;一車木柴看不見,是因為不愿用視力;百姓不被愛護,是因為不愿廣施恩澤。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尊奉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奉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兒童,推廣開去也愛撫人家的兒童。
③孟子善于設喻論證。用“力舉百鈞而不能舉一羽”“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來比喻(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用“挾太山以超北海”和“為長者折枝”來比喻(故王之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請用原文作答。
④概括這段文字的大意,并用兩個字歸納孟子為宣王指明的方向:
王之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推恩(板書)
4、學習課文第4層次“抑王興甲兵,危士臣”到“孰能御之”。
在熟讀課文、弄清文意的基礎上,重點點撥以下知識:
①使動用法:危(士臣)/朝(秦楚)
②一詞多義:抑(“抑王興甲兵”“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若(“以若所為,求若所欲”“其若是”)。
③特殊句子:若是其甚與/何以異于鄒敵楚哉
5、學習課文第五層次“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到篇末。
結合高一學過的《寡人之于國也》(有一段文字基本相同),在“譯”字上作,在“背”字上下功夫。譯原文應重點提示“進”“愿”“恒心”“仰”“俯”“謹”“孝悌”等詞語;背課文要抓住行文思路——使百姓有恒產,足以飽身養家,施以禮義道德教育。
內容理解:兩條實行仁政的基本措施:①制民之產,使民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②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并板書)
(二)探究小結:本文中出現的疑問句比較多,請逐一挑選出來,進行分類總結。
示例:本文中出現的疑問句有一般疑問句和反問句。其中一般疑問句有:“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德何如,則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不識有諸?”“彼惡知之?”“則牛羊何擇焉?”“獨何與?”“則王以為孰勝?”。這些語句分別用下列疑問詞表疑問:乎、何、哉、諸、惡、焉、與(歟)和孰。其中“何”與“孰”是疑問代詞,其他是疑問語氣詞。中的反問句有“何可廢也?”“而王豈為是哉?”“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這些語句都是用疑問副詞來表反問的,分別是:何、豈、焉。
(三)學生對本課層次及內容小結
明確:從齊宣王的問題變化上可以看出他的關注點的變化,由此可見,孟子的誘導重點不斷深化,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文可以分為五段:第一段從開頭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是提出中心的部分。第二段從“若寡人者”到“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主要論述“保民而王”的前提。第三段從“王說,曰”到“王請度之”,論述“保民而王”還要有推恩于民的具體行動。第四段從“抑王興甲兵”到“孰能御之”,旨在說明只有行王道才是前途光明的。第五段從“王曰”到最后,主要是孟子闡述保民而王的具體措施。
(四)深入研習,欣賞品味。
請同學從文中找出承載孟子政治思想主張的語句,并說說自己的理解。
示例:從本課來看,孟子的“王道”和“仁政”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保民”。即對人民不要一味壓榨,要采取保護的政策。“制民之產”,使人民得到耕種的土地:“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使人民得到溫飽。而后“申之以孝悌之義”,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達到社會的安定。(富而后教)二是“敬德”“推恩”。孟子認為,實現“王道”,實行“仁政”,關鍵在于國君,而且是在于國君的“德”。他說:齊宣王有“不忍”之心,“是心足以王矣”。可見,在他看來,“仁心”是“仁政”的基礎,而要真正實行仁政,便要“推恩”,即以“仁心”為起點,使其發揚、推廣,由小及大,由近及遠,推己及人以國君的高尚道德來感化人民,提高社會的道德水準。
(還可以從一些人們常見的句子的分析理解并延伸開去,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為”與“不能”之別等)
(五)下面列出了孟子因勢利導,說服齊宣王采納“保民而王”的主張的過程。請根據課文,梳理思路,體會《孟子》的論辯特色,填寫其他的空白。
第一步引導:引導宣王拋開霸道而談王道。內容要點:“無以,則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引導方法:抓住宣王想統治天下的心理
第二步引導:引導宣王認識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條件。內容要點:“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術也。”引導方法:舉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第三步引導:引導宣王認識“不忍之心”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條件。內容要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推恩足以保四海。”引導方法: A 。
第四步引導:為宣王進一步說明沒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為”。內容要點:“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引導方法: B 。
第五步引導: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為”則“大欲”不能實現。內容要點:“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引導方法: C 。
第六步引導:引導宣王認識行霸道必敗,行王道必勝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張。內容要點: D 。引導方法:舉鄒楚之戰說明行霸道必敗(以小敵大,以寡敵眾,以弱敵強是自取其敗);再舉“天下歸心之狀”說明行“王道”必勝。
第七步引導:闡述“保民而王”的具體措施。內容要點: E 。
(答案要點:A、引《詩經》“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說明“推恩”與“保民”的關系。B、以“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為喻,說明民之未保,“非不能”,實“不為”。C、以“緣木求魚”為喻D、“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E、“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百畝之田,勿奪其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齊桓晉文之事 教案 篇4
一、教學目的和要求: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保”“愛”“道”等重點詞語;
2、掌握賓語前置的一般規律(倒裝句);
3、培養學生在淺易的問題上自主學習。
三、主要教法:問題討論法自主研讀
四、教具:實物投影。
五、過程:
(一)導語設計:
(二)解題:
戰國時期,列強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諸侯國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對外連年征戰,對內盤剝人民,致使廣大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
而齊國在東方諸侯中又號稱強國,齊宣王野心勃勃,擴置學官,招攬學士,任其講學議論。孟子這時在齊宣王身邊供職。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齊宣王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闡發他的“發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這就是著名的《齊桓晉文之事》。
(三)研讀課文1——14節
(1)學生朗讀課文1——14節;
(2)指名學生翻譯課文;
(3)學生質疑;
(4)教師點撥歸納:
1、詞類活用:
(1)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聞,使(我)聞;
(2)無以,則王乎?王,動詞,行王道以統一天下。
(3)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異,對……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
(1)臣未之聞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
(4)牛何之?
歸納:
賓語前置的條件: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B、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C、用“之”或“是”將賓語提前,予以強調;
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圖、惟命是從。
(5)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主謂倒裝)
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
3、重要句子翻譯: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譯:通過安撫百姓實行王道,沒有誰能阻擋得了。
(2)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譯:老百姓都還以為是您吝嗇,我本來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3)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翻譯:我并不是吝惜錢財才拿羊去替換它(牛),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
4、一詞多義:
愛 A、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吝惜)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吝惜)
B、吳廣素愛人(《陳涉世家》)(愛護)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D、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E、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六國論》)
道 A、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述說、談論
B、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說、講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道義、道理
D、任重道遠路、道路
E、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動詞)
(四)作業
1、誦讀課文;
2、記憶重要的詞句。
齊桓晉文之事 教案 篇5
齊桓晉文之事
●說 課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活動于戰國中期的一位儒學大師,他也曾周游列國兜售儒家學說,但和孔子一樣,他的學說也百不一售。本文記敘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齊國時和齊宣王的一次關于“王道”問題的談話。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說。在孟子的層層誘導之下,齊宣王側耳恭聽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學說,雖然事后齊宣王并沒有付諸實施,但這恐怕要歸因于當時的社會發展大趨勢。在以兼并戰爭為主要形式的動亂社會中,只有兼并才能實現社會的統一,才能結束戰亂,因此孟子所說的“王道”和“仁政”在當時是行不通的。可文章卻寫得很有特色,比較完整地表達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說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高妙的論辯藝術,更使本文成了游說的名篇。
本單元的學習最好是在第一單元結束之后,這樣學生學習就有了更為廣闊的背景知識。高三學生學習古文不能再限于逐字落實翻譯,還應該擴展到思想與寫作的評價,甚至還要從文化的深度來加深理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能夠準確流暢地翻譯課文。
(2)學習孟子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
(3)學習比喻在文章中的運用和重要作用。
●能力目標
研讀、鑒賞
(1)能夠理順思路錯綜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課文這樣的沒有明顯標志的長文章。
(3)能夠運用簡單的比喻進行論辯。
●德育目標
孟子的主張
(1)體悟孟子當仁不讓的治世精神。
(2)領會孟子耐心細致的工作態度和巧妙靈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情懷。
●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能夠準確流暢地翻譯課文。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教學難點
學習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能夠準確流暢地翻譯課文。能夠理順思路錯綜的文章的理路。
●課時安排
二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朗誦并疏通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第二課時,安排開展研究性學習。課前準備:布置學生到圖書館或網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關資料進行研究,分析歸納,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個觀點。
●教學方法
1.提倡學生在淺顯容易的問題上的自主學習。
2.“品讀—欣賞”法。在學生自我疏通文字的基礎上抓住行文關鍵,提取精要部分,進行重點分析,充分展開對重點部分的學習。可以反復誦讀、品味,教師引導深入分析。
3.深思、討論法,也可以看做是研究性學習。教師提出課題,課上給予學生必要的關于資料搜集、篩選、運用的指導,引發課上的討論和課后的深入學習。
●教學用具
不拘形式的“預習提綱”。圖書館關于孟子的有關資料,學生網吧。
●預習要求
溫習本冊第4課《孔孟》,閱讀郭預衡的《孟子簡介》,標記要點:示例: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方面歸列如下:①民本主義思想;②邦國的主權在民;③民對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從的;④政事以民為歸宿;⑤用人以民意為準:⑥國君應以保民為職分;⑦施仁政應使百姓安居樂業;⑧孟子反對不義的戰爭。
指導學生本課的學習方法,預習課文:1.文體切入法。作為一部對話體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讀法。可以抓住對話體的特點切入課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點切入課文。2.文采欣賞法。本文有的段落以生動的比喻論說難以講清的道理,有的段落用氣勢磅礴的排比,雄辯地證明自己的觀點,有的段落以深入淺出的類比分析醒人愚頑,有的段落則用樸實無華的語句展望未來。可以說奇思妙想在文章之中層出不窮,談話者閃爍的智慧的光芒引人入勝。細細品味,一定會感受到課文的特有的文采。3.勝負預測法。預測式讀書方法有多種,可以預測文章的內容,包括事件的過程和結果,人物的命運和歸宿,物質的現在和將來;也可以預測文章的寫作方法,比如,議論文,可以預測論證方法的選擇和使用,也可以預測論據的取舍和安排,還可以預測作者思路的曲折變化。預測法的第二步是對比原文,分析自己的預測有哪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同或錯誤的地方。第三步還可以閉上原文,重新回憶一遍,從而加深理解。
●學習導航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語
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的思想領域曾經歷過一個輝煌的時代,產生過馳騁其想像、自由其意識、生發其學說、論辯其觀念的諸子百家。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現實精神的堅強和滔滔的雄辯口才,雄居“亞圣”之位,使儒學得以發展,“孔孟之道”不僅成為儒學的代名詞,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中國文化精神的旗幟。他的散文也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將全面研究一下這位先賢的思想以及其光耀千古的論辯藝術。(板書:齊桓晉文之事)
戰國時期,列強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國諸侯國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蒞中國而撫四夷”的霸主地位。對外連年征戰,對內盤剝人民,于是就出現“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的慘烈局面,致使廣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過著苦難的生活。而齊國在東方諸侯中又號稱強國,齊宣王子承父業,野心勃勃,在稷下擴置學宮,招攬學士,任其講學議論。孟子這時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齊宣王身邊供職。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齊宣王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闡發他的“發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了,這就是本文所述故事的背景。
二、整體初讀
(一)角色模擬,通過朗讀大致了解課文內容和層次。
1.找一位文言功底不錯的同學朗讀齊宣王的“問話”,教師則朗讀孟子的“回話”。朗讀過程中,要隨時糾正誤讀、破讀。同時要求其他學生跟著默讀,逐漸進入角色。
2.分男女兩組分別朗讀“問話”與“回話”,要求不出現誤讀、破讀,并思考孟子和齊宣王這次談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結構層次作怎樣的安排。
(二)明確課文的內容和層次:
開頭至“王請度之”為第一部分,主要寫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從“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為第二部分,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
從“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到篇末為第三部分,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三、疏通并理解課文
(一)字斟句酌,通過串譯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
1.學習課文第一層(從開頭到“則王乎”)。閱讀之后要求能翻譯原文,懂得“是以”屬固定詞語,“臣未之聞也”屬賓語前置句;(已注釋的詞句屬特殊用法的要突出強調,下同)明確本層內容并板書:“切入點:‘霸道’,話題轉換:‘王道’。”
2.學習課文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分角色朗讀,明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體會“以羊易牛”的闡發藝術,強調賓語前置句(“莫之能御”)、“之”字的區分(“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見之”)、兼詞“諸”字等知識點。明確本層內容并板書:保民而王。
3.學習課文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以練習代講解,“逼”著學生自學。
練習設計如下:
①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
a.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這樣)
b.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區別)
c.是誠不能也(的確)
d.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行王道)
e.王請度之(估量)
②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a.然則一羽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保,為不用恩焉。
譯:這樣看來,一根羽毛拿不起來,是因為不愿用力;一車木柴看不見,是因為不愿用視力;百姓不被愛護,是因為不愿廣施恩澤。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尊奉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奉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兒童,推廣開去也愛撫人家的兒童。
③孟子善于設喻論證。用“力舉百鈞而不能舉一羽”“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來比喻(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用“挾太山以超北海”和“為長者折枝”來比喻(故王之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請用原文作答。
④概括這段文字的大意,并用兩個字歸納孟子為宣王指明的方向:
王之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推恩(板書)
4.學習課文第4層次“抑王興甲兵,危士臣”到“孰能御之”。
在熟讀課文、弄清文意的基礎上,重點點撥以下知識:
①使動用法:危(士臣)/朝(秦楚)
②一詞多義:抑(“抑王興甲兵”“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若(“以若所為,求若所欲”“其若是”)。
③特殊句子:若是其甚與/何以異于鄒敵楚哉
5.學習課文第五層次“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到篇末。
結合高一學過的《寡人之于國也》(有一段文字基本相同),在“譯”字上作文章,在“背”字上下功夫。譯原文應重點提示“進”“愿”“恒心”“仰”“俯”“謹”“孝悌”等詞語;背課文要抓住行文思路——使百姓有恒產,足以飽身養家,施以禮義道德教育。
內容理解:兩條實行仁政的基本措施:①制民之產,使民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②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并板書)
(二)探究小結:本文中出現的疑問句比較多,請逐一挑選出來,進行分類總結。
示例:本文中出現的疑問句有一般疑問句和反問句。其中一般疑問句有:“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德何如,則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不識有諸?”“彼惡知之?”“則牛羊何擇焉?”“獨何與?”“則王以為孰勝?”。這些語句分別用下列疑問詞表疑問:乎、何、哉、諸、惡、焉、與(歟)和孰。其中“何”與“孰”是疑問代詞,其他是疑問語氣詞。文章中的反問句有“何可廢也?”“而王豈為是哉?”“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這些語句都是用疑問副詞來表反問的,分別是:何、豈、焉。
(三)學生對本課層次及內容小結
明確:從齊宣王的問題變化上可以看出他的關注點的變化,由此可見,孟子的誘導重點不斷深化,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文可以分為五段:第一段從開頭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是提出中心的部分。第二段從“若寡人者”到“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主要論述“保民而王”的前提。第三段從“王說,曰”到“王請度之”,論述“保民而王”還要有推恩于民的具體行動。第四段從“抑王興甲兵”到“孰能御之”,旨在說明只有行王道才是前途光明的。第五段從“王曰”到最后,主要是孟子闡述保民而王的具體措施。
(四)深入研習,欣賞品味。
請同學從文中找出承載孟子政治思想主張的語句,并說說自己的理解。
示例:從本課來看,孟子的“王道”和“仁政”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保民”。即對人民不要一味壓榨,要采取保護的政策。“制民之產”,使人民得到耕種的土地:“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使人民得到溫飽。而后“申之以孝悌之義”,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達到社會的安定。(富而后教)二是“敬德”“推恩”。孟子認為,實現“王道”,實行“仁政”,關鍵在于國君,而且是在于國君的“德”。他說:齊宣王有“不忍”之心,“是心足以王矣”。可見,在他看來,“仁心”是“仁政”的基礎,而要真正實行仁政,便要“推恩”,即以“仁心”為起點,使其發揚、推廣,由小及大,由近及遠,推己及人以國君的高尚道德來感化人民,提高社會的道德水準。
(還可以從一些人們常見的句子的分析理解并延伸開去,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為”與“不能”之別等)
(五)下面列出了孟子因勢利導,說服齊宣王采納“保民而王”的主張的過程。請根據課文,梳理文章思路,體會《孟子》的論辯特色,填寫其他的空白。
第一步引導:引導宣王拋開霸道而談王道。內容要點:“無以,則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引導方法:抓住宣王想統治天下的心理
第二步引導:引導宣王認識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條件。內容要點:“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術也。”引導方法:舉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第三步引導:引導宣王認識“不忍之心”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條件。內容要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推恩足以保四海。”引導方法: a 。
第四步引導:為宣王進一步說明沒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為”。內容要點:“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引導方法: b 。
第五步引導: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為”則“大欲”不能實現。內容要點:“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引導方法: c 。
第六步引導:引導宣王認識行霸道必敗,行王道必勝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張。內容要點: d 。引導方法:舉鄒楚之戰說明行霸道必敗(以小敵大,以寡敵眾,以弱敵強是自取其敗);再舉“天下歸心之狀”說明行“王道”必勝。
第七步引導:闡述“保民而王”的具體措施。內容要點: e 。
(答案要點:a.引《詩經》“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說明“推恩”與“保民”的關系。b.以“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為喻,說明民之未保,“非不能”,實“不為”。c.以“緣木求魚”為喻d.“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e.“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百畝之田,勿奪其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板書設計
齊桓晉文之事 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律;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品味辯駁技巧和修辭方法。
重點難點:
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思想領域曾經歷過一個輝煌的時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后任何一個時代,我們在思想領域的變革都沒有當時那么巨大,形式都沒有當時那么多樣,內容都沒有那么自由。這個時代是:春秋戰國時期。大家能舉出當時比較有代表性的派別嗎?其中的儒家思想對我國文化乃至政治的影響都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們分別被稱為“圣人”和“亞圣”。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對他的再傳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誰能說說孟子的有關情況。
二、 關于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現山東鄒縣東南)人。
孟子是戰國時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受業于子思(孔子的孫子)的門人,30歲左右收徒講學。44歲開始周游列國,晚年回到家鄉講學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統治者都把他作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時被稱為“亞圣”。
2.《孟子》其書
《孟子》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章又都分為上下兩篇。作為一部語錄體著作,它記錄的是有關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 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把讀經的傳統推向更加狹窄的胡同,成為后世(如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據。
3. 孟子思想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為堯舜)
②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
③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封建時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
④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國君傲然視之)
⑤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
[思考:為什么孟子的思想會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種哲學,都會創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國寡民、佛家的因果報應來說,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則誘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樂、仁義并施的王道樂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圖景。這對于王者來說,自然是最好不過了,有什么比百姓歸附,國力強盛更令他們滿意的呢?對于老百姓來說,也是如此,有誰不樂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時代意義
當時的社會背景: ①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
時 代 意 義 :孟子的思想具有著明顯的進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貴君輕,在今天看來,它至少包括重視國家利益,反對特權意識、保護人民等多方面的含義。這種社會變革時期的新觀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在我們的思想領域里有著重大影響。孟子的追求是一種對社會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們學習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極高,作為文化精粹,我們當然有研究、借鑒、繼承和發揚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這是先秦時代一對相對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霸道指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治。孟子所處的時代是沿著霸道的方向前進的,凡是行法家主張,講求耕戰,富國強兵,便取得勝利。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當世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三、 分角色朗讀課文,回答問題。
1. 教師和學生分別讀問話和答話,其他學生默讀
2. 分男女兩組分別讀問話和答話。
思考:
1. 孟子和齊宣王談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孟子說服對方實行仁政,實現王道)
2. 孟子的中心觀點是什么?(保民而王)
四、 作業: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復習鞏固第一課時內容,重點詞語、重點句子。
二、 依據第一部分內容,可分三層,教師做點撥分析:
第一層:開頭至“則王乎”。齊宣王與孟子的談話以“霸道”開端,而孟子巧妙地將話題轉向談論“王道”。
孟子引入話題的方法: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辭“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避開齊宣王的問題而不回答。
(2)轉移話題:孟子又巧妙地把話題轉移到自己想談的“王道”上去,婉轉地說:“無以,則王乎?”使宣王難以拒絕。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遠皰廚也”。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 的思想基礎。以其自身行為證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難事,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
孟子以“百姓皆以為愛也”一句使齊宣王陷入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境地,緊接著又替他開脫,以“臣固知王之不忍”與之作對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再進一步為宣王辯解:首先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實沒有區別,同樣是“無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釋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齊王說出“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的話來。然后再進一步為他辯解,先分析齊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1.眼見那牛驚慌顫抖的樣子,不忍殺它。2.沒有見到羊受驚的樣子,故以羊換牛。指出這足以說明他有仁慈憐憫之心。最后點明“以羊易牛”一事與行仁政的共通點﹕皆有憐憫仁愛之心;皆有不忍見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殺害之心。而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礎。解決了齊王缺乏信心的問題。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闡述齊王之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齊桓王已經承認了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勢舉出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等例子說明齊桓王只恩及禽獸,卻功不至于百姓,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 能”做到。他勸說齊宣王應把“不忍”之心,擴展至恩及百姓,統一天下的事業上去。
接著孟子為齊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推恩的方法﹕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舉斯心加諸彼,把恩惠推廣開去。
推恩的效果﹕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無敵。推恩可以使天下運于掌上。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不推恩則無以保妻子。
三、 布置學生朗讀第二部分
學生熟讀課文、自行翻譯。依據第一部分的方式總結規律。
教師點撥,檢查重點詞句翻譯。
四、提出問題,共同討論。
在孟子發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議論后,齊宣王并沒有樂意地表示要去實行,孟子面對的又一問題是什么(揣測齊宣王此時的心理)?面對這一情況,孟子又是怎樣使齊宣王最終說出“我雖不敏,請嘗試之”的?
教師點撥:孟子用“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一激,使齊宣王說出心中想法,再解釋齊宣王“大欲”之意,故意提出“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五項,旁敲側擊,逼出齊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然后又用“緣木求魚”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齊宣王要以區區之齊去戰勝八倍于自己的各諸侯國是多么愚蠢,再以鄒楚之戰類比以一齊而戰諸侯,指出齊勝絕無可能。生動的比喻,到位的類比分析,徹底打碎了齊宣王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發政施仁”。
這一部分主要從反面論述了不施仁政的嚴重危害。最終讓齊宣王認識到:必須行王道。
附板書設計:一、可以行王道,三層:1、引入話題。2、揭示基礎。3、非不能也是不為也。二、必須行王道,反面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