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譯文
| ||||||||
|
| |||||||
[1/5] | ||||||||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我)可以聽聽嗎?” |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 |||||||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中沒有稱道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傳了。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一定要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 |||||||
(齊宣王)說:“要有什么樣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統一天下呢?” |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 |||||||
(孟子)說:“安撫老百姓而稱王天下,便沒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
(齊宣王)說:“象我這樣的人,能夠安撫老百姓嗎?” |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
(孟子)說:“可以。” | 曰:“可。” | |||||||
(齊宣王)說:“根據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 曰:“何由知吾可也?” | |||||||
(孟子)說:“我聽胡龁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來祭鐘。”大王您說:“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問)道:“那么,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哪能廢呢?用羊來換它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 |||||||
(齊宣王)說:“有這事。” | 曰:“有之。” | |||||||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為大王是吝嗇。我確實知道您是出于一種不忍的同情心。” |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
(齊宣王)說:“是的,的確是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條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毫無罪過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換它。” |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 |||||||
[1/5] | ||||||||
《齊桓晉文之事》 | 2000/08/05 |
| ||||||||
|
| |||||||
[2/5] | ||||||||
(孟子)說:“你不要對百姓說您吝嗇而感到奇怪。以小換大,他們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無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別呢?” |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 |||||||
齊宣王笑著說:“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吝惜錢財而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當的了。” |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 |||||||
(孟子)說:“沒有關系,您這樣做正體現了仁愛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廚房建得遠遠的。” |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 |||||||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么。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有豁然開郎的作用啊!這種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 |||||||
(孟子)說:“(假如)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稍,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嗎?” |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 |||||||
(齊宣王)說:“不相信。” | 曰:“否。” | |||||||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么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受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 |||||||
[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