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教案
司馬遷的遭遇同先賢們有相似之處,要以他們為榜樣,頑強地活,發憤著書,完成《史記》——不死節,擇生,是為了完成未竟的事業。換言之,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選擇了生。
4研讀第5段,(1)找出表明司馬遷價值觀的句子;(2)說出“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一句話傳達給我們的信息。
“草創未就……豈有悔哉?”他選擇腐刑,隱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記》,為此他“就極刑而無慍色”,“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最后一句話傳達出的信息:司馬遷的選擇對于自己是痛苦的,因為這種選擇實在是一種令世俗瞠目的叛逆,為世俗所誤解,所鄙視,即便是智者,也難理解。他要頂著世俗的巨大的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他的擇生比擇死更需要勇氣,更是剛毅堅強的表現。讀出了這些內容,我們就更能理解第6段他表達的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與內心所受到的折磨。
5根據以上分析,請你用自己的話概括司馬遷的生死觀和價值觀。
6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審視司馬遷的生死觀、價值觀,對司馬遷在為名節自殺而死和為事業隱忍茍活之間的“擇生”選擇,你怎么評價?聯系本文和《蘇格拉底之死》等材料,結合你所知道的其他典型事例,說說你的看法。
7本文情感充沛,氣勢磅礴,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在語言形式上和表達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點。請就你感受最深的一點,舉例評析。
(二)總結全文
閱讀此文,我們對司馬遷擇生踐志,創作《史記》的心路歷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梢赃@樣說,司馬遷創作《史記》的歷程是“悲壯”的,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頂著巨大的輿論壓力為中華民族撰寫了第一部大型的紀傳體通史,實現了他為自己規定的人生使命。他的“擇生”令人敬重。他“擇生”的思考令我們深思。
司馬遷忍辱奮斗的精神,對后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至今對我們仍有教育意義。因為沒有人能承諾我們一生永遠是晴天,沒有人保證我們一生波瀾不興,倘若有一天我們在命運的急轉彎處突遭風刀霜劍,突遇毒蛇猛獸,我們能否像司馬遷那樣忍辱奮斗,愈挫愈勇,即使匍匐在地,也依然堅韌地爬行呢?司馬遷不僅留給了中華民族一部《史記》,更用自身的經歷和對于生死、人生價值的思考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毛澤東曾說過:“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鑒》,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意的境遇中編寫的。看來,人受打擊,遇點困難,未嘗不是好事。當然這是指那些有才氣,又有志向的人說的。沒有這兩條,不是消沉,便是胡來,甚至去自殺,那便另當別論。”(參見《毛澤東的晚年生活》)從這個角度上說,司馬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值得我們學習。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華民族的杰出人物不懼怕死,但是中華民族的杰出人物也可以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隱忍頑強地活。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為了堅持自己的信仰,重于泰山的死與堅忍剛毅的活同樣是杰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