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選擇題答題技巧
最后說一下句子排序的題,也有很多同學頭疼,基本考法是一小段話挖空一段,然后在選項中排出正確的。其實這類題有明顯的暗示點,每句話開頭幾乎都有關聯詞或轉折詞,大家記著,統一性質的關聯詞按表達強烈程度升序,轉折放在后半部分,如同時、或者、并(且)、一旦、但是等,大家按照這類暗示詞的語調升降與轉折來做題,可以降低難度。
現代文及古文、詩歌鑒賞部分
通常來說,現代文注重考察對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但是縱觀題海,考察的幾乎都是選項辨析能力和原文查找能力,為什么呢?這是從做題角度上來說的,拿到文章后大家通常都讀完再做。其實完全可以直接看題目做題,因為題目信息本身就告訴我們該查找哪些信息了。大家做題時通過從問題回歸原文,可以略微掃一下原文,在有轉折意思、案例、原因說明、概念闡述等地方做標記,這樣基本上能答題。
再拿08全國2卷,題目大家自己找了,我給大家分析下選項及做題入手點,以及如何讀原文即可。原文大概講的是《明代白銀貨幣化,中國與世界連接的新視角》,第一個問題問的是對貨幣化的理解。其實暗示點就在原文地一段轉折后面。第一個選項明顯錯誤就不提了,b選項看“事實上”轉折語句直接排除。c不好說放著,d屬于主觀選項,“標志著這一貨幣化過程基本完成”并不代表選項中“促使它成為合法貨幣”,如果客觀一點的,就能明白促使它合法化的原因是朝廷。但是很多學生認為有關聯,這是典型的主觀陷阱。因此選c。
第二道題略微客觀一點,就能知道a選項中完全是主觀臆測,文中沒有一個字提到財政困難,經濟惡化,只說入不敷出,但是大家看到這個詞往往會聯想到財政困難、經濟惡化正確,這就是客觀思維在做閱讀的必要性。凡是文中沒說,一概不知道。
第三道題,按照前面的原則,找題目、客觀原則不難排出d答案。
古文詩歌考察的知識點比較細,其實也有規律方法可行,其實古文很簡單,任意一篇古文,行文體裁及陳述方式都差不多,因為古文的虛詞是定死了的,考綱規定的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這18個虛詞始終沒變。文言文的句式也差不多,但是很多學生讀起來很吃力,其實只要字認識,沒有什么讀不通的。文言文一般以陳述為主,而詩歌以意境為先,這個意境就需要主觀描繪場景,現在高考中因為答案爭議較大,所以漸漸有少出,或不出的趨勢,但是敘事、敘人的文言文類幾乎都會考到。對文言文的做法較為科學的是大家先把所有問題都看了,然后細讀一遍原文考詞的代進去讀,一般可以判斷是否正確。考意思的、考句子的,要在原句前后各自多讀2~3句,這樣意思大致可以讀出了。最難的是觀點題和“符合原句”的,通常只有一個選項明顯錯誤,另外三個比較難選。還有就是文章概述題,挑個錯的,比較難。
現在具體說一下文言文較為科學的做法:
一、整體略讀,不必過細的探究每件事,大概弄明白這篇文章說了哪些人哪些事即可
二、對話部分做標記,略讀過程中將對話做標記,因為很多觀點及說明都是根據對話內容來的
三、看題細讀,注意句意關聯轉折性,常見文言文關聯或轉折詞有,然、則等一些虛詞。注意文中問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