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并翻譯句子
解析 d項“所”相同,都用于所字結構;a項前一個“以”是介詞“憑,用”,后一個是連詞“來”;b項前一個“雖”是“雖然”,后一個是“即使”;c項前一個“與”是介詞“跟、同”,后一個是連詞“和”。
12.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屈突通“盡節于隋”的一組是 ( c )
①臣愿身就戮,以挺眾死。
②吾蒙國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難?獨有死報爾!
③京師陷,諸君皆家關西,何為復東?
④要當為國家受人一刀!
⑤是時口與心誓,以死許國。
⑥昔與汝父子,今則仇也!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解析 ①體現的是他的剛直。③是桑顯和的勸降之言。⑤是屈突通對唐高祖所說的話。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b )
a.屈突通為人正直,秉公辦事,他的弟弟屈突蓋也以剛正嚴厲而知名。從民間歌謠中就能看出他們為官的威嚴。
b.隋末政治日益腐敗,各地紛紛起兵反抗朝廷,隋軍全無斗志,將領皆降,只有屈突通憑自己超人的謀略與膽識苦苦支撐。
c.戰事失利,屈突通的處境十分窘迫,但他決心以死殉國。面對別人甚至自己兒子的勸降,他意志堅定,不為所動。
d.大勢已去,回天無力而降唐,并沒有損傷屈突通一代名將的形象;為官清廉,報國無私更增添了這位忠臣的光彩。
解析 “將領皆降,只有屈突通憑自己超人的謀略與膽識苦苦支撐”與原文“諸將多
覆”不符。
1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蒞官勁正,有犯法者,雖親無所回縱。
譯文:(他)為官剛勁正直,有犯法的,即使是自己的親屬也不會包庇縱容。(關鍵詞:蒞官、雖、回縱)
(2)賊未之覺,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譯文:敵人并未察覺這個情況,率兵南進,距屈突通軍七十里扎營,分散兵力占領陣地。(關鍵詞:未之覺、引、舍、徇)
(3)然疇昔陛下釋俘累,加恩禮,以蒙更生。
譯文:但是過去陛下您釋放了我這個俘虜,給我恩惠與禮遇,使我獲得了新生。(關鍵詞:俘累、加、蒙)
參考譯文
屈突通擔任隋的虎賁郎將。隋文帝楊堅命他審察隴西牧群記錄,查出兩萬多匹隱藏的馬。文帝大怒,收押了太仆卿慕容悉達和監牧官一千五百人,將要全部處斬。屈突通對文帝說:“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不能再生。陛下憑一顆最仁慈的心來治理天下,又怎會因牲畜一天所生殖的數量來殺死一千五百人呢?”文帝呵叱他,屈突通走上前磕頭說:“臣愿意自己接受死罪,來抵眾人的死罪。”文帝醒悟,說:“朕不明事理,竟到了這種地步。現在就全都赦免慕榮悉達等人,來表彰你的善言。”于是就減輕了對他們的處罰。屈突通被提拔為左武衛將軍。(他)為官剛勁正直,有犯法的,即使是自己的親屬也不會包庇縱容。他的兄弟屈突蓋擔任長安令,也因方正嚴厲而顯名。當時有這樣的一首民謠:“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食三斗蔥,不逢屈突通。”
秦、隴兩地叛賊紛起,屈突通被封為關內討捕大使。安定人劉迦論造反,率眾十余萬占據雕陰。屈突通調集關中兵攻打,駐扎在安定,一開始并不與敵交戰,軍中都以為屈突通膽怯。屈突通佯言要撤兵,卻又派兵偷偷潛入上郡。敵人并未察覺這個情況,率兵南進,距屈突通軍七十里扎營,分散兵力占領陣地。屈突通等他們毫無防備,便連夜挑選精兵突襲打敗了他們。后來隋的政治更加混亂,各地叛亂紛紛,朝廷的軍隊喪失斗志,將領多被殺死。屈突通每戰都非常慎重,所以雖然沒有大捷,但是從沒戰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