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
為了提高每次燒窯的產量,越窯在早期采用了明火疊燒和坯件對口合燒的方式。唐代晚期,匣缽開始在燒瓷中應用。瓷器在匣缽中裝燒,避免了過去采用明火疊燒落砂、窯渣及煙灰對瓷器造成的不良影響,使瓷器釉面光潔無斑,質量大為提高。唐代雖然采用了匣缽技術,但更多的卻是匣缽多件罩燒,只有少數產品采用匣缽單件罩燒。五代末北宋初,匣缽單件罩燒成為主要燒造方法。這種方法與匣缽多件罩燒相比無疑又是一種進步。上林湖寺龍口窯址發掘之后,人們發現了這種匣缽燒造技術的原理:裝燒時,由于匣缽接口處涂了一圈釉,匣缽內的空氣可以通過接口處透出;冷卻之后,由于釉層的凝結,外面的空氣不能進入匣缽之內,從而保證了匣缽內的還原氣氛,使得燒制出來的瓷器釉色青翠瑩潤。有人認為,這種技術是“秘色瓷”“神秘”的真正原因。
細劃花裝飾流行也是越窯鼎盛的重要標志。早期的越窯青瓷多光素無紋,常以瑩潤的釉色和優雅的造型贏得市場的青睞。但到五代末北宋初,以上林湖為中心的越窯細劃花裝飾開始流行。這些細劃花裝飾線條流暢,紋飾簡潔,釉色瑩潤無瑕,特別是多在碗盤等瓷器內底流行對蝶、鸚鵡、龍和雙鳳等紋飾。到北宋中期,刻劃花裝飾流行,雖然沿用細劃花裝飾,但是工藝遠不及細劃花精致完美,紋飾題材也大為減少。由于匣缽單件罩燒成本過高,這一時期采用了匣缽疊燒技術,產品質量與北宋早期的產品相比明顯遜色。
在慈溪上林湖寺龍口窯址中的窯具和瓷器上曾發現大量的銘文字款。如表姓名的“元記”“王記”,表紀年的“太平”“辛酉”等,其中表姓氏的經統計多屬唐五代時期,這可能與唐代的“物勒工名”制度有關。唐末五代時期,出現了單字、兩字和多字的字款銘文,文字內容不加限制。但是北宋早期,細劃花紋飾流行,窯場主采用了匣缽單件罩燒技術。為了作為標記使用的字款必然受到約束,字款多被限制在瓷器器底之上,字數也被限制為單字,內容上往往只選一些吉語或與窯業相關的筆劃較少的文字。受到規范之后的單字款銘文大量出現在瓷器上,也反映了窯場規模的巨大和窯業的興盛。據統計主要有“大”“上”“永”“辛”“天”“吉”“千”“供”“子”“內”“丁”“已”“乙”等十三個字款。
3.下列關于越窯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d )
a.越窯雖燒造近千年,但其鼎盛時期可謂曇花一現,雖維持時間并不長,但也能從遺存中找到鼎盛的標志。
b.越窯從東漢起到北宋中期,經歷了早期、大發展時期、興盛時期、鼎盛時期和衰落時期。
c.越窯雖然經歷了多個不同時期,但正式有名稱的時期是在興盛時期的唐朝。
d.在越窯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其燒造技術不斷提高,燒造出來的瓷器的質量也不斷
提高。
解析 北宋中期是衰落期,其燒造技術和產品質量都不如鼎盛期。
4.下列各項中,不屬于“越窯的鼎盛”標志的一項是 ( b )
a.匣缽單件罩燒出來的瓷器釉色青翠瑩潤,線條紋飾簡潔流暢,題材多樣。
b.采用匣缽疊燒技術,一方面降低了單件罩燒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產量。
c.五代末北宋初,以上林湖為中心的越窯細劃花裝飾流行起來,如對蝶、鸚鵡、龍和雙鳳等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