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鑒賞詩歌的語言與表達技巧第二輪導練復習教案
詩歌語言的鑒賞有兩個層級的能力要求,一是對詩句字面意義的解讀,一是透過語言對詩歌思想內涵和感情態度的把握。因此,鑒賞詩歌語言首先必須讀懂詩句,意思都不懂,又何談鑒賞呢?僅僅理解了詞語的字面意義是粗淺的,重要的是理解其言外之意,意外之味。其次要注意語言的組合,相同的詞語,其組合方式的不同,表達的思想和情感是有千差萬別的。
答題思路:(1)該字詞(運用了什么手法,有就寫,沒有就不寫;或者解釋該字詞在詩中的具體含義)具體形象地刻畫了什么形象(景、物、人)特點。(2)把該字詞放入原詩句中簡要描述景象,注意突出特點。分值少的此點可省略。(3)點出該字詞收到了什么樣的表達效果,表達了什么情感。
答題模式:這個字詞的意思是什么(或者運用了什么手法),具體生動地刻畫了什么形象或景象,烘托了什么意境,表達了什么情感。
易錯提示
1.南轅北轍,答非所問。鑒賞詩歌的題干往往都有具體的要求,如果題干要求回答“怎樣表現”,而考生卻回答“表現什么”,這就是南轅北轍、答非所問。“怎樣表現”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種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現;而“表現什么”一般卻是思想情感一類的問題。
2.缺乏分析,無的放矢。不少考生在鑒賞表現技巧時,能準確指出詩詞運用了哪種技巧,但是不能結合具體詩句來分析,或不能結合該技巧的特點來分析,結果得分不全。如比喻的修辭手法,考生可能只是簡單地答運用了比喻,但不能明確分析詩詞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并進一步分析這樣比喻寫出了事物怎樣的特點,收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
3.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比如語言的鑒賞需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對詞語內容的正確理解,第二步是對其“表現力”也即表達效果的賞析。沒有正確理解也就談不上賞析評價;而正確的理解又來自對詩歌的整體閱讀和把握。也就是說,鑒賞詞語時眼里不能只有詞語,而應該兼顧全篇,胸有全局。否則就很容易使分析離譜走調,造成只是分析了局部,而割裂了它和整體的聯系,從而犯下“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在整體把握上出現偏差,就會造成觀點的偏差或者要點的遺漏。
真題演練
1.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問題。(6分)
北齋雨后
[宋] 文同
小庭幽圃絕清佳,愛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雙禽來占竹,秋深一蝶下尋花。
喚人掃壁開吳畫,留客臨軒試越茶。
野興漸多公事少,宛如當日在山家。
(1)頷聯中的“占”能否改為“站”?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人為什么會有“宛如當日在山家”之感?結合全詩簡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不能改。“占”是占有之意,雙禽占竹,寫出了鳥雀在竹間跳躍爭竹的活潑和歡喜得意。如改“占”為“站”,只寫鳥雀站在竹枝上,就缺少了動感和情趣,索然無味了。(3分,明確觀點1分,從正反兩面寫明理由2分。)
【解析】 本題考查語言的鑒賞,可結合上下詩句的意義,聯系兩個字的不同意蘊、不同作用來回答。
(2)【答案】 詩中所寫的清幽環境和與友人觀畫、品茗的生活,勾起了作者對過去山居生活的回憶。“宛如”二字表達了對仕途生活的厭倦與對山居生活的向往。(3分,結合詩歌分析1分,情感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