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社會科學類2
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將“龍城”改為“盧城”。為何作此改動呢?閻若璩《潛邱札記》作了解釋:“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號曰飛將軍,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盧龍縣。唐時有盧龍府、盧龍軍。”所以龍城就是右北平,應為盧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寫的《唐詩選》即取此說,將“但使龍城飛將在”改作“但使盧城飛將在”,認為盧城即今河北盧龍。但是,無論漢朝還是唐朝,右北平從來就沒有稱過盧城,只有《漢書•西域傳》中有一個無雷國,其國王“治盧城,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里”。顯然,此盧城不是右北平,況且,《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記載的那次威震敵膽的龍城大捷是衛青指揮的,并未提及與李廣有關。
清朝孫洙《唐詩三百首》引《晉書•張軌傳》的記載: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龍形,故曰龍城”。據此說,“龍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肅武威。
張際在《“龍城”考》中則認為,據《史記》《漢書》等多處記載,龍城是匈奴祭祀龍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內統稱為“龍城”。漢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譯,分別被寫成“龍城”“籠城”“蘢城”“龍庭”,“龍城”可能是音近而誤訛為“盧城”,兩詞實為同義。西漢初年,匈奴連年犯境,漢朝無力抵御,直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起來,才命衛青、霍去病等實施反擊。元光六年的龍城一戰,首戰告捷,一掃漢朝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奮了軍心民心。龍城之戰成為漢朝軍民心目中揚威敵境、雪恥大勝的象征。李廣是屢建戰功、威震敵膽的英雄,是漢家大將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齡將大捷的象征——龍城,冠于西漢名將的象征——李廣頭上,將衛青和李廣的業績糅合在詩中,表達殺敵制勝、揚威敵境的意思。
王昌齡取“龍城”一詞,還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麗,選用了它,使詩句達到了音、義、色俱佳的境地。
6.《唐詩選》不取“龍城”而用“盧城”,以下不屬于其依據的一項是 ( )
a.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詩選》中,將“龍城”改為“盧城”。
b.李廣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為北平郡,治所盧龍縣就是“龍城”。
c.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的編寫者們認為,“盧城”,就是今河北盧龍。
d.漢代史籍采用音譯,“龍城”與“盧城”音近而生誤訛,兩詞實為同義。
答案 d
7.從體會“但使龍城飛將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項是 ( )
a.唐人邊塞詩中所有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麗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b.詩中用“龍城”字,亦有泛指邊關要隘者。
c.“龍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肅武威。
d.將衛青和李廣的業績糅合在詩中,表達殺敵制勝、揚威敵境的意思。
答案 c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