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節選)
說法之三:含糊其辭,閃爍不定。《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語文第四冊》(人民教育出版社XX年)第21課《逍遙游》的課下注解是:“至人,莊子認為修養最高的人。下文‘神人’‘圣人’義相近。無己,無我,即忘掉一切。莊子認為達到此境界方是逍遙游。無功,無所為,故無功利。無名,不求聲名。”“至人”“神人”“圣人”義相近,仿佛是說三者屬同一境界。“無己”,莊子認為達到此境界方是逍遙游,那么,“無功”呢?“無名”呢?它們算不算逍遙游?“至人”“神人”“圣人”到底是什么關系?這些都不得而知。
說法之四:如果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三句話看做是運用了“互文”辭格,互文見義,參互理解,情形當會明朗得多。即“至人”“神人”“圣人”都一樣,都“無己”“無功”“無名”。或曰,只要“無己”“無功”“無名”,就可以稱作“至人”,也可以稱作“神人”或者“圣人”。也就是說,無己、無功、無名,共同構成了莊子心目中最為理想的人格特征。莊子認為,做到“無己”“無功”“無名”,便進入了“無所待”的絕對自由之王國,即“逍遙游”。或曰,能夠進入“逍遙游”,便會“無己”“無功”“無名”。
五、課堂小結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研習二、三自然段,把握作者由對“有所待”的否定提出“無所待”的主張,進而通過淺顯短文的練習,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六、布置作業
1.熟讀全文,找出文中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的句子。
2.淺析《莊周家貧》在寫作方法上有何特色。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鑒賞本文的寫作技巧及藝術特色。
2.初探對“逍遙之游”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第1題,學生自由口述,作一般檢查。
第2題,抽一至兩名同學簡析,然后教師評價、歸納、明確:
《莊周家貧》是一則寓言,既體現了《莊子》以寓言見長的特點,又體現了莊子散文的又一特色:寫得幽默、辛辣,表現了很高的諷刺藝術手腕。
二、鑒賞本文的寫作技巧及藝術特色
1.學生根據自己找出的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的句子,簡析文章的藝術特色。
(解說:可以給學生作一些提示,如從比喻時選材的特點、夸張、擬人達到的效果等方面去分析,以避免學生無從下手)
2.學生分小組交流看法,統一意見,然后各小組推薦一名代表陳述本組的分析情況。
3.教師點撥
①看奇特的描寫
文中的描寫奇妙莫測,運用了生動的寓言故事。如“大鵬徙南冥”的寓言,對大鵬“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夸張描寫,創造出了一種雄奇深邃的境界,無形中聯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經驗,調動了人們的聯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種為一般人難于理解和想象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與學鳩、斥 的兩則寓言故事,莊子則以擬人手法,寥寥數語,將其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一方面說明小蟲小鳥局限于自己促狹的活動天地;另一方面也說明,它們和大鵬一樣,也是自得其樂適性逍遙的。這幾則寓言故事,善于發揮驚人的想象力,虛構出了神奇莫測、嘆為觀止的故事,創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結舌的藝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