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來主義》 教案
第一步:從“果”入手,切中要害
提問:(1)文題“拿來主義”的內容是什么?(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詞表示結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為什么實行“拿來主義”?第一個問題的設置是針對全體學生,意在引導學生學會讀書,抓住要點,同時為第二個問題的提出做鋪墊;第二個問題的設置有一定難度,意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識臺階。
第二步:由淺入深,設置問題
問題分為三階梯度,每個梯度的問題即為一個臺階,學生每得出一個答案就登上一個臺階,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1)什么是“閉關主義”?(2).什么是“送去主義”?作者依次擺了哪些事情來說明的?(3)如何理解這兩句話:a但終“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顯得的一點進步了。第二梯度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1.“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的實質是什么?有何區別和聯系?2.作者是怎樣批駁“送去主義”的?3.“拋來”“拋給”“送來”“拿來”的含義各是什么?第三梯度:可設置這樣兩個問題:1.作者為什么批駁“送去主義”?有幾點原因?2.作者對“ 送來”的態度如何?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題的答案就圓滿了。
設置三個梯度習題的根據,主要是針對學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適合全體學生、第二梯度適合多數學生我們時刻要以課本為藍本,重在培養素質,以上習題主要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
第三步:課堂訓練、鞏固成果〔出示圖片(一)〕(說明:如此設計訓練題的原因在第二課時中,我將詳細闡述,這里不贅述)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學習并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
比喻論證是本文最突出的寫作特點,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論證方法,是本課時重點中的重點。對此重點的突破,我主要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采用討論和訓練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交逐步培養其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識臺階,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論證。在此主要體現教師為旨的原則。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討論這一部分論證方法
在此主要體現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別各設置這樣兩個問題:(1)對待文化遺產有哪幾種態度、行為,作者是如何評價的?采用什么論證方法;(2)“大宅子”“孱頭”“昏蛋”“廢物”各比喻什么?對整個文化遺產是否一概而論,分為幾類?分別如何對待?用書上話回答;“魚翅”“鴉片”“煙燈和煙槍”“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遺產中的哪一部分?
問題設置原因:第1題是基礎,從而進行知識遷移形成能力,而且為第2題搭臺階,逐層深入,再采用設問、類比啟發并輔之以討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