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屆高考語文傳記的閱讀復習
二、(XX年濰坊質檢)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
臧克家:詩比人更長壽
念過中學的人,沒有誰不熟悉這么一段詩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中國當代詩壇大師臧克家的《有的人》教育了幾代人追求真善美,以耐人尋味而深深“烙印”在億萬國人腦海里。
臧克家從小生活在一個詩的王國,家庭的文化空氣很濃。父親和祖父都好詩,他的庶祖母給他講《聊齋》,說《水滸》,話《西游記》,“這些故事,常引出我同情的眼淚和美好的幻想。”臧克家永遠也不能磨滅這些在心上打上深深的印記。
小克家喜歡整天跟窮人的孩子在一起,“我同情他們,熱愛他們。童年的一段鄉村生活,使我認識了人間的窮愁、疾苦和貧富的懸殊。同時,純樸、刻苦、良善……我的脈管里流入了農民的血。我高興,有人說我是‘農民詩人’。不錯,我是‘泥土里的人’。”
1923年,在山東省第一師范,臧克家接受到“五四”新文學思潮的影響。這時期,他讀的新詩很多,如饑似渴地吞咽下去;也寫了不少詩作。1930年,臧克家被國立青島大學破格錄取。這期間,在聞先生的指導下,他以難民、洋車夫、漁翁等一些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為著筆點,創作了不少好詩。并于1933年出版了轟動一時的詩集《烙印》。朱自清評曰:“從臧克家開始,我們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農村為題材的詩。”王統照稱道:“(臧克家的出現)真像在今日的詩壇上掠過一道火光。”
臧老經歷了20世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及建設的全部過程,入過學,作過戰,隨軍采訪,主編雜志……這種生活境地、職業的變更,令詩人有了更豐富更鮮活的生活素材,也正是這些,觸發了詩人的靈感。也正是這樣,他在詩中抒發一個熱血詩人的沸騰之情。激情勃發的臧克家,由“農民詩人”變成了“人民詩人”。
臧老的床頭高高的排放著一摞摞書刊,上面少不了他的圈圈點點或評論。他歷來嗜書如命,到老年卻自覺心里空虛,因此更以補課的心情拼命讀書。他每天用于讀書的時間不少于全部活動的三分之一,孤燈夜讀,思接千載,名篇佳作,會心動情,是他生活的又一大樂趣。
他不僅讀,而且寫。其中,不少文章文情并茂,精辟獨到,頗有見地。臧克家從不想自己“來日無多”,只是筆耕不輟,依舊詩涌成潮,雖在文壇已耕耘了60多年,但他那顆跳動的詩心充滿活力。他從未停止過寫作,就是在病魔纏身、臥床不起的情況下仍不放下手中的筆。他把寫作視為與病魔斗爭的一種手段,進入九秩仍堅持天天定時伏案工作。近年,他還出版了《臧克家古典詩文欣賞集》《臧克家序跋選》《放歌新歲月》,并主編了《毛主席詩詞鑒賞》等書籍。盡管因為年長,作品數量大為減少,但詩的內涵卻愈加醇厚。詩作《我》寥寥10字,卻滾熱發燙:“我,/一團火。/灼人,/也將自焚。”這詩是他性格、人格的寫照。
以往每年,請求題詞、題詩、題名、作序、寫評論的接連不斷,來訪者絡繹不絕,這可忙壞了我們的臧老先生,擠占了本來很忙的詩人的時間。然而,熱心腸的臧克家只是盡最大的能力“應酬”,再累也心甘情愿。在臧克家的心目中,感情這座天平上,友情的砝碼是重于親情的——他對朋友的滿腔熱情真像火一般熾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