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擷意象之花
授課
時間
課題
采擷意象之花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⒈引導學生歸納意象含義及其寓意分析的基本方法;⒉學會通過分析意象了解詩歌內容及作者思想感情,從而提高鑒賞能力。過程與方法
把握詩中意象,體悟詩意,初步培養學生解讀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培養對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積極主動地積累名句、分析詩歌,增強個人的文化素養,提高文化品位。
教學
重點
引導學生歸納意象寓意的分析方法及實際詩歌中意象分析的運用訓練。
教學
難點探究詩歌的意象,培養詩歌解讀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一.導入新課二.認定目標三.考點解讀詩歌鑒賞是高考餐桌上一道傳統名菜,今年高考試卷模式變化后,我們遼寧試卷詩歌鑒賞的分值更是由8分增加到11分,真的成了一道大菜。不過,從丹東一模和大連一模詩歌鑒賞的得分來看,我們的得分僅分6.74分,這還不夠理想。從大家的答題情況來分析,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對詩歌中的意象把握不準。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今天就來探究一下,如何采擷意象之花,并讓它美麗我們的詩歌鑒賞得分——師:有同學可能要問:老師,《考試說明》對詩歌鑒賞的要求也沒提意象,我們研究意象是不是有點“左”了?先不忙給它定性,誰記得《考試說明》對詩歌鑒賞的要求是什么?生: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②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師:我們都知道,意象=客觀事物+主觀情感,也就是說,意象是詩歌表情達意的載體,意象構成意境,意境造就詩歌,而這一過程中又少不了語言和表達技巧的參與。有句話說“什么樣的心靈看什么樣的世界”,這里的“世界”就是意象,而它是什么樣不正是由“心靈”所決定的么?師:XX年山東卷、天津卷、湖北卷和寧夏海南卷都直接考查了意象,我們可以看看XX年寧夏海南卷詩歌鑒賞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畫面大概是:有條小溪從兩山之間流出,樹林里樹葉飄落,一個人抱著甕在路上(或在溪邊),山谷那邊隱約露出寺廟。這畫面呈現出的是鄉村野外恬靜、安詳的氣氛。】【畫面中應有小溪、山(山塢)、樹林(落葉)、人、甕、寺廟等六種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種景物的,給1分;三至四種景物的,給2分;五至六種景物的,給3分。答出畫面呈現出什么樣氣氛的,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四.探究研討
題李世南畫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
逢人抱甕知村近③,隔塢聞鐘覺寺深④。[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畫家,擅畫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啟,丹陽(今屬江蘇)人。曾任吏部員外郎、中書舍人等職。③甕:這里指水甕。④塢:地勢周圍高而中央的地方。這里指山塢。8. 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面呈現出什么樣的氣氛?(5分)師:這道題就是在考查我們對意象的把握,主要是對詩作(畫面)景物形象的分析。詩中的景物描寫是詩作情感的外在表現,它常常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分析景物形象,就是看詩作中描寫的景物,呈現出怎樣的色彩,渲染了怎樣的氛圍。就畫面而言,這首詩是這樣構思的:有水,使人仿佛聽到潺潺的水流聲;有樹,秋風瑟瑟,搖動樹木,落葉紛紛;有人,有人抱甕汲水,讓人想到附近有村莊居民;有寺,山上古寺隱約,又使人想到富有韻味的鐘聲。畫面有動有靜,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極富感染力。回答這類問題,先說出畫面由什么組成,然后指出呈現出怎樣的景象或氛圍。我們可以在腦海中這樣組織畫面:一條小溪自兩山之間流出,林子里樹葉已經泛黃,有些已經落了下來,一個人抱著水甕走在路上,山那邊隱隱露出寺廟一角……整個鄉村野外的環境氛圍是恬靜的安詳的。如果把小溪、山(山塢)、樹林(落葉)、人、甕、寺廟等意象構成的意境理會清楚,這個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么?所以,我們說,把握詩歌意象是開啟詩歌鑒賞之門的一把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