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高考語文古詩文復習(精選3篇)
2023屆高考語文古詩文復習 篇1
第一編 第一部分 必修二
一、基礎知識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組是 ( )
a.躑躅(zhí) 譬如(pì)
芰荷(jì) 流觴曲水(shānɡ)
b.子衿(jīn) 激湍(tuān)
釃酒(shī) 將子無怒(qiānɡ)
c.樊籠(fán) 窈窕(tiǎo)
廬冢(zhǒnɡ) 淇水湯湯(tānɡ)
d.癸丑(ɡuǐ) 遺施(wèi)
江渚(zhǔ) 漸車為裳(jiān)
【解析】 c.“湯”應為“shānɡ”。
【答案】 c
2.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通假字的一組是 ( )
a.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b.偭規矩而改錯
c.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
d.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解析】 b.“錯”通“措”;c.“悟”通“晤”;d.“章”通“彰”。
【答案】 a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引以為流觴曲水 引:導引
b.退將復修吾初服 修:縫補
c.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 適:出嫁
d.還顧望舊鄉 顧:看,回頭看
【解析】 b.修:整理。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沒有活用的一項是 ( )
a.眾女嫉余之峨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b.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c.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d.舞幽壑之潛蛟
【解析】 b.數詞作動詞;c.形容詞用作名詞;d.動詞的使動用法。
【答案】 a
5.下列句子中沒有古今異義現象的一句是 ( )
a.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b.何乃太區區
c.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d.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解析】 b.區區:古義,愚拙;今義,形容數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c.同心:古義,感情深厚;今義,齊心。d.學者:古義,泛指學習的人;今義,指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的人。
【答案】 a
6.下列句子的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
a.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引(清流激湍)來作為流觴的曲水,(大家)列坐在曲水之旁。
b.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這個女子的行為并沒有什么不正當,哪里想到會招來(母親)不滿意呢?
c.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因為)我的芳香和光澤雜糅在一起啊,(所以)唯獨我光明純潔的品質還沒有虧損。
d.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子啊,不要耽誤了同男子的愛情。
【解析】 d.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子啊,不要同男子沉溺于愛情。
【答案】 d
7.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通稱為《詩》或《詩三百》,到漢代,儒家把它奉為經典,才稱《詩經》。《詩經》是我國詩歌浪漫主義傳統的源頭。
b.屈原,字原,名平,戰國時期楚國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開創了一種新詩體楚辭體,又因以屈原作品《離騷》為代表,所以,后世也稱此詩體為騷體。“離騷”者,猶遭憂也,意為屈原作《離騷》,“蓋自怨生也”。《離騷》與《詩經》在文學史上并稱“風騷”,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c.《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抒情詩。詩的序曲以孔雀失偶起興,尾聲以鴛鴦雙飛作結,富有民族特色。全詩在創作手法上是現實主義的,通過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封建禮教的罪惡;結尾的手法又是浪漫主義的,表達了人民群眾對忠貞愛情的歌頌和良好的愿望。
d.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陶淵明出身于沒落的仕宦家庭,時官時隱,41歲以后,毅然辭官歸隱,與官場徹底決裂。陶淵明的創作包括詩歌和文章兩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詩歌成就最高。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解析】 a.《詩經》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答案】 a
8.默寫下列句子空缺的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
(《赤壁賦》)
(2)__________________,齊彭殤為妄作。
(《蘭亭集序》)
(3)長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
(《離騷》)
(4)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_。
(《歸園田居》)
(5)山不厭高,海不厭深。__________________。
(《短歌行》)
(6)蒲葦一時紉,________________。
(《孔雀東南飛》)
【答案】 (1)渺滄海之一粟 (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3)哀民生之多艱 (4)雞鳴桑樹顛 (5)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6)便作旦夕間[
9.用斜線(/)給下面短文畫橫線的部分斷句。
楊 子 過 于 宋 東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惡 者 貴 美 者 賤 楊 子 問 其 故逆 旅 之 父 答 曰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惡 者 自 惡 吾 不 知 其 惡 也 楊 子 謂 弟 子 曰:“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取材于《韓非子•說林上》)
【解析】 給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斷句的基礎在于對通篇文章的領會,因此斷句前先要通讀幾遍,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的聯系。在斷句時,還應注意文章的體裁、語言風格、句意的完整與否。標點的使用要合乎規范,和現代漢語標點的用法相同。這段文字要注意幾組動賓結構的對稱句子。
【答案】 楊子過于宋東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惡者貴/美者賤/楊子問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楊子謂弟子曰
【參考譯文】
楊子路過宋國東部的一個旅店,(店老板)有兩個妾,那丑的被看重,漂亮的被輕視。楊子詢問其中原委,旅店的老板回答說:“漂亮的自覺漂亮,我不覺得她漂亮;丑的自認為很丑,我不覺得她丑啊。”楊子對弟子說:“做賢德之事但不認為自己很賢德,哪有做不好的呢!”
二、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擢進士上第,簽書淮南判官。再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彥博為相,薦安石恬退,乞不次進用,以激奔競之風。尋召試館職,不就。(歐陽)修薦為諫官,以祖母年高辭。移提點江東刑獄,入為度支判官,時嘉佑三年也。
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于是上萬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愿監茍且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于當世之變。 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后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
時有詔舍人院無得申請除改文字,安石爭之曰:“審如是,則舍人不得復行其職,而一聽大臣所為,自非大臣欲傾側而為私,則立法不當如此。今大臣之弱者不敢為陛下守法;而強者則挾上旨以造令,諫官、御史無敢逆其意者,臣實懼焉。”語皆侵執政,由是益與之忤。以母憂去,終英宗世,召不起。
熙寧元年四月,如造朝。入對,帝問為治所先,對曰:“擇術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當法堯、舜,何以太宗為哉?堯、舜之道,至簡而不煩,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難。但末世學者不能通知,以為高不可及爾。”帝曰:“卿可悉意輔聯,庶同濟此道。”
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但后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術不可施于世務爾。”上問:“然則卿所施設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為然。于是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并興,號為新法,遣提興官四十余輩,頒行天下。
(《宋史•列傳第八十六》)
1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c.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d.然則卿所施設以何先何可勝道也哉?
【解析】 b.均為連詞,表示假設關系,譯為“那么”。a.助詞,表停頓/代詞,……的;c.介詞,于/語氣助詞;d.什么/哪里。
【答案】 b
11.以下六句話,全部表現王安石“力主改革、鼎力革新”的一組是 ( )
①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②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 ③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 ④陛下當法堯、舜,何以太宗為哉 ⑤變風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⑥審如是,則舍人不得復行其職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解析】 ③是說王安石有矯世變俗的志向;⑥是王安石力爭舍人院有權申請刪改皇帝詔書文字。
【答案】 b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王安石在任鄞縣縣令時,為民做了很多有益的事,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陸交通得到方便;又貸谷與民,出息以償。歐陽修推薦他考試館職,不去;推薦他為諫官,又以祖母年事已高為由拒絕。
b.嘉佑三年,王安石為朝廷度支判官,寫了萬言書,深入分析了北宋王朝內外交困的形勢,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主張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和特權,推行富國強兵政策。
c.王安石認為,堯、舜之道,極其簡明而不煩雜,扼要而不迂闊,容易而不繁難,這是后世變風俗,立法度應效法的主要精神。
d.在他任參知政事期間,取得神宗皇帝的支持,積極推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方田均稅、免役、市易、保甲、保馬等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
【解析】 “歐陽修推薦他考試館職”錯,是朝廷召他考試館職,且當時王安石早已不在鄞縣任上。
【答案】 a
13.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今大臣之弱者不敢為陛下守法;而強者則挾上旨以造令,諫官、御史無敢逆其意者。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但后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術不可施于世務爾。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注意“挾”“則”“逆”的意義,“大臣之弱者”為定語后置。
(2)注意“所以”“經”“但”“施”的意義。
【答案】 (1)現在大臣中軟弱的人不敢為陛下執法,而強悍的人卻假借陛下的旨意來制造命令,諫官、御史都不敢違背他的旨意。
(2)經學正可以用來治理世上的事務,只是后世所謂讀書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就認為經學不可以施行世上的事務了。
【參考譯文】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選拔進士,(王安石)名列上等,任簽書淮南判官。再調任鄞縣知縣,(他)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陸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貸給百姓,生產出糧食后加些利息償還,使(官倉中的)陳谷能夠換新糧,縣里的百姓也感到方便。再任舒州通判。文彥博做宰相,認為王安石淡于名利、勇于退讓而向皇帝推薦他,請求越級提拔,想以此來遏止只為名利而奔走競爭的風氣。不久朝廷召他考試館職,他不肯參加。歐陽修推薦他任諫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辭謝。調任提點江東刑獄,入京任度支判官,當時是仁宗嘉佑三年。
王安石的議論高深新奇,善于用辯論駁難和旁征博引來維護自己的學說,敢于按照自己的意見辦事,滿懷激情地立下矯正世事、改變傳統風俗的志向。于是他向仁宗皇帝上萬言書,認為:“如今天下財力一天天地困頓窮乏,風俗一天天地衰落敗壞,癥結在于不知道規律,不效法先王政令的緣故。效法先王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如果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那么我們所實行的更改變革,不至于驚擾天下人的視聽,引起天下人的喧嘩,也就必然合乎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來生產天下的財富,征收天下的財富來供給天下人所需的費用,自古代以來的太平治世,不曾因為財富不足而造成國家的憂患,憂患在于治理財政沒有符合它的規律。居官任職的人才既然不足,城鄉又缺少可供使用的人才,國家的重托,疆域的保持,陛下怎么能夠長久依靠上天的寵愛作為常法,而沒有一旦發生憂患的考慮嗎?(我)希望(陛下)能明察朝中(那些)得過且過、因循守舊的弊病,明文詔令大臣,逐漸革除這些弊病,以期與當前世事的變化相符合。我所說的是流于頹廢風俗的人不講的,而議論國家大事的人又認為這是不近事理的陳詞濫調。”后來王安石執政時,他所施行的政策措施,大多是根據這份萬言書而來的。
當時有詔令規定舍人院不得申請刪改皇帝詔書文字,王安石爭辯說:“如果確實如詔令所說,那么舍人就不再能履行他們的職責,而完全聽任大臣們為所欲為,這雖不是大臣想要行事不公而謀求私利,但訂立法令不應該如此。現在大臣中軟弱的人不敢為陛下執法,而強悍的人卻假借陛下的旨意來制造命令,諫官、御史都不敢違背他的旨意,我實在感到害怕。”王安石的這些話侵犯了執政大臣,從此更加與執政大臣相抵觸。王安石因母去世離任,一直到英宗朝結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復任職。
熙寧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他進宮答對,神宗問治理國家應當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說:“首先要選擇(推行政策的)方法。”神宗問道:“唐太宗怎么樣?”他答道:“陛下應當效法堯、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堯、舜之道,極其簡明而不煩雜,扼要而不迂闊,容易而不繁難。但是后世學者不能通曉,才以為高不可及。”神宗說:“你可以盡心盡意地輔助我,希望共同成就這一目標。”
(熙寧)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為參政知事。皇帝對他說:“人們不能了解你,以為你只知道經學,不明白世上的事務。”王安石回答說:“經學正可以用來治理世上的事務,只是后世所謂讀書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就認為經學不可以施行于世上的事務了。”神宗又問:“那么你首先要施行設置的是什么呢?”王安石說:“改變風俗,建立法度,是當務之急。”神宗認為很對。于是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法相繼問世,稱為新法,并派遣提舉官四十多人,在天下頒布實行新法。
三、語言表達
14.下面是一段關于大眾閱讀價值取向變化的文字,請用三句話概括它三個方面的內容。(均不超過15個字,含標點符號)
圖書暢銷這一現象的背后反映出人們在閱讀方面出現的某種值得注意的價值取向。近年來,由于受市場經濟中“短、平、快”消費模式的影響,一種以講故事的形式來談論學術的做法頗為流行,美其名曰“文化快餐”,對知識的獲取滿足于感性的把握。在某類讀書人群中,陰柔之風過盛,陽剛之氣不足,人們對于離奇古怪的小故事具有很強的獵奇心理,對于雄渾壯麗的大歷史卻缺乏興趣。一些出版部門受利益的驅使,熱衷于對歷史人物的風流韻事、陰謀權術的渲染,以“戲說”滿足讀者的獵奇窺秘心理。也有些人滿足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品玩,只強調回歸傳統,忘記了在“返本”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開新”,忘記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提是進行全面而深刻的自我批判。功利主義的閱讀價值取向忽略了人的深層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正在誤導著年輕一代。
(1)第一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題考查提煉內容、概括語意的能力。注意整個語段的三個語意層次,然后提煉層意,注意字數。
【答案】 (1)對知識的獲取滿足于感性的把握。(2)陰柔之風過盛,陽剛之氣不足。(或:具有很強獵奇心理,對歷史缺乏興趣。)(3)滿足于傳統,忘記了開新。(或:閱讀過于功利,影響年輕一代。)
15.下面是兩所大學的校徽,談談你喜歡其中的哪一個標志圖案,并就這個標志圖案闡明喜歡的理由。
要求:①請從標志的構圖及寓意角度闡明;②不超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圖案比較抽象,一定弄清圖案的外在特征與內在涵義的結合,才能正確解答此題。
【答案】 ①喜歡同濟大學校徽的標志圖案。理由是圖案運用類比的手法進行象征。標志的圖案象征“同濟”兩字的寓意,三人劃龍舟,同舟共濟,向著一流目標奮力拼搏的目標;昭示同學砥礪,同窗求索,濟愚扶弱,濟世興邦的精神。
②喜歡中國美術學院校徽的標志圖案。理由是圖案運用抽象的手法進行象征。標志的圖案利用漢字的特征,抽象出“國”“美”兩個字,概括為“中國美術”的寓意;文字使用粗壯敦厚的黑體,象征學院實力雄厚,人才濟濟,譽滿神州。
2023屆高考語文古詩文復習 篇2
第一編 第一部分 必修三
一、基礎知識
1.選出注音有誤的一組 ( )
a.錦瑟(sè) 經傳(zhuàn) 溝壑(hè) 石棧(zhàn)
b.行伍(hánɡ) 滄海(cānɡ) 藩籬(fān) 謫居(zhé)
c.句讀(dòu) 庠序(xiánɡ) 咨詰(zī) 跬步(kuǐ)
d.賈人(jiǎ) 管弦(xián) 鈿頭(diàn) 鞭笞(chī)
【解析】 d.“賈”應讀“ɡǔ”。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以手撫膺坐長嘆 坐:坐著
b.王好戰,請以戰喻 請:請求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假:借助
d.連峰去天不盈尺 去:距離
【解析】 a.坐:徒,空。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
a.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b.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c.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d.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解析】 b.“從”通“縱”;c.“涂”通“途”;d.“暴”通“曝”。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不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 )
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b.潯陽地僻無音樂
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d.古之學者必有師
【解析】 a.爪牙,古義指爪子和牙齒,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今義指壞人的黨羽、幫兇;c.博學,古義指廣博地、廣泛地學習,今義指知識、學識的淵博;d.學者,古義指求學的人,今義指學識淵博的人。
【答案】 b
5.下列句中加點的詞都有活用現象,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
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③南取漢中,西舉巴蜀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席卷天下,包舉宇內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⑧外連衡而斗諸侯 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⑩不恥相師
a.①⑥⑧/②③⑤/④⑦/⑨/⑩
b.①⑩/②③⑤/④⑦/⑥⑧⑨
c.①②③⑤/④⑦/⑥⑧/⑨/⑩
d.①②⑤/③④⑦/⑥⑧⑨/⑩
【解析】 ①②③⑤名詞作狀語,④⑦名詞活用作動詞,⑥⑧使動,⑨形容詞活用作動詞,⑩意動用法。
【答案】 c
6.默寫。
(1)無邊落木蕭蕭下,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以手撫膺坐長嘆。
(3)轉軸撥弦三兩聲,______________。
(4)錦瑟無端五十弦,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白帝城高急暮砧。
【答案】 (1)不盡長江滾滾來 (2)捫參歷井仰脅息 (3)未成曲調先有情 (4)一弦一柱思華年 (5)寒衣處處催刀尺
二、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題。
蔣濟字子通,楚國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孫權率眾圍合肥。時大軍征荊州,遇疾疫,唯遣將軍張喜單將千騎,過領汝南兵以解圍。濟乃密白刺史,偽得喜書,云步騎四萬已到雩婁。權信之,遽燒圍走,城用得全。拜濟丹陽太守。民有誣告濟為謀叛主率者,太祖聞之,曰:“蔣濟寧有此事!有此事,吾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樂亂,妄引之耳。”辟為丞相主簿西曹屬。關羽圍樊、襄陽。太祖以漢帝在許,近賊,欲徙都。濟說太祖曰:“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愿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后,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太祖如其言。權聞之,即引兵西襲公安、江陵。羽遂見禽。
文帝踐阼,出為東中郎將。帝問曰:“卿所聞見天下風教何如?”濟對曰:“未有他善,但見亡國之語耳。”帝忿然作色而問其故,濟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遷為中護軍。 時中書監、令號為專任,濟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詔曰:“夫骨鯁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濟才兼文武,服勤盡節,每軍國大事,現有奏議,忠誠奮發,吾甚壯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內務宮室,怨曠者多,而年谷饑儉。濟上疏曰:“陛下方當恢弘前緒,光大遺業,誠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須農隙,不奪其時。夫欲大興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詔曰:“微護軍,吾弗聞斯言也。”
齊王即位,遷太尉。是時,曹爽專政,丁謐、鄧飏等輕改法度。以隨太傅司馬宣王屯洛水浮橋,誅曹爽等,進封都鄉侯,邑七百戶。濟上疏曰:“太傅奮獨斷之策,陛下明其忠節,罪人伏誅,社稷之福也。夫封寵慶賞,必加有功。今論謀則臣不先知,語戰則非臣所率。”固辭,不許。是歲薨,謚曰景侯。
(選自《三國志》)
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權聞之,即引兵西襲公安、江陵 引:率領
b.太祖以漢帝在許,近賊,欲徙都 徙:遷移
c.凡使民必須農隙,不奪其時 奪:改變
d.微護軍,吾弗聞斯言也 微:如果沒有
【解析】 c.奪:耽誤,“行年四歲,舅奪母志”中“奪”為“改變”。
【答案】 c
8.以下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有此事,吾為不知人也 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
b.帝忿然作色而問其故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
c.許割江南以封權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d.夫骨鯁之臣,人主之所仗也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解析】 b項均表順承。a項第一個“為”表目的,可譯為“來”,第二個“為”是動詞,根據上下文可譯作“建立”;c項第一個“以”表修飾,不譯;d項第一個“所”與“仗”構成“所”字結構,第二個“所”與“為”一起表被動。
【答案】 b
9.以下六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蔣濟“骨鯁之臣”的一組是 ( )
①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見亡國之語耳
③凡使民必須農隙,不奪其時 ④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誠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節,罪人伏誅,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解析】 “骨鯁”是剛直的意思。①說明他有遠見;⑥是對皇上的贊頌。
【答案】 b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孫權帶兵圍攻合肥,而此時曹操正帶兵攻打荊州,加之軍中發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蔣濟用計讓孫權主動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蔣濟為人剛直,敢于直言。文帝問天下“風教”,他大膽進言,以“但見亡國之語耳”回答。明帝時,他以“誠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誡皇上要愛惜百姓。
c.憑著跟隨太傅司馬宣王誅殺曹爽等人的功勞,皇帝加封蔣濟為都鄉侯,邑七百戶,他堅決推辭,皇帝沒有答應。
d.蔣濟文武兼備,忠誠奮發,在數位人主手下任職,都提出懇切建議,深受人主的器重。
【解析】 d.“都提出懇切建議”錯。
【答案】 d
11.請把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方當恢弘前緒,光大遺業,誠未得高枕而治也。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封寵慶賞,必加有功。今論謀則臣不先知,語戰則非臣所率。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臣權力太大,國家就有危險,左右的人太受寵幸,皇上就會受蒙蔽,這是自古以來最大的警誡啊。
(2)陛下正當發揚前人的事業,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功業,實在還未到高枕無憂、垂拱而治的時候。
(3)分封、寵愛、慶賀、賞賜,一定要給予有功之人。現在,說到謀劃,我事先并不知道,說到打仗,并不是我親自統率的。
【參考譯文】
蔣濟,字子通,楚國平阿人。 建安十三年,孫權率兵圍攻合肥。這時,太祖的大軍正在攻打荊州,軍中發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將軍張喜一個人帶領一千騎兵,加領汝南的士兵來解合肥之圍。蔣濟于是秘密稟報刺史,假稱得到了張喜的書信,說前來救援的步兵騎兵共有四萬人,現在已到雩婁。孫權相信了,立即燒毀圍城的營陣就撤離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來任命蔣濟為丹陽太守。有一個人誣告蔣濟是謀叛主要策劃人,太祖聽說后,說:“蔣濟難道會做這種事!如果做了這種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擾亂,道聽途說罷了。”征召蔣濟擔任丞相主簿西曹屬。關羽帶兵圍攻樊城和襄陽。太祖認為漢獻帝在許都,離關羽的軍隊比較近,想要遷都。蔣濟勸阻太祖說:“劉備、孫權,表面關系親近,實際上卻各有打算,關羽軍事上得勢,這是孫權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說孫權,勸他在后面偷襲關羽,許諾割讓江南來賜封孫權,這樣樊城的圍困就自動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話去做。孫權聽了后,立即帶兵向西偷襲公安、江陵。關羽于是被孫權擒獲。
文帝即位,蔣濟從京城出來,擔任東中郎將。文帝問他說:“你所看到的天下風俗教化好不好?”蔣濟回答說:“沒有聽到其他的好話,只聽到要亡國的話罷了。”文帝顯出憤怒的神情,并問他其中的原因,蔣濟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氣消解了。明帝即位,蔣濟升為中護軍。當時中書監、令專有大權,蔣濟上疏說:“大臣權力太大,國家就有危險,左右的人太受寵幸,皇上就會受蒙蔽,這是自古以來最大的警誡啊。”明帝下召表揚說:“剛直的大臣,是國君所仰仗的。蔣濟文武兼備,任職勤勞,極盡節操,每有軍國大事,當場有提出建議的奏議,對朝廷忠誠,做事奮發努力,我非常欣賞他的勇敢。”景初年間,對外征戰頻繁,國內大建宮室,長期分離的人很多,并且連年饑荒,谷物匱乏。蔣濟上疏說:“陛下正當發揚前人的事業,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功業,實在還未到高枕無憂地治理的時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時,一定要在農閑時候,不能耽擱他們耕作的時間。那些想建立偉大功業的國君,先要估計老百姓的能力并撫慰他們的疾苦。明帝下詔表揚說:“除了護軍(蔣濟),我聽不到這樣的話。”
齊王即位,蔣濟升遷為太尉。這時,曹爽專政,丁謐,鄧飏等隨意改變法律法規。憑著跟隨太傅司馬宣王屯兵洛水浮橋,誅殺曹爽等人的功勞,加封為都鄉侯,邑七百戶。蔣濟上疏說:“太傅獨自決斷,想出高明的計謀,陛下彰顯他的忠心和節操,使罪人伏法,這是國家的福氣。分封、寵愛、慶賀、賞賜,一定要給予有功之人。現在,說到謀劃我事先并不知道,說到打仗并不是我親自統率的。”堅決地推辭,齊王不答應。這一年蔣濟死了,皇上給他的謚號是“景侯”。
三、語言與運用[
12.請你參照下面的例句,以“中國臺灣,回來吧”為主題,再擬寫一條手機短信。要求內容恰當,意義深刻,不得超過70字。
短信一:也許世俗的線注定要牽扯那向往飛翔的紙鳶,也許冰冷的韁繩緊緊羈絆著渴望奔馳的心靈,但千萬顆跳動的心在共同期盼你的歸來。中國臺灣,回來吧!
短信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語段仿寫”,這類語言表達題需要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來設計。內容上要緊扣中國臺灣回歸;形式上,要注意手機短信的特點。要富有文采,做到朗朗上口。
【答案】 漫漫長路改變不了夸父追日的決心;茫茫大海摧殘不了精衛填海的意志;淺淺海灣只能平添濃濃的鄉愁,卻無法動搖我們統一的信念。中國臺灣,回來吧!
13.日常生活中,誰都難免犯錯誤,有了缺點、錯誤就可能受到批評,但下列兩句批評卻令人難以接受,請將它們改成易于接受的批評語。
例句:批評:“你怎么這么粗心,數字都會弄錯?”
修改:“這個數字還是再查對一下好。”
(1)你要小心點,再出錯,我饒不了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司領導對某員工說:“你在這方面實在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讓人能夠接受,表達就要委婉一些,因此改寫后的句子要求委婉的表達本意。
【答案】 示例:(1)好了,事情已經清楚了,改了就好。
(2)你進公司以來工作一直不錯,只是這方面希望你能改進……
14.(XX年山東諸城)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網絡作為相當一部分青少年課余消遣、精神寄托的首選途徑,其中的負面信息對青少年的侵襲尤其難以防范。鼠標的一次誤擊,隨意的一次搜索,都有可能把成人世界中的東西完全裸示在孩子面前。網絡中有一條著名的游戲規則,便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網絡文化的開放性對青少年具有極大的誘惑力,而網絡的隱蔽性和無約束性所帶來的有害信息的泛濫,對青少年的道德成長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嚴重影響了他們現實人格的健康發展。于是人們開始高呼“積點網德”,網絡道德教育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
(1)網絡對青少年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段文字所要表明的觀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網絡的負面信息對青少年的侵襲難以防范。
(2)要重視網絡道德教育。
2023屆高考語文古詩文復習 篇3
第一編 第一部分 必修四
[
一、基礎知識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有誤的一組是 ( )
a.金戈(ɡē) 斧鉞(yuè) 驛站(yì) 睨柱(nì)
b.千騎(jì) 寒蜩(tiáo) 揾淚(wèn) 詭言(ɡuǐ)
c.永晝(zhòu) 盈袖(yínɡ) 弋射(ɡē) 靡亂(mí)
d.赦免(shè) 喟然(kuì) 檣櫓(qiánɡ) 蓑衣(suō)
【解析】 c.“弋”應讀“yì”。
【答案】 c
2.下列各組詞語中書寫無誤的一項是 ( )
a.尋常巷陌 雄姿英發 帳飲無緒 驚滔拍岸
b.玉枕紗廚 故國神游 天塹無崖 故壘西邊
c.封狼居胥 玉簪螺髻 煙柳畫橋 曉風殘月
d.良晨好景 吟賞煙霞 倉皇北顧 神鴉社鼓
【解析】 a.“驚滔拍岸”應為“驚濤拍岸”;b.“天塹無崖”應為“天塹無涯”;d.“良晨好景”應為“良辰好景”。
【答案】 c
3.對下列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 ( )
a.經年:經過一年 b.不慕當世:羨慕
c.蕭瑟:風吹雨落的聲音 d.決負約不償城:必定
【解析】 經年:年復一年。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
a.一尊還酹江月 b.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c.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 d.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
【解析】 a.“尊”通“樽”;b.“去”通“弆”;d.“員”通“圓”。
【答案】 c
5.下列加點詞語的活用現象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
a.大將軍鄧騭奇其才 b.畢禮而歸之
c.欲因此時降武 d.空以身膏草野
【解析】 a.奇,形容詞的意動,以……為奇。b.歸,使……回去;c.降,使動用法,使……投降;d.膏,使動用法,使 ……肥沃。
【答案】 a
6.下列加點的詞語和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b.漢亦留之以相當
c.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d.覆蓋周密無際
【解析】 a.古義:指地位低下,見識淺薄;今義:指卑鄙下賤。b.古義:相抵償;今義:副詞,表程度。d.古義:四周嚴密;今義:周到細致。
【答案】 c
7.下列各句中“請”的意義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
a.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 b.臣請完璧歸趙
c.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d.常惠請其守者與俱
【解析】 a、c、d三項均為“請求”的意思,b項是“請允許我”之意。
【答案】 b
8.下列句子的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
a.何以知之 b.子卿尚復誰為乎
c.求人可使報秦者 d.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解析】 a、b、d三項均為賓語前置句,c項為定語后置句。
【答案】 c
二、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廖剛字用中,南劍州順昌人。 宣和初,自漳州司錄除國子錄,擢監察御史。時蔡京當國,剛論秦無所避。以親老求補外,出知興化軍。欽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憂,服闋,除工部員外郎,以母疾辭。紹興元年,盜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順昌民以剛為命。剛喻從盜者使反業,既而他盜入順昌,部使者檄剛撫定,剛遣長子遲喻賊,賊知剛父子有信義,亦散去。尋召為吏部員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親兵自將,所以備不虞而強主威。愿稽舊制,選精銳為親兵,居則以為衛,動則以為中軍,此強干弱枝之道。”又言:“國家艱難已極,今方圖新,若會稽誠非久駐之地。請經營建康,親擁六師往為固守計,以杜金人窺伺之意。”丁母憂,服闋,復拜給事中。剛言:“國不可一日無兵,兵不可一日無食。今諸將之兵備江、淮,不知幾萬,初無儲蓄,日待哺于東南之轉餉,浙民已因,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因獻三說,將校有能射耕,當加優賞,每耕田一頃,與轉一資,百姓愿耕,假以糧種,復以租賦。上令都督府措置。時朝廷推究章杰、蔡卞誤國之罪,追貶其身,仍詔子孫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觀知婺州,章僅自太府丞提舉江東茶鹽事。剛封還詔書,謂即如此,何以示懲,乃并與祠。時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猶率群臣遙拜洲圣,剛言:“禮有隆殺,兄為君則君之,己為君則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歲時行家人禮于內庭。”從之。鄭億年與秦檜有連而得美官,剛顯疏其惡,檜銜之。金人叛盟,剛乞起舊相之有德望者,處以近藩,檜聞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書,而以王次翁為中丞。初,邊報至,從官會都堂,剛謂億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約,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億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紹興十三年卒。
(節選自《宋史•廖剛傳》)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部使者檄剛撫定 檄:文告
b.剛遣長子遲喻賊 喻:開導
c.愿稽舊制,選精銳為親兵 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窺伺之意 杜:制止
【解析】 a項“檄”,這里作動詞,意思為“用檄文征召、聲討”,引申為“下令”。再根據上下文詞義推斷可知其余各項詞的解釋,均為正確的。
【答案】 a
10.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廖剛“對下采用安撫方式”和“對不公事敢于抗爭”的一組是 ( )
a.順昌民以剛為命謂即如此,何以示懲
b.剛喻從盜者使反業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c.賊知剛父子有信義,亦散去是欲置我何地耶
d.百姓愿耕,假以糧種,復以租賦但歲時行家人禮于內庭
【解析】 b項中“剛喻從盜者使反業”是他安撫百姓的一個方面,“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是他直言抗爭的語言表現,符合要求。a項中“順昌民以剛為命”是廖剛安撫百姓的結果;c項中“賊知剛父子有信義,亦散去”與“是欲置我何地耶”都不是直接表明廖剛“安撫百姓”和“對不公事敢于抗爭”的;d項中“但歲時行家人禮于內庭”一句是對圣上的勸諫之言,不能說是“敢于抗爭”。因而,a、c、d三項均不能選。
【答案】 b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廖剛是南劍州人,任監察御史時正值蔡京當權。他敢于直言,秦事議論無所避忌。又很孝順雙親,以親老求往地方任職,父親去世后又因母親病辭任工部員外郎。
b.廖剛認為古代天子親自率軍,是為防備不測增強主威。當今也應精選親兵,平時守衛,戰時打仗。他又認為,當前國家危難,應率軍往建康固守,防備金人入侵。
c.廖剛提出國不可一日無兵,兵不可一日無食,如今諸將率領部隊布于江淮之間,人多糧少,因而要重耕戰、行屯田,將校若即能打仗又能種田,應當給以優待。
d.廖剛敢于直言,鄭億年因秦檜的關系而得美官,廖剛上疏奏其惡行,秦檜因此忌恨廖剛。金人叛盟,廖剛起用有德望的舊相,以遏制秦檜,又引起秦檜的強烈不滿。
【解析】 d項寫廖剛敢于直言,原文是“剛乞起舊相之有德望者,處以近藩”,“乞起”是“請求起用”的意思,這里說成“起用”,因此該項不正確。a項是對廖剛的總體介紹,b項和c項分別概括了廖剛軍事思想和重視糧食生產,均為正確選項。
【答案】 d
12.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日待哺于東南之轉餉,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兄為君則君之,己為君則兄之可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每天等著吃從東南地區運來的軍糧,浙地人民已經困乏,要解救這一患難不如屯田。
(2)兄長為國君時就用國君禮對待他,自己為國君時用兄長禮對待他就可以了。
【參考譯文】
廖剛字用中,是南劍州順昌人。宣和初年,從漳州司錄授為國子錄,提升為監察御史。當時蔡京掌權,廖剛談論時政無所顧忌。因為雙親年老要求授予地方官職,出朝任興化軍知軍。欽宗即位,以右正言召回。父親去世服喪,期滿,被授予工部員外郎官職,因母親有病在身而推辭就任。紹興元年,鄰郡出現盜賊,官吏全都逃走了,順昌人聽從了廖剛的命令。廖剛規勸跟從盜賊的人并讓他們回來從事正業。不久,其他盜賊進入順昌,路政司下令廖剛安撫平定。廖剛派大兒子廖遲規勸盜賊,盜賊們都知道廖剛父子有信義,也都紛紛散去了。不久又被任命為吏部員外郎,他進諫說:“古時天子一定有自己的軍隊并親自率領,用它來防備意外和強化君主的威勢。希望您考查舊制,挑選精兵強將作為親兵,平時就把它當作衛隊,戰時就把它作為中軍,這是增強王權強盛國家的辦法啊。”又說:“國家目前艱難已經到了極點,現在才圖謀革新,像會稽這樣的地方確實是不可以長久停留的,請趕快營建建康,親自率領六軍前往并把它當作固守的計策,來斷絕金人攻占的野心。”母親去世服完喪期,又被授予給事中。廖剛進諫說:“國家不可以一天沒有軍隊,軍隊不可以一天沒有糧食。現在各位將領的軍隊都防守著江淮地區,不知道有幾萬人,開始沒有糧食儲備,現在每天都等著東南運來的糧食開飯,東南的百姓已經因此困苦不堪了。要解決這個憂患,最好的辦法不如屯田。”于是獻上三條計策,將校中有擅長射獵耕種的,應當給予優厚的獎賞,每耕種一頃土地,給他升一級軍級,百姓愿意耕種的,就把糧食種子借給他們,以后再用租賦償還。朝廷下令都督府安排處理這件事情。當時朝廷正在追究章杰、蔡卞誤國罪過,追貶他們官職,還下詔書規定他們的子孫不得在朝廷中做官。在這時候章杰從崇道觀升任婺州知州,章僅從太府丞提升為江東茶鹽監事。廖剛就密封交還了詔書,認為像這樣做,以后還拿什么來表示懲戒,于是全部交還了祠祿官。當時徽宗已經駕崩,皇上遇到初一十五還率領群臣遙拜。廖剛說:“禮節有厚薄,兄長做君主就用君主的禮節待他,你做君主時用兄長的禮節來待他就可以了,希望你好好抑制自己仁慈的心,只是逢年過節時候在內廷行家禮就可以了。”皇上聽從了。鄭億年與秦檜有關系因此得了美差,廖剛上奏清楚地揭發了他的罪惡,秦檜恨死了廖剛。金人背叛了盟約,廖剛請求起用德高望重的舊相,安排到鄰近的藩縣,秦檜知道了這件事說:“這是想把我放到什么地方呢?”改授官工部尚書,卻把王次翁任命為御史中丞。年初,邊關來報(金人背約),各位官員會集都堂,廖剛對鄭億年說:“你千方百計為金人袒護,現在金人已經違背盟約,你還有什么臉留在朝廷呢?”鄭億年身為祠祿官離開了朝廷。廖剛第二年辭職回家,在紹興十三年辭世。
三、語言運用
13.請閱讀下面的圖表,完成后面的題目。
XX年高考作文評分控制組對影響高三學生作文的因素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項目名稱 具體內容 所占比
語言表達 句子,詞匯,文字,標點,修辭方法 51.55%
層次結構 層次,過渡 21.55%
思想內容 中心,材料,分析 26.90%
根據圖表所反映的情況請寫出兩條結論:
(1)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回答出圖表中的數字所反映的主要問題及解決的辦法。
【答案】 (1)影響學生作文的關鍵因素是語言表達。
(2)要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首先要抓好語言表達訓練。
14.仿照下聯對“中國歷史書”的述說,請你以“語文課本”為對象寫出上聯。
要求:①合乎對聯的基本寫法;②要反映出語文課本的特征。
語文課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歷史書:攬古今風雨,凸顯華夏脊梁,點點滴滴,訴說天道滄桑。
【解析】 解答本題要注意對聯基本要求,字數、句式、結構上下聯相同,上聯尾字為仄聲;其次,所寫對聯的內容能夠揭示“語文課本”的特征。
【答案】 收中外佳作,展現文學畫廊,字字句句,刻畫人間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