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沙漠進軍》教案(精選14篇)
《向沙漠進軍》教案 篇1
設計說明:
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治理沙漠有感性的認識。課前,我制作了沙漠地形圖的模型,作為道具在課堂上演示。并準備了沙漠風光圖課件。
本課學習重點是學習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解釋事理,了解治理沙漠的重大意義。難點是對治沙方法的理解。整堂課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感受和體驗中明白事理,激發他們保護環境、綠化環境的責任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同學們,今天我們談論的話題是——環保。一位記者在一篇題為《中國荒漠化警示錄》中寫道:“中華民族正面臨著一個嚴峻的事實——荒漠化正向我們走來。在中國地圖上可以看到,土地荒漠化正在由西北向內地擴展,它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環境的惡化。”(展示西北地區荒漠化地形圖畫面)保護環境已引起人們的重視。大家是否在生活中感到環境的惡化?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紛紛發言:春天的沙塵暴天氣、洪水的泛濫、地震、冬天里的熱效應……
建立綠色家園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愿望。科學工作者正在積極治理沙漠,保護環境。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專家、科學工作者竺可楨就是一位治沙能手。在他的倡導下,設置了六個治沙綜合試驗站,他曾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幾乎跑遍了內蒙古、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寫的《向沙漠進軍》。(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
(教師點撥學習方法: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來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齊讀標題:“向沙漠進軍”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如何治理沙漠)以“向……進軍”為題目,有何好處?(把沙漠比作敵人,把治理沙漠比作敵我雙方戰斗,更形象生動。)
3、理清文章思路。
沙漠危害人類 抵御
《向沙漠進軍》 怎樣向沙漠進軍 進攻
向沙漠進軍的前途 利用
三、模型演示,品讀課文。
1、認識沙漠的危害性。
“沙丘”是什么樣子的?——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們的好奇心。
教師出示了一個沙丘模型。“請同學們給沙丘定定方位,風往哪個方向吹?”——這問題好像書上并沒有寫,但同學們還是很有興趣探討這問題。
沙漠不長腳,會自己走路嗎?——這個問題從來沒想過!看看課文里有沒有解釋。同學們還是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經過探究——
(1)漠逞強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風和沙。
(2)沙的進攻主要有兩種方式:“游擊戰”和“陣地戰”。
(3)推動沙丘,沙丘波浪式前進。(品味語言:波浪式前進。)
(4)沙漠所到之處,森林全被摧毀,田園全被埋葬,城郭變成丘墟。
2、研究治理風沙方法。
假如你是一名治沙工作者,面對如此棘手的情況,你該怎么辦?——是個難題!學生們很快分組進行商討。
問題的關鍵:
(1)擋住風,消滅沙患。樹能擋風,多植樹種草能擋風固沙。
(2)我這里有一些樹苗,(教師出示模型)種樹有沒有講究?——這可沒想過。仔細讀課文,才明白——品讀:防護林必須是并行排列的許多林帶,兩列之間的距離不要超過林木高度的20倍。
3、你成為治沙能手后,很多人來找你談經驗,你用什么方法才能把你的做法寫清楚?看作者是用什么說明方法把問題說明清楚的?——學生研讀課文,體會分類別、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的好處。
4、現在你已經成為一名治沙專家了。我要以記者的身份采訪你幾個問題。(1)通過閱讀課文,你認為要想長效治理沙漠,達到綠化環境的目的,最關鍵的一點是什么?得到水源。
(2)作為一名黃河三角洲人,你認為該如何阻止黃河兩岸土地沙化?能談得具體些嗎?——提出治理方案,并用合適的說明方法闡述明白。
四、發揮你的創造力,思考下面的問題:
1、請你找出人類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利用沙漠的現實意義。
2、除了利用沙漠地區的日光和風力為人類造福,還可以怎樣利用沙漠?說說你的奇思妙想。
《向沙漠進軍》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認識沙漠,并征服沙漠的方法;
能——閱讀、分析事理說明文的能力;
意——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問:大家已經學過說明文了,要寫好這種文章,首先必須抓住什么?(說明事物的特點)
所謂特點,往往就是你有人家沒有的。不抓住,或者抓不住特點,就容易把猴子寫成人,把老虎寫成貓的。那么,誰能說說“石拱橋”有什么特點?(外型優美、結構堅固、形式多樣等)
師:當然,寫好說明文并不僅僅要抓住事物的特點,還要注意說明的順序。說話、做事都需要講究一定的順序,否則會顯得雜亂無章。說話沒順序就說不清,人家會云里霧里聽不懂你要說什么;做事沒順序,會大大降低效率。寫文章,尤其寫說明文也一樣。這堂課我們就要了解一下這方面的知識。今天我們也來學習科學家竺可楨的一篇說明文——《向沙漠進軍》。大家迅速找一下,沙漠有什么特點?
(危害大)
能具體說說危害大在哪兒嗎?或者說,作者是怎樣來說明沙漠的危害大的?
(二)、
1、說危害(給大家兩分鐘時間速讀)
生回答。
明確:指出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并以地中海沿岸、我國陜西榆林地區荒漠化為例來說明。 (板書:危害大)
師: 沙漠不治理好,甚至對它置之不理,這頭猛獸勢必將給我們人類造成巨大的災難,這兩個地方就是明證。大家在地圖上可以看到地中海的南岸就是一片醒目的黃顏色,那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橫亙整個非洲東西兩端的撒哈拉大沙漠。誰能想到,當初最繁華的,號稱西方文明搖籃的這塊土地竟會變成如今這副尊容呢?!而現在,除了陜西,在我國的北部、西北部仍然有大片的荒漠,我們仍然時刻面臨著沙漠的威脅。大家知道,北京城經常鬧風沙暴,這罪魁禍首就是沙漠。
問:那么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就是,我們該如何防治沙漠,使它不能在侵占我們的地盤,不危害我們人類呢?要知道如何制止這頭怪獸為非作歹并制服它,我們首先得了解它——知己知彼,方能百站百勝嘛。大家在找找,哪里告訴了我們沙漠這頭怪獸的的脾性和它的本來面目,它是怎樣向我們進攻的?(第四節)
2、說脾性(請一生讀之,眾聽并畫出關鍵語句來說明)
明確:武器——風、沙
(板書) 進攻的方式——游擊戰
陣地戰
問:這兩種方式有何不同?
游擊戰——狂風一起,沙粒隨風飛揚……
陣地戰——風推動沙丘,緩緩前進。
師:看來這家伙是有些伎倆的,它還懂得戰術。無論它兩種方式的哪一種,其危害都不容小視。各有怎樣的危害?(一次大風沙襲擊,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沙丘所到之處,森林全被摧毀,田園全被埋葬,城郭變成丘墟)
(三)、說防治
1、我們了解了它的脾性和進攻的手段,那么我們可以怎樣去抵御它的進攻呢?兵家有句格言,叫“兵來將擋,水來土淹”,對于沙漠的不同的進攻方式,作者告訴我們可以用什么辦法?
明確:抵御風沙襲擊——培植防護林和草皮; 抵御沙丘進攻——植樹種草。(板書:抵御進攻)
2、問:作者說的這兩種方法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前者可以減少風的力量,減少沙粒來源;后者可以固定沙丘,使之不再轉移。
師:作者對這兩種方法提出什么要求了嗎?(明確:前者要并行排列的許多林帶,距離也有要求;后者要注意妥善保護草皮和灌木,防止……)
3、可是,僅僅這樣就夠了嗎?作者怎么說?——“……還只是采取守勢……要向沙漠進軍,取得徹底勝利……”懂足球的同學一定聽過一句話,叫——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我們只有主動出擊,向沙漠進攻,去徹底地征服沙漠,才能長治久安。
那么,怎樣向沙漠進軍呢,我們又需要帶上什么武器呢?
大家默讀下文(兩分鐘)。
(四)、說進軍
交流問題:下面幾節文字,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說明人類向沙漠進軍,征服沙漠的?概括之。(板書:向沙漠進軍)
時間:四分鐘。
明確:所需“武器”——充足的水源;我國有充足的水源可以用來征服沙漠;沙漠可以征服;向沙漠進軍的意義;可以利用沙漠地區的風和日照為人類造福。
師:從沙漠的危害到沙漠的進攻方式,作者告訴了我們“為何要向沙漠進軍”;從抵御沙漠的進攻到主動的向沙漠進攻,作者告訴了我們“如何向沙漠進軍”;最后作者點出征服沙漠的遠大理想會很快實現。(板書:實現理想)作者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層層遞進,條理清晰,將治理沙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清楚而又科學地說明,是我們學習寫作說明文的典范。這種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說明事物或事情的說明順序我們叫它邏輯順序。(板書:邏輯順序)
問:可是作者為何要說“……遠大理想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會更快的成為現實”?它相對于資本主義國家有什么優勢嗎?
明確:社會主義是全民所有制,他是一種為全民謀利益的社會,它有更大的凝聚力,它有利于最大限度的發揮群策群力的作用。不斷提出好的,富有創意的意見和建議,把沙漠的治理在盡可能快的時間里得到解決。
(五)、說建議
奧運會將在我國首都北京舉辦,這必將是舉世矚目的一屆體育盛會。然而,現在北京城仍然面臨著沙塵暴的威脅,大家能想想什么辦法嗎,替我們的政府出出注意,好讓世界各國的運動員和觀眾來我們首都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個花園一般的美麗整潔的城市?可以小組討論,然后拿出你們認為小組最好的建議。果真有好的,我們送去北京奧體委。
板書: 向沙漠進軍
竺可楨
危害大——進攻方式——抵御進攻——向沙漠進軍——實現理想
為何要向沙漠進軍——如何向沙漠進軍——展望前景
邏輯順序
《向沙漠進軍》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朗讀感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2、識別本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品味說明文的語言的準確性。
3、認識沙漠對人類的危害,增強環保意識。
【學習重難點】
1、了解本文的邏輯順序以及綜合運用的多種說明方法。
2、理解中心句,體會本文運用語言的準確性。
【課時】
2課時
【學習過程】
(課時一)
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根據拼音寫漢字。
充pèichěng強肆nüè
干涸儼然磴口
2、結合課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義。
充沛:
逞強施威:
不毛之地:
3、了解與作者有關的文學常識:
本文的作者是,他是我國著名的家和家。
4、復習說明文的文體知識:
a、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有―――
b、說明文的說明方法主要有――――――――
c、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是:――
d、說明對象包括:――
5、快速閱讀課文,標記段落序號,了解大概內容。
課堂學習:
一、情景導入:
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敵人之一,所到之處森林被摧毀,田園被蹂躪,面對不可一世的勁敵,我們只有沉著應戰,窮追猛打,才能收復失地,重建家園。向沙漠進軍,建綠色田園的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行動起來,奔赴戰場。
二、自主合作學習:
1、出示目標。
2、交流預習情況,展示預習成果。
3、朗讀課文,自主完成。
a、我們為什么要向沙漠進軍?(沙漠對人類有什么危害)
b、沙漠進攻人類的武器是什么?
c、文中提出了那些改造沙漠的方法?
4、交流點撥,精讀課文,深入思考,根據提示完成圖標。
三、點撥總結:
1、學習方法指導:抓住中心句,理解課文內容。
2、板書:
向沙漠進軍
沙漠危害人類的武器:風和沙
沙漠危害人類的方式:“游擊戰”和“陣地戰”
(弄清方式,才能對癥下藥)
四、練習測評:
閱讀課文4、5、6段,回答下列問題:
1、找出有關沙漠危害人類的句子。
2、培植防護林培植草皮的作用是什么?
3、兩列防護林之間的距離不要超過林木高度的20倍,為什么/
4、結合第6節內容,給濕沙層下定義。
五、布置作業:
1、積累語言,摘抄你認為寫的好的詞語或者句子,寫在讀寫積累本上。
2、閱讀研討與練習三(沙塵暴+襲京城),在此基礎上搜集以下內容,在班上交流:
a、什么是“沙塵暴”
b、近年來沙塵暴襲擊了那些省市?造成怎樣的危害?
c、沙塵暴形成的主要原因?
d、如何抵御沙塵暴?
(課時二)
一、情景導入:人是大自然創造的奇跡,人類離不開大自然的庇護,但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已漸漸與自然疏離,地球上出現了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其中就包括土地沙漠化。關注自然,保護自然,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二、自主合作學習:
1、出示學習目標:
a、學習使用恰當的說明方法。
b、學習本文恰當使用修飾限定詞語準確說明事物的語言特點。
c、了解人類征服沙漠的業績,增強保護環境的信心。
2、檢查作業
3、朗讀課文,自主完成:
a、閱讀課文第四、五、六段,找出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各舉一例。
b、閱讀課文,談一談對沙漠危害的認識,結合實際情況,說一說我們該怎樣做?
4、精讀課文,深入思考:
a、說明文的語言一定要準確,而其中莫過于限定和修飾詞語的使用,例如:“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這句話中“最頑強”表明了沙漠危害的嚴重性和難以制服的特點。請你根據提示分析一下這句中“之一”的好處?文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請大家再找幾個例子分析一下。
b、閱讀課文中對沙漠資源利用的兩段,結合實際為沙漠資源的利用再獻一良策。
三、點撥講解:
1、學習方法指導:回顧并運用所學說明方法,體會修飾和限定詞語的作用。
2、板書:
向沙漠進軍
分類別舉例子
打比方列數字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四、練習測評:
1、下列加點的詞語能否刪去?如果刪去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a、我國陜西榆林地區,雨量還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是個天然草原區,沒有多少風沙。
b、無論植樹還是種草,土壤中必須有充足的水分。
2、請運用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字幾種說明方法,寫一段說明文,介紹一下我們周圍的一處自然景物。
五、布置作業:
1、積累語言,將課上分析的幾個句子以及分析的內容,記錄到讀寫積累本上,另外再分析兩個句子。
2、資料鏈接
《伴你學》————《撒哈拉的變遷》
《向沙漠進軍》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圍繞中心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根據事物的內容聯系有條理地分類說明事物的寫作方法,領會恰當使用修飾和限制詞語準確地解說事物、剖析事物和事理的特色。
二、認識改造沙漠的重大意義;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教學設想
一、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本文運用證唯物主義觀點從征服沙漠的角度說明人和自然的關系。其重點是文章的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怎樣向沙漠進軍。教學難點是兩個自然段解說事理的說明:一是第4自然段中關于“陣地戰”的說明;二是第5自然段關于“造防護林方法要求”的解說,教學中應幫助學生認真閱讀課文,還可以采取畫示意的輔助手段,幫助學生理解。
二、教學方法
1 本文篇幅不長,脈絡清楚,層次分明,各部分相互聯系環環緊扣。教師可采用“點線讀書法”進行教學,培養學生閱讀水平,提高自學能力。
2 教學步驟建議按照“整體——局部——整體”的程序進行,力求使精講和導讀密切結合。
3 結合課文后面的練習題,邊講邊導,剖析課文。
三、教學時教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
1. 注意字音字義
竺、楨、沛、榆、逞、涸、噶、餾
2. 理解詞語含義
充沛、肆虐、城郭、綠洲、蔥籠、儼然、移居、逞強施威、不毛之地
二、導入新課
《向沙漠進軍》是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寫的一篇說明文。主要說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如何征服沙漠提出了改造沙漠的辦法。
三、簡介作者
竺可楨(1890—1974),浙江紹興人。氣象、地理學家,我國現代氣象事業的創始人。歷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華全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主任,中國氣象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對中國近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四、分析課文
1 教師范讀課文一遍(要求在正音的基礎上,結合課文129頁“練習”一,具體劃出文章的三個部分,并分別用一句話概括每部分的內容)。
2 提問明確:本文圍繞“向沙漠進軍”這個中心進行說明。緊扣“進軍”二字,可把全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為什么要向沙漠進軍;第二部分(4—12自然段)怎樣向沙漠進軍;第三部分(13自然段)向沙漠進軍的前景。
3 講讀第一部分:文章一開頭就明確指出“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第1自然段),道出了自然界與人類的關系。“最頑強”表明沙漠危害嚴重性,而又有長期難以制服的特點;“之一”從數量上說明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遠不止沙漠,諸如火山爆發、地震、洪水等都是。作者運用這兩個詞語加以限制,就把較復雜的事物和較深奧的道理說得確切明晰了。有關文字既說明了向沙漠進軍的原因,又暗扣文題,讀來引人入勝。為了說明沙漠是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作者用簡潔的語言,提出了“進軍”的艱巨性;從中可見,向“沙漠進軍”是有史以來人們征服自然的偉大事業。
接著列舉了兩個典型事例:“文明的搖籃”——“變成荒漠”;“天然的草原區”——“變成沙漠”,具體地說明“沙漠”對人類的危害,更進一步突出“最頑強”三個字(2—3)自然段。
小結歸納:第一部分的大意是:說明沙漠對人類的危害。
第二部分:先指名學生郎讀第4自然段,并且要求回答問題:沙漠對人類有哪些危害?有哪兩種進攻的方式?”
教師講析:沙漠作為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它向人類進攻的武器是風和沙。它用風沙作為武器,采用了“游擊戰”(風沙襲擊)和“陣地戰”(沙丘移動)的方式向人類進攻。
這一段文字是作者長期從事自然科學的研究和考察工作的結果,因而能夠準確地把握自然變化的規律,恰切地進行分類解說。
提問一:對照課文,請同學們指出作者選用哪些動詞來突出“沙漠特征”的?
討論明確:“并吞”、“侵占”、“侵入”、“襲擊”、“逞強施威”、“進攻”、“肆虐”、“打死”、“拔起”、“摧毀”、“埋葬”等詞語。
提問二:作者遣詞造句很有功力,請舉例說明作者為了力求準確使用修飾和限制詞語恰到好處。
討論圈出(用著重號表示):“一次大風襲擊,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連根拔起。”“沿長城一帶風沙大的地區,農民常常要補種兩三次才能有點收獲。”“……可是所到之處,森林全被摧毀,田園全被埋葬,城郭變成丘墟。”
本段對人們認識沙漠的特征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識,而認識自然是征服、改造自然的必要前提。通過作者的“因勢利導”使讀者領悟到防止沙漠對人類的危害首先必須是擋風、阻沙,在“守”和“攻”兩種方法中,這一段起到了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
師生共同分析(5—7段)
提問:人類征服沙漠主要采取哪些辦法?
討論明確:根據沙漠的活動規律,人們用“培值防護林”“培植草皮”以“減小風的力量”和“沙粒的來源”——對付“游擊戰”的辦法;用“植樹種草”以“固定沙丘”——對付“陣地戰”的辦法。
“培植防護林”和“植樹種草”是人們采取的抵御沙漠進攻的辦法,這只是被動的“守勢”,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怎樣轉被動“防御”為主動“進攻”呢?作者的揭示了“風沙”、“植樹種草”、“水源”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后,抓住事物的本質指出了征服沙漠的根本問題。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因為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沙漠進軍才能取得徹底的勝利。這就能使讀者如何改造沙漠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
五、布置作業;
1 課后完成理解·分析一。
2 試歸納本文的中心和寫作特點。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練習”三,先由學生回答,然后教師補充修正。答案可參閱人教社《教學參考書》。
二、繼續分析第二部分(第8—12段)。在第8段里,作者根據積累的大量資料,詳細地說明尋找水源、利用水源是征服沙漠的主要方向;并例舉出在我國已具備這方面的條件,說明我國向沙漠進軍是完全可能的。
第9—10段主要講沙漠是可以征服的。說明解放后在黨的領導下我們有計劃地改造沙漠已經取得初步成果。例如:天山南北的國營農場,“開溝挖渠,種麥種棉植樹”,使原來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綠洲”;包蘭鐵路沙坡頭,治沙護路工作提前完成,通車后,火車在沙漠上行駛,“從來沒有因為風沙的侵襲而發生事故”。
這兩段說明了在中國這一古老的土地上向沙漠進軍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極大地鼓舞了人們向沙漠進軍的決心和信心。
第11—12段,指出利用沙漠造福人類的美好前景,說明向沙漠進軍的重大意義。如“中國科學院在新疆托克遜試制的風力車,可以供發電、取暖、煮水、做飯。”
概括第二部分的大意:針對沙漠的特征說明人類征服沙漠的方法和光明的前景。
三、師生集體朗讀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
本文總結全文,點明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是征服沙漠的可*保證,鼓舞人們向沙漠進軍的信心和斗志。
四、總結全文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學生先回答,教師修正后簡要概括)。
1 中心思想:本文說明了沙漠對人類的危害以及征服沙漠的辦法,并揭示了向沙漠進軍的光明前景。
2 寫作特點:①圍繞中心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質說明事物(顯著特點);②科學的分類說明(常用方法之一);③恰當地使用修飾或限制的詞語,準確地解說事物、剖析事理(又一特色)。教師分析歸納寫作特色時,應適當舉例說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具體內容可參閱人教社出版的《教學參考書》第135—136頁。
五、課堂練習:要求學生獨立完成課文后的揣摩·運用三,用圖形△□分別標明。
《向沙漠進軍》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運用尋找中心句的方法把握說明中心。
2、了解課文中采用的先總說后分說的說明順序及分類別,列數字,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3、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4、植樹、節水、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教學過程:
一、前置學習:
1、找出中心句和重要提示句概括段意。
2、梳理文章結構提綱。
二、研讀課文。
(一)為什么向沙漠進軍?(1~3)
1、學生找出段一中心句: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
2、分析段二段三與段一的內在聯系。二三兩段舉例說明“若干住人的地區反而為沙漠所并吞。”明確兩段段意。
3、說明方法點撥:舉例子
(二)怎樣向沙漠進軍?(4~12)
防御——進軍——利用
防御階段:
先明確中心句。
主問題:沙漠是怎樣危害人類的?本文為什么首先強調這一點?
沙漠危害人類的武器是風和沙。風沙的進攻主要有兩種方式:游擊戰和陣地戰。這一段既是第一部分的深入闡釋,又是第二部分展開說明的前提,只有弄清沙漠危害人類的方式,才能對癥下藥,找到對付它的辦法。所以首先要強調這一點。
1、沙漠是怎樣危害人類的?文章是采用了哪些方法把這個問題說清楚的。分類別、作詮釋、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
2、如何對付游擊戰?如何對付陣地戰?
抵御風沙襲擊——培植防護林和草皮
抵御沙丘進攻——植樹種草。
3、回扣主問題。
進軍階段
1、明確中心句,理出結構提綱:
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只要能充分利用這些水源,我們向沙漠進軍不但有收復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開辟出若干綠洲來。——若干成績(8、9)
2、明確第7段的過渡作用。
利用階段
主要是利用沙漠中的和為人類造福。運用了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
(三)、前景。
三、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課后練習二。
1、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
“之一”則從數量上加以限制,說明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中的一個,其他還有火山、地震、洪水等,如果刪掉,則變成沙漠是人類唯一一個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了,這與客觀事實不符,表達就不準確了。
2、我國陜西榆林地區,雨量還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是個天然草原區,沒有多少風沙。
“還”在這里是“程度上勉強過得去”的意思,指出了榆林地區有一定的降雨量這個事實,如果刪去,則變成榆林地區雨量充沛,這與客觀事實不符,表達就不準確了。
3、無論植樹還是種草,土壤中必須有充足的水分。
“必須”在這里是“一定要”的意思,體現了植樹種草,“充足的水分”這一條件的重要性。如果刪去,這一條件的重要性就體現不出來了。
《向沙漠進軍》教案 篇6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竺可楨寫的《向沙漠進軍》,既然作者把征服沙漠看作是一場戰爭,那么戰場上就不能容許絲毫的馬虎,要對自己和敵方都有準確地了解,才能取勝,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何體現這一準確性的。
(一)明確目標
1.學習恰當使用詞語,準確說明事物的有關知識。
2.了解人類征服沙漠的業績,樹立改造大自然的決心。
(二)整體感知
作者抓住向沙漠進軍這一中心,采用了邏輯順序和舉例子、分類別、作比較、打比方、列數字等說明方法,深入淺出的展開說明,并使用恰當的詞語,準確地說明事物,使得讀者對沙漠有更準確地把握。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提問。
(1)作者如何構思本文的?
作者緊緊抓住向沙漠進軍這一中心,從為什么向沙漠進軍,怎樣向沙漠進軍,向沙漠進軍的前景如何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2)本文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本文的說明順序是邏輯順序。
(3)本文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有舉例子、分類別、作比較、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2.同學們速讀課文,再一次感知課文。
3.比較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看看它們有什么特點。
(1)但是兩三千年來,這個區域不斷受到風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漸變成荒漠。
(2)由于長城外的風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襲擊,到解放前,榆林地區關外30公里都變成沙漠了。
(3)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向沙漠進軍的勝利水源。
侵占侵入襲擊都是貶義詞,都是沙漠進犯人類所使用的動詞;征服進軍勝利都是人類向沙漠進軍所使用的詞語,這和作者把人類征服沙漠比作一場戰爭相符合,體現語言的準確性。
4.指導同學在文中找出類似的動詞。
沙漠進犯人類的動詞有:打死、摧毀、埋葬,人類向沙漠進攻的動詞有:征服、收復、開辟等。
5.把課文第1自然段與下面這段文字比較看看它們的不同點。
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人類自從有歷史以來就同沙漠作斗爭,從流傳下來的傳說和記事看來,人類總是失敗時候多,勝利時候少;偶而獲得幾個據點,不久又前功盡棄了。亞非兩洲沙漠所占面積龐大,從北非洲、大西洋海岸起一直到中亞,幾乎成一條沙漠帶。此外南北美洲和澳洲都有沙漠。世界六個大沙漠的面積合起來可達地球上全部大陸面積的1/10。以往的歷史上,人類沒有征服沙漠,若干地區反為沙漠所吞并。
《向沙漠進軍》教案 篇7
《向沙漠進軍》第一課時教案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仁愛中學 包秀虹 2000/10/17
教學目標:
1, 簡介作者;
2, 了解課文中采用的先總說后分說的說明順序及分類別,列數字,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3, 初步學會分析說明文的一般結構;
4, 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5, 掌握新的生字及基本詞語,如竺,逞,肆虐,
6,感受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加快了改造自然環境的步伐。
一. 導入課文
同學們,平常大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后都有氣象預報,那么你
知道我國現代氣象事業的創始人是誰嗎?竺可楨。他是我們浙江紹興人,竺可楨不僅是氣象學家,而且還是地理學家,今天我們學習竺可楨老人寫的一篇事理說明文《向沙漠進軍》。
二. 學習題目
大家首先來看一下這個題目:進軍,本意是軍隊出發向目的地前進。如紅軍渡過烏江,向川滇邊境進軍。今天竺可楨老人卻響亮地提出了“向沙漠進軍”的口號。昨天已經布置大家預習了,你在讀了課文后,覺得這個題目中用“進軍”,包括了哪幾方面意思呢,或者說說明了什么呢?
回答后歸納:
1.標題表明治理沙漠難度很大,因為如果是輕而易舉的事,就無需進軍了。
2.表明治理沙漠行動規模很大,因為“進軍”指的是眾多軍事人員的行動。
3.這個標題表明沙漠對人類的危害很大,就像是我們的敵人一樣。因為進軍是去攻擊敵人。
4.標題表明治理沙漠的行動是有計劃的。因為“進軍”都是有計劃的行動。
5.還表明治理沙漠的目的是征服沙漠,使它為人類服務。這就像“進軍”的目的是征服敵人一樣。
看來大家昨天預習的不錯。
三. 學習課文第一部分:沙漠對人類的危害(由第3點引入課文學習。)
剛才有同學說了 “這個標題表明沙漠對人類的危害很大,就像是我們的敵人一樣。因為進軍是去攻擊敵人。”請同學們打開課本p98,看看沙漠對人
-1-
類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又是怎樣危害人類的,人類該如何治理沙漠,向沙漠進軍呢?
我們課文一開頭就說:“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大家劃一
下主干會發現是“沙漠是敵人。”因為沙漠是敵人,所以我們要向沙漠進軍。一開頭就點題。
1) 問:去掉“之一”行不?有何作用?(你能否舉個例子?)
說明除了沙漠是我們的自然敵人外,還有其他的自然敵人。這體現了說明
文語言的準確性。如地震,桑美臺風。
2) 問:這個自然敵人作者用了什么詞語加以修飾?“最頑強”為什么說
“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范讀第一自然段,請同學們思考從哪些詞語可看出“最頑強的敵人”。
(“有史以來”)“不斷地斗爭”“沒有能征服”,(“反而”)“并吞(將別人并入自己)”
小結:這段總說了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敵人之一。這段中心句就是這一句。
3) 為了說明沙漠是人類的敵人,作者還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來增強說服
力?舉例子。舉了哪幾個例子來說明沙漠的危害?請一個同學朗讀2,3兩段,其他同學用簡要的語言來概括一下所舉的事例。
明確:a,曾是西方文明搖籃的地中海沿岸兩三千年來不斷受到風沙的侵
占,有些部分逐漸變成荒漠了。(西方文明搖籃——荒漠)b,曾是天然草原區的我國陜西榆林地區由于風沙侵入,關外三十公里變成沙漠。(由天然草原區——沙漠)
小結:為了具體說明沙漠對人類的危害,作者舉了“地中海沿岸”和“我國榆林地區”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個是兩三年前古代
西方的事例,一個是幾百年前中國的例子,時間久遠,地域跨度大,充分說明
沙漠對人類危害由來已久,處處存在。從而突出了它“最頑強”的特征,喚起人們征服沙漠的緊迫感。
第一部分其實告訴人們為什么要向沙漠進軍。
四.學習課文第二部分:如何征服沙漠
沙漠既然有如此的危害,那么我們怎樣才能防御沙漠侵襲,征服沙漠,向沙漠進軍呢?我們要征服沙漠,向沙漠進軍,首先必須了解沙漠進行危害的特點,所謂知已知彼,百戰不殆,只有了解敵人,才能征服敵人,只有了解了沙漠這個敵人的特點,才能采取針對性的科學方法,征服沙漠,向沙漠進軍。
(1) 聽課文錄音(第4,5,6段),思考沙漠侵襲進攻有什么特點,采
-2-
用何種武器和方式,作者采用什么樣說明方法作具體介紹,人類如何防御風沙侵襲?思考完成下列表格。
沙 漠 侵 襲 人 類 防 御
說明方法: 方 法
武器進攻方式特點
明確:1,沙漠逞強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風和沙。
2,風沙進攻方式主要有兩種:“游擊戰”和“陣地戰”。
( 這里的“武器”“游擊戰”“陣地戰”都用了引號,起什么作用?表示特殊含義。)
3,按風沙不同的進攻形式和造成危害程度定義:
游擊戰:風沙飛揚襲擊禾苗。
特點:沙粒隨風飛揚,風愈大,沙的打擊力愈強。
陣地戰:狂風移動沙丘埋葬田園。
特點:風推行動沙丘,緩緩前進,造成危害。
問:課文中提到:沙丘的前進并不是整體移動的。如何理解?它是怎樣移動的呢?我們用文字結合圖示說出狂風推動沙丘前進的過程。
提示:沙丘的移動
1. 客觀條件:風速達到每秒5米以上,
2. 沙丘移動部位:迎風面的沙粒
3. 移動的沙粒數量:成批
4. 移動方向:隨風移動
5. 移動過程:從底部到頂部,過了頂部,由于風速減弱,在背風面的坡上落下。
小結:沙丘向前移動過程一起來敘述一下。可見這篇說明文語言非常簡潔,明晰。沙丘前進不是整體移動,而是波浪式前進。幾個沙丘常常聯在一起,成為沙丘鏈。速度雖然不快,但所造成的危害是相當嚴重的,表現在哪里?森林全被摧毀,田園全被埋葬,城郭變成丘墟。
這段文字是怎樣安排說明順序的?先總說后分說。
說明方法:分類別,舉例子, 列數字
-3-
(2)針對風沙襲擊和沙丘進攻這兩種沙漠侵襲方式,人們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防御。
問:防御風沙襲擊可采用什么方法?培植防護林。
它的作用是什么,效果怎樣?針對風的。
那么防護林培植中有什么要求嗎?并行排列,兩列距離有要求。
除此之外,還可采用什么方法?培植草皮,
它的作用是什么?針對沙的,減少沙的來源。
問:抵御沙丘進攻的方法是什么?植樹種草。
課文中有兩句話中的“固定”充當什么成分大家必須先理解:1,這種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護草皮和灌木,防止過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來。(偏正短語)2,濕水層的水分足夠供應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動賓短語)
由于沙丘可分為固定沙丘和流動沙丘。根據不同特點,區別對待。哪位同學來說一下。
對一部分(已長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轉移陣地的)固定沙丘:妥善保護草皮和灌木,防止過度砍伐和任意放牧。(過度和任意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對流動沙丘:植樹種草。(濕水層的水分足夠供應固定沙丘的植物需要)
上述方法的確能防御風沙襲擊,固定沙丘陣地。但是用課文中的話來說,還只是采取守勢,是被動地防御風沙襲擊。我們應該是主動向沙漠進軍。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主動地向沙漠進軍,并且使沙漠為我們所用,在向沙漠進軍中取得徹底的勝利呢?這是我們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同學們回去后可以思考一下。
如有時間,先朗讀課文,后課后練習二中3小題分析。
五.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二三四。
附板書:
向沙漠進軍(事理說明文)
竺可楨
一.為什么要向沙漠進軍。
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
最頑強:有史以來,不斷斗爭,沒有能征服,反而并吞
舉事例:1,西方文明搖籃變成荒漠。
2,天然草原區變成沙漠。
-4-
二.怎樣向沙漠進軍?
沙 漠 侵 襲 人 類 防 御
說明方法:分類別,列數字,舉例子 方 法
武器進攻方式特點
1, 培植防護林(減少風的力量)
2, 培植草皮(減少沙粒來源)
風
和
沙游擊戰
(風沙飛揚
襲擊禾苗)沙粒隨風移動,風愈大,沙打擊力愈強
陣地戰
(狂風移動沙丘埋葬田園)風推動沙丘,緩緩前進,造成危害。1,妥善保護草皮灌木,防止過度砍伐和任意放牧(抵御固定沙丘)
2,植樹種草(抵御流動沙丘)
《向沙漠進軍》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 簡介作者;
2, 了解課文中采用的先總說后分說
的說明順序及分類別,列數字,舉例
子的說明方法;
3, 初步學會分析說明文的一般結構;
4, 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和準確
性;
5, 掌握新的生字及基本詞語,如竺,
逞,肆虐,
6,感受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加快了改造自然環境的步伐。
一. 導入:同學們,平常大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后都有氣象預報,那么你知道我國現代氣象事業的創始人是誰嗎?竺可楨。他是我們浙江紹興人,竺可楨不僅是氣象學家,而且還是地理學家,今天我們學習竺可楨老人寫的一篇事理說明文《向沙漠進軍》。
二. 題目
大家首先來看一下這個題目:進軍,本意是軍隊出發向目的地前進。如紅軍渡過烏江,向川滇邊境進軍。今天竺可楨老人卻響亮地提出了“向沙漠進軍”的口號。昨天已經布置大家預習了,你在讀了課文后,覺得這個題目中用“進軍”,包括了哪幾方面意思呢,或者說說明了什么呢?
回答后歸納:
1.標題表明治理沙漠難度很大,因為如果是輕而易舉的事,就無需進軍了。
2.表明治理沙漠行動規模很大,因為“進軍”指的是眾多軍事人員的行動。
3.這個標題表明沙漠對人類的危害很大,就像是我們的敵人一樣。因為進軍是去攻擊敵人。
4.標題表明治理沙漠的行動是有計劃的。因為“進軍”都是有計劃的行動。
5.還表明治理沙漠的目的是征服沙漠,使它為人類服務。這就像“進軍”的目的是征服敵人一樣。
三. 學習課文第一部分:沙漠對人類的危害(由第3點引入課文學習。)
剛才有同學說了 “這個標題表明沙漠對人類的危害很大,就像是我們的敵人一樣。因為進軍是去攻擊敵人。”請同學們打開課本p98,看看沙漠對人 類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又是怎樣危害人類的,人類該如何治理沙漠,向沙漠進軍呢?
我們課文一開頭就說:“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大家劃一 下主干會發現是“沙漠是敵人。”因為沙漠是敵人,所以我們要向沙漠進軍。一開頭就點題。
1) 問:去掉“之一”行不?有何作用?(你能否舉個例子?)說明除了沙漠是我們的自然敵人外,還有其他的自然敵人。這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如地震,桑美臺風。
2) 問:這個自然敵人作者用了什么詞語加以修飾?“最頑強”為什么說 “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范讀第一自然段,請同學們思考從哪些詞語可看出“最頑強的敵人”。(“有史以來”)“不斷地斗爭”“沒有能征服”,(“反而”)“并吞(將別人并入自己)”
小結:這段總說了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敵人之一。這段中心句就是這一句。
3) 為了說明沙漠是人類的敵人,作者還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來增強說服力?舉例子。舉了哪幾個例子來說明沙漠的危害?請一個同學朗讀2,3兩段,其他同學用簡要的語言來概括一下所舉的事例。
明確:a,曾是西方文明搖籃的地中海沿岸兩三千年來不斷受到風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漸變成荒漠了。(西方文明搖籃——荒漠)b,曾是天然草原區的我國陜西榆林地區由于風沙侵入,關外三十公里變成沙漠。(由天然草原區——沙漠)
小結:為了具體說明沙漠對人類的危害,作者舉了“地中海沿岸”和“我國榆林地區”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個是兩三年前古代西方的事例,一個是幾百年前中國的例子,時間久遠,地域跨度大,充分說明沙漠對人類危害由來已久,處處存在。從而突出了它“最頑強”的特征,喚起人們征服沙漠的緊迫感。
第一部分其實告訴人們為什么要向沙漠進軍。
四.學習課文第二部分:如何征服沙漠
沙漠既然有如此的危害,那么我們怎樣才能防御沙漠侵襲,征服沙漠,向沙漠進軍呢?我們要征服沙漠,向沙漠進軍,首先必須了解沙漠進行危害的特點,所謂知已知彼,百戰不殆,只有了解敵人,才能征服敵人,只有了解了沙漠這個敵人的特點,才能采取針對性的科學方法,征服沙漠,向沙漠進軍。
(1) 聽課文錄音(第4,5,6段),思考沙漠侵襲進攻有什么特點,采用何種武器和方式,作者采用什么樣說明方法作具體介紹,人類如何防御風沙侵襲?思考完成下列表格。
沙 漠 侵 襲 人 類 防 御
說明方法: 方 法
武器 進攻方式 特點
明確: 1,沙漠逞強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風和沙。
2,風沙進攻方式主要有兩種:“游擊戰”和“陣地戰”。
( 這里的“武器”“游擊戰”“陣地戰”都用了引號,起什么作用?表示特殊含義。)
3,按風沙不同的進攻形式和造成危害程度定義:
游擊戰:風沙飛揚襲擊禾苗。
特點:沙粒隨風飛揚,風愈大,沙的打擊力愈強。
陣地戰:狂風移動沙丘埋葬田園。
特點:風推行動沙丘,緩緩前進,造成危害。
問:課文中提到:沙丘的前進并不是整體移動的。如何理解?它是怎樣移動的呢?我們用文字結合圖示說出狂風推動沙丘前進的過程。 提示:沙丘的移動
1. 客觀條件:風速達到每秒5米以上,
2. 沙丘移動部位:迎風面的沙粒
3. 移動的沙粒數量:成批
4. 移動方向:隨風移動
5. 移動過程:從底部到頂部,過了頂部,由于風速減弱,在背風面的坡上落下。
小結:沙丘向前移動過程一起來敘述一下。可見這篇說明文語言非常簡潔,明晰。沙丘前進不是整體移動,而是波浪式前進。幾個沙丘常常聯在一起,成為沙丘鏈。速度雖然不快,但所造成的危害是相當嚴重的,表現在哪里?森林全被摧毀,田園全被埋葬,城郭變成丘墟。 這段文字是怎樣安排說明順序的?先總說后分說。
說明方法:分類別,舉例子, 列數字
(2)針對風沙襲擊和沙丘進攻這兩種沙漠侵襲方式,人們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防御。
問:防御風沙襲擊可采用什么方法?培植防護林。它的作用是什么,效果怎樣?針對風的。那么防護林培植中有什么要求嗎?并行排列,兩列距離有要求。 除此之外,還可采用什么方法?培植草皮, 它的作用是什么?針對沙的,減少沙的來源。 問:抵御沙丘進攻的方法是什么?植樹種草。
課文中有兩句話中的“固定”充當什么成分大家必須先理解:1,這種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護草皮和灌木,防止過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來。(偏正短語)2,濕水層的水分足夠供應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動賓短語) 由于沙丘可分為固定沙丘和流動沙丘。根據不同特點,區別對待。哪位同學來說一下。 對一部分(已長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轉移陣地的)固定沙丘:妥善保護草皮和灌木,防止過度砍伐和任意放牧。(過度和任意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對流動沙丘:植樹種草。(濕水層的水分足夠供應固定沙丘的植物需要) 上述方法的確能防御風沙襲擊,固定沙丘陣地。但是用課文中的話來說,還只是采取守勢,是被動地防御風沙襲擊。我們應該是主動向沙漠進軍。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主動地向沙漠進軍,并且使沙漠為我們所用,在向沙漠進軍中取得徹底的勝利呢?這是我們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同學們回去后可以思考一下。 如有時間,先朗讀課文,后課后練習二中3小題分析。
五.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二三四。
附板書:
向沙漠進軍(事理說明文)
竺可楨
一.為什么要向沙漠進軍。
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
最頑強:有史以來,不斷斗爭,沒有能征服,反而并吞
舉事例:1,西方文明搖籃變成荒漠。
2,天然草原區變成沙漠。
二.怎樣向沙漠進軍?
沙 漠 侵 襲 人 類 防 御
說明方法:分類別,列數字,舉例子 方 法
武器 進攻方式 特點
1, 培植防護林(減少風的力量)
2, 培植草皮(減少沙粒來源)
《向沙漠進軍》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一、了解說明事理的文章往往用邏輯順序。
二、初步學會分析說明文的一般結構和說明的順序。
三、感受人類征服自然的美好前景,樹立學好知識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初步學會分析課文的說明順序。
教學難點:將征服沙漠喻作向沙漠進軍的含義。
課文預習內容: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給加橫線的詞解釋;
竺可楨、逞強、肆虐、丘墟、磴口、干涸、汲水、施威、浸潤、蔥蘢、儼然
2、思考練習一的1、2小題。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幻燈片,導入新課。
第一單元我們學過一個說明文單元,了解了:(出示幻燈片)
說明文以( )為主要表達方式,按照一定的要求解說( )或( )的文章。說明事物時必須抓住事物自身的( )。
但要把事物的特點說明白,還得注意說明的順序。
引導學生讀第三單元提示,注意常用的幾種說明順序。(出示幻燈片)
t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通常按( )順序說明;
t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通常按( )順序說明;
t說明事理,通常照( )說明,如先總說后( )、先主要后( )、先原因后( )、由現象到( )、由性能到( )等。
今天,我們來學習十一課《向沙漠進軍》,本文是事理說明文,說明事理的文章往往用邏輯順序。
二、簡介作者,解題。
1、指名朗讀注釋2,熟悉作者。
2、文題中的“進軍”一詞有什么含義?明確:“進軍”:把征服沙漠比作軍事上的一場戰斗。
三、以第4段為例,學習分析說明結構及順序的方法。
1、人類跟沙漠斗爭,發動戰爭的是沙漠。那沙漠是用什么武器怎樣向人類進攻的,課文哪一段說明了這個問題?
明確:第四段。
2、聽錄音范讀第4段,思考:(出示幻燈片)
t指出本段的主要內容。
t本段將風沙的進攻分為哪兩種方式?
t風沙進攻的這兩種方式各有什么特點,各有怎樣的危害?
t指出本段的行文思路及結構特點。
3、聽后討論明確:
⑴本段內容:說明沙漠向人類施威的兩種方式——游擊戰、陣地戰。
⑵行文思路:先總說風沙進攻的兩種主要方式,然后分別說明它們進攻的特點及造成的危害。
結構特點:先總后分。
⑶先總說后分說是邏輯順序的一個類型。另外本段在分說時先說明游擊戰,后說明陣地戰,這又按什么順序?能否對調?
(不能,按危害由輕到重)
4、小結:說明事理的說明文,為了說明事物的特點,一般來說應按邏輯順序說明,如先總說后分說等,邏輯嚴密。
分析一段文字的說明順序: 1、分析段落的內容,2、理清該段的行文思路,3、明白該段的結構特點。
四、運用第四段的分析方法,學生試析5、6兩段。
t指出5、6兩段說明的內容及行文思路。
t指出5、6兩段的結構特點及說明順序。
t5、6兩段順序能否對調?為什么?和第4段有何關系?
t第4段和5、6兩段的順序能否對調?為什么?
明確:1、內容:第5段:地獄風沙襲擊的方法是培植防護林和草皮。
第6段:地獄沙丘進攻的方法的植樹種草。
2、順序:第5段:先主后次;第6段:先總后分。
3、兩段都用了“所以”,先說原因,后講結果,將“防護林”栽種的科學依據及“流動沙丘上植樹種草是可以成活的”科學依據解說清楚。先原因后結果也是邏輯順序的一個小類。
4、5、6兩段內容和第4段兩種進攻方式照應,不能對調。
5、第4段介紹進攻方式,第5、6段介紹防御方法,先說情況后說措施,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
第二課時
五、略析課文7-12段,明確主體部分的順序。
1、學生默讀7-12段,思考:
t指出7-12段各段的內容要點及各段的關系。
t把7-12段分為兩個層次,并概括各層層意。
t這兩層內容和第一層“防御”之間按什么順序安排?能否對調?2、討論后明確:
⑴這幾段先說明如何向沙漠進軍,再說明怎樣利用沙漠的自然條件。
⑵第三部分先介紹被動地防御風沙襲擊,再介紹主動地向沙漠進軍,最后介紹利用沙漠地區的氣候。這三個內容的順序安排,符合人類治理沙漠的認識發展過程,有很強的邏輯性,不能隨意顛倒。
六、在學習段落的基礎上,明確全文的說明順序。
t指出1、2、3、13段各段的內容。
t第二部分(4-12)解決了怎樣向沙漠進軍的問題,那么第一部分(1-3)、第三部分(13)分別解決了什么問題?
t這三個部分按什么順序安排?
明確:第一部分解決了為什么向沙漠進軍的問題,第二部分解決了怎樣向沙漠進軍的問題,第三部分解決了向沙漠進軍前景問題。
這三個部分是依據事物的內在聯系(邏輯順序)來安排,符合人們對沙漠的認識過程,由淺入深,層次清楚。
七、總結全文。
t說明事理的文章為了把事物的特點說明白,常用邏輯順序,即事物的內部聯系。邏輯順序有先總說后分說,先主要后次要,先原因后結果等。
t要明確一段或一篇文章的說明順序,首先要搞清一段或一篇文章所說明的內容,理清行文思路,明確結構特點,從而分析出說明順序。
t本文按邏輯順序向我們介紹了沙漠的危害及征服沙漠的方法。向沙漠進軍是人們征服和開發利用自然的一個課題,前景美好。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一個又一個難題等待我們去攻克。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位都能成為向沙漠進軍的主力軍。
八、課堂練習。(出示幻燈片)
《沙漠里的奇怪現象》第三段(同步練習44頁)
1、這段文字說明了沙漠里的什么怪異現象?產生這一現象的條件有哪四個?
2、這段文字是按什么順序說明沙漠里的這個怪異現象?
明確:1、鳴沙。⑴面部沙子細而干燥,⑵含有大量石英,⑶曬得火熱,⑷沙粒移動摩擦。
3、由現象到本質。
九、作業:課后練習五。
《向沙漠進軍》教案 篇10
一、素質教育目標
1.學習抓住特征進行分類說明的方法,向沙漠進軍 第一課時。
2.學習恰當使用詞語,準確說明事物的有關知識。
3.了解人類征服沙漠的業績,樹立改造大自然的雄心。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難點:分類說明、舉例說明的方法以及恰當的使用詞語準確說明說明事物。
解決辦法:
(1)利用多媒體手法導入,并利用此法使學生理解沙漠向人類進攻的方式以及人類防御沙漠、向沙漠進軍的方法。
(2)比較閱讀,體會恰當使用詞語,準確說明事物的寫法。
(3)借助于分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把握課文內容。
(4)開展演講的形式,讓學生樹立改造大自然的決心。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觀看錄像,分組討論,開展演講比賽。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放一段有關樓蘭古國的錄像),同學們剛剛我們看到的片子是樓蘭古國,它位于我國的西北部
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商賈聚集之地,經濟繁榮之所,今天的它,已被黃沙覆蓋,一片荒蕪
人們只能憑著那干枯的樹木,光禿禿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華與豐美,是沙漠奪走了它的美麗,留給人們的只是遺憾,我們要拿起武器,與沙漠決戰,還我家園。
(一)明確目標
1.學習識別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課文的內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學習抓住特征進行分類說明的方法。
(二)整體感知
本文是事理說明文,這篇文章根據大量事實和科學原理,對為什么要向沙漠進軍
怎樣向沙漠進軍,進軍的前景如何等重大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把科學道理講得有聲有色。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提問。
(1)說明文主要說明什么?
(2)說明文的首要任務是什么?
(3)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有哪些?
(4)說明文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5)說明文語言有什么特點?
(6)說明對象包括哪些?
引導學生回答:
(1)說明文主要說明事物的性質、狀態、功能、用途等;
(2)說明文的首要任務是抓住事物特征;
(3)說明文的順序有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
(4)說明文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分類別、打比方、作比較、畫圖表等;
(5)說明文語言準確、周密;
(6)說明對象可以是實體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理。
2.背景、作者簡介。
背景
19xx年,中國科學院治沙隊成立,竺可楨先后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兩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們的歷史任務》,一篇是《向沙漠進軍》,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向沙漠進軍 第一課時》。在他的倡導下,設置了六個治沙綜合試驗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幾乎跑遍了內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作者簡介
竺可楨(1890--1974),浙江紹興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現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中國近代氣象學、地理學的奠定人。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地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主任,中華全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中國氣象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在研究物候學和自然科學史方面多有論著,總計數百篇。他特別重視科學普及工作,對中國近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建立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為我國的農業發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3.正音、辨字、辨詞。
肆sì(不要讀成cì) 涸hé(不要讀成gù)
蔥cōng(不要讀成cóng)沛(不要寫成沛)
磴dèng(不要讀成dēng)
4.文章內容的分析。
(1)同學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讀時可采取一人一段,自愿讀,不指定,這樣可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們的積極性。)
(2)分組討論每個自然段的中心意思,若有中心句的段落,就用中心句表示,沒有中心句的段落,就需要自己概括。
第1段: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
第2段:地中海沿岸被稱為西方文明的搖籃,如今有些部分逐漸變成荒漠。
第3段:我國陜西榆林地區古代是天然草原區,如今關外30公里都變成了沙漠。
第4段:沙漠逞強施威的武器是風和沙。
第5段:抵御風沙襲擊的方法是培植防護林和培植草皮。
第6段:抵御沙丘進攻的方法是植樹種草。
第7段: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第8段:只要能充分利用這些水源,我們向沙漠進軍,不但有收復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開辟出若干綠洲來。
第9段:我們向沙漠進軍取得的若干成績。
第10段:我們向沙漠進軍,不但可以保護農田,開辟綠洲,而且對交通線路也起了防護作用。
第11段:風可以為人類造福。
第12段:沙漠地區的日光照射特別強烈。
第13段:只要正確地認識沙漠的危害,找出對付它的辦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
以上各段的中心意思,1、4、7、8、10、13是原文的中心句,其他幾段的中心意思是概括出的。)
(3)在上述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礎上,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段):說明為什么向沙漠進軍。
第二部分(第5~8段):說明怎樣向沙漠進軍。
第三部分(第9~13段):說明沙漠是可以被征服的,人類向沙漠進軍的前景。
(4)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①第2、3兩段說明了什么?這屬于什么說明方法?
答:這兩段舉了國外地中海沿岸和國內陜西榆林地區受沙漠侵襲的情況,從而說明沙漠對人類的危害,屬于舉例子、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②沙漠向人類發動攻勢的武器是什么?進攻的主要方式有哪幾種?這屬于哪類說明方法?
答:沙漠向人類發起進攻的武器是風和沙,主要方式是“游擊戰”和“陣地戰”。屬于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③如何征服沙漠?征服沙漠的關鍵是什么?其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的途徑:—是培植防護林和培植草皮,這是抵御沙漠的“游擊戰”,一是植樹種草,這是抵御沙漠的“陣地戰”
這兩種途徑都只是采取守勢,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尋找和開發充足的水源是
《向沙漠進軍》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1) 掌握說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鞏固有關說明方法的知識。
(2) 學習恰當使用詞語,準確說明事物的有關知識。
2. 過程與方法
教師啟發提問,學生自行分析、討論,表述自己對問題的看法,老師適當點拔、歸納、小結,師生互動相結合。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結合課文,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4. 重點、難點
分類說明、舉例說明等方法以及恰當的使用詞語準確說明事物。
二、教學策略
1. 教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采用自主、合作的討論式教學方法。
2. 學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討論合作學習,在進一步熟悉內容的基礎上,掌握本文所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3. 教具:幻燈
4. 課堂資源開發利用:通過讓學生收集相關資料,深入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搜集一些有關生態環境被破壞的資料
(二)、導入新課:
1. 學生分組交流所收集的材料,并談談感想;(4分鐘)
2. 推選優秀材料在班上交流;教師小結歸納。(3分鐘)
(三)、具體研習(幻燈顯示設計的問題)
問題
〈1〉:這是一篇闡釋事理的說明文。說明文要用說明方法。文章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從文中找出來,并簡要談談其好處?(設計本題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
1、 學生先自主學習,教師巡視、指導(3分鐘)
2、 分小組討論,發表交流看法(5分鐘)
3、 教師分別提問差、中、好三類學生;并歸納小結。(5分鐘)
問題
〈2〉:比較下列兩組句子,體會其不同
(1) 沙漠是人類的自然敵人。
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
(2) 征服沙漠的武器是水。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1、 學生自主思考并做在課堂練習本上(3分鐘)
2、 小組交流意見(2分鐘)
3、 教師提問式小結(3分鐘)
4、 分小組合作找出文中能夠體現語言準確性的句子。(5分鐘)
5、 小組間交流看法、意見;教師小結(8分)
(四)評價學生參與活動的情況,由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后后教師評價、鼓勵。
(五)布置作業:
1. 繼續收集與本文相關的資料,并寫出心得體會
2. 想象作文,題為《沙漠里的奇遇》(針對優生)
(六)推薦課外閱讀書目
1.《保護環境隨手可做的100件小事》
2.《從北極到夏威夷》
3.《方舟在線》
4.《物理世界奇遇記》
四、教學反思:
本文的內容比較復雜,作者能把這些復雜的內容說清楚,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準確運用語言,要讓學生確實掌握這一點,就應讓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一系列自身勞動中慢慢地領悟。
《向沙漠進軍》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
一 學習本文抓住事物特征,揭示事物本質的說明方法和說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識。
二 掌握本文結構嚴密與語言準確的寫作特點。
教學設想
一 在教師啟發下組織討論,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當堂鞏固所學知識。
二 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說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識。分析本文嚴密的結構。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導入新課。
(一)我們學習任何一篇說明文,都需要準確地理解它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要點,這些要點是學習說明文的基礎知識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本文而論,主要是說成因、方法、特征、本質和規律性。下面想提出幾個問題,請同學們在閱讀時自己劃出一些能答復問題的句子來(培養作閱讀筆記的能力):
①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是什么?
②沙漠逞強施威,用的是什么武器?這種武器主要用什么方式來襲擊人?
③抵御風沙襲擊有什么方法?幾種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④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什么?(注意“抵御”與“征服”的不同。)
⑤我們是怎樣征服沙漠的?
⑥征服沙漠獲得巨大成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學生互相討論,彼此糾正或補充一些內容,教師巡視以后讓學生舉手,讀出有關語句(語句可以有變動):
①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
②沙漠逞強施威,用的武器是風和沙。這種武器向人類進攻的方式有二:第一,狂風一起沙粒隨風飛揚,風愈大,沙的打擊力量愈強。第二,風推動沙丘緩慢前進。
③抵御風沙襲擊的方法第一是培植防護林,(這主要是防風),第二是植林種草(這主要是防沙丘)。
④征服沙漠主要的武器是水。(“抵御”只是消極的防止,“征服”才是積極的消滅。)
⑤我們征服沙漠采取的措施是“開溝挖渠,種麥種棉植林”,這就“保護了農田,開辟了綠州”,而且起了防護交通線路的作用。而且,制造風力車,“供發電、汲水、磨面之用”使風“為人類造福”,而且用半導體把沙漠上長時間的日光變為熱能,來發電,取熱,煮火,做飯,等等。
⑥征服沙漠獲得巨大成績的條件是社會主義制度。
(二)問:根據以上答題,能否說出哪是成因、方法,哪是特征、本質、規律性?(注意:只能作大體上的劃分,很難執于一端。)學生討論以后,明確:上述答題之②既是說明特征,也是說明方法。③是說明方法。④也是說明方法,但是更加主要的方法。⑤是進一步采取的積極進攻的方法。①和⑥是本質:①說明沙漠的本質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⑥說明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夠征服沙漠,并且使沙漠變成為人類服務的綠洲,等等。所謂規律性,指的是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系,比方沙漠向人類進攻所用的兩種方式決定于“風”和“沙”的關系,風大沙小就是“游擊戰”,沙粒很多就是運動戰。又如征服沙漠的幾種方式是由沙漠襲擊人類所用的武器來決定的。“風沙”、“植樹種草”、“水源”,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就說明了征服沙漠的規律性。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征服沙漠,又說明了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關系,這中間也有一個規律性問題。
二 分析結構。
(一)提問:在再默讀過一遍以后,看看本文可以劃分為幾個部分?學生充分思考以后,明確:劃分為兩個部分。
問:依據是什么呢?
沙漠這個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是怎樣危害人類的?人類是怎樣征服沙漠的?也就是,人類為什么要向沙漠進軍?怎樣向沙漠進軍?
(二)第一部分由四個段落組成。這四個段落又可以劃分為幾個層次呢?
1、2、3自然段是一個層次,第4個自然段是一個層次。這樣劃分的依據是什么呢?
沙漠對人類危害的后果及其危害的方式。
(三)1、2、3段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呢?
第1段是“總說”,指出“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然后,分別舉出國外(地中海沿岸)、國內(陜西榆林地區)典型的例子,來證實這個自然敵人的危害。
(四)根據人類對沙漠的認識與改造是逐步深入的,第二部分又應該怎樣劃分呢?
劃分為抵御與進攻。第7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呢?
過渡作用。從“防御風沙襲擊,固定沙丘陣地”,采取守勢到采取攻勢。
(五)5、6兩段都是寫“抵御”的,為什么分為兩段?
一段寫抵御風沙襲擊,一段寫抵御沙丘進攻。
“襲擊”與“進攻”有什么不同?
“襲擊”是偷偷地打擊,就是指上面的“游擊戰”;“進攻”是明目張膽地進攻,就是指上面的“陣地戰”。
(六)從第8段到第12段(第11、12段也可以理解為對風和對日光的利用)都是寫“攻勢”,尋找它們互相間關系似乎比較難。如果一分為二的話,怎么分法呢?
改造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第8段寫在我國廣大沙漠地區盡管地面上缺少水,地下還是有水的,這就具備了相當有利的條件,說明是“可能”的。9至12段以實例說明這“可能”已經變成了“現實”。
(七)9至12這四段,還能夠一分為二嗎?
9、10兩段寫征服沙漠,11、12兩段寫利用沙漠。
既然9、10兩段都是寫對沙漠的征服,為什么不合為一段呢?
合為一段當然可以。分為兩段的理由是一段寫對農田的“保護”,一段寫對交通線路的“防護”。
先寫對交通線路的“防護”,再寫對農田的“保護”,行嗎?
不行,征服沙漠的作用首先在于保護農田,開辟綠洲。
11、12兩段寫利用沙漠。各寫了什么?
11段寫利用沙漠地區“風力”,12段寫利用沙漠地區“日照”。
這兩段次序可以調換嗎?
不可以調換的,因為利用沙漠地區風力,我們已經做了許多工作;而利用沙漠地區日照,還只是遠景。
(八)結尾一段總結全文,“從上面介紹的一些情況”,就是指沙漠對人類危害的情況以及人類對沙漠改造的情況,整篇文章緊緊抓住沙漠這一事物的特征說明,結構嚴謹,條理分明。
(九)請一位學生看著黑板上的板書,把全文內容有重點、有條理地復述一遍。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析本文準確的語言。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分析了《向沙漠進軍》一文的本質、特征和規律性等等,也分析了結構層次,知道這篇課文主要寫了沙漠對人類的各種危害以及人類對沙漠的改造。這節課我們要研究的就是語言的準確性。
二 新課內容——分析語言。
(一)文章題目是《向沙漠進軍》,進軍,就是比作為軍事上一場戰斗。文章選用了哪些動詞表示這場戰斗的激烈、你死我活的呢?
先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第一部分,找出沙漠對人類侵犯的動詞:
并吞、侵占、侵入、襲擊、進攻、肆虐、打死、摧毀、埋葬、逞強施威。
再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第二部分,找出人類向沙漠進軍的動詞:
抵御、防御、固定、收復、保護、防護、開辟、征服。
(二)語言準確性不但表現在中心詞上,還表現在對中心詞的限制上。由教師讀第一部分四個段落。在讀的時候有意識地漏掉一些詞、句,請同學們在聽教師讀時,注意把漏掉的地方作好記號,然后研究漏掉了一些詞、句會給說明帶來什么影響。
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有史以來,人類就同沙漠不斷地斗爭。但是從古代的傳說和史書的記載看來,過去人類沒有能征服沙漠,住人的地區反而為沙漠所并吞。
地中海沿岸被稱為西方文明的搖籃。古代埃及、巴比倫和希臘的文明都是在這里產生和發達起來的。但是兩三千年來,這個區域不斷受到風沙的侵占,逐漸變成荒漠了。
我國陜西榆林地區,雨量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是個天然草原區,沒有風沙。到了清朝乾隆年間,陜西和山西北部的人移居到榆林以北關外去開墾。當時的政府根本不關心農業生產事業,生產技術又不高,墾荒伐木,致使原來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曬風吹,塵沙就到處飛揚。由于長城外的風沙侵入,榆林城也受襲擊,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區關外都變成沙漠了。
沙漠逞強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風和沙。風沙的進攻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可以稱為“游擊戰”。狂風一起,沙粒隨風飛揚,風愈大,沙的打擊力愈強。春天四五月間禾苗剛出土,正是狂風肆虐的時候,大風沙襲擊,可以把幼苗打死,甚至連根拔起。沿長城一帶風沙大的地區,農民常常要補種才能有收獲。一種可以稱為“陣地戰”,就是風推動沙丘,緩緩前進。沙丘的高度一般從幾米到幾十米,也有高達一百米以上的。沙丘的前進并不是整體移動的。當風速達到每秒五米以上的時候,沙丘迎風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隨風移動,從沙丘的底部移到頂部,過了頂部,由于風速減弱,就在背風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份沙粒的移動速度雖然相當快,每天可以移動幾米到幾十米,可是整個沙丘波浪式地前進,移動速度并不快,每年不過五米到十米。幾個沙丘常常聯在一起,成為沙丘鏈。沙丘的移動雖然慢,可是所到之處,森林被摧毀,田園被埋葬,城郭變成丘墟。
引導學生一一研究上面漏掉了“若干”、“有些部分”、“還”、“多少”、“許多”、“三十公里”、“一次”、“全部”、“點”、“全”等限制詞語對準確說明的影響。
1、2、3自然段漏掉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詞語,話說過了頭;而第4自然段漏掉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詞語,話又說得不夠份量。過頭與不夠,都不能準確說明事物的特征。
(三)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不但表現在限制上,還表現在整句的判斷上。譬如說,“抵御風沙襲擊的方法是培植防護林”。那防護林是什么呢?請同學仔細把防護林一段鉆研一遍,然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防護林是并行排列,兩列之間的距離不超過林木高度二十倍的林帶。(從培植方法上講)
防護林是為了減少風的力量而培植的林帶。(從培植作用上講)
防護林是抵御風沙襲擊而培植的林帶。(從培植目的上講)
“抵御沙丘進攻的方法是植樹種草。”在沙丘上植樹種草怎么會成活呢?那我們就要研究濕沙層是什么。請同學仔細把植樹種草一段鉆研一遍,然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濕沙層是沙丘在四十厘米的深處,水分含量達到百分之二以上的沙層。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那沙漠中到底有沒有水呢?一想到水,人們容易想到滾滾的黃河、滔滔的長江。沙漠地面上缺水,地下有沒有水呢?請同學仔細把地下水一段鉆研一遍,然后用完整句子回答地下水是什么。
地下水是沙漠中地面上的降雨與徑流滲入到土壤巖隙中的水。
《向沙漠進軍》教案 篇13
一、素質教育目標
1.學習抓住特征進行分類說明的方法。
2.學習恰當使用詞語,準確說明事物的有關知識。
3.了解人類征服沙漠的業績,樹立改造大自然的雄心。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難點:分類說明、舉例說明的方法以及恰當的使用詞語準確說明說明事物。
解決辦法:
(1)利用多媒體手法導入,并利用此法使學生理解沙漠向人類進攻的方式以及人類防御沙漠、向沙漠進軍的方法。
(2)比較閱讀,體會恰當使用詞語,準確說明事物的寫法。
(3)借助于分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把握課文內容。
(4)開展演講的形式,讓學生樹立改造大自然的決心。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觀看錄像,分組討論,開展演講比賽。
五、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放一段有關樓蘭古國的錄像),同學們剛剛我們看到的片子是樓蘭古國,它位于我國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商賈聚集之地,經濟繁榮之所,今天的它,已被黃沙覆蓋,一片荒蕪,人們只能憑著那干枯的樹木,光禿禿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華與豐美,是沙漠奪走了它的美麗,留給人們的只是遺憾,我們要拿起武器,與沙漠決戰,還我家園。
(一)明確目標
1.學習識別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課文的內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學習抓住特征進行分類說明的方法。
(二)整體感知
本文是事理說明文,這篇文章根據大量事實和科學原理,對為什么要向沙漠進軍,怎樣向沙漠進軍,進軍的前景如何等重大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把科學道理講得有聲有色。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提問。
(1)說明文主要說明什么?
(2)說明文的首要任務是什么?
(3)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有哪些?
(4)說明文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5)說明文語言有什么特點?
(6)說明對象包括哪些?
六、參考資料
沙漠,一是對荒漠的通稱;二是指沙質荒漠,即地表面為流沙覆蓋、沙丘廣泛分布的地區。
全世界沙漠面積達1535萬平方公里,占陸地總面積的1/10,撒哈拉沙漠為世界之最,面積為800萬平方公里。我國沙漠表面109.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面積11%。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約32.7萬平方公里,為全國沙漠之最。
沙漠氣候干燥,蒸發量大,降雨量少,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沙漠地區溫差大,年溫差在30℃~50℃之間,絕對溫差達50℃~60℃,日溫差(夏秋午間)可達60℃~80℃。地表植物稀少、矮小。風力強,最大風力達10~12級。雖地表水少,但地下水資源豐富,全世界儲量可達400萬億立方米。
《向沙漠進軍》教案 篇14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放一段有關樓蘭古國的錄像),同學們剛剛我們看到的片子是樓蘭古國,它位于我國
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商賈聚集,經濟繁榮;今天的它,已被黃沙覆蓋,一片荒蕪。人們只能憑著那干枯的樹木,光禿禿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華與豐美。是沙漠奪走了它的美麗,留給人們的是遺憾。我們要拿起武器,與沙漠決戰,還我家園!
(一)明確目標
1.學習識別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課文的內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學習抓住特征進行分類說明的方法。
(二)整體感知
本文是事理說明文,這篇文章根據大量事實和科學原理,對為什么要向沙漠進軍,怎樣向沙漠進軍,進軍的前景如何等重大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把科學道理講得有聲有色。
(三)教學過程
l.復習提問。
(1)說明文主要說明什么?
(2)說明文的首要任務是什么?
(3)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有哪些?
(4)說明文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5)說明文語言有什么特點?
(6)說明對象包括哪些?
引導學生回答:
(1)說明文主要說明事物的性質、狀態、功能、用途等;
(2)說明文的首要任務是抓住事物特征;
(3)說明文的順序有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
(4)說明文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分類別、打比方、作比較、畫圖表等;
(5)說明文語言準確、周密;
(6)說明對象可以是實體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理。
2.背景、作者簡介。
背景
1959年,中國科學院治沙隊成立,竺可楨先后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兩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們的歷史任務》,一篇是《向沙漠進軍》。在他的倡導下,設置了六個治沙綜合試驗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幾乎跑遍了內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作者簡介(略)
3.正音、辨字、辨詞。
肆sì(不要讀成cì) 涸hé(不要讀成gù)
蔥cōng(不要讀成cóng) 沛(不要寫成)
磴dèng(不要讀成dēng)
4.文章內容的分析。
(l)同學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讀時可采取一人一段,自愿讀,不指定,這樣可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們的積極性。)
(2)分組討論每個自然段的中心意思,若有中心句的段落,就用中心句表示,沒有中
心句的段落,就需要自己概括。
第1段: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
第2段:地中海沿岸被稱為西方文明的搖籃,如今有些部分逐漸變成荒漠。
第3段:我國陜西榆林地區古代是天然草原區,如今關外30公里都變成了沙漠。
第4段:沙漠逞強旅威的武器是風和沙。
第5段:抵御風沙襲擊的方法是培植防護林和培植草皮。
第6段:抵御沙丘進攻的方法是植樹種草。
第7段: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第8段:只要能充分利用這些水源,我們向按漠進軍,不但有收復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開辟出若干綠洲來。
第9段:我們向抄漠進軍取得的若干成績。
第10段:我們向沙漠進軍,不僅可以保護農田,開辟綠洲,而且對交通線路也起了防護作用。
第11段:風可以為人類造福。
第12段:沙漠地區的日光照射特別強烈。
第13段:只要正確地認識沙漠的危害,找出對付它的辦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
(以上各段的中心意思,l、4.7、8、10.13是原文的中心句,其他幾段的中心意思是概括出的。)
(3)在上述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礎上,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4段):說明為什么向抄漠進軍。
第二部分(第5-8段):說明怎樣向抄漠進軍。
第三部分(第9-13段):說明沙漠是可以被征服的,人類向沙漠進軍的前景。
(4)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①第2、3兩段說明了什么?這屬于什么說明方法?
答:這兩段舉了國外地中海沿岸和國內陜西榆林地區受沙漠侵襲的情況。從而說明沙漠對人類的危害,屬于舉例子、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②沙漠向人類發動攻勢的武器是什么?進攻的主要方式有哪幾種?這屬于哪類說明方法?
答:沙漠向人類發起進攻的武器是風和沙,進攻的主要方式是“游擊戰”和“陣地戰”。這屬于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③如何征服沙漠?征服沙漠的關鍵是什么?其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的途徑:一是培植防護林和培植草皮,這是抵御沙漠的“游擊戰”;一是植樹種草,這是抵御沙漠的“陣地戰”,這兩種途徑都只是采取守勢。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尋找和開發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徑。征服沙漠的關鍵是水,這是征服沙漠區別于征服其他自然災害的必要條件。有了水,才能抵御抄漠的“游擊戰”和“陣地戰”;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按漠進軍才能取得徹底的勝利。運用了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④說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現實意義,并指出所用的說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我國沙荒地區,有的“有足夠的雨量”,有的“地面徑流和地下潛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圍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積雪”,“只要能充分利用這些水源,我們向沙漠進軍,不但有收復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開辟出若干綠洲來’。這說明了征服沙漠的可能性。“沙漠是可以征服的”,舉例說明“我們有計劃地向沙漠展開攻勢,已經取得了若干成績”,用事實說明了征服沙漠的現實性。采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四)總結、擴展
總結:作者緊緊抓住向按漠進軍這一中心,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先說明沙漠嚴重危害人類,揭示為什么向沙漠進軍,再說明怎樣向沙漠進軍,最后說明向沙漠進軍的前景。運用這一邏輯順序,條理清晰,又恰當地使用了列數字、分類別、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使說明對象清晰地出現在我們眼前,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
l.反饋練習
閱讀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練習。
(1)在文中找出有關沙漠危害人類的句子。
①春天四五月間禾苗剛出土,正是狂風肆虐的時候。一次大風沙襲擊,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連根拔起。
②沿長城一帶風沙大的地區,農民常常要補種兩三次才能有點收獲。
③沙丘的移動雖然慢,可是所到之處,森林全被摧毀,田園全被埋葬,城郭變成丘墟。
(2)培植防護林和培植草皮的作用是什么?
防護林的主要作用是減小風的力量;草皮的作用是減少沙粒的來源。
(3)第5、6自然段能否換位,為什么?
不能,因為第5自然段所說的內容是抵御風沙襲擊的方法,對應第4段的“游擊戰”;第6自然段所說的內容是抵御沙丘進攻的方法,對應第4段的“陣地戰”。5、6兩段順序
與第4段相一致,所以不能換。
(4)防護林的兩列之間的距離不能超過林木高度的20倍,為什么?
因為風遇到防護林,速度就減小70%-80%,到距離防護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風又恢復原來的速度,所以防護林兩列之間的距離不要超過林木高度的20倍。
(5)根據第6自然段的有關內容給濕沙層下定義。
濕沙層就是水分含量達到2%以上的沙層。
擴展:同學們可以繼續補充有關沙漠的知識,并談談自己對治理沙漠的想法。
(五)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