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經濟哲學政治易錯知識集錦
405、集體主義的產生是與一定的生產關系狀況相適應的。√
406、個人利益與社會集體利益相比,更具有根本性的特點,占首要的地位。
40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利益關系和矛盾,都只能運用集體主義進行調節。×
408、人們的價值觀具有多樣性的特點。
409、個人主義是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適應的。√
410、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集體利益的關系,是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核心。√
411、自然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412、個人的活動既是一個生命的自然過程,又是社會的實踐過程。√
413、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既是進行個人正常活動的重要條件,又是進行人生選擇的基礎。√
414、人生價值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415、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必須以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為基礎。×
416、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基礎和源泉。√
索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貢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417、衡量一個的人的人生價值,首先看他在物質方面對社會的貢獻,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對社會的貢獻。×
418、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主要看他的物質貢獻,因為物質貢獻比精神貢獻更重要。×
419、在一定條件下,精神貢獻可以轉化為物質貢獻。√
420、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總是一致的。×
421、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主觀能動性發揮得越充分,人生也就具有更大的價值。√
422、拜金主義在資本主義社會成為人們普遍奉行的道德準則和人生信條。√
42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等啟示我們,要正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反對享樂主義,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424、道德理想貫穿于其他各種理想之中,是一個人全部理想的歸宿和基礎。√
425、理想對人生、對社會有著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426、最高理想是實現共同理想的基礎和必經階段,實現最高理想,必須以共同理想為根本方向。×
427、實踐是人們改造主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428、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與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是統一的。√
429、從認識論上講,我們在經濟領域實行對外開放,正是基于現代生產實踐的歷史性。×
430、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431、人類的歷史首先是階級斗爭的歷史。×
432、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433、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一切科學知識的源泉。√
434、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檢驗人們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435、矛盾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首要的觀點。×
436、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作用的人們。×
437、體力勞動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腦力勞動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438、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產生的源泉。√
439、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社會制度的新舊更替,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來引起的。×
440、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
441、人民群眾是我國建設小康社會實踐的主體。√
442、人民群眾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實踐中,以及在認識世界的活動中,都發揮了他們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