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教案 > 高一地理教案 >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精選15篇)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發布時間:2023-09-05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精選15篇)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晝夜的產生,理解晝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時與地球自轉的必然聯系,了解地方時與區時的區別

  3、記住地球自轉對沿地表做水平運動物體方向偏移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于地方時的教學建議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講清地方時的概念和地方時的早晚,并強調經度上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為講時區和區時的知識做好鋪墊。然后,由地方時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麻煩,引出時區劃分和區時計算的教學。

  關于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教學建議

  教材中,這部分內容是一個難點。在教學中,可以從現象入手,運用課本《長江三角洲的發育》圖,講明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規律。在課堂教學中,對于作南北向水平運動的物體,其偏移原因可以從高低緯度間線速度不同加以解釋;而對于作東西向水平運動的物體,其偏移原因較為復雜,應予以回避,待學生到物理課中去解決,重點放在地轉偏向力作用規律的運用上。

  關于晝夜交替的教學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地球儀講解,從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引出晝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線等概念,并且要求學生在赤道投影和極投影地圖上學會如何辨別晨線和昏線。接下來要說明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陽高度的變化情況。隨著地球自轉,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周期為24小時,也就是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最后,聯系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一是太陽日制約著人類的起居作息,二是晝夜交替的周期時間不長,使地球表面溫度變化不致過分劇烈,保證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

  --示例

  〖導入新課〗

  1.  提問方式:說出地球的自轉方向和周期。

  2.  演示方式:學生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并說明地球自轉的方向和周期。

  〖晝夜交替的教學〗

  1.  演示: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

  2.  講解:晝半球和夜半球、晨線和昏線、太陽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內太陽高度的變化。強調:①晨昏圈平面與太陽光線保持垂直的關系;②晨昏圈上太陽高度為0度;③正午太陽高度是一天中太陽高度最大值;④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個太陽日;⑤地球上晝夜交替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  板書:晨昏線(圈):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

  太陽高度(角):太陽光線對某點地平面的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黃昏為0度)

  晝夜交替周期:24小時

  〖地方時的教學〗

  1.  板圖:在北極投影上每隔45°劃一條經線,并劃出由一側照射的太陽平行光線,由學生說出各條經線的時間。

  2.  講解:在經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時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所以在同緯度地區,東邊總比西邊先看到日出,時刻來得要早些。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一個小時,也就是經度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鐘。經度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這將給交通和通信帶來很大的麻煩。1884年,國際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統一標準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方法。按經度每隔15°劃分為一個時區,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一小時。實際上,世界各國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在區時的基礎上,還采用一些特別的計時方法,如半區時等。

  3.  板圖:世界時區劃分圖

  4.  練習:已知某時區的區時,計算另一個時區的區時。

  5.  板書:地方時: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

  時區:經度間隔15°的區域

  區時:本區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

  〖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教學〗

  1.       讀圖:《長江三角洲的發育》

  2.       講解:由于海潮的頂托作用,長江入海口處形成眾多的沙洲,將長江口水道分為南、北兩支。長期以來,人們發現北支水道不斷淤塞,沙洲逐漸與長江北岸相連,而南支水道則出現向南的側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斷的淤積,發育成廣闊的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轉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轉,地球表面的物體在沿水平方向運動時,其運動方向會發生一定的偏轉。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無明顯偏向。越向高緯,受地轉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顯。這種現象在氣流和水流的水平運動中表現得最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現氣流和水流的旋渦。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自行設計模型展示地轉偏向力的產生原因

  【活動步驟】

  一、理解地轉偏向力的產生原因

  二、觀看本期的媒體素材中關于地轉偏向力的視頻片斷,注意弄清楚這樣幾個問題:

  (1)當攝像機在轉盤外面時,小球的運動線路是怎樣的?(是直線,說明水平運動的物體有保持其運行方向的慣性,以外空為參照物,小球實際上沒有改變方向)。

  (2)當攝像機在轉盤上時,小球的運動線路是怎樣的?(轉盤順時針轉動時,以轉盤上的物體——小孩為參照,則看到小球沿著其本來的方向向左偏轉了,正好與南半球作水平運動的物體相似)。

  (3)當轉盤中的小孩水平拋球時,小球的方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以轉盤上的物體為參照,小球運動方向也發生同樣的偏轉)。

  (4)當水平運動物體的速度發生改變時,偏轉有何新變化?

  三、除了本錄像看到這種模型,還可以設計怎樣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轉偏向力的作用?請學生自己動腦筋。地轉偏向力對地球上的什么現象有重要影響?

  【成果展示】

  可以通過自制的實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體課件來展示地轉偏向力是怎樣產生的。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四季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這里需要強調季節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后,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后,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于五帶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這部分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最后,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地理意義。

  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后找出變化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周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設計方案

  〖導入  新課〗復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 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 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 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 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 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 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 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 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 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 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 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教學〗

  1. 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

  2. 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3. 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后。我國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開始早于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4. 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 以“四立”劃分

  歐美 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教學〗

  1. 讀圖:《五帶的劃分》

  2. 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 講解: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布規律的基礎。

  4. 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劃分的依據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的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會不一樣?

  【活動步驟】

  理解極晝和極夜的產生的原因

  理解產生極晝和極夜有何規律

  地球公轉的規律(尤其是在公轉軌道上不同位置的線速度變化規律,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時間的相應變化)

  描繪發生極晝時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

  查找與以上資料相關的媒體資料(圖片,錄像等)

  制作多媒體演示材料

  制作能說明本主題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選擇這樣兩種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極晝和極夜相關的知識制作成板報

  (2)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

  【參考資料】

  緯度

  66º34′

  70º

  80º

  90º

  北極地區極晝日數

  南極地區極夜日數

  1

  65

  134

  186

  北極地區極夜日數

  南極地區極晝日數

  1

  60

  127

  179

  北極地區的極晝日數多于南極地區的極晝日數,或說北極地區的極夜日數少于南極地區的極夜日數。我們知道,北極地區極晝時是夏半年,這時地球在公轉軌道的遠日點一方,公轉速度較慢,所以極晝的天數也多一些。北極地區極夜時是冬半年,這時地球在公轉軌道的近日點一方,公轉速度較快,所以極夜的天數也少一些。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晝夜的產生,理解晝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時與地球自轉的必然聯系,了解地方時與區時的區別

  3、記住地球自轉對沿地表做水平運動物體方向偏移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于地方時的教學建議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講清地方時的概念和地方時的早晚,并強調經度上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為講時區和區時的知識做好鋪墊。然后,由地方時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麻煩,引出時區劃分和區時計算的教學。

  關于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教學建議

  教材中,這部分內容是一個難點。在教學中,可以從現象入手,運用課本《長江三角洲的發育》圖,講明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規律。在課堂教學中,對于作南北向水平運動的物體,其偏移原因可以從高低緯度間線速度不同加以解釋;而對于作東西向水平運動的物體,其偏移原因較為復雜,應予以回避,待學生到物理課中去解決,重點放在地轉偏向力作用規律的運用上。

  關于晝夜交替的教學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地球儀講解,從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引出晝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線等概念,并且要求學生在赤道投影和極投影地圖上學會如何辨別晨線和昏線。接下來要說明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陽高度的變化情況。隨著地球自轉,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周期為24小時,也就是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最后,聯系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一是太陽日制約著人類的起居作息,二是晝夜交替的周期時間不長,使地球表面溫度變化不致過分劇烈,保證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

  〖導入  新課〗

  1.  提問方式:說出地球的自轉方向和周期。

  2.  演示方式:學生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并說明地球自轉的方向和周期。

  〖晝夜交替的教學〗

  1.  演示: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

  2.  講解:晝半球和夜半球、晨線和昏線、太陽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內太陽高度的變化。強調:①晨昏圈平面與太陽光線保持垂直的關系;②晨昏圈上太陽高度為0度;③正午太陽高度是一天中太陽高度最大值;④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個太陽日;⑤地球上晝夜交替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  板書:晨昏線(圈):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

  太陽高度(角):太陽光線對某點地平面的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黃昏為0度)

  晝夜交替周期:24小時

  〖地方時的教學〗

  1.  板圖:在北極投影上每隔45°劃一條經線,并劃出由一側照射的太陽平行光線,由學生說出各條經線的時間。

  2.  講解:在經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時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所以在同緯度地區,東邊總比西邊先看到日出,時刻來得要早些。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一個小時,也就是經度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鐘。經度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這將給交通和通信帶來很大的麻煩。1884年,國際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統一標準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方法。按經度每隔15°劃分為一個時區,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一小時。實際上,世界各國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在區時的基礎上,還采用一些特別的計時方法,如半區時等。

  3.  板圖:世界時區劃分圖

  4.  練習:已知某時區的區時,計算另一個時區的區時。

  5.  板書:地方時: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

  時區:經度間隔15°的區域

  區時:本區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

  〖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教學〗

  1.       讀圖:《長江三角洲的發育》

  2.       講解:由于海潮的頂托作用,長江入海口處形成眾多的沙洲,將長江口水道分為南、北兩支。長期以來,人們發現北支水道不斷淤塞,沙洲逐漸與長江北岸相連,而南支水道則出現向南的側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斷的淤積,發育成廣闊的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轉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轉,地球表面的物體在沿水平方向運動時,其運動方向會發生一定的偏轉。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無明顯偏向。越向高緯,受地轉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顯。這種現象在氣流和水流的水平運動中表現得最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現氣流和水流的旋渦。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自行設計模型展示地轉偏向力的產生原因

  【活動步驟】

  一、理解地轉偏向力的產生原因

  二、觀看本期的媒體素材中關于地轉偏向力的視頻片斷,注意弄清楚這樣幾個問題:

  (1)當攝像機在轉盤外面時,小球的運動線路是怎樣的?(是直線,說明水平運動的物體有保持其運行方向的慣性,以外空為參照物,小球實際上沒有改變方向)。

  (2)當攝像機在轉盤上時,小球的運動線路是怎樣的?(轉盤順時針轉動時,以轉盤上的物體——小孩為參照,則看到小球沿著其本來的方向向左偏轉了,正好與南半球作水平運動的物體相似)。

  (3)當轉盤中的小孩水平拋球時,小球的方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以轉盤上的物體為參照,小球運動方向也發生同樣的偏轉)。

  (4)當水平運動物體的速度發生改變時,偏轉有何新變化?

  三、除了本錄像看到這種模型,還可以設計怎樣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轉偏向力的作用?請學生自己動腦筋。地轉偏向力對地球上的什么現象有重要影響?

  【成果展示】

  可以通過自制的實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體課件來展示地轉偏向力是怎樣產生的。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四季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這里需要強調季節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后,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后,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于五帶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這部分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最后,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地理意義。

  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后找出變化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周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方案

  〖導入新課〗復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 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 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 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 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 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 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 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 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 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 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 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教學〗

  1. 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

  2. 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3. 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后。我國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開始早于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4. 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 以“四立”劃分

  歐美 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教學〗

  1. 讀圖:《五帶的劃分》

  2. 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 講解: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布規律的基礎。

  4. 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劃分的依據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的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會不一樣?

  【活動步驟】

  理解極晝和極夜的產生的原因

  理解產生極晝和極夜有何規律

  地球公轉的規律(尤其是在公轉軌道上不同位置的線速度變化規律,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時間的相應變化)

  描繪發生極晝時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

  查找與以上資料相關的媒體資料(圖片,錄像等)

  制作多媒體演示材料

  制作能說明本主題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選擇這樣兩種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極晝和極夜相關的知識制作成板報

  (2)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

  【參考資料】

  緯度

  66º34′

  70º

  80º

  90º

  北極地區極晝日數

  南極地區極夜日數

  1

  65

  134

  186

  北極地區極夜日數

  南極地區極晝日數

  1

  60

  127

  179

  北極地區的極晝日數多于南極地區的極晝日數,或說北極地區的極夜日數少于南極地區的極夜日數。我們知道,北極地區極晝時是夏半年,這時地球在公轉軌道的遠日點一方,公轉速度較慢,所以極晝的天數也多一些。北極地區極夜時是冬半年,這時地球在公轉軌道的近日點一方,公轉速度較快,所以極夜的天數也少一些。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晝夜的產生,理解晝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時與地球自轉的必然聯系,了解地方時與區時的區別

  3、記住地球自轉對沿地表做水平運動物體方向偏移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于地方時的教學建議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講清地方時的概念和地方時的早晚,并強調經度上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為講時區和區時的知識做好鋪墊。然后,由地方時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麻煩,引出時區劃分和區時計算的教學。

  關于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教學建議

  教材中,這部分內容是一個難點。在教學中,可以從現象入手,運用課本《長江三角洲的發育》圖,講明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規律。在課堂教學中,對于作南北向水平運動的物體,其偏移原因可以從高低緯度間線速度不同加以解釋;而對于作東西向水平運動的物體,其偏移原因較為復雜,應予以回避,待學生到物理課中去解決,重點放在地轉偏向力作用規律的運用上。

  關于晝夜交替的教學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地球儀講解,從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引出晝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線等概念,并且要求學生在赤道投影和極投影地圖上學會如何辨別晨線和昏線。接下來要說明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陽高度的變化情況。隨著地球自轉,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周期為24小時,也就是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最后,聯系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一是太陽日制約著人類的起居作息,二是晝夜交替的周期時間不長,使地球表面溫度變化不致過分劇烈,保證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

  〖導入  新課〗

  1.  提問方式:說出地球的自轉方向和周期。

  2.  演示方式:學生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并說明地球自轉的方向和周期。

  〖晝夜交替的教學〗

  1.  演示: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

  2.  講解:晝半球和夜半球、晨線和昏線、太陽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內太陽高度的變化。強調:①晨昏圈平面與太陽光線保持垂直的關系;②晨昏圈上太陽高度為0度;③正午太陽高度是一天中太陽高度最大值;④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個太陽日;⑤地球上晝夜交替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  板書:晨昏線(圈):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

  太陽高度(角):太陽光線對某點地平面的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黃昏為0度)

  晝夜交替周期:24小時

  〖地方時的教學〗

  1.  板圖:在北極投影上每隔45°劃一條經線,并劃出由一側照射的太陽平行光線,由學生說出各條經線的時間。

  2.  講解:在經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時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所以在同緯度地區,東邊總比西邊先看到日出,時刻來得要早些。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一個小時,也就是經度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鐘。經度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這將給交通和通信帶來很大的麻煩。1884年,國際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統一標準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方法。按經度每隔15°劃分為一個時區,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一小時。實際上,世界各國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在區時的基礎上,還采用一些特別的計時方法,如半區時等。

  3.  板圖:世界時區劃分圖

  4.  練習:已知某時區的區時,計算另一個時區的區時。

  5.  板書:地方時: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

  時區:經度間隔15°的區域

  區時:本區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

  〖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教學〗

  1.       讀圖:《長江三角洲的發育》

  2.       講解:由于海潮的頂托作用,長江入海口處形成眾多的沙洲,將長江口水道分為南、北兩支。長期以來,人們發現北支水道不斷淤塞,沙洲逐漸與長江北岸相連,而南支水道則出現向南的側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斷的淤積,發育成廣闊的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轉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轉,地球表面的物體在沿水平方向運動時,其運動方向會發生一定的偏轉。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無明顯偏向。越向高緯,受地轉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顯。這種現象在氣流和水流的水平運動中表現得最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現氣流和水流的旋渦。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自行設計模型展示地轉偏向力的產生原因

  【活動步驟】

  一、理解地轉偏向力的產生原因

  二、觀看本期的媒體素材中關于地轉偏向力的視頻片斷,注意弄清楚這樣幾個問題:

  (1)當攝像機在轉盤外面時,小球的運動線路是怎樣的?(是直線,說明水平運動的物體有保持其運行方向的慣性,以外空為參照物,小球實際上沒有改變方向)。

  (2)當攝像機在轉盤上時,小球的運動線路是怎樣的?(轉盤順時針轉動時,以轉盤上的物體——小孩為參照,則看到小球沿著其本來的方向向左偏轉了,正好與南半球作水平運動的物體相似)。

  (3)當轉盤中的小孩水平拋球時,小球的方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以轉盤上的物體為參照,小球運動方向也發生同樣的偏轉)。

  (4)當水平運動物體的速度發生改變時,偏轉有何新變化?

  三、除了本錄像看到這種模型,還可以設計怎樣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轉偏向力的作用?請學生自己動腦筋。地轉偏向力對地球上的什么現象有重要影響?

  【成果展示】

  可以通過自制的實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體課件來展示地轉偏向力是怎樣產生的。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四季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這里需要強調季節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后,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后,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于五帶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這部分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最后,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地理意義。

  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后找出變化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周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方案

  〖導入新課〗復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 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 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 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 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 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 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 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 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 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 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 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教學〗

  1. 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

  2. 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3. 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后。我國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開始早于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4. 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 以“四立”劃分

  歐美 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教學〗

  1. 讀圖:《五帶的劃分》

  2. 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 講解: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布規律的基礎。

  4. 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劃分的依據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的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會不一樣?

  【活動步驟】

  理解極晝和極夜的產生的原因

  理解產生極晝和極夜有何規律

  地球公轉的規律(尤其是在公轉軌道上不同位置的線速度變化規律,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時間的相應變化)

  描繪發生極晝時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

  查找與以上資料相關的媒體資料(圖片,錄像等)

  制作多媒體演示材料

  制作能說明本主題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選擇這樣兩種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極晝和極夜相關的知識制作成板報

  (2)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

  【參考資料】

  緯度

  66º34′

  70º

  80º

  90º

  北極地區極晝日數

  南極地區極夜日數

  1

  65

  134

  186

  北極地區極夜日數

  南極地區極晝日數

  1

  60

  127

  179

  北極地區的極晝日數多于南極地區的極晝日數,或說北極地區的極夜日數少于南極地區的極夜日數。我們知道,北極地區極晝時是夏半年,這時地球在公轉軌道的遠日點一方,公轉速度較慢,所以極晝的天數也多一些。北極地區極夜時是冬半年,這時地球在公轉軌道的近日點一方,公轉速度較快,所以極夜的天數也少一些。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晝夜的產生,理解晝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時與地球自轉的必然聯系,了解地方時與區時的區別

  3、記住地球自轉對沿地表做水平運動物體方向偏移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于地方時的教學建議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講清地方時的概念和地方時的早晚,并強調經度上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為講時區和區時的知識做好鋪墊。然后,由地方時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麻煩,引出時區劃分和區時計算的教學。

  關于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教學建議

  教材中,這部分內容是一個難點。在教學中,可以從現象入手,運用課本《長江三角洲的發育》圖,講明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規律。在課堂教學中,對于作南北向水平運動的物體,其偏移原因可以從高低緯度間線速度不同加以解釋;而對于作東西向水平運動的物體,其偏移原因較為復雜,應予以回避,待學生到物理課中去解決,重點放在地轉偏向力作用規律的運用上。

  關于晝夜交替的教學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地球儀講解,從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引出晝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線等概念,并且要求學生在赤道投影和極投影地圖上學會如何辨別晨線和昏線。接下來要說明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陽高度的變化情況。隨著地球自轉,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周期為24小時,也就是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最后,聯系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一是太陽日制約著人類的起居作息,二是晝夜交替的周期時間不長,使地球表面溫度變化不致過分劇烈,保證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

  --示例

  〖導入新課〗

  1.  提問方式:說出地球的自轉方向和周期。

  2.  演示方式:學生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并說明地球自轉的方向和周期。

  〖晝夜交替的教學〗

  1.  演示: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

  2.  講解:晝半球和夜半球、晨線和昏線、太陽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內太陽高度的變化。強調:①晨昏圈平面與太陽光線保持垂直的關系;②晨昏圈上太陽高度為0度;③正午太陽高度是一天中太陽高度最大值;④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個太陽日;⑤地球上晝夜交替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  板書:晨昏線(圈):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

  太陽高度(角):太陽光線對某點地平面的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黃昏為0度)

  晝夜交替周期:24小時

  〖地方時的教學〗

  1.  板圖:在北極投影上每隔45°劃一條經線,并劃出由一側照射的太陽平行光線,由學生說出各條經線的時間。

  2.  講解:在經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時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所以在同緯度地區,東邊總比西邊先看到日出,時刻來得要早些。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一個小時,也就是經度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鐘。經度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這將給交通和通信帶來很大的麻煩。1884年,國際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統一標準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方法。按經度每隔15°劃分為一個時區,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一小時。實際上,世界各國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在區時的基礎上,還采用一些特別的計時方法,如半區時等。

  3.  板圖:世界時區劃分圖

  4.  練習:已知某時區的區時,計算另一個時區的區時。

  5.  板書:地方時: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

  時區:經度間隔15°的區域

  區時:本區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

  〖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教學〗

  1.       讀圖:《長江三角洲的發育》

  2.       講解:由于海潮的頂托作用,長江入海口處形成眾多的沙洲,將長江口水道分為南、北兩支。長期以來,人們發現北支水道不斷淤塞,沙洲逐漸與長江北岸相連,而南支水道則出現向南的側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斷的淤積,發育成廣闊的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轉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轉,地球表面的物體在沿水平方向運動時,其運動方向會發生一定的偏轉。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無明顯偏向。越向高緯,受地轉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顯。這種現象在氣流和水流的水平運動中表現得最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現氣流和水流的旋渦。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自行設計模型展示地轉偏向力的產生原因

  【活動步驟】

  一、理解地轉偏向力的產生原因

  二、觀看本期的媒體素材中關于地轉偏向力的視頻片斷,注意弄清楚這樣幾個問題:

  (1)當攝像機在轉盤外面時,小球的運動線路是怎樣的?(是直線,說明水平運動的物體有保持其運行方向的慣性,以外空為參照物,小球實際上沒有改變方向)。

  (2)當攝像機在轉盤上時,小球的運動線路是怎樣的?(轉盤順時針轉動時,以轉盤上的物體——小孩為參照,則看到小球沿著其本來的方向向左偏轉了,正好與南半球作水平運動的物體相似)。

  (3)當轉盤中的小孩水平拋球時,小球的方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以轉盤上的物體為參照,小球運動方向也發生同樣的偏轉)。

  (4)當水平運動物體的速度發生改變時,偏轉有何新變化?

  三、除了本錄像看到這種模型,還可以設計怎樣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轉偏向力的作用?請學生自己動腦筋。地轉偏向力對地球上的什么現象有重要影響?

  【成果展示】

  可以通過自制的實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體課件來展示地轉偏向力是怎樣產生的。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四季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這里需要強調季節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后,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后,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于五帶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這部分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最后,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地理意義。

  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后找出變化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周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設計方案

  〖導入  新課〗復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 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 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 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 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 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 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 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 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 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 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 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教學〗

  1. 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

  2. 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3. 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后。我國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開始早于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4. 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 以“四立”劃分

  歐美 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教學〗

  1. 讀圖:《五帶的劃分》

  2. 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 講解: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布規律的基礎。

  4. 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劃分的依據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的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會不一樣?

  【活動步驟】

  理解極晝和極夜的產生的原因

  理解產生極晝和極夜有何規律

  地球公轉的規律(尤其是在公轉軌道上不同位置的線速度變化規律,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時間的相應變化)

  描繪發生極晝時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

  查找與以上資料相關的媒體資料(圖片,錄像等)

  制作多媒體演示材料

  制作能說明本主題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選擇這樣兩種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極晝和極夜相關的知識制作成板報

  (2)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

  【參考資料】

  緯度

  66º34′

  70º

  80º

  90º

  北極地區極晝日數

  南極地區極夜日數

  1

  65

  134

  186

  北極地區極夜日數

  南極地區極晝日數

  1

  60

  127

  179

  北極地區的極晝日數多于南極地區的極晝日數,或說北極地區的極夜日數少于南極地區的極夜日數。我們知道,北極地區極晝時是夏半年,這時地球在公轉軌道的遠日點一方,公轉速度較慢,所以極晝的天數也多一些。北極地區極夜時是冬半年,這時地球在公轉軌道的近日點一方,公轉速度較快,所以極夜的天數也少一些。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9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晝夜交替的原因及其意義,地方時、區時的應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規律及其意義。

  2、學生了解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原因及其規律,四季及五帶的劃分。

  3、通過讓學生分析原因、總結規律、驗證結論等培養各種能力。

  4、通過對地球運動的主要地理意義的學習,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兩節教材內容闡述了地球運動的主要地理意義。與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被表述為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被表述為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這樣做更具科學性,因為無論是晝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等等,都不是單純的自轉或公轉的結果,而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聯合結果。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講了三個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與老教材相比,少了“對地球形狀的影響”。這反映出新教材重視“實用性”的意圖。因為與前三個意義比較,后者的實用性明顯偏低。

  在講述“晝夜交替”時,新教材增補了用太陽高度來描述各地的晝夜狀態,使“晝夜”與“太陽高度”兩個概念聯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晝夜狀態的說明,也有利于學生對太陽高度這個抽象概念的理解。

  對于“時間”,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內容,充分體現了“應用性”特點。教材首先明確了地方時的概念,接著指出使用地方時的缺陷,從而自然引出“區時”,最后介紹了各國的一些特別計時的方法,使學生全面了解“區時”的使用,以適應社會。

  而對“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則刪除了理論分析,只介紹偏轉規律,這完全符合高一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地轉偏向力的作用,避免了泛泛而談,增加了“長江三角洲發育過程”的實例,更加貼近生活。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從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帶的劃分”,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內容非常重要,且放在這里也比較自然。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新老教材無大的差別。主要闡述了各地晝夜長短隨季節的變化規律。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只介紹了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和季節的變化規律,并以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三個特例進行分析。刪除了較難,也較繁瑣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四季的劃分,主要介紹了我國及歐美國家天文四季的劃分方法。教材新增了“二十四節氣”內容,因為這不僅是我國科學史上的一個輝煌成就,而且對我國人民的生活和生產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學過程 :

  1、對晝夜的產生,應先演示,可以用地球儀加發亮的燈泡(或手電筒)、多媒體動畫、掛圖、板圖等。再設問:為什么會產生晝夜?逐步引導學生得出: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在某一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半個地球,亮的半球為晝,暗的半球為夜。那么晝與夜之間的界線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線概念。

  2、晨昏線概念較抽象,應以教師講解為主,且配上不同視圖。首先明確概念: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即為晨昏線,它是晨線與昏線的合稱。晨線的西側為夜,東側為晝;昏線的西側為晝,東側為夜。如下圖:

  AB為晨線,昏線在后面;   CD為昏線,DE為晨線;       FS為晨線,SG為昏線。

  最后強調,晨線與昏線的兩端一定在極圈內。那么,晨昏線是固定的還是移動的呢?讓學生思考,從而轉入晝夜交替的學習。

  3、晝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易得出結論:地球的自轉。可進一步深入,公轉也會產生晝夜交替(用地球儀或多媒體演示),再說晝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陽日,所以晝夜交替的原因應表述為由于地球的運動。那么什么是晝呢?引導學生得出:理論上能看見太陽。能否看見太陽怎樣表述呢?引出“太陽高度角”概念。

  4、對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太陽高度的日變化、正午太陽高度,應用圖示法(有條件的用多媒體動畫)講解。首先要講清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如下圖。

  并強調太陽高度角總是小于等于90°,這樣就能了解正午后的太陽高度角了。正午太陽高度角(正午時過某地的經線方向的切線與太陽光線的夾角)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必須結合地球儀、多媒體動畫、示意圖等慢慢講解,切不可操之過急。弄清楚太陽高度概念后,就可讓學生思考,怎樣把太陽高度與晝夜聯系起來,逐步引導學生得出:太陽高度大于0為晝,小于0為夜。

  5、晝夜交替的周期,只介紹結果就可以了,不必究其原因。太陽日的意義,可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思考后回答。

  6、為使學生容易理解地方時的概念,可把定義改為:把某地太陽到達最高位置的時刻,定為正午12點,這樣的時間叫地方時。再讓學生議論,使用地方時有什么優缺點?(對當地居民來說,便于起居作息,對于交往來說,非常不便),從而引入區時講解。

  7、“區時”學生在初中時學過,但已忘得差不多了,應重新學習。對時區的劃分,最好用一張北半球的極地投影圖說明。如下圖:

  從應用性看,重點應放在區時的換算上。公式及注意事項如下:

  某地區時=已知區時±1小時×相隔時區數

  (相隔時區數:同在東時區或西時區的,大減小;分別在不同時區的,相加。即同減異加。±:在已知時區東面的,取+;在已知時區西面的,取—。即東加西減。計算時,一般把東十二區當作最東,西十二區當作最西。)

  關于有些國家使用區時中的一些特例,應作仔細介紹,以使學生能全面地了解區時的使用。

  8、對“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可先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演示。方法是:畫南、北半球極地投影圖各一張,用鉛筆點住極點,順著經線往圖外某點畫直線,比較地球轉與不轉時的鉛筆軌跡。再讓學生總結偏轉規律。對長江三角洲的形成,可師生共同討論完成。首先讓學生思考,泥沙在河口為什么會沉積?(落差變小、河道變寬、海水的頂托等,造成流速降低),接著設問:為什么會主要形成在北岸,而不是在南岸?(地轉偏向力的作用)。

  9、讓學生討論,隨著季節的變化或同一季節的不同緯度,溫度狀況有否變化?(回答是肯定的)然后說明:為什么有這種變化呢?主要是各地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的不同。可把晝夜長短比作水閥出水時間長短,把正午太陽高度比作水閥大小,然后用出水量說明太陽輻射量。

  10、對“晝夜長短的變化”,要先講清晝弧與夜弧概念。晨昏線把緯線圈分割為兩部分,一部分在晝半球,稱為晝弧;另一部分在夜半球,稱為夜弧。晝、夜弧的長短可表示晝、夜的長短。再讓學生閱讀課本的三張插圖,分別說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時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規律。最后總結一般規律:在太陽直射的半球,晝長夜短,且緯度越高,晝越長,極圈內有極晝現象;太陽不直射的半球,晝短夜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極圈內有極夜現象。在赤道上,終年是晝夜等長。

  11、對“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最好也讓學生通過讀課本的三張插圖,說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時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規律,然后總結一般規律:

  在太陽直射點上,太陽高度最大(為900)。離太陽直射點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大;離太陽直射點越遠,正午太陽高度越小。

  12、設問:同一緯度地區,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有否變化?學生應能答出:有變化且呈周期性。教師即可指出,這就是四季變化原因。轉入“四季的劃分”學習。

  13、讓學生閱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北半球)”圖,設問:我國傳統的四季是怎樣劃分的?(根據“四立”劃分)設問:夏至是夏季的中點,是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冬至是冬季的中點,是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我國傳統四季的劃分,只重視接受太陽輻射能的多少,與天文含義相符。但同時指出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也考慮到了氣候因素。例如“大暑”,在夏至后一個月,在現行陽歷中大約是7月23日到8月8日,同我國傳統的三伏大體相同。“大寒”在冬至后一個月,約為1月21日至2月4日,同我國傳統的三九相差不多。驚蟄原來叫雷驚蟄,意即春雷驚醒冬眠的蟄蟲。清明原來叫清明風至,意即東南風開始盛行。

  14、設問:歐美國家傳統四季是怎樣劃分的?(學生讀圖后回答:根據“二分”、“二至”劃分)與我國傳統四季在時間上有何差異?(推遲一個半月)那么它主要考慮了太陽輻射還是氣候?引導學生逐步得出:氣候。

  15、讓學生閱讀課文,回答:現在北溫帶許多國家是怎樣劃分四季的?這樣的劃分主要是考慮天文還是氣候?(把冬、夏季與我國三伏、三九、四九對照),最后得出結論:為使季節劃分與氣候相結合。

  16、讓學生閱讀課文,以我國二十四節氣為例,說明季節劃分的意義。

  17、設問:同一季節,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有否變化?學生應能答出:有變化,且呈規律性。教師即可指出,既然有變化,就有熱量差異,進入“五帶的劃分”學習。

  18、讓學生閱讀“五帶的劃分”圖,說明五帶劃分的界線和范圍,五帶劃分的標準(有無太陽直射,有無極晝、極夜),五帶的劃分主要考慮什么?(理論上的太陽光照情況)對五帶劃分的作用,應由教師分析:它是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

  四、講授提綱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晝夜交替

  1、  晝夜的產生

  2、  晨昏線

  3、  晝夜交替的原因

  4、  太陽高度

  5、  晝夜交替的周期

  6、  晝夜交替的意義

  地方時

  1、  地方時概念

  2、  使用地方時的缺陷

  3、  區時

  ①     區時概念

  ②     區時的換算

  ③     使用區時的一些特例

  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偏移規律

  2、實例分析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晝夜長短的變化

  1、  晝弧與夜弧

  2、  晝夜長短與日照時間

  3、  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正午太陽高度與太陽輻射強弱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四季的劃分

  1、我國傳統四季的劃分

  2、歐美傳統四季的劃分

  3、現在北溫帶一些國家的四季劃分

  4、  季節劃分的意義

  五帶的劃分

  1、五帶劃分的界線和范圍

  2、五帶劃分的標準

  3、五帶劃分的作用

  五、研究性學習活動

  課題:寧波市部分地區底層樓房采光狀況分析

  方法與步驟:

  1、  利用資料,查找不同月份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然后計算正午太陽高度。

  公式:某地正午太陽高度角=900—某地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

  或用實測法求得正午太陽高度。方法是:在正午時,度量已知長度的桿子的影子,然后用公式求得正午太陽高度。

  2、  測量目標樓房南面的樓房高度及間距。

  3、  計算陽光射到底層樓房的最小角度。

  4、  把計算結果與各月正午太陽高度比較,分析全年理論采光狀況。

  5、  進行實地觀察,與理論分析比較,得出實際采光狀況。

  6、  提出意見和建議。

  六、練習

  (一)、單選題

  1、在某一時刻,太陽直射的是:             [       ]

  A. 一個點     B. 一個面     C. 一條線     D. 整個地球

  2、地表經度相同的地點是: [       ]

  A.日出時間相同的地點             B.地方時相同的地點

  C.晝夜長短相同的地點             D.正午太陽高度相同的地點

  3、在地球表面,極晝、極夜現象的分界線是:       [       ]

  A.人為規定的                B.地球球體形狀造成的

  C.地球自轉的結果            D.受黃赤交角的大小制約的

  4、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關系是:        [       ]

  A.每年重合兩次                         B.每年重合一次

  C.永遠重合                     D.永遠不重合

  5、某地位于赤道和本初子午線的交點上,該地正午太陽高度周年變化的狀況是:[      ]

  A.每天正午的太陽高度相同

  B.每年內有一次最大值,出現在3月21日。

  C.每年內有一次最小值,出現在12月22日前后。

  D.每年內有兩次最小值,出現在6月22日和12月22日前后。

  6、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有:   [       ]

  A.北回歸線是北半球有太陽直射現象的最南界線

  B.南回歸線是南半球有太陽直射現象的最北界線

  C.南極圈是南半球有極晝、極夜現象的最南界線

  D.南極圈是南半球有極晝、極夜現象的最北界線

  7、從8月1日到9月1日這段時期內,下列現象正確的是: [       ]

  A.北京的太陽高度越來越小,并且晝短夜長,夜越來越長

  B.赤道處的太陽高度越來越大,并且晝夜長短相等

  C.南極圈內有極夜現象,并且極夜范圍逐漸擴大

  D.北半球各地方的太陽高度越來越小,南半球各地方的太陽高度越來越大

  8、位于西經30度、南緯50度處沿經線向南極刮的風偏向在:     [       ]

  A.西經30度以西                         B.西經30度以東

  C.西經30度上                             D.南緯50度以南

  9、北半球夏至日時,下列城市的晝長,按由長至短的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

  A.武漢、烏魯木齊、臺北、蘭州

  B.烏魯木齊、蘭州、武漢、臺北

  C.烏魯木齊、蘭州、臺北、武漢

  D.臺北、武漢、蘭州、烏魯木齊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10

  1.6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富陽市新登中學     劉亞茹

  教學目的:1使學生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從而了解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2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3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教學難點 :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教學工具: 地球儀 投影片 地圖冊

  教學方法:分析法、討論式、畫圖演示法

  教學過程 :

  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轉產生的,有晝夜交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從中我們明確了一天中晝夜是交替變化的,晝夜交替周期是一個太陽日——24小時,那么每天的晝與夜的長短是否一樣呢?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板  書:1、6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一、晝夜長短的變化

  投影片:太陽光直射赤道示意圖(1)

  講  解:任何緯線圈被晨昏線都分為兩部分:晝弧和夜弧。晝弧越長,白晝越長,夜弧越長,黑夜越長。看圖(1),此時節氣為二分日,(畫晨昏線)晨昏線與經線重合,各地晝弧夜弧等長,說明晝夜相等,各為12小時。

  投影片: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示意圖(2)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示意圖(3)

  提  問:1、這兩幅圖中,太陽直射在哪個緯度?此時是什么節氣?南北半球哪個緯度的晝長最長,哪個緯度最短,晝長的緯度分布有什么規律?

  2、夏半年和冬半年晝夜變化關系,這種變化與緯度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1)二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全球各地晝夜等長。

  (2)太陽直射的半球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另一半球相反。

  (3)赤道處終年晝夜等長。(晨昏線始終把赤道分成相等的兩部分)

  (4)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大。

  (5)相同緯度,各地晝夜長短狀況相同。

  鞏固練習 :(略)

  過    渡: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使各地日照時間不同,即晝夜長短不同,同時各地太陽輻射的強弱不同,我們用正午太陽高度來表示。

  板    書: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講    解:正午太陽高度就是一天內最大的太陽高度角。比如說太陽光直射的地區,各地一天內最大的太陽高度角都能達到90度,即正午太陽高度為90度;

  提    問:請大家看書21頁,并結合地圖冊,思考:

  1、  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分布有什么規律?

  2、  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的分布有什么規律?

  學生回答:(略)

  講   解:隨緯度變化:由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南北兩側遞減。

  故: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二分日,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

  隨季節變化:任一地點,一年中離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最近時,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大值;反之,達最小值。

  故: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夏至日時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時達最小值。

  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冬至日時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時達最小值。

  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一年中,太陽直射時,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大值;離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最遠時,達最小值。

  過    渡: 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緯度地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隨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變化的規律,形成了五帶。

  板    書: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提    問:1、季節是怎樣劃分的?

  2、五帶的劃分是以什么為依據,又是怎樣劃分的?

  學生回答:(略)

  講     解:1、四季的劃分

  (1)根據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劃分的四季

  (2)北溫帶許多國家的月份劃分

  2、五帶的劃分

  (1)根據地球上各地獲得的太陽輻射年總量的多少

  (2)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劃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南北寒帶五個熱量帶。

  投影片:五帶的劃分示意圖

  講  解:(1)明確五帶的極晝極夜現象、陽光直射狀況以及季節變化

  (2)分析如果黃赤交角變大或變小,五帶的范圍會有什么變化

  小  結:本節我們學習了主要由于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大家重點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明確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布置作業 :(試卷)

  板書設計 :        1、6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一、晝夜長短的變化

  二至日時,全球晝夜長短變化最大,極圈內全部出現極晝或極夜現象;

  二分日,全球晝夜長短變化最小;赤道上無晝夜長短變化,終年晝夜平分。

  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隨緯度的分布

  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二分日,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

  2、隨季節的分布

  任一地點,一年中離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最近時,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大值;反之,達最小值。

  二、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1、四季的劃分

  (1)根據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劃分的四季

  (2)北溫帶許多國家的月份劃分

  2、五帶的劃分

  (1)根據地球上各地獲得的太陽輻射年總量的多少

  (2)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劃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南北寒帶五個熱量帶。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11

  一.說教材分析

  1.說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與1.4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緊密相連,與1.5課《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是并列的內容。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陽直射點一年中有規律的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又因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引起了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一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季節)發生變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時間(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五帶。因此1.6課又是1.4課、1.5課內容的繼續。它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黃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義和太陽直射點南北回歸運動的規律。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的思想意識。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2.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的基本概念。

  b.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四季五帶的形成。

  (2)能力目標:

  a.能根據太陽直射圖分析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情況。

  (3)德育目標: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變化的。

  確立以上教學目標的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是地理學重要基本概念。學生必須理解。四季、五帶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變化的結果。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的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又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設疑導學法

  2.圖例導析法

  3.歸納推導法

  有些提問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設疑是圖例導析過程中學生加深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必要補充。

  圖例導析是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最直觀手段。為學生構建直觀空間想象的平臺。因為課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分布”分布圖,很多學生看不出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動態變化規律的關系。因此我在圖例導析過程中比教材多了兩幅圖,如后圖所示。

  三.說學法

  1.閱讀法。

  2.圖畫法。

  學生可以結合教師提問閱讀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

  學生與教師一起畫,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和以后的復習深化。

  四.說教學程序

  1.說導入:通過前兩節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地球公轉產生了二分二至自轉與公轉疊加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來回移動。太陽直射點來回移動又會產生怎樣的天文現象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我采用復習導入和反問法導入,一方面復習前兩節知識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利于本課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用反問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說新課教學:

  我在黑板中間春分太陽直射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圖1.26c圖,從c圖上來掌握判斷p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過程如下:

  要求學生在圖上畫出p點所在的緯線,標出晨昏線,標上字母a、k、b。得出p點所在的晝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點晝夜等長。如黑板所示。從而使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為加深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還可提問,如何判斷一個地方的晝夜長短?

  學生地理基礎薄弱,教師必須在黑板上邊畫邊講,幫助學生掌握判斷晝夜長短的方法。

  為使學生掌握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季節變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畫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陽直射與晝夜長短變化圖,如后圖所示。只要比較不同日期的-晝弧長短即可看出晝長變化,掌握了這三個日期的晝長變化規律,后面日期的晝長變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問基本可以掌握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季節變化規律:(1)從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2)從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3)晝夜長短與緯度有何關系?

  (4)北半球晝長大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晝長小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是什么節氣?此時是南半球的什么季節?

  (7)何時全球晝夜平分?哪個地方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過程中,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后圖所示。

  在講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時,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來幫助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h=90-緯度間隔(太陽直射點與所求地之間的緯度距離),要求學生把五幅圖上的p地所在的緯線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距離用紅筆畫出來,叫一學生到黑板上去畫,從板圖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節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同一季節不同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其間配合下面提問就可幫助學生理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其他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怎樣變化?

  (2)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小?這是p地的什么季節?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夏至日是整個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的時候,這句話對嗎?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小值?

  同樣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后圖所示。整個過程直觀而有邏輯,緊緊圍繞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規律。

  后面的四季、五帶的形成與劃分比較簡單,學生可以閱讀教材即可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還設計了下面兩個問題:

  (1)四季是怎樣劃分的?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五帶是怎樣劃分的?若黃赤交角增大為25,五帶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3、說課堂練習

  本節課的課堂練習基本上在新課教學過程中完成,新課結束時,看時間還可以按學生情況增加幾個提問。

  4、說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把地球自轉與公轉產生黃赤交角到四季五帶形成復述一遍。這樣既可把前面1.4課與1.5課所學的的知識納入新學的知識體系中,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與五帶形成的根原所在。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12

  1.6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內容緊承第四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和第五課并列的內容。地球自轉為主要原因產生的地理效應在第五課已有了了較為詳細的講述,而地球兩種運動相結合、并以公轉為主產生的地理效應難理解,需要有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這一準備知識,所以,本節課安排在第五課之后。

  本課的核心內容是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帶的形成、分布及其影響。這部分內容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由此可見本節課的重要地位。

  課文中有關四季和五帶的內容不是直接給出的,而是利用前有知識,通過分析其成因得出的,所以本課有兩條線索,可以分為兩部分內容。

  本課是按照以下兩條線索組織內容的。

  第四課已經學習了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這種回歸運動造成太陽直射點有兩種變化。一是時間變化,二是緯度變化。這兩種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這兩種變化又影響到一個地點接受太陽輻射能量的大小。

  從時間變化這一線索來看,教材內容把地點(或緯度)作為定量,而把太陽輻射隨時間(或季節)的變化看作是變量。這樣,同一地點不同的時間(或季節),就會有不同的太陽輻射量,據此,地球上的同緯度地帶就可以分出四季。這就是本課的第一部分內容。

  本課的第二部分內容是五帶的形成和劃分。這部分內容從地點(或緯度)變化這一線索著眼,把時間(或季節),不同的地點就會有不同的太陽輻射量,據此,地球上不同緯度地區就可以分成五個溫度帶。

  所以說,本節課的內容體現了“變化”兩個字,教學中也要始終貫穿“變化”這兩個字。

  教學設計思路

  1.教學設計總體思想

  徹底改變“先生講,學生聽”的傳統陳舊的教學模式,運用啟發式。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自學為主線的“三為主”教學原則,達到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科學有機的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不立刻下判斷,鼓勵學生多看、多聽、多嘗試,去探索和操作;教師專心傾聽學生的敘述,接納學生反應,與學生一起討論,共同評價。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能始終處于興奮狀態,利于知識的內化和學習效果的強化。

  2.本課的教學目標

  (1)智育目標

  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及緯度變化;了解四季的劃分;了解五帶的劃分、分布;理解這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綜合作用的結果;理解四季和五帶的形成;了解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理解五帶的影響。

  (2)能力目標

  能根據《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分析全球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分析同緯度地區不同季節和不同緯度地區相同季節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能準確畫出《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側視圖),并能舉一反三,理解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極視圖。

  (3)德育目標

  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的,是發展變化的。

  (4)重點、難點

  重點: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難點:分析、繪制《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理解黃赤交角的變化導致五帶的變化。

  3.教學方法

  (1)教學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點撥學生,創造條件,創設情境,體現學生的發展,體現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2)精心設計《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利于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窨想象能力的形成,加強知識的內化。

  (3)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練習。練習中注意體現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從練習中發現規律,使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得到加強和提高。

  (4)學習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教師不獨占整個教學活動時間,同時盡力為學生提供自由、安全、和諧的情境與氣氛。教師主動參丐學生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并且要鼓勵學生之間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5)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不同角度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做到事半功倍。

  (6)德育目標的實現建立在智育目標與能力目標實現的基礎上,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滲透性地受到德育教育。

  4.教學手段

  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自制多媒體動畫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同學們,在第四節課我們學習了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的有關內容,請大家看圖(投影《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圖》),完成下列要求:

  1.從冬至日到次年冬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表如何運動?

  2.地表何處獲得太陽輻射能量多?

  (學生通過回憶思考,在教師的悉心啟發下,可以得出正確答案)

  [教師導學]由圖可知,在太陽直射點上,地表單位面積獲得太陽的輻射能量最多。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因地因時而變化,這種變化可以通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來體現。晝夜長短反映了日照時間的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反映了太陽輻射的強弱。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定性地表達某時某地太陽輻射量的多少。

  那么,在地球不停地自轉和公轉,特別是在地球公轉的前提下,地球上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什么樣的變化,又產生了什么樣的地理效應呢?我們本節課來學習有關內容。

  (板書:1.6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講述正文]

  [課件播放]請同學們觀看動畫《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此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以21頁圖1.26為基礎,以課本上“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等文字為畫外音,引導學生視聽結合學習課本知識)

  [自學解疑]請同學們閱讀21頁圖1.26《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圖》,回答課本上提出的四個問題。

  (學生回答時,要注意做到發揮學生的合作精神。在學生回答有錯誤時,不要責備批評,要做到正確評價,同時還要鼓勵學生評價學生,共同進步)

  (問題的答案: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歸納小結)

  [講解導學]剛才三幅圖中的P處,B圖的晝最長,A圖的晝最短,C圖的晝夜等長;

  三圖的P處,B圖的正午太陽高度最大,A圖的正午太陽高度最小,C圖的正午太陽高度介于A圖和B圖之間。

  由圖可以分析得出,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緯度地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變化而變化,使得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規律,這樣,就形成了四季。

  (板書: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  四季)

  [引導自學]關于四季,我國和歐美國家的劃分有同也有異,請同學們閱讀22頁有關內容,

  回答下列問題:(投影問題)

  1.我國與歐美國家傳統的四季劃分有何相同之處?有何不同之處?

  2.我國丐歐美國家四季的起點各是哪個節氣?哪種劃分的季節早?早多長時間?

  3.我國傳統四季和歐美國家傳統四季相比較,哪種劃分與各地實際氣候完全對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這三個問題難度不大,可以作為自學提示,但自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指導,要有評價)

  劃分  中國

  (板書: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       四季        歐美)

  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

  [諺語導學]山西省南部農村有這樣一句諺語:“立夏小滿,麥收晉南”,這說明季節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二十四節氣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而且對黃河流域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具有指示和預告作用。

  請大家自學有關內容。

  劃分  中國

  (板書: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       四季        歐美)

  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         重要意義 

  [問題導學]同學們,請大家完成21頁“活動”第一題。

  (指導學生完成練習)(投影練習答案)

  [分析講解]由剛才的練習可以得出,同一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使得太陽輻射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具有了緯度分異的規律,這樣,地球表面就形成了五帶。

  (板書: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  五帶)

  [讀圖自學]在初中地理課本上,已經學過了五帶的有關內容,請同學們自學23頁“五帶的劃分”,完成下表。

  (填表過程中點撥學生,體現學法指導)

  [歸納總結]通過填表練習和自學,我們對五帶的劃分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同時,也了解到五帶的劃分雖然比較簡單,但它是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異的基礎,意義重大。

  (板書: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             劃分

  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  五帶   意義)

  [發展思維]從表中可以看出,五帶的劃分取決于黃赤交角的大小,如果黃赤交角變小,五帶的范圍會有什么變化?如果黃赤交角變大呢?

  (利用圖1.23《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黃赤交角變小時,熱帶變小,寒帶變小,溫帶增大;反之,黃赤交角變大時,熱帶變大,寒帶變大,溫帶變小)

  [布置作業]

  1.讀下圖回答有關問題(箭頭表示太陽回歸運動的軌跡)。

  (1)寫出太陽直射下列各點時的時間。

  A    B     C     D    

  (2)北半球晝長夜短的時間是:

  (3)全球晝夜等長的時間是:

  (4)南極點太陽高度最小的時間是     ,此刻,北極點的正午太陽高度是

  (5)黨的生日這一天,地球位于公轉軌道的    點附近。

  2.請同學們閱讀23頁的“二十四節氣”,去生活中調查了解二十四節氣的指示和預告作用。

  3.當黃赤交角減小為  時,五帶的范圍如何變化?當黃赤交角增大為   呢?

  一、晝夜長短   

  二、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                

  指導教師點評     (山西省長治市教委教研室    高級教師   王富家)

  本節課教學注意從原理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四季和五帶的形成和分布,線索清晰,結構完整,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學中,能科學地設計課程內容,使之達到結構合理優化,同時,又能創造性地設計課程內容與學生的活動,克服傳統課程中的枯燥乏味的說教。整節課體現了對學生自學能力與想像能力的培養。課堂上,注重營造民主氛圍,給學生的行為、思想以較大的自由度,變傳統的演繹式教學法為現代的歸納式為主、演繹式為輔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如能更緊密地和當地實際結合,效果將會更好。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13

  1.5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教學目的1.使學生了解地球運動所帶來的地理意義

  2.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

  3.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晝夜交替、地方時

  教學難點   地方時

  教    具  地球儀

  教學方法  講述法、畫圖演示法

  課    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由于地球的公轉和自轉,地球上產生很多自然現象,也就是我們將要學習的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板    書   1.5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講    述  假設地球在宇宙中與太陽位置相對靜止,既不繞日公轉,也不自轉,地球會不會有晝夜現象?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地球是既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所以仍然會有晝夜現象。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轉,才使得地球上晝夜交替。

  板    書  一.晝夜交替

  演    示  手電筒照射地球儀

  板    書  1.晨昏線(圈)

  講    述  向著太陽的半球是白天,為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半球是黑夜,為夜半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叫做晨昏線,它是一個大圓,始終把地球分成相等的兩份。

  板    書  2.太陽高度

  講    述  太陽高度是太陽高度角的簡稱,表示太陽光線對當地地面的傾角。

  演    示  地球儀演示太陽高度角

  講    述  晝半球各地太陽高度總是大于0;夜半球各地太陽高度總是小于0;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等于0。晝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周期為24小時,叫做1太陽日,太陽日制約著人類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

  過    渡  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在同緯度地區,相對位置偏東的地點先看到日出,這樣時刻就有了早遲之分。

  板    書  二.地方時

  板    圖  時區的劃分

  講    述  隨地球自轉,一天中太陽東升西落,太陽經過某地天空的最高點時為地方時12點,因此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

  板    圖  時區的劃分

  講    述  相鄰15度經線內所用的統一時間是區時(本區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區時經度每隔15度差一小時,地方時經度每隔一度差4分鐘。

  舉    例  1).一直東經135度地方時為5月5日8:00  ,求東經73度此時的地方時。

  2).已知東八區為8月8日10:00  ,求西三區此時時間。

  板    書  三.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講    述  由于地球自轉,地球表面的物體在沿水平方向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發生一定偏移。我們把促使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產生偏移的力稱為地轉偏向力。

  板    書  1.地轉偏向力

  演    示  從地球儀的北半球上空向旋轉的地球儀上滴一滴紅墨水,我們觀察紅墨水的運動軌跡。

  板    書  2.偏移規律

  講    述  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轉。

  舉    例  1).水在進入下水道時時旋轉而下。

  2).長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斷被沖刷,沉積的石礫、泥沙不斷與北岸相連,形成長江三角洲,長江河道不斷向南彎曲。

  板書設計   1. 5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一.   晝夜交替

  1. 晨昏線(圈)

  2. 太陽高度

  二.   地方時

  三.   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 地轉偏向力

  2. 偏移規律

  作    業  一架飛機在7月6日8:00從北京飛往紐約,行程10小時,求到紐約后的時間。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14

  一.說教材分析

  1. 說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與1.4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緊密相連,與1.5課《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是并列的內容。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陽直射點一年中有規律的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又因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引起了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一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季節)發生變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時間(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五帶。因此1.6課又是1.4課、1.5課內容的繼續。它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黃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義和太陽直射點南北回歸運動的規律。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的思想意識。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2.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的基本概念。

  B.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四季五帶的形成。

  (2)能力目標:

  A.能根據太陽直射圖分析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情況。

  (3)德育目標: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變化的。

  確立以上教學目標的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是地理學重要基本概念。學生必須理解。四季、五帶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變化的結果。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的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又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  設疑導學法

  2.  圖例導析法

  3.  歸納推導法

  有些提問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設疑是圖例導析過程中學生加深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必要補充。

  圖例導析是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最直觀手段。為學生構建直觀空間想象的平臺。因為課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分布”分布圖,很多學生看不出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動態變化規律的關系。因此我在圖例導析過程中比教材多了兩幅圖,如后圖所示。

  三.說學法 

  1.閱讀法。

  2.圖畫法。

  學生可以結合教師提問閱讀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

  學生與教師一起畫,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和以后的復習深化。

  四.說教學程序

  1.說導入:通過前兩節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地球公轉產生了二分二至自轉與公轉疊加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來回移動。太陽直射點來回移動又會產生怎樣的天文現象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我采用復習導入和反問法導入,一方面復習前兩節知識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利于本課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用反問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說新課教學:

  我在黑板中間春分太陽直射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圖1.26C圖,從C圖上來掌握判斷P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過程如下:

  要求學生在圖上畫出P點所在的緯線,標出晨昏線,標上字母A、K、B。得出P點所在的晝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點晝夜等長。如黑板所示。從而使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為加深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還可提問,如何判斷一個地方的晝夜長短?

  學生地理基礎薄弱,教師必須在黑板上邊畫邊講,幫助學生掌握判斷晝夜長短的方法。

  為使學生掌握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季節變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畫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陽直射與晝夜長短變化圖,如后圖所示。只要比較不同日期的-晝弧長短即可看出晝長變化,掌握了這三個日期的晝長變化規律,后面日期的晝長變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問基本可以掌握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季節變化規律:(1)從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2)從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3)晝夜長短與緯度有何關系?

  (4)北半球晝長大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晝長小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是什么節氣?此時是南半球的什么季節?

  (7)何時全球晝夜平分?哪個地方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過程中,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后圖所示。

  在講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時,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來幫助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H=90-緯度間隔(太陽直射點與所求地之間的緯度距離),要求學生把五幅圖上的P地所在的緯線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距離用紅筆畫出來,叫一學生到黑板上去畫,從板圖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節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同一季節不同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其間配合下面提問就可幫助學生理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  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其他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怎樣變化?

  (2)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小?這是P地的什么季節?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夏至日是整個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的時候,這句話對嗎?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小值?

  同樣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后圖所示。整個過程直觀而有邏輯,緊緊圍繞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規律。

  后面的四季、五帶的形成與劃分比較簡單,學生可以閱讀教材即可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還設計了下面兩個問題:

  (1)  四季是怎樣劃分的?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  五帶是怎樣劃分的?若黃赤交角增大為25,五帶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3、說課堂練習

  本節課的課堂練習基本上在新課教學過程中完成,新課結束時,看時間還可以按學生情況增加幾個提問。

  4說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把地球自轉與公轉產生黃赤交角到四季五帶形成復述一遍 。這樣既可把前面1.4課與1.5課所學的的知識納入新學的知識體系中,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與五帶形成的根原所在。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15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可以了解到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有自轉和公轉兩種,而且這兩種運動形式緊密聯系,同時進行.因此,由地球運動所形成的一些自然現象,也一定包含著自轉和公轉兩種因素.當然,在這些自然現象中,有些是地球自轉成因為主,也有的是地球

  公轉成因為主,教材的編排也就以此作了簡單的分類.本節課講述的主要是地球自轉的地

  理意義,下一節課主要講述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從本單元前幾節內容的學習可以知道,地球在公轉運動的同時始終在不停地自轉,可見,自轉和公轉不可分,地球自轉的各種效應也是不可分的,而且,地球自轉的各種效應對地球公轉的各種效應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說,認真理解和掌握本節內容是學習下節課的基礎.

  本節課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即晝夜交替.地方時的地轉偏向力.這三種效應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這樣選材體現了高中地理教材選編的實用性原則.

  晝夜交替是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能感受到的,本部分內容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即晝夜.晝夜交替.晝夜交替的周期和意義.這四個層次具有一定的梯度.

  地方時一段,是初中知識的重復,但此處側重于原理的講述,舉例說明了世界各國用的地方時方法,這些內容和實際的聯系非常緊密,同樣體現了教材的實用性原則.

  地轉偏向力是教學內容的要點。關于這一問題,教材作了淺化處理,只講現象,不講道理,這樣處理既降低了難度,也給優秀學生留下了發展余地,同時,教材聯系實際,

  用事實說明水平地轉偏向力在地球環境形成過程的作用。

  總體上看,本節課和實際聯系緊密,易于組織教學。

  教學設計思路

  1.       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現代教學理論研究證明,學習者通過聽覺可以獲取信息的40%左右,通過視覺可

  以獲取信息的75%左右,而視聽結合可以獲取信息的90%以上。本節教學中,適時使

  用視聽媒體,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

  學習是為了使用,使用可以鞏固學習。本節課教學中辨證地處理學與用的相互關  

  系,做到以用為主,學用結合,使知識得到遷移,并轉化為學生的能力,體現素質教

  育的要求。同時,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為了達到此目的,要樹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教   學氛圍,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師生合作,和諧發展,教學相長。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地轉偏向力的目的,主要是理解地球自轉運動的地理效應;理解晨昏線(圈);理解晝夜交替的意義;理解地理經度與地方時的關系;了解世界各國的實用計時方法,理解北京時間;了解水平地轉偏向力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標

  正確繪制晝半球和夜半球示意圖,能正確判斷晨線和昏線;根據地理經度和地方時的關系,掌握地方時的計算方法;根據地轉偏向力的規律,正確判斷水平運動物體的偏轉,并能在實際生活中加以應用。

  (3)德育目標

  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點、難點

  晨昏線的判斷,不同經度地方時的計算,水平運動物體的方向偏移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 教學方法

  (1)教學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要體現學生的發展。教學以學生自學為主,但由于難點內容較多,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學內容,在導學中,注意設置有梯度、有層次的問題,做到讓學生“跳一跳,摸得著”。

  (2)精心制作和使用多媒體課件。本節內容雖然和實際聯系緊密,但是,由于本身處在地球上,學生可能“不識廬山真面目”。因此,教學時充分利用先進的現代教育手段,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解決學生“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問題,形象地演示過程,突破難點,變不可視為可視,更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落實素質教育全體性的要求,使所有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運用能力的培養為主,基于這一中心,教學過程中注意體現實踐性的練習,教師注意學法指導,耐心引導學生從練習中發現規律,使學生對知識理解、消化、掌握,并能舉一反三,達到融會貫通。

  (4)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型的課堂教學氛圍,主動參與學生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鼓勵學生之間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5)談話法、發現法、演示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德育目標的實現建立在智育目標與能力目標實現的基礎上,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受到德育教育。

  4. 教學手段

  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自制多媒體動畫課件,自制投影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地球處于不停的運動狀態之中,地球的運動產生了許多地理效應,對人類的各種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本節課我們學習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塌糊涂。

  (板書:1.5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講述正文]

  [設問自學]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晝夜交替”部分,回答問題:

  1.為什么會有晝夜交替現象?晝夜兩半球的分界線是什么?

  2.晝夜狀態如何表達?

  3.晝夜交替的周期有多長,它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指導學生自學,參與學生活動。

  請同學們回答剛才的問題。

  問題1:由于地球不發光,不透明,又由于地球在不停地運動,所以有晝夜交替現象產生。

  (學生在回答此問題時,很容易忽略前一原因,這時要啟發引導,讓學生明白,地球不發光也不透明是晝夜交替的前提條件)

  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是晨昏線。

  (問題2、問題3     略)

  (對于以上3個問題的回答,教師應予以歸納總結,同時板書)

  形式

  表達

  一、晝夜交替 周期

  意義

  [設疑導學]請同學們觀看“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部分,思考兩個問題。(播放課件)

  1.晝夜交替現象主要是地球的哪種運動形式造成的?

  2.如何判斷晨昏線?

  這兩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但經過討論學生基本上可以回答。

  問題一:晝夜交替現象主要是由地球自轉造成的。

  問題二:教師在總結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用圖1.24講解,進行歸納。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這里有兩個意思:第一,地球上與太陽光線相垂直的線就是晨昏線。第二,地球上的晨昏線是一個大圓,晨線為一個半圓,昏線為另一個半圓。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從夜半球跨躍到晝半球的半圓線稱為晨線;反之,從晝半球跨躍到夜半球的半圓線,則為昏線。

  面對地球自轉側視圖,有這樣一個規律:當陽光在圖的右側時,看到的晨昏圈的一半是晨線,反之為昏線。所以可以總結為“左昏右晨”。

  [發展思維]請同學們自己摸擬演示,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如果地球沒有自轉只有公轉,會不會有晝夜現象?會不會有晝夜更替?如果有晝夜,時間各多長?晝夜更替的周期有多長?

  (這是一個有難度的問題,教師應主動參與學生的討論,啟發點撥引導)

  (學生回答后,教師邊用地球儀演示邊歸納總結)如果地球只有公轉,也會產生晝夜和晝夜更替現象,周期是一年,晝長夜長各半年。當然,如果是這樣的話,也就不會有今天地球的面貌。

  [提示自學]同學們,在初中地理課本上,我們已經學過了地方時的有關內容,現在請大家按提示自學。(投影“自學提示”。板書:二、地方時)

  自學提示:

  1.地方時的概念

  2.時區與區時

  3.世界各國使用的計時方法

  4.北京時間

  (教師隨時檢查自學,不斷給予指導)

  [設疑導學]同學們,讀完課文,我們共同思考以下問題。

  1.地方時是人為規定的,它的客觀依據是什么?

  2.使用區時比使用地方時有哪些便利?原則上怎樣確定區時?

  3.實際上,各國采用的區時對理論區時有哪些修訂?舉例說明。

  問題一: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偏東地點時刻要早——地方時。

  問題二:時間相對統一,便于國際交際。從理論上全球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

  問題三:不同的國學雙根據自己本國的實際情況,不拘泥于理論區時的規定,采取切實可行的計時方法。(例子略)

  這段教學內容之中若干概念間的邏輯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實際上是以“地方時”為一個知識的“源點”,逐漸擴展到區時、理論區時、實際區時等,落腳到人類怎樣安排合適的計時系統,為社會發展服務。這是要向學生展示的基本思路。

  [內容過渡]請一位同學到講臺上做一個實驗。

  請這位同學從地球儀的北半球上空向地球儀上滴一滴紅墨水,我們觀察紅墨水的運動軌跡是直線還是曲線。(讓學生做演示實驗,然后報告實驗結果。結果:軌跡是直線)

  我們下面再做一個實驗。先請同學們思考,如果地球儀模擬地球不停地自轉時,這位同學從北半球上空向地球儀滴一滴紅墨水,那么,這滴紅墨水的軌跡是直線呢?還是曲線?

  (學生紛紛猜測,做實驗的學生也有自己的猜測,但學生的猜測不一致)

  看來,大家的意見不能達到一致,那結果到底如何呢?請這位同學給大家做演示。

  (讓做實驗的同學動手演示)

  通過兩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到紅墨水的運動軌跡不一樣。現在請大家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紅墨水原來是直線的軌跡變成曲線呢?

  (學生經過思考可以回答,紅墨水軌跡的改變是由于地球儀的轉動)

  (板書:原因:地球自轉)

  [知識講解]通過實驗可以了解到,由于地球的自轉,地球表面的物體在沿水平方向運動時,會受到一種國的作用,運動軌跡發生偏轉,我們把這種促使物體水平運動方向上產生偏轉的力,稱為地球自轉偏向力,簡稱地轉偏向力。

  (板書:三、地轉偏向力)

  我們再看地球儀上紅墨水的曲線軌跡,兩次軌跡相比,曲線軌跡向直線軌跡的什么方向偏轉呢?

  (學生回答:向左或向右)

  由于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地表沿水平方向運動的物體,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這是一個規律,請同學們記住。

  (板書:三、地轉偏向力  原因:地球自轉

  規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引導自學]地轉偏向力是實際存在的,這種偏轉現象在氣流和水流的水平運動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地轉偏向力很小,但其作用不可低估。請同學們閱讀20頁圖1.25《長江三角洲的發育》,了解地轉偏向力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原因:地球自轉

  (板書:規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影響:略

  (教師指導學生自學,參與學生活動)

  [引導思考]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經常注意避開地轉偏向力產生的負面影響,或利用地轉偏向力取得效益。

  請同學們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如果在北半球河岸邊建樓房,最佳位置是左岸,還是右岸?

  2.北半球A國一導彈實驗基地要發射一枚落點在赤道的導彈,該國應選擇什么樣的發射角度。正南、偏東、還是偏西?為什么?

  3.南半球某國一條河流中砂金含量較多,許多人在沙中淘金,這些人一部分在左岸,一部分在右岸,你認為哪些人的收獲大?為什么?

  (上述三個問題難度不大,但是這些問題和實際聯系緊密,學生解決這些問題,不但呆以引起興趣,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靈活思維,發展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意義,即晝夜交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本節課重點較多,難點也較多,希望同學們課后認真復習、鞏固。

  [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冊上本節課的作業。

  板書設計

  1.5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形式

  一、晝夜交替  表達

  周期

  意義

  二、地方時

  原因:地球自轉

  三、地轉的偏向力  規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影響

  指導教師點評         (山西省長治市教委教研室   高級教師   王富家)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能做到聯系實際,學用結合,以發展學生能力為出發點。在教學手段上,能重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從多種載體獲取知識,把原本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生動,既便于教師指導,又利于學生探索、研究。教學過程整體結構優化設計,體現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品德,塑造人格的相互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參與綜合性活動,使學生在各方面都得到發展,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方式上能放棄權威式,推行民主式,給學生的行為、思想以較大的自由度,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意識,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課堂練習的設置恰當,聯系實際,具有代表性,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與能力的形成與發展。若能精練一些,效果會更好。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教學目標 1、了解晝夜的產生,理解晝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時與地球自轉的必然聯系,了解地方時與區時的區別 3、記住地球自轉對沿地表做水平運動物體方向偏移的影響教學建議關于地方時的教學建議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講清地方時的...

  • 地球運動地理教案(精選9篇)

    一、產生晝夜交替1、原因:地球自轉2、周期:________時,叫做1個__________。3、意義:①太陽日制約著人類的____________,被用來作為基本的________。②太陽日時間不長,保證了地球上_____________的生存和發展。...

  • 參考教案: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精選3篇)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晝夜交替的原因及其意義,地方時、區時的應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規律及其意義。 2、學生了解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原因及其規律,四季及五帶的劃分。...

  • 地球運動(通用15篇)

    教案課題地球運動ⅰ——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授課人趙睿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一般特點:從旋轉中心、運動方向、運動周期、運動速度等方面了解。...

  • 地球運動(一)

    教案課題地球運動ⅰ——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授課人趙睿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一般特點:從旋轉中心、運動方向、運動周期、運動速度等方面了解。...

  • 高考世界地理必背知識之地球運動專題

    地球運動專題1、天體的類別: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

  •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教學設計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可以了解到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有自轉和公轉兩種,而且這兩種運動形式緊密聯系,同時進行.因此,由地球運動所形成的一些自然現象,也一定包含著自轉和公轉兩種因素.當然,在這些自然現象中,有些是地球自轉成因為主,也有的是地...

  •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教學設計

    1.6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內容緊承第四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和第五課并列的內容。地球自轉為主要原因產生的地理效應在第五課已有了了較為詳細的講述,而地球兩種運動相結合、并以公轉為主產生的地理效應難理解,需要有地球自轉的地理...

  •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說課稿

    一.說教材分析 1.說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與1.4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緊密相連,與1.5課《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是并列的內容。...

  • 教案:1.6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1.6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富陽市新登中學 劉亞茹教學目的:1使學生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從而了解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2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3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教學...

  • 教案:1.5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1.5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教學目的1.使學生了解地球運動所帶來的地理意義 2.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 3.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教學重點 晝夜交替、地方時教學難點 地方時教 具 地球儀教學方法 講述法、畫圖演示法課 時 1課時教學過程 新課導...

  • 參考教案: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晝夜交替的原因及其意義,地方時、區時的應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規律及其意義。 2、學生了解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原因及其規律,四季及五帶的劃分。...

  • 教案:1.4 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通用2篇)

    1.4 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教學目標]:1、基礎知識目標了解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轉和公轉的一些基本數據:方向、周期、速度、公轉的軌道、黃赤交角2、能力培養目標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理解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

  • 高一地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又大又粗午夜剧场免费 |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成全免费高清观看 | 久久免费视频观看 | 国产私人尤物无码不卡 |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大尺度 | 九一精品一区 | 一级做a爱 | 久久久国产免费 | 久久午夜精品影院一区 | 免费观看一级欧美片 | www成年人 | 2020年国产精品 | 亚洲成A人片77777KKKK |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 www久草| 日本高清v| 国产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精品网麻豆系列 |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丰满 | 成人黄网站片免费视频 | 精品人妻av区乱码 | 日本亚洲欧洲免费无码 |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 麻豆视频91传媒视频在线观看 | 野花社区www在线观看 | 欧美一区三区在线观看 | 精品少妇牲交视频大全 | fxⅹee性欧美 | 五月天久久激情 | 亚洲第一黄网 |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久 | 日韩中文字幕第一页 | 国产亚洲精品v | 人人人澡人人肉久久精品 |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 亚洲精品无码AV在线观看 |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 男人用嘴舔女人下身免费视频 | 欧美第十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