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核式結構原子核
--示例2——學生自學與教師引導相結合教學重點: 粒子散射實驗和原子的核式結構
教學難點:原子的核式結構
教法示例:學生自學與教師引導相結合,此方法針對一般學生.
一、引入課題
提問:原子是否還可以再分?原子是由什么構成的?
二、電子的發現
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在研究陰極射線時發現了電子,從而揭示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湯姆生由此提出了棗糕式原子結構,如圖所示.
本部分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看書,然后教師總結.
三、原子的核式結構
1、 粒子散射實驗
(1)實驗裝置
(2)實驗現象:大多數 粒子仍直線運動;少數 粒子發生偏轉;極少數 粒子甚至被反彈回來.
用軟件演示 粒子散射實驗現象.
學生看書了解實驗裝置與實驗現象,并記憶實驗結
果.2、原子的核式結構
原子有一個很小的核,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電子在核外巨大的空間繞核運動.
教師用原子的核式結構解釋 粒子散射實驗現象:由于原子核很小,大部分 粒子穿過金箔時離核較遠,受到的斥力很小,它們的運動幾乎不受影響,仍沿直線運動;只有極少數 粒子從原子核附近飛過,受到原子核的庫侖斥力較大,發生明顯的偏轉.
四、原子核的構成
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同位素是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原子.
學生看書.
教師講解一些有關質子和中子發現的物理學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