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追尋守恒量(精選5篇)
5.1 追尋守恒量 篇1
第一節 追尋守恒量
教學目標:
1、了解勢能、動能的概念
2、初步建立機械能守恒和能量守恒的思想
3、通過守恒觀點的建立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具體事例的分析建立守恒的思想
教具:
單擺,玻璃棒若干根。
教學過程:
。垡耄荩
問題:在一個大熱天,小強和小明呆在小強家里玩游戲,兩人熱得是滿頭大汗,可小強家里沒有空調,怎么辦呢?最后還是小明反應快,他對小強說:“你家不是有冰箱嗎,咱們把冰箱的門開著,不就可以降溫了嗎!”于是,他們把門窗關好,把冰箱門開著,他們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嗎?
。坌抡n]:
一.關于理想實驗
問題: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的內容?小球怎樣運動的?為什么這樣運動?(從力的角度)
內容:如圖所示,讓小球從斜面1由靜止開始滾下,小球將滾上斜面2,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滾到與斜面1等高的地方。
解釋:當小球在斜面1上向下滾時,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使小球做加速運動,小球的速度越來越大;當小球滾上斜面2時,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使小球做減速運動,小球的速度越來越小。
但從動力學的角度不能解釋小球為什么會到達與斜面1上等高的地方,不會高也不會低。事實上,這一特點說明小球在運動的過程中,有一個量是不變的,即守恒的。這個量就是能量或能。
二.兩種形式的能
1.相互作用的物體憑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勢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
2.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
解釋:當小球被抬高時,它獲得了一定量的重力勢能,隨著小球向下運動,它的重力勢能逐漸減少,但它的速度逐漸增大,即它的動能逐漸增加;當小球沿著斜面2向上運動時,過程與在斜面1上相反。
討論:小球要達到與斜面1等高的地方,必須滿足什么條件?
提示:(1)小球在初始位置的重力勢能與小球到達底端時的動能具有什么關系?
。2)小球在其它位置的能量與小球在初始位置的重力勢能有什么關系?
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向下運動時,重力勢能向動能轉化,小球在斜面底端的動能等于小球在初始位置時的重力勢能,當小球向上運動時,動能向重力勢能轉化,小球上升到最高位置時的重力勢能與底端時的動能相等,所以小球一定上升到與斜面1等高的地方。事實上,小球在任何位置的動能與重力勢能之和都相等,即機械能守恒。
三.拓展
讓學生列舉生活現象并加以討論。
秋千(單擺),過山車,鉆木取火,電爐絲通電發熱,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解釋開頭提出的問題。把守恒的觀點推廣到多個物體和其它形式的能。
5.1 追尋守恒量 篇2
知識與技能
理解動能、勢能及能量的概念與意義。
過程與方法
會分析動能與勢能間的相互轉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動能、勢能間的相互轉化來研究生活中的物體的運動,培養熱愛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點
理解動能、勢能的含義。
教學難點
在動能和勢能轉化的過程中體會能量守恒。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指導學生列舉生活中能量轉化的例子,讓學生初步體會“能量”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
學生思考,列舉實例。學生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
總結點評學生的發言情況,引出課題。
。ǘ┻M行新課
1、對能量概念的學習
讓一位學生大聲朗讀教材開頭費恩曼的話,讓學生體會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課件展示“伽利略斜面實驗”,通過動畫展示,讓學生感受到“有某一量是守恒的”。
認真觀看課件演示,用心體會。
幫助學生總結,得出“能量”的概念。
2、對勢能、動能概念的學習
課件展示“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化”,通過動畫展示,建立勢能和動能的概念,
并讓學生感受到“勢能和動能”是可以轉化的,但總和是不變的。
認真觀看課件演示,用心體會,并發表見解。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用能量的觀點,解釋“小球”釋放后為什么會重新回
到原來的高度。
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進一步學習的欲望。
提出問題:如果不采用能量的概念,用我們以前的語言能否解釋這個實驗?
這種描述具有什么局限?
學生思考老師的問題,討論后學生代表發言。
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
點評:教師求追不舍,設置疑問,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學習的欲望。
(三)課堂總結、點評
讓學生概括總結本節的內容。請一個同學到黑板上總結,其他同學在筆記本上總結,然后請同學評價黑板上的小結內容。
學生認真總結概括本節內容,并把自己這節課的體會寫下來、比較黑板上的小結和自己的小結,看誰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總結課堂內容,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
教師要放開,讓學生自己總結所學內容,允許內容的順序不同,從而構建他們自己的知識框架。
。ㄋ模⿲嵗骄
機械能相互轉化的實例分析
。劾菀载Q直上拋的小球為例說明小球的勢能和動能的轉化情況。在這個例子中是否存在著能的總量保持不變?
解析:豎直上拋運動的小球,首先由動能轉化為勢能,達到最高點時,動能為零,勢能達到最大,在下落時,勢能逐漸減小,動能逐漸增大,勢能又轉化為動能。在小球運動過程中,小球的機械能總量保持不變。
反饋練習
1、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費恩曼曾說:有一個事實,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說是一條定律,支配者至今所知的一切現象……這條定律就是 ( )
a、牛頓第一定律 b、牛頓第二定律
c、牛頓第三定律 d、能量守恒定律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佟傲Α边@個最抽象的概念,是物理學中最重要、意義最深遠的概念
、凇澳芰俊边@個最抽象的概念,是物理學中最重要、意義最深遠的概念
③“力”是牛頓沒有留給我們的少數力學概念之一
、堋澳芰俊笔桥nD沒有留給我們的少數力學概念之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在伽利略實驗中,小球從斜面a上離斜面底端h高處滾下斜面,通過最低點后繼續滾上另一個斜面b,小球最終會在斜面b上某點停下來而后又下滑,這點距斜面底端的豎直高度仍為h,在小球運動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傩∏蛟赼斜面上運動時,離斜面底端的豎直高度越來越小,小球的運動速度越來越大。
②小球在a斜面上運動時,動能越來越小,勢能越來越大
③小球在b斜面上運動時,速度越來越大,離斜面底端的高度越來越小
、苄∏蛟赽斜面上運動時,動能越來越小,勢能越來越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伽利略實驗的條件是 ;忽略次要矛盾抓重要矛盾。后來發展為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為 最終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5、當伽利略把小球從桌面提高到起始點的高度時,他賦予了小球一種形式的能量,我們稱之為 ,我們把 叫勢能。
6、“神州”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后,首先在一個橢圓軌道上平穩運行,它在橢圓軌道上運動過程中,動能和勢能如何變化?總機械能如何變化?
作業
課后討論p3“問題與練習”中的問題。
完成《學案》
課后反思
5.1 追尋守恒量 篇3
一、學習任務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物理學中,能量并不是由功定義的。能量的概念是在人類追尋“運動中的守恒量是什么”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能量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是一個守恒量。守恒關系是自然中十分重要的關系,從中學開始加強學生對守恒關系的認識是有益的,因為它是極為重要的研究方向。根據這種認識,所以本節從追尋守恒量出發引入能量概念,為能量學習奠定了基礎并把這種物理思想滲透在能量學習的全過程。
2.學習的主要任務
“追尋守恒量”一節,主要是使學生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學生在學習本節課前已經學習了能量的有關知識,在過去的教學中,是先學習能量的概念,而后研究一兩個具體問題,發現動能與勢能之和在某些過程中不變,由此引出機械能守恒定律。 “機械能守恒”這個詞學生并不陌生,但是讓學生說出自己對它的認識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物理學的發展過程中,能量的概念幾乎是與人類對能量守恒的認識同步發展起來的,能量的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是個守恒量。守恒關系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一類關系,通過本節的學習加強對守恒關系的認識,重要是物理學的思想和方法的學習。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理解動能、勢能的含義。
。2)教學難點
在動能和勢能轉化的過程中體會能量守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能量及動能、勢能的概念與意義;
(2)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守恒關系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關系;
(3)通過具體的事例使學生對守恒觀念有初步的認識。
2.過程與方法
(1)重溫一次伽利略的斜面實驗,啟發大家對守恒思想的認識;
(2)利用自制教具(如單擺、滾擺)的演示,幫助同學們建立能量守恒的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動能、勢能間的相互轉化來研究生活中的物體的運動,培養熱愛生活的情趣。
三、教學方法
在課堂中通過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四、教學器材
單擺(滾擺)、視頻材料、多媒體課件等。
五、教學步驟
。ㄒ唬﹦撛O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提出問題:在一個大熱天,小強和小明呆在小強家里玩游戲,兩人熱得是滿頭大汗,可小強家里沒有空調,怎么辦呢?最后還是小明反應快,他對小強說:“你家不是有冰箱嗎,咱們把冰箱的門開著,不就可以降溫了嗎!”于是,他們把門窗關好,把冰箱門開著,他們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嗎?
2.播放能量轉化的資料,讓學生觀看后思考:有哪些能量發生了轉化?
3.指導學生列舉生活中能量轉化的例子,讓學生初步體會“能量”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
4.總結點評學生的發言情況,引出課題。
1.積極思考,討論,學生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
2.觀看資料,進行思考。
2.列舉實例。在各自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相互交流。
。ǘ┩ㄟ^常見的實例,說明能量是一個守恒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引導學生回憶能量轉化的一些現象;
2.讓一位學生大聲朗讀教材開頭費恩曼的話,讓學生體會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3.課件展示“伽利略斜面實驗”,通過動畫展示,讓學生感受到“有某一量是守恒的”。
4.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得出“能量”的概念。
5.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用能量的觀點,解釋“小球”釋放后為什么會重新回到原來的高度。
6.解釋:當小球在斜面1上向下滾時,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使小球做加速運動,小球的速度越來越大;當小球滾上斜面2時,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使小球做減速運動,小球的速度越來越小。但從動力學的角度不能解釋小球為什么會到達與斜面1上等高的地方,不會高也不會低。事實上,這一特點說明小球在運動的過程中,有一個量是不變的,即守恒的。這個量就是能量或能。
7.提出問題:如果不采用能量的概念,用我們以前的語言能否解釋這個實驗?這種描述具有什么局限?
1.回憶并說出前面的一些能量轉化的現象。如:生活中的摩擦生熱;水電站發電;電動機帶動水泵,等等。
2.大聲朗讀費恩曼的話。
3.閱讀本節第四自然段。
(三)動能、勢能的概念(從實際例子中引出概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課件展示滑雪運動員從高處滑下來的“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化”例子,通過動畫展示,建立勢能和動能的概念,并讓學生感受到“勢能和動能”是可以轉化的,但總和是不變的。
2.做演示實驗:把繩燒斷,讓壓縮的彈簧放松把上面的砝碼舉起,說明壓縮的彈簧具有能量。
3.在師生相互交流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動能勢能的概念。
4.演示滾擺實驗。
5.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
6.播放一段古代的戰爭場景,比如秦軍的箭陣的錄像。讓學生認識到:國家之間的競爭實質上就是科學技術的競爭。
1.認真觀看課件演示,用心體會,并 發表見解。
2.思考老師的問題,討論后學生代表發言。
3.閱讀p3第三自然段。
4.領會動能、勢能的概念。
5.分析滾擺上升和下降過程中的能量轉化,并思考:滾擺為什么上升高度會越來越。
6.進一步討論:“伽利略斜面實驗”小球要達到與斜面1等高的地方,必須滿足什么條件?
7.感受到:不論古今科學技術的發展,都對社會生產和生活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ㄋ模╈柟叹毩暎u估,交流,小結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引導學生回顧本節學習內容,組織學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礎上小結。
2.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練習。
3.對本節學習情況進行積極評價。
1.按要求回顧本節內容;相互間交流、討論,進行小結。
2.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練習。
3.體會學習物理的樂趣。
六、板書設計
5.1追尋守恒量
1.能量:能量是一個守恒量,而且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2.勢能:相互作用的物體憑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1)重力勢能:其大小與物體所處高度和物體質量有關。
。2)彈性勢能:其大小與彈簧的形變量的大小有關。
3.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其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運動速度大小有關。
4.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且總能量保持不變。
5.機械能可以和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轉化,總能量保持不變。
七、本設計主要特點
本節課--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親身感受,體現了“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思想。其主要特點是:
1.結合生活實例,創設物理情景,啟發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建立形象直觀的認識,提高課堂教學和學習的效率。
2.在學法上突出學生自主發現問題,開展合作交流,引導分析總結等以學生為主體的特點。尤其關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個體差異產生新的教學資源并較好地進行利用,運用評價手段不斷引導學生學習,較好地將新課程理念結合于教學實際中。
5.1 追尋守恒量 篇4
一、學習任務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物理學中,能量并不是由功定義的。能量的概念是在人類追尋“運動中的守恒量是什么”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能量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是一個守恒量。守恒關系是自然中十分重要的關系,從中學開始加強學生對守恒關系的認識是有益的,因為它是極為重要的研究方向。根據這種認識,所以本節從追尋守恒量出發引入能量概念,為能量學習奠定了基礎并把這種物理思想滲透在能量學習的全過程。
2.學習的主要任務
“追尋守恒量”一節,主要是使學生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學生在學習本節課前已經學習了能量的有關知識,在過去的教學中,是先學習能量的概念,而后研究一兩個具體問題,發現動能與勢能之和在某些過程中不變,由此引出機械能守恒定律!皺C械能守恒”這個詞學生并不陌生,但是讓學生說出自己對它的認識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物理學的發展過程中,能量的概念幾乎是與人類對能量守恒的認識同步發展起來的,能量的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是個守恒量。守恒關系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一類關系,通過本節的學習加強對守恒關系的認識,重要是物理學的思想和方法的學習。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理解動能、勢能的含義。
。2)教學難點
在動能和勢能轉化的過程中體會能量守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能量及動能、勢能的概念與意義;
(2)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守恒關系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關系;
(3)通過具體的事例使學生對守恒觀念有初步的認識。
2.過程與方法
(1)重溫一次伽利略的斜面實驗,啟發大家對守恒思想的認識;
(2)利用自制教具(如單擺、滾擺)的演示,幫助同學們建立能量守恒的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動能、勢能間的相互轉化來研究生活中的物體的運動,培養熱愛生活的情趣。
三、教學方法
在課堂中通過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四、教學器材
單擺(滾擺)、視頻材料、多媒體課件等。
五、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提出問題:在一個大熱天,小強和小明呆在小強家里玩游戲,兩人熱得是滿頭大汗,可小強家里沒有空調,怎么辦呢?最后還是小明反應快,他對小強說:“你家不是有冰箱嗎,咱們把冰箱的門開著,不就可以降溫了嗎!”于是,他們把門窗關好,把冰箱門開著,他們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嗎?
播放能量轉化的資料,讓學生觀看后思考:有哪些能量發生了轉化?
3.指導學生列舉生活中能量轉化的例子,讓學生初步體會“能量”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
4.總結點評學生的發言情況,引出課題。
1.積極思考,討論,學生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
2.觀看資料,進行思考。
2.列舉實例。在各自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相互交流。
(二)通過常見的實例,說明能量是一個守恒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引導學生回憶能量轉化的一些現象。
2.讓一位學生大聲朗讀教材開頭費恩曼的話,讓學生體會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3.課件展示“伽利略斜面實驗”,通過動畫展示,讓學生感受到“有某一量是守恒的”。
4.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得出“能量”的概念。
5.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用能量的觀點,解釋“小球”釋放后為什么會重新回到原來的高度。
6.解釋:當小球在斜面1上向下滾時,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使小球做加速運動,小球的速度越來越大;當小球滾上斜面2時,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使小球做減速運動,小球的速度越來越小。但從動力學的角度不能解釋小球為什么會到達與斜面1上等高的地方,不會高也不會低。事實上,這一特點說明小球在運動的過程中,有一個量是不變的,即守恒的。這個量就是能量或能。
7.提出問題:如果不采用能量的概念,用我們以前的語言能否解釋這個實驗?這種描述具有什么局限?
1.回憶并說出前面的一些能量轉化的現象。如:生活中的摩擦生熱;水電站發電;電動機帶動水泵,等等。
2.大聲朗讀費恩曼的話。
3.閱讀本節第四自然段。
(三)動能、勢能的概念(從實際例子中引出概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件展示滑雪運動員從高處滑下來的“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化”例子,通過動畫展示,建立勢能和動能的概念,并讓學生感受到“勢能和動能”是可以轉化的,但總和是不變的。
做演示實驗:把繩燒斷,讓壓縮的彈簧放松把上面的砝碼舉起,說明壓縮的彈簧具有能量。
在師生相互交流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動能勢能的概念。
演示滾擺實驗。
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
播放一段古代的戰爭場景,比如秦軍的箭陣錄像。讓學生認識到:國家之間的競爭實質上就是科學技術的競爭。
認真觀看課件演示,用心體會,并發表見解。
思考老師的問題,討論后學生代表發言。
閱讀p3第三自然段。
領會動能、勢能的概念。
分析滾擺上升和下降過程中的能量轉化,并思考:滾擺為什么上升高度會越來越小?
進一步討論:“伽利略斜面實驗”小球要達到與斜面1等高的地方,必須滿足什么條件?
感受到:不論古今科學技術的發展,都對社會生產和生活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四)鞏固練習,評估,交流,小結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學習內容,組織學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礎上小結。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練習。
對本節學習情況進行積極評價。
按要求回顧本節內容;相互間交流、討論,進行小結。
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練習。
體會學習物理的樂趣。
六、板書設計
5.1追尋守恒量
1.能量:能量是一個守恒量,而且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2.勢能:相互作用的物體憑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1)重力勢能:其大小與物體所處高度和物體質量有關。
。2)彈性勢能:其大小與彈簧的形變量的大小有關。
3.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其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運動速度大小有關。
4.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且總能量保持不變。
5.機械能可以和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轉化,總能量保持不變。
七、本設計主要特點
本節課教學設計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親身感受,體現了“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思想。其主要特點是:
1.結合生活實例,創設物理情景,啟發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建立形象直觀的認識,提高課堂教學和學習的效率。
2.在學法上突出學生自主發現問題,開展合作交流,引導分析總結等以學生為主體的特點。尤其關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個體差異產生新的教學資源并較好地進行利用,運用評價手段不斷引導學生學習,較好地將新課程理念結合于教學實際中。
5.1 追尋守恒量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
2.知道能量概念的形成過程。
3.知道動能和勢能的概念,了解勢能和動能的決定因素。
4.知道勢能和動能可以相互轉化,且在轉化過程中能量守恒。
二、過程和方法
1.通過實驗觀察,讓學生感知事物本身存在的規律。
2.學生列舉生活中物理現象,進一步體會守恒的基礎性、普遍性、重要性。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并能依據守恒的思想去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追尋守恒量,建立能量概念的過程。
教學難點:追尋守恒量,建立能量概念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能量概念的形成和發展,始終是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過程緊密相連的。能量守恒定律發現告訴我們,盡管物質世界千變萬化,但這種變化不是沒有規律的,基本的規律就是守恒定律。也就是說:—切運動變化無論屬于什么運動形式,反映什么樣的物質特性,都要滿足守恒定律。這一節課我們從一個較高的角度去認識這個問題。
教師:“機械能守恒”這個大家并不陌生,請同學說出自己對它的認識?
二、新課教學
教師:請同學們先自己閱讀教材,回答下面的問題。
1.什么叫守恒?
2.教材中說:在牛頓之前,伽利略的斜面理想實驗已經顯現了能量及其守恒的思想,這個實驗中什么是不變的?
學生的答案可能有很多種,老師注意引導。
教師:演示斜面實驗.
讓學生觀察,當小球沿斜面從入高處由靜止滾下時,小球的高度不斷減少,而速度不斷增大,這說明小球憑借其位置而具有的物理量不斷減少,而由于運動而具有的物理量不斷增大。
當小球從斜面底沿另一個斜面向上滾時,小球的位置不斷升高,而速度不斷減小,說明小球憑借位置而具有的物理量不斷增加,由于運動而具有的物理量逐漸減少。
教師:如果斜面是光滑的,當小球到達斜面的h高度時,速度為零,小球好像“記得”自己起始的高度。
教師:演示滾擺實驗和單擺實驗,進一步強化,如果沒有摩擦和介質阻力,物體好像“記得”自己初始的高度,即某一量是守恒的。
教師:根據示例,請學生自己再舉出生活中的事例?
游樂園中的海盜船,如果沒有摩擦和空氣阻力,船在搖擺時都能達到一定的高度。這說明,將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理想化后,確實存在著某一物理量是不變的。
【板書設計】
一、能量:在物理學中,我們把以上這一事實說成是“有某一量是守恒的”,并且把這個量叫做能量或能。
二、勢能:當伽利略把小球從桌面提高到起始點的高度時,他賦予小球一種形式的能量,我們稱它為勢能。
勢能:相互作用的物體憑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勢能。
三、動能:當伽利略釋放小球后,小球開始運動,獲得速度,當它到達斜面的底部時,已經處于桌面的平面上。以前由于它在桌面上方的某一高度而具有的勢能,現在已經消失。但是,小球獲得了運動。這個事實可以理解為,勢能并未丟失,而是轉化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我們稱它為動能。
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
教師:上述事實中還能得到什么結論?
四、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在轉化過程中能量保持不變。
教師:請同學們再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說明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轉化。并思考各種形式的能有轉化過程中總量是否保持不變?
【課堂小結】
1.能量:“有某一量是守恒的”,這個量叫做能量或能。
2.勢能:相互作用的物體憑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勢能。
3.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
4.機械能量守恒: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在轉化過程中能量保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