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三閱讀與鑒賞教案(共33課時)3
教學目標:
1.學生能通過中國古代優秀作品的學習,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2.學生能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并作出自己的評價。
3.學生能借助工具書確定文言文中字的正確讀音和詞的含義。
4.學生能正確誦讀本專題所選的文章。
5.學生能根據上下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本專題所選的文章。
6.學生能根據要求給本專題部分文章加注、斷句或翻譯。
7.學生能就本專題所選文章的有關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8.學生能根據要求梳理部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
呈現方式:
文本研習與活動
課時安排:
九課時
第一課時
燭之武退秦師
教學目標:
1、在掌握字詞句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2、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
教學重難點:
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誦讀
教學過程:
一、專題內涵解說
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本專題為落實這一要求而專門編排,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點和閱讀文言文的基本規律,引導學生把握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掌握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本專題由“因聲求氣”“仔細理會”和“融會貫通”三個板塊組成。第一板塊“因聲求氣”主要引導學生學會文言文的誦讀。所選的兩篇文章各有特點,能較好地進行文言文誦讀的基本訓練。《燭之武退秦師》是一篇敘事文章,有敘述,有描寫,以人物的對話為主,有多種語氣的表達;《諫太宗十思疏》是一篇議論性文章,語言以整句為主,整散結合,長短交錯。“文本研習”的各項學習活動,對文言誦讀的基本要求進行了梳理、指導和訓練。第二板塊結合《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或《鴻門宴》的學習,梳理了理解文言文詞義、句義和文義的常用方法。第三板塊由《非攻(節選)》《秋水(節選)》《察今(節選)》三個文言片段組成。讓學生在借助工具書加注、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斷句及翻譯等具有文言學習特點的學習活動中融會貫通地理解淺易的文言文。“積累與應用”主要是引導學生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
二、從復習《曹劌論戰》引入,進一步認識《左傳》。可讓學生回憶初中的有關知識,然后回答,教師補充。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史,為“十三經”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解說《春秋》而作,故又稱作“春秋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