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記 教案
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寫黃山景觀之“奇”。作者突出了黃山“變化無常”的特點:云海漂泊無定,景物瞬息萬變,群峰時隱時現,忽而旭日東升,忽而傾盆大雨。文章用拼組畫面的手法,松濤、云海、霞光,一幅幅畫面“詭奇”、 “異常”,給人一種神秘感。作者寫景狀物充分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寫松樹, “從峰頂俯視,它們如苔蘚,披覆住巖石;從山腰仰視,它們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著巖壁折縫,一個個的走將出來,薄紗輕綢,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寫云海, “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碼頭上裝卸著一包包柔軟的貨物。我多么想從這兒揚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這樣險惡,準可以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作者信手寫來,灑脫不羈,實則處處照應中心,形散神聚。這正是散文匠心獨運的神功。
本文引證廣泛,材料豐富,而文章結構卻脈絡分明,嚴謹有度。全文采用總分結構的組織形式,第一部分寫黃山勝境概貌,第二部分寫人們登山簡史,第三部分寫攀登險峰天都,第四部分寫奇麗風光。作者的表達手法靈活變化。第一部分用的是比擬的手法,第二部分用的是引用史料的手法,第三部分,又改用對比的手法,到第四部分,則采用拼組畫面的手法。很顯然,表達手法的選用是由表述的對象而定的,要因“材”制宜。
2 .習題解說。
(1) 第一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主要是引導學生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基本思路。通過給每部分加小標題的方式概括每部分的核心內容,更容易把握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參考答案:根據文章四個部分所描述的不同側重點,可分別給它們設一個小標題:一、黃山勝境概貌;二、人們登山簡史;三、攀登險峰天都;四、觀賞奇麗風光。當然,這僅是參考。
本文的思路可以說獨出機杼。它不像一般游記那樣從登山寫起,而是從大自然如何安排黃山勝景這個角度起篇。在介紹黃山概貌后,又寫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數千年中極少有人能攀上黃山之巔的史實,烘托了“險”字。這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在寫記游山時,又突破一般由下而上或由遠及近的空間轉移的視角,選擇最能突出黃山特色的幾種景物進行重點描寫,從而突出了黃山“險”與“奇”的特點。
(2) 第二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參考閱讀”文章,思考文章在寫作上的特點,同時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參考答案:抒情議論的文字如: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如是,古人不可能去的,以為最險的地方,鯽魚背,閻王坡,小心壁等,今天已不再是艱險,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
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于少數人的幸福已屬于多數人。雖然這里歷代有人開山筑道,卻只有這時代才開成了山,筑成了道。
勝境已成為公園,絕處已經逢生。看啊,天都峰,蓮花峰,玉屏峰,光明頂,獅子林,這許多許多佳麗處,都在公園中。看啊,這是何等的公園 !
這是何等的公園 ! 這是何等的人間 ! 這些抒情議論,更加突出了由于時代和社會的進步,使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變化這一主旨。它暗示讀者,盡管大自然“不肯隨便把勝境給予人類”,但隨著人類實踐和認識程度的進步和提高,大自然最終成為人類欣賞的美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