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記》教案1
一、教學(xué)目的:1.欣賞本文別出心裁的構(gòu)思,氣勢磅礴、大開大合的布局和酣暢華美、色彩濃郁的文筆。2.了解本文簡練巧妙、熱情奔放的語言特色。3.領(lǐng)略黃山峰巒奇險而美妙的壯麗景色,并了解作者對祖國河山和對社會主義的熱愛、贊頌之情。二、教學(xué)重點、難點:1.重點:理解本文構(gòu)思謀篇的手法。2.難點:語言簡練巧妙、熱情奔放。三、教學(xué)時數(shù):兩課時四、教學(xué)內(nèi)容與步驟:第一課時(一)導(dǎo)入新課:今天我們又要來學(xué)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黃山記》。黃山的美,舉世無雙;描寫黃山的詩文,不勝枚舉。以寫報告文學(xué)《哥德巴赫猜想》著稱于世的徐遲,怎樣以他恢宏的“大手筆”寫出了黃山的美,怎樣以他不落前人窠臼的獨特的構(gòu)思顯示了他雄奇奔放的風(fēng)格,這是我們學(xué)習(xí)這篇課文的重點。(二)字詞正音、詞語補釋:皖wǎn(安徽的別稱) 慳吝qiān lìn(過分愛惜, 舍不得拿出自己的東西) 糗qiǔ(干糧) 氤氳yīn yūn(形容煙或氣很盛) 甫fǔ剛剛煞費心機:形容費盡了心思。煞shà很、極。撲朔迷離:原指模糊不清,很難辨別是雄是雌,后來形容事情錯綜復(fù)雜,不易看清底細。撲朔:指兔腳亂動;迷離:指眼睛半閉。綺麗多采:燦爛美麗。萬仞之巔:形容很高的山峰。仞: 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一碧萬里:這里形容整個天空是碧藍色的。瞬息萬變:形容變化快而多。瞬:眨眼,息:呼吸;瞬息:一眨眼一呼吸之間,比喻時間短促。慳吝:過分愛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東西。氤氳:形容煙或氣很盛。大手筆:指有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虛無縹緲:形容非常空虛渺茫。鴻蒙:舊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狀態(tài)。黃帝: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逸興:超逸豪放的意興。鳥道:形容險峻狹窄的山路,意思是只有飛鳥可度。載沉載浮:又沉又浮。載:又。拾級而登: 逐步登階。拾shè輕步而上。臨虹款步: 到彩虹上面慢慢走動。(三)作者簡介: 徐遲,現(xiàn)代詩人,著名報告文學(xué)作家。1914年10月15日生。浙江省吳興縣南潯人。蘇州東吳大學(xué)文學(xué)院肄業(yè)。1933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57年擔任《詩刊》副主編,1960年調(diào)湖北文聯(lián)當專業(yè)作家,1963年當選為作協(xié)武漢分會副主席。代表作報告文學(xué)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作品感情真摯,憎愛分明,說理透辟,繁簡相宜,語言洗煉。(四)簡析課文: 文章由四個部分構(gòu)成。第一部分: 寫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創(chuàng)造安排了黃山勝境。──文意總起 第一段: 介紹黃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圍,著重介紹黃山七十二峰的高風(fēng)峻骨,以示其“險”。 第二段: 介紹黃山的云海、草木鳥獸、泉流及攝身光等幾種景物,以見其“奇”。 第三段: 寫黃山處處懸崖絕壁,再次強調(diào)黃山勝境的突出特點──“險”。 閱讀思考: 1.作者為什么要用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為主人來描寫,它是怎樣安排黃山的呢? 提示: 這樣安排比自己介紹要好。 首先,由自己介紹顯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為主人公來寫就顯得獨辟蹊徑,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這樣寫更能突出黃山確是人間仙境,是大自然“煞費心機”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臨下的氣勢,簡練的筆觸,把黃山的絕境和細微之處全都寫到了。 2.對“云海”的描寫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 采用側(cè)面描寫的手法,以山峰來襯托云海,使云海──黃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變幻莫測、令人神往的特點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 3.找出這一部分寫山的詞語,用一個字來概括黃山山的特點。 提示: “高峰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風(fēng)峻骨”,“處處懸崖絕壁,無可托足。”特點是“險” 4.作者寫大自然對黃山的“賞賜”,列舉了云、松、音樂鳥、靈芝、肉芝和攝身光等,這是黃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黃山的“奇”。 提示: 填“奇”,從“打開它的云庫”,“特意委托風(fēng)神帶來名貴的松樹樹種”,“組成無窮無盡幻異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賞賜了”,“極罕見”等詞語可見。 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隨便把勝境給予人類”,“它封了山”作小結(jié),更增添了黃山的神奇色彩,并為下文回溯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描繪黃山的奇觀作了鋪墊。起筆雄奇峭拔,一如黃山奇峰。第二部分: 回顧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 第一層(1自然段)寫史前期,除了金絲猴之外,只有神話傳說中的黃帝、 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過黃山的光明頂。 第二層(2─3自然段)寫唐宋時期,只有李白及吳龍翰兩人登上過蓮花峰。 第三層(4─5自然段)寫元明清數(shù)百年內(nèi),極大多數(shù)旅行家都沒有登上蓮花頂,而登天都,是在汪灌以后,有記載的只有普門法師等五人。 閱讀思考: 1.寫黃帝在這里飛升是“傳說”,和李白等人有詩文留下為證,顯然不同,為什么要選用“傳說”這一材料呢? 提示: 增加黃山的神秘色彩,使黃山顯得更有魅力。 2.寫李白等人的詩、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 表現(xiàn)了黃山的險峻,登山的艱難,也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 3.這一部分與文章中心有什么聯(lián)系? 提示: 本段回顧幾千年來,只有少數(shù)像李白這樣不畏險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這就為下文歌頌我們的時代和人民伏下一筆。 4.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么聯(lián)系? 提示: 承第一部分黃山風(fēng)光的“險”而來,是大自然“不肯隨便地將勝境給予人類”及“封山”這一意旨的具體體現(xiàn)。又與第三部分“勝境已成公園,絕處已經(jīng)逢生”的現(xiàn)實情況相互比照。可見這部分使文章結(jié)構(gòu)波瀾起伏,而又貌斷實續(xù)。第二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