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記》教案1
(一)繼續簡析課文第三部分: 記作者等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經過。 第一層(1─6自然段)寫作者等一行登上天都峰的經過。 文章以作者親眼所見,極寫天都之險,與第二部分相應,形成古今、虛實相映之勢。文章處處都將今天的登山道路與古人登山的路徑作對比,強調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險為夷”,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張本。寫“我們”登攀的經過,只用三個“直上,直上,直上”反復,表現了勇往向上的氣概。 第二層(7─8自然段)寫登上天都峰所見景色,抒發作者的感慨。 登上天都峰,“千里江山,盡收眼底;黃山奇景,盡踏足下”( 此為過渡句),作者深深感慨的是,“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 屬于少數人的幸福已屬于多數人。”這是文章點題的句子。 閱讀思考: 第三部分是怎樣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提示: 1.對比: 把前人攀緣險峰的石級與現在有鐵欄桿的寬闊的石級作對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與我們“直上,直上,直上”“卻無可戰栗”作對比。 2.詳略處理得當: 如“過了立馬亭,龍蟠坡,到半山寺,便見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為最險的地方,鯽魚背、閻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啊,天都峰、蓮花峰、玉屏峰、蓮蕊峰、光明頂、獅子林,這許多許多佳處,都在公園中”詳寫登天都峰,其余略寫,重點突出。 3.記敘與議論相結合,記敘為議論作依據。寫天都峰之險,而今天卻化險為夷,這是石工們的功勞,所以引出議論,“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于少數人的幸福已屬于多數人。雖然這里歷代有人開山筑道,卻只有這時代才開成了山,筑成了道。”第四部分: 寫在黃山之巔見到的云海、松樹、日出、攝身光等奇觀。 閱讀思考: 這一部分分承第一部分黃山奇觀的“奇”而來,“奇”在何處? 提示: 奇就奇在“變化無定”上,云海漂泊無定,景物瞬息萬變,群峰時隱時現,忽而旭日東升,忽而傾盆大雨,從彩虹到神奇的攝身光,寫盡黃山的險與奇,還有神秘感。又如寫松樹,“從峰頂俯視,它們如苔蘚,披覆住巖石;從山腰仰視,它們如仙女,亭亭而玉立。沿著巖壁折縫,一個個的走將出來,薄紗經綢,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從這兒揚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太多,浪這么險惡,……”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異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二)小結:1.內容上的內在聯系: 文章巧妙地借贊嘆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筆,暗寫黃山“險”、“奇”二特色,總領全文;二、三部分,承“險”字展開,第四部分,緣“奇”著墨;最后,以“這是何等的公園! 這是何等的人間! ”兩句感嘆作結,照應篇首大自然“封了山”,隔絕了人間與勝境,暗含“換了人間”之意,激情奔放,響震不絕,深化了文章的主題。2.記敘順序: 宏觀順序: (文章一、二部分)混沌初開──宇宙形成──人類出現( 從史前時期直至元明清) 微觀順序: (文章三、四部分)早晨出發登山──登上天都峰──黃山頂上過夜──第二天凌晨觀日出──白天見攝身光奇景3.節奏明快的短句與排偶句式: 作用: 以加強文章奔騰豪放的氣勢。 短句: “它是大手筆,用火山噴發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圍一百二十公里,面積千余平方公里的一個渾圓的區域里,分布了這末多花岡巖的山峰。”( 比較復雜的長句,想法順應句子的結構,將它們逗開成幾段,以加強語勢節奏。將這句的狀語,逗成四段)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還有八潭,四瀑。”( 一個句子,分為兩個分句,五個賓語分別逗開) 排偶句(類似駢體文) “它打開了它的云庫,撥給這區域的,有倏來倏去的云,撲朔迷離的霧,綺麗多采的霞光,雪浪滾滾的云海。” “黃山松鐵骨冰饑;異蘿松天下罕見。” “這樣,大自然把紫紅的峰,雪浪云的海,虛無飄渺的霧,蒼翠的松,拿過來組成了無窮盡的幻異的景。……一道溫泉,能治百病。各種走獸之外,又有各種飛禽。神奇的音樂鳥能唱出八個樂音。稀世的靈芝草,有珊瑚似的的肉芝。(三)作業:練習第二題、第三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