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有女初長成》課堂實錄
執教班級二(4)班
師:同學們,你們今年多大?
生:(有的說13歲,有的說14歲,有的說15歲。)
師:同學們有沒有對家長不滿的時候?
生:(異口同聲地)有――
師:誰能說給老師和同學們聽一聽?
生1:有一次學校要組織打預防針,老師讓我們每個同學交3元錢,我回家向爸爸要,爸爸不給,還說現在是一費制,還要什么錢?
生2:放假了,我喜歡帶一些同學到家里玩,媽媽總說我不該。有時候還說很難聽的話,弄得我很尷尬。
生3:我媽媽老說我笨,總在我面前說別人怎樣怎樣好,我如何如何不如人家。我很苦惱。
師:同學們是長大了,有自己的苦惱了。那么,你們希望父母怎樣做呢?
生4:我希望父母能理解我們。
師:說得好!我們今天就學習一篇這方面的文章。看看作者通過寫女兒的成長過程,告訴人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
師: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大家要用以前學到的閱讀方法,自讀課文,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還是發揮集體的優勢,討論解決。然后向大家報告學習成果。
生5:(自讀課文。)
師:觀察學生自讀情況,巡回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20分鐘后,學生開始報告學習成果)
生6:我通過自學知道了本課的主要內容是作者通過講述自己女兒的成長經歷,告訴人們:生命是無法定制和預先設計的,只要生命是健康又向上的,就是美的。
師:說得太好了!你一下子就把文章的主要內容抓住了。
生7:我積累了一些詞語,講給大家聽聽:亦師亦友,是說女兒喜歡上了鋼琴,找了個鋼琴老師做朋友。
(有的學生笑,有的學生舉手要求糾正。)
生8:不對。亦師亦友是說那個鋼琴老師既是老師又是朋友。
生9:心有靈犀一點通,比喻心心相印,情意相通。本文是說母女倆在對男人的審美上沒有代溝。比如,我跟我的好朋友有時會不約而同的唱出同一首歌,或提到同一件事情。媽媽說我們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
師:好!你解釋得真透徹。理解詞語就應該達到這個程度。
(學生紛紛舉手解釋詞語)
師:老師高興得很,同學們解釋詞語的能力比一年級的時候強多了。下面請同學們報告理解課文內容方面的成果。
生10:xx同學歸納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我認為還不夠詳細。比如作者是怎樣介紹女兒的成長經歷的,就沒有說清楚。作者先寫了女兒不值得寫,因為典型性不夠;接著寫女兒一度令自己失望;后來,看到女兒寫得信生動傳神,還彈得一手好鋼琴,讀書面之廣還超過了自己,認為女兒長大了。這就是女兒的成長經歷。
生11:還不全面。作者認為典型性不夠,是因為女兒“既非才華出眾,也不屬天生麗質,甚至連大學都沒有上。”還有......(這個學生還準備說,被另一學生打斷了。)
生12:對。還有。作者對女兒失望的原因是,女兒不是“我”理想中的淑女。她不愛看童話,不懂得包涵,還有自己的《女兒經》。
師:說得真好!還有嗎?
生13:有。老師,我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女兒在我去港的三四年間一下子就長大了呢?
師:問得好!有誰能說一說?
(學生紛紛舉手)
生14:我認為女兒現在能彈得一手好鋼琴,是因為“她已深深愛上了鋼琴”“現在是我自己喜歡”。由此我想到,只有自己感興趣的事才做得好。我希望父母不要太多的逼著我們做這做那,應該尊重我的愛好和給我一定的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