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黃山記》教案1
游黃山記課型: 新授
授課時數: 第一、二課時
教學目標:1、培養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和不畏艱難、勇于攀登的可貴精神。
2、學習本文按登山與觀察的順利寫景狀物,從不同角度描述山勢、山路、山色的寫法。
3、掌握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
教學重點:熟讀全文,讀清句讀,背誦。
教學難點:學習本文按登山與觀察的順利寫景狀物,從不同角度描述山勢、山路、山色的寫法。
教學程序與教學內容:
導入:
作者簡介: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明末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他是我國明代偉大的地理地質學家、旅行探險家、游記文學大家,是馳名中外的文化名人。他自幼博覽群書,對科舉不感興趣,立志以畢生精力考察祖國的地理面貌。-從二十二歲起,直到五十六歲逝世時為止,三十四年的時間,只身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他的旅行日志經過后人整理成書,留給我們一部洋洋六十余萬言的巨著《徐霞客游記》。這部著作融山川地貌、風景名勝、民族風情、風俗特產于一體,是全方位展示我國明代歷史文化與自然地理的百科全書,為我國旅游界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新課:
寫作背景:
徐霞客曾經兩次游黃山,第一次再1616 年冬末春初,山上冰雪覆蓋,沒有能夠盡興,寫有《游黃山日記》,1618 年秋,他又一次游黃山,寫了四篇游記。由于這次是重游,記敘的重點在上次每見到的奇景,所以對上次游記有所照應。
學生閱讀課文,對照注釋理解文章內容。
本文以空間的變化為線索,以游覽的路線為順序,運用逐層襯托的寫法,著重描寫黃山天都峰的奇觀。作者勇于登山,奮發向上,充分顯示出對大自然的熱愛。
全文共兩段。
第1段:寫徐霞客自己上午出發登山的旅程。著重描述石罅所見奇景,這一段記述翔實,很有特色。寫罅所見奇景,形象生動,飽含感情。作者以他特有的格調,很有感染力地展開了畫卷。
第2段:寫登天都峰所見奇景。這一段又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時夫仆俱阻險行后”到“焉知其奇若此”),主要寫文殊院所見奇景。
先寫“夫仆俱阻險行后”,作者卻一人“獨往”的勇于登山的游興,暗襯出景物的美好;然后寫文殊院所見奇峰勝景;接著以“真黃山絕勝處”的感嘆,再襯景物的美妙;最后,用一個反問句收住這一層。
文殊院景物的奇絕美妙,作者旅游時的興奮愉快心情,寫得很是動人。
第二層(“遇游僧澄源至”至“獨蓮花與抗耳”),主要寫登天都峰。
對歷盡艱險勇攀天都的描寫,不僅寫出天都峰高峻難攀的特點,而且寫出登山者堅韌不拔、奮發向上的精神。這種精神對讀者的日常工作與學習也是很有啟發、很有教育意義的。
第三層(“時濃霧半作半止”到“另一區宇也”),寫天都峰頂的奇觀。
緊承上文不聽庵僧勸阻“決意游天都”,遇重重險阻“終亦不顧”的描述之后,寫了天都峰頂所見:隱約可見的蓮花諸峰,富于變化的云海濃霧,別具姿態的奇松怪柏……寫出了黃山特有的奇觀。徐霞客勇于登山,見到的種種奇景,有如一幅幅奇異的圖畫,簡直把我們引上了天都仙界,那美妙的意境真是令人神往。
第四層(“日漸暮”到“止文殊院”),寫下山回文殊院。
寫下山的艱險,亦很動人,照應第二層庵僧的話和作者上山時的心情,嚴謹自然。寫再經過峽谷小道回文殊院,脈絡也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