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黃山記》教案1
這一段從登上玉屏峰頭,見文殊四周奇景,寫到歷險登上天都峰頂,見到種種奇觀,再寫下山的艱險,最后寫回文殊院歇宿。一步一步寫來,文章寫得很是精彩,十分引人入勝,令人不得不一氣讀下來。讀后使人思想上受到啟發(fā),藝術(shù)上也得到極大的享受。
學生再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寫作特點。
1、記敘翔實、脈絡(luò)清楚
徐霞客游黃山,不是一般的游山玩水,而是進行地理考察:他寫游記,是為了給大自然作真實的寫照,因此,文章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記敘詳細、確實。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經(jīng)過的地點,一一點明,不厭其詳。文章脈絡(luò)十分清晰,使讀者不僅清晰的了解了徐霞客的游蹤,而且像是為我們畫出了一條導游的路線圖。這些記敘,都是實地考察的記錄,很有科學價值。
2、描述細膩,詳略得體。
課文以游蹤的變化為線索,依照徐霞客旅游的行蹤,途經(jīng)的地方可寫之處是很多的,作者寫一路上的觀感并不是平均用力的,而是著重以細膩的筆法描寫了石罅、文殊院所見的奇景和天都峰頂?shù)钠嬗^。這是上次他欲到而未到之處,所以詳寫,突出了天都峰景物的特點。
3、以寫景為主,寓情于景,藏議于景。
這篇游記文中有我,語中含情。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以寫景為主,寓情于景,藏議于景。作者沒有站出來抒發(fā)一番歌頌黃山的感情,而這種感情卻流溢于紙面;沒有另加關(guān)于不畏勞苦攀登才得達到頂峰的議論,而“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卻灼然可見。
4、逐層襯托,引人入勝。
課文有很多地方運用了襯托手法,如:描述了石罅所見的奇景以后,用“愧”來襯托“奇”,寫文殊院所見的奇景之后,又高度贊美“真黃山絕勝處”強調(diào)這里的景色優(yōu)美奇異,比所見石罅更美、更奇、更勝一籌。“絕勝處”比 “有奇若此”更好了。由此看來,石罅所見的景物,成了文殊院所見景物的襯托。“奇”襯托了“絕”。然而,這些都不如天都峰上的奇觀,那奇姿異態(tài)的松柏,那瞬息萬變似有靈性的云海濃霧,可以說集中了黃山之奇。作者沒有用贊嘆的字樣,但以濃墨重彩、細膩的刻畫和描繪了仙境般的畫面,令人嘆服:這才是黃山最奇、最絕、最美妙的所在。
這種逐層襯托的寫法 ,是游記文常用得著的,用好了可以收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小結(jié):
本文是一篇游記,在學習中,重點運用朗讀和背誦的方法,反復誦讀,體會文章的精美之處。
作業(yè):
1、練習一、二三、四。
2、背誦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