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學案
君子生( )非異也。
則知( )明而行無過矣 。
【教學過程】
一、導入并檢查預習效果
二、朗讀課文,注意語氣與節奏
三、文本品讀
1、歸納課文的內容要點,列出結構框架
第一段:中心論點
第二段:學習的意義:(四喻)
第三段:學習的作用:(五喻)
第四段:學習的方法、態度(十一喻)
2、總結文章的論證方法并舉例說明
比喻論證
排比句論證
正反對比論證
3、思考交流
《勸學》告訴了我們哪些道理?“學不可以已”的觀點與現代倡導的“終身學習”的觀點是否一致,為什么?
4、積累梳理
(1) 通假字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 詞類活用
① 假輿馬者,非利( )足也
②非能水( )也。
③君子博學而日( )參省乎己
④上( )食埃土,下( )飲黃泉
⑤用心一( )也
(3)特殊句式
①青出于藍,而青于藍。
②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③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④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四、運用比喻對比的方式寫一個片段,關于學習的議論文。
【學法指導】
一、利用注釋疏通文意
二、常用的歸納內容要點的方法有以下五種
1.提取法。需要歸納的內容,在文段中并無明顯的主干句,而需要通過閱讀文章,讓考生自己去體會、把握和提煉答案。這種方法,就叫“提取法”。這是歸納技巧中比較難且運用較多的一種方法。
2.合取法。需要歸納的內容往往不是一個方面,事實上語段也的確說了不止一個意思,依據要求,所表達的意思不能遺漏,這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將有關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思分別抽取出來并組合在一起,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合取法”。示例略,下同。
3.舍取法。一是需要歸納的內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題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點,如果主次不分,全盤托出,那是不符合命題要求的;二是文段中所說的內容復雜,而命題人只要求考生回答某一方面的內容,如果不加辨別,把所有內容都概括進去,也是不合要求的。無論是何種情況,都要根據題干要求,作出舍和取的決定。我們把這種方法叫“舍取法”。
4.摘取法。需要歸納的內容往往是段落中的主要詞語或句子,這些重要的詞語往往嵌在主要語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現在文章(段落)的首、尾或中間。歸納時把這些詞語或句子摘錄出來,任務也就基本完成了。我們把這種方法叫“摘取法”。
5.復取法。這是相對于前面幾種方法而言的。所謂“復取法”,是指在歸納過程中要運用到多種方法,或歸納時要借助辨別、篩選、參照、分析等多種思維方式,要一級一級地反復提取,不斷提煉,才能達到要求。
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注意點
概括中心意思,須進行整體閱讀。所謂“整體閱讀”,即通過閱讀,能從整體上把握語言材料。這種把握根據不同文體有不同的要求。閱讀科技文,首先要明確說明的對象是什么,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價值,有什么作用,對社會有什么意義等。閱讀社科文,應從議論說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有無分論點,用什么材料來證明觀點,論證結構有什么特點,語言有什么特色等。閱讀文學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體裁,然后弄清作品寫了什么人(事),人(事)有什么特點,表達了什么感情,如何評價這些人(事)等。此外,還應注意以下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