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郁達夫及其作品。
2.了解《故都的秋》的藝術特色。
3.誦讀,積累語言材料。
二、過程與方法
1.強化誦讀,訓練語感。訓練學生在閱讀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蘊,并作適當歸納的能力。
2.領會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的藝術風格。
3.培養和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審美趣味。
三、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體會作品的感情色彩同當時的時代背景的內在聯系,理解一個正直文人不滿于現實又無法找到出路的苦悶心境。
重點、難點
《故都的秋》也是中國現代散文名篇,它充分顯示了作者的個性氣質和獨特的生活感受、興趣愛好、文化品位。作者到底描寫了故都的哪些風物?抓住了這些風物的哪些特點來描寫?從這些故都風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樣的內心世界?這些都是鑒賞這篇文章的重點,也是難點。
學生活動
誦讀、鑒賞
思考、討論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文章描寫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風物。自然風物的客觀色彩和作者內心世界的主觀色彩是如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體會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馭景的藝術風特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可選取傳統教材中峻青《秋色賦》若干段進行朗讀。讀后問:這段秋景有什么特點?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答案:豐收,色彩絢麗,喜悅熱烈)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同樣描寫秋天景物的文章,我們看了郁達夫所描寫的故都秋景與峻青筆下的秋景有何不同?
二、簡介作者及其藝術風格、本文的寫作背景。(根據文意的需要來夾帶介紹)
郁達夫(1896—1945)現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陽人,是“創造社”的重要成員。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抗日戰爭爆發后,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家庭的變故、國家的現狀,激起了作者無限憤慨,后流亡蘇門答臘,堅持抗日戰爭。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主要作品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
本文寫于1934年8月。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這段時間,他思想苦悶,創作枯淡,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記。
三、范讀、感知
播放課文朗讀,學生看書默讀,感知課文。
四、誦讀、感悟
(選擇重點章節學生和老師比較閱讀,為什么老師和學生讀的有差別?因為對課文的感情把握深淺有區別。)
本文是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懷部分時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懷。要注意課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此句提綱挈領,籠罩全文,更要認真領會,循此線索整體把握文章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