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風色 秋蟬殘唱 衰弱 彷徨 界彩
物彩 秋雨秋風 灰沉沉、息列索落 感傷 的
的 都市鬧人 青布衫
緩慢悠閑
棗樹 葉落、西北風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以情馭景,以景顯情
本文直接描寫景物的語句不多,但都是極其精彩的,而且飽含作者的深情。例如:
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采用想象聯想法讓學生體會那份對故鄉由衷的愛和深情。)
這里寫了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景物寫得非常細致,如“一絲—絲漏下來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也寫了觀景、賞景的心態、動作,如“細數”“靜對”,透露出悠閑、愜意。總起來說,表現了作者熱愛故都之秋的情懷。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這里寫了視覺形象、觸覺形象。花鋪滿地,寫視覺形象;腳踏花地,寫觸覺感受。寫觸覺,更給讀者以逼真的感受。這里寂靜無人,斯人獨徘徊,無人可與交流,便只有與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約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未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
這里的寫景不拖泥帶水,一句一景,寫出了北國清秋之雨忽來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陣勢,寫得活靈活現,說明作者觀景非常細致,也表明作者在談到尋常百姓生活時心情非常愉快。
2.對比手法
開篇提到“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結尾提到“南國之秋,當然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并作了適當的展開,以此與北國之秋作對比。對比的目的非常明確,即抑彼揚此,北國之秋勝于南國,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表達作者對故都的秋的熱愛。這種感受既來自空間的對比(南北兩地),也來自時間的積累(“已將近十余年了”)。
3.平民意識
這里寫的不是上流社會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為什么讓他們作為故都人的代表?想必他們的形象更有地方特點,而且作者覺得與他們更親近,表現出作者的平民意識,似乎也能覺察出作者很想像“都市閑人”那樣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