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2篇)
生17:突出主人公的口才和智慧。
師:還有嗎?
生18:文章標題就是《燭之武退秦師》,所以應當詳寫“退”的過程。
生19:這樣塑造燭之武的形象更豐滿,主次分明。
師:主次分明說得好!《左傳》的行文特點就這樣被你說出來了:條理清晰、敘述準確、詳略得當、婉曲簡潔。
教師小結:本文波瀾起伏的情節,繁簡得當的詳略處理,伏筆與照應等技巧的運用,都將有助于我們今后的寫作。更重要的是,燭之武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操深深的感染了我們,將成為我們刻苦學習,報效祖國的巨大動力。
最后來一個課外拓展。
師:日本沒有誠意反省自己的侵略史,反而一再制造周邊關系緊張。制造領土矛盾,一方面,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為侵略者歌功頌德;另一面,苦心鉆營要作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無非想重新成為政治、軍事大國,這難免要走上擴軍備戰的道路。你作為中國的中學生,試著運用你的口才能力,說服小泉不要參拜靖國神社。
學生們眾說紛紜,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從而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下課了,同學們還沉浸在愛國主義的氛圍中。
三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圖從語文教學實例出發,表現出一定的高中閱讀教學實踐與理論意義。
首先,明確語文課堂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理解,還是對人物形象及作品主題的認識,都不是由教師強硬灌輸的,而是學生這一閱讀主體通過探究發現的。課堂不再是“填鴨式”的課堂,學生成為了課堂上真正的“主人”。
其次,在課堂上,教師所起的是引導提高的作用。教師能夠給學生以思想的自由,允許學生對其進行懷疑、否定、甚至批判。教師善于組織學生對社會中的熱點問題、教材中的難點問題、疑點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在你爭我辯中催生新的思想,探索新的知識。
最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僅僅是作為學習團體中一個平等的成員,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的作用沒有被拋棄,而是得以重新構建,從外在于學習情境轉向于內在情境共存。教師是內在情境的領導者,而不是外在的專制者。
本案例中,在探討燭之武形象以及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時,學生參與意識積極而強烈,思維活動敏捷而深刻,富有創建的分析更是令人贊嘆。教師不是為教而教,為知識而教,固守“教師——知識——學生”的教學路線,而是為學而教,執行的是“教師——學生——素質”的教學路線。這樣教師帶領著學生奔向知識和能力,奔向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主動學習,主動發展。
可見,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才能開出更美的花朵,才能更好地導引學生的人生!
導學案二:
一、課文悟讀
本文寫的是鄭國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急形勢下的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動。燭之武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見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據理質問,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此事件之外的姿態,動之以“利”,曉之以“理”,終于使趨“利”而來的秦兵,不僅立即避患而“退”,還反過來“與鄭人盟”,派軍隊留守鄭國,幫助鄭國抗晉。
秦國為什么要行軍千里,與晉國合打鄭國呢?理由很簡單:為了一個“利”字。課文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無禮于晉”,指的是當年重耳流亡到鄭國時,“鄭文公亦不禮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當年,鄭文公缺乏遠見,沒有理睬重耳。“貳于楚”,是指在晉楚城濮之戰以前,“鄭伯如楚致其師”(《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鄭國準備派兵幫助楚國對晉作戰,后來雖未參戰,卻因此得罪了晉國。“無禮于晉”也好,“且貳于楚”也罷,實際上都是秦晉兩國向東擴張,企圖把鄭國作為邊疆的借口而已。既然秦國是為“利”而來,那么,燭之武便迎合其心理,從為秦國利益著想的角度,力勸秦國退兵,點醒了利令智昏的秦國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