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一語文教案 > 《師說》學案(通用17篇)

《師說》學案

發布時間:2022-12-02

《師說》學案(通用17篇)

《師說》學案 篇1

  湖南雙峰縣第六中學(417707)龔勇軍

  【作者及背景】

  作者韓愈(公元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為先輩世居昌黎(今河北昌黎縣),所以后人稱“韓昌黎”。他和柳宗元一起積極提倡古文運動,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背景可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話中可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飲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庇纱丝梢,韓愈作《師說》,這種不怕時人恥笑,敢于反抗流俗不良風氣,批駁錯誤觀點,建立新的師道的精神實在難能可貴,令人敬佩。

  【關于題目】

  “說”——是一種有敘有議,以議為主的文體,是議論體裁的一種。

  “師說”——即“說師”,解釋為“說說(議議)有關老師的問題”。

  韓愈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老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解惑”的人。

  【特色講解】

  1、對比論證,正誤分明。本文第二段寫得很精彩,運用的三組對比:

  (1)縱比:古之圣人才智多,猶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而恥學于師。

 。2)自比: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小學;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大遺。

  (3)橫比: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通過這三組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違背常理,而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2、引用論證,無可辯駁。本文第三段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不僅比前文籠統的說“古之圣人”更加可信,而且用封建社會的圣人證明“學必有師”“有道即師”,這就把論敵置于無可爭辯的地步。

  3、看似閑筆,實為論據。本文最后一段,寥寥數字,很多人都認為這是說明寫作緣起,實際上遠非如此,韓愈是借對李蟠的夸贊:“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來再一次證明“學必有師”的重要性。

  4、語言表達,氣勢飛動。韓愈的散文素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力。

  【課堂演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練習。

  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逼屯動故裰,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鬧取怒乎?

  1.對下列解釋有誤的一組是( )

  a. 益:更。輒:就。犯:冒犯。

  b.暇:空閑。挈挈:孤獨。而東:到東邊去。

  c.仆:我。恒:常。幸:慶幸。

  d.被:披。已:已經。吾子:我的兒子。

  2.下列句中的“以”字含義相同的兩項是( )。

  a.有,則嘩笑之,以為狂人。

  b.愈以是得狂名。

  c.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

  d.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

  3.對“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不僅僅(我)會遭到(世俗)責怪,也會因此使你受到非議。

  b.不僅我會病的,你也會病的。

  c.不僅見到他會生病,也會見到你病的。

  d.不僅僅(他)會遭到(世俗)責怪,你也會遭到責怪。

  【答案講解】

  1.d 2.a b 3.a

  作者郵箱:

  [1]

《師說》學案 篇2

  《師 說》學案

  學習要點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重點語句解析

  一、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解析:判斷句。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師,是依靠他們傳道授業解惑的人。古漢語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而在主語后面用助詞“者”字,以表示提頓(待解釋),在句末用助詞“也”字,以表示肯定的語氣,組成“a者,b也”的常用格式。如“陳勝者,陽城人也!保ā蛾惿媸兰摇罚拔迦苏,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記》)

  謂語是“所以”和“傳道”、“受業”、“解惑”三個動賓詞組組成的名詞性結構,即“所”字結構。“所以”在這里表示跟行為有關的人。“以”當用講,“所以傳道受業解惑”可以譯作“(是)用來傳授道理、講解學業、解答疑惑的人”。“所以”的這種用法又如:“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保ā堵≈袑Α罚弧耙浴碑敗坝谩敝v,“所以”即“用來……的地方”。)“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保ā冻鰩煴怼罚弧耙浴碑敗耙颉敝v,“所以”即“……的原因”。)“所”字結構之所以是名詞性的,是因為它以定語的身分代替了中心詞。在這里,中心詞省略了;若要補出來,可用“者”來代替(參看本篇第六句的說明)。

  二、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課本的注釋是:“哪管他們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庸,豈、哪。知,識別。年,這里指生年。之,結構助詞,無實在意義。這個注釋雖然把意思說清楚了,由于是近于意譯,結構關系未能體現出來。這是一個單句,動詞“知”的主語“吾”承前省略了,“知”的賓語是個帶“之”字的主謂結構,“之”的作用在于取消這個主謂結構的獨立性,使它成為句子的一個成分,即作“知”賓語。“于吾”作“生”的補語;“于”作“比”講,介紹比較的對象。這句話按結構可以譯作:〔我〕哪里追究他們的生年比我先出生還是后出生呢?

  象這樣的句子,中學生是比較難于理解的。要使學生真正理解它的意思,單照課本注釋串講一下顯然不夠,最好是通過句法分析,即通過成分劃分來弄清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方能事半功倍。至于介詞“于”字作“比”講,介紹比較對象的句子,可以舉過去已學過的如“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來加深印象,本課后面還有“是故師不必賢于弟子”,可以進一步鞏固。

  古漢語中放在句首的“夫”(讀fú)字,本為指示代詞,指緊接著提到的事情,作“那”、“那個”講,不過指示性很輕,可以看作發語詞。如“夫戰,勇氣也!保ā恫軇フ搼稹罚胺蝽n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睢不辱命》)

  三、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解析:判斷句。主語和謂語都由“所“字結構來充當,兩者的不同僅在“道“字和“師“字的一字之差。

  “所”字是結構助詞,它的作用是放在動詞(或主謂結構中動詞)的前面,表示這個動詞(或主謂結構)是作定語,用來修飾那個中心詞的。如“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保ā读H藺相如列傳》)“所共傳”是定語,修飾中心詞“寶”。如果中心詞省略了,原來作定語的“所•動”結構就起了以偏代全的作用,相當于一個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一般把它叫做“所”字結構。如“所當無不披靡!保ā恶T婉貞》)“所當”指所抵擋之敵人!八弊纸Y構既然相當于名詞,因此,它的前面還可以帶上定語,成為“名+之+所•動”式,本句就是。“所存”等于“所存之處”!暗馈笔恰八妗钡亩ㄕZ,“之”字表示這種關系。但譯成白話,這個“之”字可以不譯出來!暗乐,師之所存也”,按結構可以譯為:道理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意思是:道在什么地方,老師也在什么地方;或什么地方有道,什么地方就有老師。相同的句法如“日知其所亡!保ā稑费蜃悠蕖罚按擞嘀靡。”(《游褒禪山記》)第一句里,“其”表示領屬關系,相當于“彼之”即“他(們)的”,或“名詞+之”!八觥保ā巴觥蓖盁o”)指代“所無之事”,即所不知道的東西。第二句里,“余”是“所得”的定語。“所得”即所得之理。

  四、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解析:“師道之不傳”是主語,謂語是“久”字,這個“久”字本是“傳”的狀語,“師道久不傳矣”,今為突出“久”的意思,而將它移到謂語的位置上,借以加強“久”字的分量。句末語氣助詞“矣”字表示對上述現象的肯定,可以講作“了”;句中語氣助詞“也”字放在主語后面,作用是略作停頓,以緩宕語氣,可以講作“啊”。前面說過,“之”是結構助詞,置于主語謂語之間,作用是取消這個主謂結構的獨立性(只作句子的一個成分),因而也就表示了未完的語氣。這樣用的“之”字,一般可以不譯出。下面是帶“之”字的主謂詞組作句子成分的例子:“兩狼之并驅如故。”(《狼》;作主語。)“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保ā读H藺相如列傳》;作賓語。)“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全句的主語是“欲人之無惑”,“人之無惑”作“欲”的賓語。)

  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解析:對比關系二重復句,第二層都是轉折關系先分析分號前的這一部分(分號后的這一部分結構相同)!肮胖ト恕笔侵髡Z,“其出人也遠矣”是謂語。這謂語本身也是個主謂結構,“其出人也”是主語,“遠矣”是謂語。“其出人也”的本身又是個主謂結構,“其”(等于“彼之”)是主語,“出人也”是謂語!@個句子,結構上包孕了三個主謂結構,一層套一層;三個主謂結構分別處在三個層次之中,不在一個平面上,這是值得注意的。

  “其出人也遠矣”的“其”指“古之圣人”。這里為什么不直接說“古之圣人之出人也遠矣”,而要采取現在的形式,把“古之圣人”提到句子頭上,然后用“其”字復指一下呢?這是因為下一分句“猶且從師而問焉”也要以“古之圣人”為主語,采取現在的形式,讓“古之圣人”一開始就處在主語的位置上,既可避免重復“古之圣人”,又可以使得“古之圣人”地位突出,并跟“今之眾人”進行對比。

  “其出人也遠矣”,結構跟“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相同,可參看那一句的說明。這個分句原是從“古之圣人遠出人矣”轉換來的,為了強調“遠”的語意,就把它從狀語的位置挪到謂語上(謂語提供新的信息),同時通過“其”字,把“古之圣人出人”改為“其出人也”(等于“彼之出人也”,是一個以“出人”為中心的偏正詞組,作主語)。經過這一番改造,句子表達的重點就分別突出來了!俺鋈恕笔恰俺鲇谌恕钡氖÷,意思是“高出于眾人”。成語有“出類拔萃”。下句的“下圣人”是“下于圣人”的省略,意思是低于圣人,比圣人低。

  “恥學于師”,“恥”是動詞,這里是意動用法,以“學于師”為賓語,意思是以學于師為恥,把向老師學習當作可恥的事。讀的時候,“學于師”最好連續:恥——學于師。

  這個句子的另一種分析法是:把“古之圣人”看作“其”的同位,即“其”復指“古之圣人”,“古之圣人”和“其”同位作主語。

  六、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單句!笆ト酥詾槭ァ笔莻名詞性詞組!八浴钡淖饔,前面已經說明,“所”同介詞“以”結合后再同動詞或動賓詞組組成“所以•動”結構,用來表示行為產生的原因、處所,相關的對象或行為,賴以實現的手段、方法等。如“圣人之所以為圣”,意思是“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的原因”。這里,“所以•動”所修飾的中心詞“原因”,原來是介詞“以”的賓語。介詞照例要帶個賓語,這里“以”后沒有出現賓語,就是因為這個賓語已經轉為“所以•動”修飾的中心詞了。有時中心詞不直接出現,一般用“者”字來代;若連“者”字也省了,我們就得按意思加以補足才明白。如“圣人之所以為圣”,這里,根據“以”當“因”講,應補出中心詞“原因”。“吾知所以距子矣!保ā豆敗罚┻@里,根據“以”當“用”講,補出中心詞“辦法”;“所以距子”,即用來抵擋你的辦法!坝奕酥詾橛蕖苯Y構相同。

  “其皆出于此乎”,“其”是副詞,表示測度的語氣,作“大概”講。“其”字作為語氣副詞,可以表示多種語氣,完全由句子而定。如“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岳陽樓記》;“其”表測度,可以講作“大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睢不辱使命》;“其”表命令,比較委婉,可以譯“可”、“應該”。)“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表示反問,相當于現在的“可”、“又”。)“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其”表示反詰,可作“難道”講。)

  七、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解析:這一句,問題出在“其智”的“其”字上。有的課本注釋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有的課本注釋為“君子”,似乎都可以。課本干脆只注“君子不齒”和一個“乃”字,大概也正是這個原因。

  我們認為“其”作“君子+之”講為妥,理由是:(一)作者無疑是站在“君子”的立場說話的,“反不能及”才是他認為“可怪”,這里“反”和“不能”分明是針對“君子”說的。如果一定要把“其”作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之”,那么,解釋這一句時“乃”字之前仍須補上“君子”,意思才能明確,這豈不是故意多繞彎路!關于作者立場的表現,下邊引一例,可能對我們有所啟發:“設規矩,陳繩墨,使備用,君子不如工人!保ā盾髯•儒效》)說“君子不如工人”不說“工人勝于君子”,這是因為荀子也自命為“君子”呀。ǘ拔揍t、樂師、百工之人”,雖在語法上是主語,在邏輯上是“君子不齒”的賓語!捌洹背小熬印倍跃又,從邏輯思路上看較順,從句法上看離所代者則較近。

  最后說說“巫”和“醫”之間要不要用頓號的問題。在唐代,“巫”和“醫”應該已有區別,但民間是不是分得那么清楚就難說了。韓愈當然是個熟讀《論語》的人,“巫醫”兩字,會不會正是沿用《子路篇》中的“巫醫”呢?(“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保┪覀冋J為很可能。要知道,那個“巫醫”是個雙音詞,實際上指的是醫生。再從“樂師”“百工”來看,“巫醫”也以不作兩個詞看為宜。(“百工”是一種總名稱,《考工記,總敘》:“國有六職,百工居其一焉。”“百工”作為一個名詞,猶如“百姓”“百戲”。)

  八、術業有專攻

  解析:什么是“術”和“業”?作者認為這兩者是區別于“道”的,所以一則說“先后”,另一則說“專攻”!靶g”是方法,包括技能、技巧。《史記•李斯列傳》:“(李斯)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帝王之術,指統治國家之法)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吾問養樹,得養人之術!保B人之術,指治民之法)韓愈是看不起“術”的。他在《送孟東野序》中認為孟軻等人是“以道鳴也”,而孫子、張儀、蘇秦等人是“以其術鳴”。因此,“術”在本文應理解為技術、專業才能。“業”是學業,主要指書本知識的學問,也就是“受(授)業”的“業”。本文中“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說明“書”(書本知識)和“句讀”知識正屬于“業”的范圍。當然,“業”的具體內容不是別的,正是作者在《進學解》中借一個太學生之口說出的“文藝之文”“百家之編”之類的東西。

  本文論證方法

  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在這一段中,作者選用三組事例進行對比論證:先是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的縱向對比,接著是自身對子和對己在句讀和解惑方面的對比,最后是士大夫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橫向對比。三個方面的例子,比較全面地論證了從師的兩種態度——一種是不恥相師,一種是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觀點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本文語言特點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反饋練習

  一、基礎知識

  l.下列劃橫線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a.郯子(tán)  六藝經傳(zuàn)  貽(yí)

  b.句讀(dòu)  萇弘(cháng)  聃(rán)

  c.阿諛(yú)  授之書(sòu)  蟠(fán)

  d.或不焉(fǒu)  諂媚(chǎn)  嗟乎(jiē)

  2.對下列句子中劃橫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師說》以貽之     貽:贈送

  b.不恥相師             師:老師

  c.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道:風尚

  d.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聞:懂得

  3.下列各句中劃橫線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古之學者必有師     b.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從而師之         d.師不必賢于弟子

  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5.選出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項 

  a.圣人無常師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d.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6.默寫。

  (l)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  ,  ,如是而已。

 。2)師者,  。

  (3)是故無貴無賤,  ,  ,  。

  二、閱讀語段,回答問題

 。ㄒ唬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剛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簦煹乐粡停芍。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7.“嗟乎”一詞表示的語氣是 

  a.感慨    b.嘆息    c.悲哀    d.憤慨

  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9.下列各句中劃橫線的詞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中的“恥”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d.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10.在下列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c.李氏子蟠……不拘于時       d.古之人不余欺也

  11.“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師,只教給孩子書本并幫助他們朗讀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說的

  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師,只教給孩子書本并幫助他們學習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說的傳

  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

  c.對那些只教給孩子書本并幫助他們學習其中的文句,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

  師,我是無所謂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師,交給孩子書本并幫助他們朗讀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說的傳授

  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

  12.對這段文字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該段句式變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結合,奇偶互見;字里行間飽含感情,讀來感心動耳。

  b.作者連用三個對比,尖銳地批判了“今之眾人”“土大夫”“君子”恥于從師的不良

  風氣。

  c.三個對比,結語語氣一句比一句重,第一個對比的結語是疑問語氣,第二個對比的

  結語是肯定、責備的語氣,第三個對比的結語是帶有諷刺意味的語氣,表達的感情更強烈。

  d.這一段批判反面現象的目的僅在闡明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書云,欲相師。仆道不篤,業甚淺近,環顧其中,未見可師者。雖嘗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師來蠻夷間,乃幸見取。仆自卜固無取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為吾子師乎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13.抄寫語段中畫線的句子并為其加上標點符號。

  14.解釋下列句中劃橫線的字詞

 、倨偷啦缓V 

 、谌艘娌皇聨  

  ③因抗顏而為師  

 、茌m嘩笑之以為狂人  

 、莶灰馕嶙幼跃⿴焷硇U夷間  

  ⑥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 

  15.翻譯下列句子

 、偈拦汗志哿R,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

  譯:  。

  ②雖常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

  譯:  。

  16.本語段主要運用了  的論證方法,論述了唐王朝  的社會現象。

  參考答案

  1.d   2.b  3.b  4.c  5.c  6.略  7.a  8.d  9.c  10.d  11.b  12.d

  13.仆自卜固無取,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為吾子師乎?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14.①專、深厚  ②從師  ③指態度嚴正不屈  ④就  ⑤對人表示親熱的稱呼 ⑥冒犯  學生

  15.略 

  16.例證  師道衰落

《師說》學案 篇3

  學習要點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重點語句解析

  一、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解析:判斷句。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師,是依靠他們傳道授業解惑的人。古漢語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而在主語后面用助詞“者”字,以表示提頓(待解釋),在句末用助詞“也”字,以表示肯定的語氣,組成“a者,b也”的常用格式。如“陳勝者,陽城人也!保ā蛾惿媸兰摇罚拔迦苏撸w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保ā段迦四贡洝罚

  謂語是“所以”和“傳道”、“受業”、“解惑”三個動賓詞組組成的名詞性結構,即“所”字結構!八浴痹谶@里表示跟行為有關的人!耙浴碑斢弥v,“所以傳道受業解惑”可以譯作“(是)用來傳授道理、講解學業、解答疑惑的人”。“所以”的這種用法又如:“此殆天所以資將軍。”(《隆中對》;“以”當“用”講,“所以”即“用來……的地方”。)“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以”當“因”講,“所以”即“……的原因”。)“所”字結構之所以是名詞性的,是因為它以定語的身分代替了中心詞。在這里,中心詞省略了;若要補出來,可用“者”來代替(參看本篇第六句的說明)。

  二、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課本的注釋是:“哪管他們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庸,豈、哪。知,識別。年,這里指生年。之,結構助詞,無實在意義。這個注釋雖然把意思說清楚了,由于是近于意譯,結構關系未能體現出來。這是一個單句,動詞“知”的主語“吾”承前省略了,“知”的賓語是個帶“之”字的主謂結構,“之”的作用在于取消這個主謂結構的獨立性,使它成為句子的一個成分,即作“知”賓語!坝谖帷弊鳌吧钡难a語;“于”作“比”講,介紹比較的對象。這句話按結構可以譯作:〔我〕哪里追究他們的生年比我先出生還是后出生呢?

  象這樣的句子,中學生是比較難于理解的。要使學生真正理解它的意思,單照課本注釋串講一下顯然不夠,最好是通過句法分析,即通過成分劃分來弄清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方能事半功倍。至于介詞“于”字作“比”講,介紹比較對象的句子,可以舉過去已學過的如“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來加深印象,本課后面還有“是故師不必賢于弟子”,可以進一步鞏固。

  古漢語中放在句首的“夫”(讀fú)字,本為指示代詞,指緊接著提到的事情,作“那”、“那個”講,不過指示性很輕,可以看作發語詞。如“夫戰,勇氣也!保ā恫軇フ搼稹罚胺蝽n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睢不辱命》)

  三、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解析:判斷句。主語和謂語都由“所“字結構來充當,兩者的不同僅在“道“字和“師“字的一字之差。

  “所”字是結構助詞,它的作用是放在動詞(或主謂結構中動詞)的前面,表示這個動詞(或主謂結構)是作定語,用來修飾那個中心詞的。如“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保ā读H藺相如列傳》)“所共傳”是定語,修飾中心詞“寶”。如果中心詞省略了,原來作定語的“所•動”結構就起了以偏代全的作用,相當于一個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一般把它叫做“所”字結構。如“所當無不披靡。”(《馮婉貞》)“所當”指所抵擋之敵人!八弊纸Y構既然相當于名詞,因此,它的前面還可以帶上定語,成為“名+之+所•動”式,本句就是!八妗钡扔凇八嬷帯!暗馈笔恰八妗钡亩ㄕZ,“之”字表示這種關系。但譯成白話,這個“之”字可以不譯出來!暗乐,師之所存也”,按結構可以譯為:道理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意思是:道在什么地方,老師也在什么地方;或什么地方有道,什么地方就有老師。相同的句法如“日知其所亡!保ā稑费蜃悠蕖罚按擞嘀靡。”(《游褒禪山記》)第一句里,“其”表示領屬關系,相當于“彼之”即“他(們)的”,或“名詞+之”。“所亡”(“亡”同“無”)指代“所無之事”,即所不知道的東西。第二句里,“余”是“所得”的定語!八谩奔此弥怼

  四、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解析:“師道之不傳”是主語,謂語是“久”字,這個“久”字本是“傳”的狀語,“師道久不傳矣”,今為突出“久”的意思,而將它移到謂語的位置上,借以加強“久”字的分量。句末語氣助詞“矣”字表示對上述現象的肯定,可以講作“了”;句中語氣助詞“也”字放在主語后面,作用是略作停頓,以緩宕語氣,可以講作“啊”。前面說過,“之”是結構助詞,置于主語謂語之間,作用是取消這個主謂結構的獨立性(只作句子的一個成分),因而也就表示了未完的語氣。這樣用的“之”字,一般可以不譯出。下面是帶“之”字的主謂詞組作句子成分的例子:“兩狼之并驅如故。”(《狼》;作主語。)“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保ā读H藺相如列傳》;作賓語。)“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保ā稁熣f》;全句的主語是“欲人之無惑”,“人之無惑”作“欲”的賓語。)

  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解析:對比關系二重復句,第二層都是轉折關系先分析分號前的這一部分(分號后的這一部分結構相同)。“古之圣人”是主語,“其出人也遠矣”是謂語。這謂語本身也是個主謂結構,“其出人也”是主語,“遠矣”是謂語。“其出人也”的本身又是個主謂結構,“其”(等于“彼之”)是主語,“出人也”是謂語!@個句子,結構上包孕了三個主謂結構,一層套一層;三個主謂結構分別處在三個層次之中,不在一個平面上,這是值得注意的。

  “其出人也遠矣”的“其”指“古之圣人”。這里為什么不直接說“古之圣人之出人也遠矣”,而要采取現在的形式,把“古之圣人”提到句子頭上,然后用“其”字復指一下呢?這是因為下一分句“猶且從師而問焉”也要以“古之圣人”為主語,采取現在的形式,讓“古之圣人”一開始就處在主語的位置上,既可避免重復“古之圣人”,又可以使得“古之圣人”地位突出,并跟“今之眾人”進行對比。

  “其出人也遠矣”,結構跟“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相同,可參看那一句的說明。這個分句原是從“古之圣人遠出人矣”轉換來的,為了強調“遠”的語意,就把它從狀語的位置挪到謂語上(謂語提供新的信息),同時通過“其”字,把“古之圣人出人”改為“其出人也”(等于“彼之出人也”,是一個以“出人”為中心的偏正詞組,作主語)。經過這一番改造,句子表達的重點就分別突出來了!俺鋈恕笔恰俺鲇谌恕钡氖÷,意思是“高出于眾人”。成語有“出類拔萃”。下句的“下圣人”是“下于圣人”的省略,意思是低于圣人,比圣人低。

  “恥學于師”,“恥”是動詞,這里是意動用法,以“學于師”為賓語,意思是以學于師為恥,把向老師學習當作可恥的事。讀的時候,“學于師”最好連續:恥——學于師。

  這個句子的另一種分析法是:把“古之圣人”看作“其”的同位,即“其”復指“古之圣人”,“古之圣人”和“其”同位作主語。

  六、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單句!笆ト酥詾槭ァ笔莻名詞性詞組!八浴钡淖饔茫懊嬉呀浾f明,“所”同介詞“以”結合后再同動詞或動賓詞組組成“所以•動”結構,用來表示行為產生的原因、處所,相關的對象或行為,賴以實現的手段、方法等。如“圣人之所以為圣”,意思是“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的原因”。這里,“所以•動”所修飾的中心詞“原因”,原來是介詞“以”的賓語。介詞照例要帶個賓語,這里“以”后沒有出現賓語,就是因為這個賓語已經轉為“所以•動”修飾的中心詞了。有時中心詞不直接出現,一般用“者”字來代;若連“者”字也省了,我們就得按意思加以補足才明白。如“圣人之所以為圣”,這里,根據“以”當“因”講,應補出中心詞“原因”!拔嶂跃嘧右。”(《公輸》)這里,根據“以”當“用”講,補出中心詞“辦法”;“所以距子”,即用來抵擋你的辦法!坝奕酥詾橛蕖苯Y構相同。

  “其皆出于此乎”,“其”是副詞,表示測度的語氣,作“大概”講。“其”字作為語氣副詞,可以表示多種語氣,完全由句子而定。如“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岳陽樓記》;“其”表測度,可以講作“大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睢不辱使命》;“其”表命令,比較委婉,可以譯“可”、“應該”。)“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表示反問,相當于現在的“可”、“又”。)“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其”表示反詰,可作“難道”講。)

  七、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解析:這一句,問題出在“其智”的“其”字上。有的課本注釋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有的課本注釋為“君子”,似乎都可以。課本干脆只注“君子不齒”和一個“乃”字,大概也正是這個原因。

  我們認為“其”作“君子+之”講為妥,理由是:(一)作者無疑是站在“君子”的立場說話的,“反不能及”才是他認為“可怪”,這里“反”和“不能”分明是針對“君子”說的。如果一定要把“其”作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之”,那么,解釋這一句時“乃”字之前仍須補上“君子”,意思才能明確,這豈不是故意多繞彎路!關于作者立場的表現,下邊引一例,可能對我們有所啟發:“設規矩,陳繩墨,使備用,君子不如工人!保ā盾髯•儒效》)說“君子不如工人”不說“工人勝于君子”,這是因為荀子也自命為“君子”呀。ǘ拔揍t、樂師、百工之人”,雖在語法上是主語,在邏輯上是“君子不齒”的賓語!捌洹背小熬印倍跃又牵瑥倪壿嬎悸飞峡摧^順,從句法上看離所代者則較近。

  最后說說“巫”和“醫”之間要不要用頓號的問題。在唐代,“巫”和“醫”應該已有區別,但民間是不是分得那么清楚就難說了。韓愈當然是個熟讀《論語》的人,“巫醫”兩字,會不會正是沿用《子路篇》中的“巫醫”呢?(“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我們認為很可能。要知道,那個“巫醫”是個雙音詞,實際上指的是醫生。再從“樂師”“百工”來看,“巫醫”也以不作兩個詞看為宜。(“百工”是一種總名稱,《考工記,總敘》:“國有六職,百工居其一焉!薄鞍俟ぁ弊鳛橐粋名詞,猶如“百姓”“百戲”。)

  八、術業有專攻

  解析:什么是“術”和“業”?作者認為這兩者是區別于“道”的,所以一則說“先后”,另一則說“專攻”!靶g”是方法,包括技能、技巧。《史記•李斯列傳》:“(李斯)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保ǖ弁踔g,指統治國家之法)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吾問養樹,得養人之術!保B人之術,指治民之法)韓愈是看不起“術”的。他在《送孟東野序》中認為孟軻等人是“以道鳴也”,而孫子、張儀、蘇秦等人是“以其術鳴”。因此,“術”在本文應理解為技術、專業才能。“業”是學業,主要指書本知識的學問,也就是“受(授)業”的“業”。本文中“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說明“書”(書本知識)和“句讀”知識正屬于“業”的范圍。當然,“業”的具體內容不是別的,正是作者在《進學解》中借一個太學生之口說出的“文藝之文”“百家之編”之類的東西。

  本文論證方法

  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在這一段中,作者選用三組事例進行對比論證:先是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的縱向對比,接著是自身對子和對己在句讀和解惑方面的對比,最后是士大夫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橫向對比。三個方面的例子,比較全面地論證了從師的兩種態度——一種是不恥相師,一種是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觀點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本文語言特點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反饋練習

  一、基礎知識

  l.下列劃橫線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a.郯子(tán)  六藝經傳(zuàn)  貽(yí)

  b.句讀(dòu)  萇弘(cháng)  聃(rán)

  c.阿諛(yú)  授之書(sòu)  蟠(fán)

  d.或不焉(fǒu)  諂媚(chǎn)  嗟乎(jiē)

  2.對下列句子中劃橫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師說》以貽之     貽:贈送

  b.不恥相師             師:老師

  c.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道:風尚

  d.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聞:懂得

  3.下列各句中劃橫線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古之學者必有師     b.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從而師之         d.師不必賢于弟子

  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5.選出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項

  a.圣人無常師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d.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6.默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 , ,如是而已。

 。2)師者, 。

 。3)是故無貴無賤, , , 。

  二、閱讀語段,回答問題

 。ㄒ唬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剛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7.“嗟乎”一詞表示的語氣是

  a.感慨    b.嘆息    c.悲哀    d.憤慨

  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9.下列各句中劃橫線的詞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中的“恥”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d.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10.在下列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c.李氏子蟠……不拘于時       d.古之人不余欺也

  11.“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師,只教給孩子書本并幫助他們朗讀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師,只教給孩子書本并幫助他們學習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

  c.對那些只教給孩子書本并幫助他們學習其中的文句,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我是無所謂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師,交給孩子書本并幫助他們朗讀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

  12.對這段文字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該段句式變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結合,奇偶互見;字里行間飽含感情,讀來感心動耳。

  b.作者連用三個對比,尖銳地批判了“今之眾人”“土大夫”“君子”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

  c.三個對比,結語語氣一句比一句重,第一個對比的結語是疑問語氣,第二個對比的結語是肯定、責備的語氣,第三個對比的結語是帶有諷刺意味的語氣,表達的感情更強烈。

  d.這一段批判反面現象的目的僅在闡明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參考答案

  1.d   2.b  3.b  4.c  5.c  6.略  7.a  8.d  9.c  10.d  11.b  12.d

《師說》學案 篇4

  一、 教學目標

 。ㄒ唬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 

  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ㄈ 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四) 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ㄎ澹 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二、 重點、難點分析

  (一) 本文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二) 有關疑難詞句的解釋。

 。ㄈ “說”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ㄋ模 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五) 為什么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 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ㄆ撸 怎樣認識本文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鞔_教學目的(參考教學目標)。

 。ǘ⿲胄抡n。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三)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ㄋ模┙忸}。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罢f”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

  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五)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dou 或不焉fou 經傳zhuan 從師cong

  讀書 du 不能bu 傳道chuan 從容cong

  聃dan 蟠pan 萇弘chang 近諛 貽

  冉ran 潘pan 無長無少zhang 須臾 怡

  2.找出下列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百工 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僮髅~,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 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谧鲃釉~,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僮鞔~,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圩髦~,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 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垡郧皩W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 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僮鞔~,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③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 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5.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W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

  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 名詞 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 以……為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動詞 以……為恥

  (七)朗讀課文。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八)研讀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的方法論證中心

  論點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氨赜袔煛,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八本哂写~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八敝复袄蠋煛,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本渲械摹暗馈,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的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胺蛴怪淠曛群笊谖岷?”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系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

  2段:

  (1) 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系的?

  第1段正面闡明了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

  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歟”,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課后思考與練習的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與第1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4.分析第4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安痪杏跁r”的“于”相當于“被”。“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2.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師說》學案 篇5

  wanbaoyu

  【教學目標】

  分析《師說》一文所闡述的基本觀點。學習文章正反對比,有破有立的論說方法。掌握文言實詞“師、傳、受、惑、賤、圣、愚、足、攻、經”的意義和用法。

  【知識講解】

  一、關于作者

  韓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謚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上,他提出“文以載道”的觀點,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倡導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論證嚴密,氣勢磅礴。

  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后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后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

  韓愈的思想淵源于儒家,但亦有離經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統自居,反對佛教的清凈寂滅、神權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贊孟子辟排楊朱、墨子,認為楊、墨偏廢正道,卻又主張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貴王道,賤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擊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主要問題上,與二王的主張并無二致。這些復雜矛盾的現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學主張與創作

  他認為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

  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并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

  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

  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風格方面,他強調“奇”,以奇詭為善。

  韓愈的散文、詩歌創作,實現了自己的理論。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志、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論說文在韓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為主要內容的中、長篇,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它們大都格局嚴整,層次分明。嘲諷社會現狀的雜文,短篇如《雜說》、《獲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遠;長篇如《送窮文》、《進學解》,運用問答形式,筆觸幽默,構思奇特,鋒芒畢露。論述文學思想和寫作經驗的,體裁多樣,文筆多變,形象奇幻,理論精湛。敘事文在韓文中比重較大。學習儒家經書的,如《平淮西碑》,用《尚書》和《雅》、《頌》體裁,篇幅宏大,語句奇重,酣暢淋漓;《畫記》直敘眾多人物,寫法脫化于《尚書·顧命》、《周禮·考工記·梓人職》。繼承《史記》歷史散文傳統的,如名篇《張中丞傳后敘》,融敘事、議論、抒情于一爐。學《史記》、《漢書》,描繪人物生動奇特而不用議論的,如《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清河張君墓志銘》等。記文學摯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銘》、《南陽樊紹述墓志銘》、《貞曜先生墓志銘》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銘中,韓愈也有些“諛墓”之作,當時已受譏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類寫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韻常規,如《祭十二郎文》;一類寫朋友交誼和患難生活,四言押韻,如《祭河南張員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書信如《與孟東野書》、贈序如《送楊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韓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穎傳》、《石鼎聯句詩序》之類,完全出于虛構,接近傳奇小說。韓愈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藝術特色多樣化;掃蕩了六朝以來柔靡駢儷的文風。

  他善于揚棄前人語言,提煉當時的口語,如“蠅營狗茍”(《送窮文》)、“同工異曲”、“俱收并蓄”(《進學解》)等新穎詞語,韓文中較多。他主張“文從字順”,創造了一種在口語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書面散文語言,擴大了文言文體的表達功能。但他也有一種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謂“不可時施,只以自嬉”(《送窮文》),對后世有一定影響。韓愈也是詩歌名家,藝術特色以奇特雄偉、光怪陸離為主。如《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月蝕詩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內容深刻;《南山詩》、《岳陽樓別竇司直》、《孟東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韓詩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語、押險韻。韓愈也有一類樸素無華、本色自然的詩。韓詩古體工而近體少,但律詩、絕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答張十一功曹》、《題驛梁》,七絕《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題楚昭王廟》等。

  后人對韓愈評價頗高,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歷(766~780)以來的平庸詩風。但也帶來了講才學、發議論、追求險怪等不良風氣。尤其是以議論為詩,甚至通篇議論,把詩歌寫成押韻的理論,對宋代以后的詩歌產生了不良影響。

  二、字、詞、句式解說

  1、古今異義

  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泛指求學的人,讀書人。今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的結合,相當于:“用來……的!苯褡鞅硎疽蚬P系的連詞)

  吾從而師之(“從而”是兩個詞,不是現代漢語作連詞的“從而”。從,跟隨;而,而且)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無論。今常用義為:沒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風尚。今常用義為:道路,道德,說)

  今之眾人(眾人: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許多人)

  句讀之不知(讀: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今常用義為:看著文字發出聲,讀dú)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所以”是特殊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的結合,相當于“……的原因。”今常用作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小學而大遺(小學:在小的方面學習。今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不必:不一定。今義為:用不著,不需要)

  如是而已(是:這,此。今常用作判斷詞)

  2、通假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讀shòu)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讀fǒu)

  3、詞類活用

  ①名詞作動詞

  吾師道也(名詞“師”帶賓語“道”,用作動詞: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師”表自動:從師。下文“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復”中“師”同此)

  或師焉(名詞“師”充當“或”的謂語,用作動詞:從師)

  不恥相師(名詞“師”表自動:學習)

  ②意動用法

  吾從而師之(名詞“師”由一般只連接動詞不連接名詞的“而”與動詞“從”連接,用作意動:以……為師)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恥”帶賓語“學于師”,用作意動:以……為恥。下文“則恥相師”中“恥”同此)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名詞“師”帶賓語“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用作意動:以……為師)

 、坌稳菰~用作名詞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惑”放在動詞“解”之后充當賓語,用作名詞:疑

  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處于主語的位置上,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圣”、“愚”處于賓語的位置上,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卑”作省略了的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卑賤的人,低下的人。“位卑則足羞”,是“以位卑者為師足羞”的意思。形容詞“盛”作省略了的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勢盛位高的人。“官盛則近諛”是“以官盛者為師近諛”的意思)

  4、一詞多義

  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名詞。下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惑而不從師”、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猶且從師而問焉”、“而恥學于師”、“擇師而教之”、

  “彼童子之師”、“曰師曰弟子云者”、“圣人無常師”、“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中“師”同此)

  吾從而師之(以……為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下文“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中“師”同此)

  吾師道也(學習,動詞。下文“不恥相師”中“師”同此)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動詞。下文“則恥師焉”、“或師焉,或不焉”、“師道之不

  復,可知矣”中“師”同此)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疑難問題,名詞。下文“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

  為惑也,終不解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中“惑”同此)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涂,形容詞)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道理,名詞。下文“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其聞道也亦

  先乎吾”、“吾師道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傳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

  也”、“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聞道有先后”中“道”同此)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名詞。下文“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中“道”同此)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名詞)

  孰能無惑(沒有,動詞。下文“圣人無常師”中“無”同此)

  無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論,連詞)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詞。下文“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圣中加著重號“圣”、“愚”同此)

  愚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明;愚蠢。形容詞)

  5、句式

 、倥袛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此句判斷格式為:“……者,……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此句判斷格式為:“……也”)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诒粍泳

  不拘于時(用“于”介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時”,表示被動,“于”相當于“被”)

  ③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讀”、“惑”分別是“不知”、“不解”的賓語,其均借助“之”字提前。這里的“之”,是賓語提前的一個標志)

 、芙樵~結構后置

  而恥學于師

  不拘于時,學于余(“于師”、“于余”均放在動詞“學”后作補語,“于”相當于“向”)

  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放在形容詞“賢”后面作補語,“于”相當于“比”)

  三、內容分析

  第一段:正面闡述教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

  教師的作用:“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從師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

  擇師的標準:“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二段:運用對比的方法,批判當時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

  三個對比對比作者的議論和抒情

  正確的態度錯誤的態度

  論據(一)(縱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這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論據(二)(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句讀之不知,……師焉。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之不解……不(師)焉;笠。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論據(三)(橫比)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兵Q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與文章總論點的關系從批判反面現象中進一步闡發總論點

  第三段:舉歷史名人為例,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

  舉孔子的行動和言論來闡明道理,寥寥數語,卻又說得具體,有說明力。

  第四段:贊揚李蟠“能行古道”,說明作《師說》的原因,又一次強調了自己的觀點。

  本文的許多觀點在當時富有進步意義,在今天仍有借鑒作用,這些觀點是:

  1、老師要教書,又要育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保

  2、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掌握知識的,要從師學習。(“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

  3、能者為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4、“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這些思想富有進步性。課文中也有些說法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

  1、傳道的“道”,為封建倫理道德。傳道的目的是維護封建秩序。

  2、文中還是流露出看不起“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思想。

  譯文:

  古時候求學問的人一定有老師。所謂老師,就是傳授道理、授與專業知識、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道理、有知識的,誰能夠沒有疑難問題呢?有疑難問題卻不跟老師請教,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便終究不會解決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他學習;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學習。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用得著管他出生在我之前還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論地位高貴還是低賤,不論年齡長大還是少小,道理在那里,老師也就在那里。

  唉!從師學習的道德失傳已經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是很困難的了!古時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夠遠了,尚且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不如圣人也夠遠了,卻不好意思去從師學習。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人們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們;對于自己呢,卻不好意思去從師學習,這真糊涂了。那些兒童們的老師,是教給兒童們讀書和學習書中怎樣加句號和逗號的,不是我所說的那種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一種情況是讀書不懂得加句逗號的,一種情況是疑難問題不得解釋,有的不懂句逗號就從師學習,有的疑難問題不得解釋卻不向老師請教,小事學習,大事反而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明白道理的地方。巫醫、音樂師、各種手工業者,不把相互從師學習當作難為情。讀書做官這類人,一提到叫“老師”、叫“學生”等稱呼,就許多人聚集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這樣,他們就說:“他和他年紀差不多,學問也差不多!狈Q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足以可恥,稱官位高的人為老師,就近于拍馬。唉!從師學習的道德不能恢復,從這里可以知道了。巫醫、音樂師和各種手工業者,是所謂上層人士所不與為伍的,現在他們的明智程度反而不及這些人,豈不是可以奇怪的么!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請教過。郯子這些人,他們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鬃诱f:“三個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彼,學生不一定不及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業務各有鉆研與擅長,不過這樣罷了。

  李家的兒子名叫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注全都學了,不受時俗的拘束,來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代的道理,寫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師說》學案 篇6

  一 師說

  一、 教學目標 

 。ㄒ唬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ǘ 

  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 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ㄋ模 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五) 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二、 重點、難點分析

 。ㄒ唬 本文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二) 有關疑難詞句的解釋。

 。ㄈ “說”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ㄋ模 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五) 為什么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 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七) 怎樣認識本文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學過程 設計

 。ㄒ唬┟鞔_教學目的(參考教學目標 )。

 。ǘ⿲  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

 。ㄈ┳髡呓榻B(結合注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四)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罢f”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

  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ㄎ澹┲笇ё宰x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dou 或不焉fou 經傳zhuan 從師cong

  讀書 du 不能bu 傳道chuan 從容cong

  聃dan 蟠pan 萇弘chang 近諛 貽

  冉ran 潘pan 無長無少zhang 須臾 怡

  2.找出下列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百工 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 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谧鲃釉~,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圩髦~,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 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 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僮鞔~,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③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 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5.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W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

  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 名詞 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 以……為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動詞 以……為恥

 。ㄆ撸├首x課文。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ò耍┭凶x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的方法論證中心

  論點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八本哂写~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八敝复袄蠋煛保g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本渲械摹暗馈,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的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胺蛴怪淠曛群笊谖岷酰俊本渲小坝埂焙汀昂酢硎痉丛懻Z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系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

  2段:

 。1) 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系的?

  第1段正面闡明了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

  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捌浣猿鲇诖撕?”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歟”,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課后思考與練習的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與第1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4.分析第4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安痪杏跁r”的“于”相當于“被”!白鳌稁熣f》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2.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1]

《師說》學案 篇7

  一、難字注音

  句讀 dòu    或不焉 fǒu    官盛擇近諛 yú    郯子tán     萇弘cháng     老聃dān

  二、一詞多義

  1、惑:傳道、授業、解惑 /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惑之不解/孰能無惑-----疑難問題(名詞)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涂(形容詞)

  2、師:古之學者必有師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老師

  吾從而師之 /孔子師郯子 ----以……為師(意動用法)

  吾師道也 /不恥相師 ------學習(動詞)

  則恥師焉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從師

  3、無:圣人無常師----沒有

  無長無少,無貴無賤---無論

  4、其: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指示代詞)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人稱代詞)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也許(語氣副詞,表揣測)

  其可怪也歟!------難道(語氣副詞,表反問)

  三、特殊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判斷句

  2、不拘于時----被動句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句(“之”起提賓作用)

  四、詞類活用(見原文注釋)

《師說》學案 篇8

  《師說》 教學設計示例(三)

  教學目的

  1、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2、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3、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4、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5、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1、本文的教學目的;

  2、作者介紹、解題;

  3、有關詞的讀音、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4、分段;

  5、意動用法。

  教學過程 

  一、討論本文的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  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監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五、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六、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字的讀音:

  句讀(dou) 不(fou) 聃(dan) 經傳(zhuan)

  2.找出課文中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百工 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黑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僮髅~,有三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作“姓”講孔子師郯子……師襄

 、谧鲃釉~,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谧髦~,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 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 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 如: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②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 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5.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填表如下:

  段 意

  論 點

  一、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二、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感也難矣

  三、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為師的道理

  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四、說明寫本文的原因

  結論:向后學號召

  1.不拘于時;2.能行古道。照應以上兩個分點

  七、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賓+為+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 名詞 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 以……為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動詞 以相師為恥

  八、朗讀課文。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九、布置作業 :

  1.結合注釋理解詞句,讀懂課文。

  2.書面作業 :“思考和練習”三。

  3.預習思考題:

 。╨)本文是怎樣論述中心論點的?

 。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樣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第二教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

  二、研讀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

 。1)分析第一段:

  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氨赜袔煛,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八本哂写~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八敝复袄蠋煛,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的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系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

 。╨)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系的?

  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又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

  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欽”,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下表:

  對象

  從師的態度

  結果

  論述中心

  1

  “今之眾人”

  “恥學于師”

  “愚益愚”

  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古之圣人”

  “從師而問”

  “圣益圣”

  2

  于其子

  擇師而教之

  小學

  于其身

  恥師

  大遺

  3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三、練習背誦。

  學生根據表格的內容,練習背誦課文。

  四、課后作業 :

  1、背誦課文;

  2、熟讀并翻譯三、四段。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與第一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予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二、分析第四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安痪杏跁r”的“于”相當于“被”!白鳌稁熣f》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二段,“能行古道”照應第三段。

  三、形成全文的板書:

  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第二段結合實際 正反對比論證

  古之學者必有師

  擇師的標準 第三段回顧歷史 舉例論證

  四、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二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五、討論: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六、布置作業 :

  1.完成“思考和練習”二、四。

  2.背誦課文。

《師說》學案 篇9

  二十二、師說

  韓愈 

  教學目的:

  一、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五、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針砭時弊的作品,因而教師應對寫作緣由作簡單介紹,可用柳宗元當時說的話來說明。同時本單元有兩篇“說”文體的課文,因而就要聯系初中學過的課文,歸納“說”的文體知識。

  二、明確本文的教學重點:第二段用三種人進行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三、教給學習方法。除有關字詞句的學法外,把本文與《捕蛇者說》作比較,教給比較閱讀方法,并為學生學習下一課《問說》進行課內自讀(將《問說》與《師說》比較閱讀)在方法上作準備。

  四、引導學生注意文言實詞的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等現象。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一、本文的教學目的;二、作者介紹、解題;三、有關詞的讀音、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四、分段;五、意動用法。

  教學過程

  一、討論本文的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于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丈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五、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六、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讀音:

  2.找出課文中合成的雙音詞:學者  句讀  百工  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僮髅~,有三種情況: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作“姓”講孔子師郯子……師襄

 、谧鲃釉~,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僮鞔~,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谧髦~,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  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垡郧皩W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谧髡Z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  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5.分段: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填表如下:

  段數 段             意 論       點

  1 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2 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感也難矣

  3 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為師的道理 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4 說明寫本文的原因 結論:向后學號召1.不拘于時;2.能行古道。照應以上兩個分點

  七、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賓+為+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                         名詞  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  以……為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動詞  以相師為恥

  八、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九、布置作業:1.結合注釋理解詞句,讀懂課文。

  2.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三。

  3.預習思考題:(l)本文是怎樣論述中心論點的?

 。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樣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一、論證方法;二、語言特點;三、借鑒意義;四、與《捕蛇者說》作比較閱讀。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

  二、研讀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

 。1)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肮拧敝竷蓾h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氨赜袔煛,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皫熣,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八本哂写~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八敝复袄蠋煛,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本渲械摹暗馈保叭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的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潔句,加強語氣!胺蛴怪淠曛群笊谖岷酰俊本渲小坝埂焙汀昂酢北硎痉丛懻Z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系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l)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系的?

  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又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

  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捌浣猿鲇诖撕?”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欽”,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下表: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與第一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耽的事例?鬃友哉撝械摹叭,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予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4.分析第四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安痪杏跁r”的“于”相當于“被”!白鳌稁熣f》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二段,“能行古道”照應第三段。

  2.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二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三、與《捕蛇者說》比較,指出它們運用的對比手法有什么不同?(討論)

  從上文分析,本文是用三種人進行并列對比的,而《捕蛇者說》是用一種情況反復對比:1.以劇毒之蛇與愿以捕蛇抵賦的人之多相比;2.以蔣氏一家三代的遭遇與同村其他人家的遭遇相比;3.以蔣氏一歲犯死者兩次,其余時間則熙熙而樂,與鄉人每天擔驚受怕相比。

  四、布置作業

  1.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二、四;補充練習。

  2.背誦課文。

《師說》學案 篇10

  《師說》教案

  教學目標 :

  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體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課時:3

  第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檢查作業 (背誦《滕王閣序》)

  三、導入  新課

  1、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祖籍河北昌黎),與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又稱“韓吏部”(晚年擔任吏部侍郎)又稱“韓文公”(謚號“文”)。

  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寫作背景:

  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飲不暇熟,有挈挈而動,如是這數矣!

  4、 文體:“說”,議論文的一種,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如初中《馬說》、《捕蛇者說》。

  5、 學生通讀課文,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讀音。

  句讀     諛     經傳      郯      萇弘      蟠      貽      巫

  ②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    全文中的四個段落,各從那些方面來闡述觀點?

  第一段:正面闡述從師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

  第三段:援引圣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

  第四段:說明寫作的緣起。

  6、 小結全文。

  四、  作業 :

  1、 背誦第一段。

  2、 思考(或略作書面整理)練習一中的1~~3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  解析論證過程、論證方法。

  2、 掌握字詞、疏通全文。

  內容步驟

  一、  檢查上堂作業 :

  1、 背誦第一段。

  2、 結合練習一導入  新課。

  二、  內容結構:

  第一段:正面闡述   ①老師的職責

 、跒槭裁磸膸

 、 以什么人為師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

  古之圣人——從師        圣益圣

  今之眾人——不從師      愚益愚

  愛其子——擇師          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恥師

  巫醫樂師百公之人——不恥相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恥相師                其可怪也歟?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從師的例子,再論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段;本文的寫作緣由。

  論證方法:

  ⑴對比論證(1、2段)(讓學生找出來,討論確定)

 、评C法:(3段)孔子師郯子……

 、且C法:(3段)“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附:第二段論證方法簡表

  第二段分論點

  士大夫之族恥師之風是錯誤的

  論   據

 。ㄈ齻對比)

  對      比

  作者議論抒情

  正確態度

  錯誤態度

  論 據(1)

 。ǹv   比)

  古之圣人……

  猶且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

  而恥學于師

  是故圣益圣……

  其皆出于此乎

  論 據(2)

  (自相矛盾)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與其身也,則恥師焉

  惑矣,吾未見其明也

  論 據(3)

  (橫  比)

  巫醫樂師百工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

  位卑,官盛

  嗚呼,師道之不復

  ……其可怪也歟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系

  批判中闡明總論點

  三、  重點詞

  1、 實詞

  ①    學者: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有很高學問的人

 、谑堋        ③知——智

 、鼙娙耍  古義:一般的人

  今義:大多數人

 、菹拢旱拖。

 、藁螅  A、疑難問題。  B、糊涂

 、卟积X:看不起。     

  不足掛齒:指事情小,不值得掛在嘴上。

  ⑧嘉許:贊許。    ⑨貽:贈送。      ⑩攻:研究。

 、系溃  道理。 傳道受業解惑也。

  風尚。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袔    以……師:我從而師之

  學習:不恥相師

  從師:則恥師焉

  老師:弟子不必不如師

  四、  作業 

  1、 翻譯課文

  2、 背誦第二段

  3、 課后練習二、三、四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

  1、            虛詞、活用詞、句式

  2、            相關文化常識及背誦

  內容及步驟

  一、            組織教學

  二、            檢查作業 :

  1、 背誦第二段(方式:2人上黑板默寫①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②句讀之不知……段尾)

  2、 默寫填空并翻譯:

  每人一句,默寫出原文并翻譯:

  ①    作者闡述老師職責的是:                 

 、    韓愈認為從師的原則的是:                 

  ③    作者對比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對從師的態度后發表了什么感慨?                       

  三、            詞句

  1、 活用:

 、    吾從而師之:名——意動。

 、    吾師道也:名——動。

 、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形——名。

  ④    恥學于師:形——意動。

 、    圣益圣,愚益愚:形——名。

  ⑥    小學而大遺:形——名。

 、    不恥相師:形——意動。

 、    孔子師郯子:名——意動。

  2、 虛詞:

  ①    之:  古之學者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道之所存

  句讀之不知

  人非生而知之

 、    其:  其為惑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與其身也

  其皆出于此乎

 、    乎:  在  生乎吾后……

  比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    所以:  用來…… 例:                

  ……原因 例:                 

  ⑤    乃:竟。 例句:          

 、    無:無論。例句:           

  3、 句式: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賓語前置)

 、诓痪杏跁r    (被動句)

 、蹖W于余     (狀語后置句)

  四、            相關文學常識:

  六藝:經書:《詩》《書》《禮》《易》《樂》《春秋》。

  技能:禮、樂、射、御、書、數。

  五、            作業 

  1、 基礎訓練有關題目。

  2、 《東方高考》隨課一練。

  3、 背誦第三段。

《師說》學案 篇11

  設計理念:

  之一,課程內容是課堂教學的“抓手”。文言文教學也不例外,然而綜觀目前文言文課堂教學現狀,主要課程內容有二:一是古漢語知識系統;二是傳統“五段式”教學模式影響下的“作者簡介、時代背景、篇章結構、寫作特點、主題思想”。這種課程內容勢必造成文言文教學“串講分析肢解”成風。其中第二種課程內容的危害尤其嚴重,往往披著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外衣干擾正常的文言文教學。傳統文言名篇削幣說》在實踐中的教學情況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隨意翻開一篇《師說》的教案就會發現充斥教案的是“論證結構層次的梳理”“論證方法”“中心論點分論點”等等。那么拋開一些先人為主的觀念考慮,《師說》究竟應該教給學生什么?葉圣陶曾說:“從學生為什么要學國文這一層仔細想想,就是不看什么課程標準也自然會想出實施的方法來”。套用葉老這句話我們也可以說:從學生為什么要學習《師說》這一層想想,就是不看什么教學目標我們也應該想出到底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平心而淪,當我們直面《師說》時,吸引我們的是選文中那一句句流淌在中國人口頭心上的精辟名言,而不是后人添加上去的“論證結構、中心論點、分論點”,因此,學生面對經典應該接受的是傳統文化經典的熏染和積淀,而不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議論文寫作知識,何況本文行文如行云流水,文意波瀾起伏、閃爍不定、妙語迭出,決不是簡單的一個中心論點、分論點所能解決的(事實上關于本文的中心論點一直爭論不休)。我們為何不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對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記誦積淀上呢?因此,本教案的設計“抓手”(課程內容)拋棄傳統的框架分析模式,定位于“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和記誦積累”。

  之二,“實踐”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特點,但在以白話為主要交際工具的現代社會,文言文的“實踐”缺乏應有的“天時、地利、人和”,使得“語文的外延是生活”這句話到文言面前大打折扣,再加上文言文的教學實踐過分拘泥于“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使得文言文的教和學都斤斤計較于一字一詞一句和譯文的得失,“小家子氣”十足,學生難以真正走進古人心中,古典文化也走不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學生勞神費力學了文言卻不具備古今文化溝通、轉化、互補的能力和習慣。這從根本上剝離了文言文學習的“生態環境”。因此本教案設計旨在強化一種“文言實踐意識”的教學觀,最終使文言文的課堂教學在“實踐”魅力和“文本本身”魅力的映照下,通過精心組織的大量誦讀活動和師生交流煥發出新的光彩。

  設計靈感來源:

  兩年前的一天,我下班后回家,路過校園里——個賣火花(火柴盒的包裝,有收藏價值)的小地攤,我以為是賣郵票的,隨口問:“這郵票一套怎么賣?”圍觀的人哄笑起來,“還人民教師呢!連‘火花’和‘郵票’都分不清!”當時也有我的學生在一邊,我頓時尷尬無比,臉一下子紅了,正在這時,地攤的主人——一位六七十歲的老者朗聲說道:“術業有專攻嘛,聞道也有個先后嘛,今天一看不就知道了?”話音一落,沒有人再笑了,我也不覺尷尬了。那一瞬間,我忽然被老者的話深深打動:我教了這么多遍的《師說》還不如老者一句話說得生動!我怎么就從來沒有發現這句話有如此大的“威力”?經過那件事以后,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我如何像老者一樣把我的文言文教得那么生動鮮活7.

  教學流程:

  一、布置課前預習:對照課文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章;查找相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清楚本文的寫作背景;記下解決上述兩方面問題時遇到的困難。

  二、課堂教學過程:

  (一)答疑,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學生提出預習中的疑難問題,由師生共同解決;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聽出學生讀錯音、讀破句的地方并加以指正;

  3.出示自測題,考查學生對寫作背景的掌握和文中關鍵句子的理解。

  (二)以上述“設計靈感來源”的故事導入新課。

  (三)品讀課文(摘錄課堂實錄)

  品讀第一段

  師:請同學們根據你對文章的理解,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自由讀一遍課文。

  (生自由讀課文。)

  師:同學們覺得讀得滿意嗎?

  生:不滿意。

  師:原因在哪里?

  生:(有的)讀得太生了。(有的)讀得太快了。(有的)沒讀出感情。

  師:讀得生、讀得快,好解決,多讀幾遍、注意讀的速度就好了。但讀不出作者的感情就要下點工夫了。咱們一塊兒試試,先看第一段,根據這段文字的內容,結合作者的生平和寫作背景仔細揣摩一下,看看到底應該怎么來讀?(板書:誦讀的“拐杖”:作者的生平,寫作背景)

  (生自由揣摩小聲讀)

  師:請幾位同學來讀一下,自由舉手發言。讀之前’要告訴大家:你將要用什么樣的口氣來讀出作者什么樣的心情?依據是什么?

  (板書:誦讀的追求之一:自己的口氣——作者的感情)

  生l:我用高高在上的口氣讀出韓愈對學生的教訓口氣,因為本文是作者寫給他的門生的。(然后讀第一段)

  生2:我用憂慮的口氣讀出韓愈對當時社會不從師風氣的擔心,因為作者是憂國憂民的,從寫作背景上可以明確看出作者是為了抨擊時弊才寫的,給門生李蟠不是真實意圖。(然后讀第一段)

  生3:我用謙虛的口氣讀出韓愈對自己的要求,因為雖然本文抨擊時弊,但是作者要表達的畢竟是自己的一種認識,他內心深處肯定在想“不管怎么樣,我應該向比我強的人學習”。(然后讀第一段)

  生4:我用一種客觀冷靜的口氣,就像魯迅一樣的口氣(眾生笑),讀出韓愈對“從師”問題的懇切、深刻的認識,因為在當時“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情況下,他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問題,一方面很生氣,一方面又特想讓別人認識到自己的思想,太謙虛了不足以表達這種效果,必須是莊重、冷靜、很深沉的樣子。(然后讀第一段)

  師:連老師也有些激動了,我教《師說》這么多遍還從來沒想過第一段可以有這么多的讀法。上述幾位同學的讀法大家比較贊同哪一種讀法?(通過學生舉手情況看出大多數同意生2和生4的讀法)

  師: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學們的讀法都有道理,都有想法,到底哪一個能更準確地表達作者的感情?我的看法傾向于生4的讀法。但盡管如此,我讀時會根據自己的理解,用神圣的口氣讀一開始的兩句,讀出韓愈心中“為人師者”的高尚形象和崇高的使命感,然后我就也會用像魯迅一樣的口氣,讀出韓愈對“從師”問題的懇切、深刻的認識。我們應該允許持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身份的人用不同的口氣演繹出不同的心情。(然后教師范讀第一段)

  師:說真的,這次聽了大家的誦讀,我發現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沒有大家豐富,應該向大家學習。在這節課的一開始我就說過,本文還有很多句子至今仍有鮮活的生命力,可以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現象。(板書:生活中的文言文)現在我想請同學們在第一段中找一句話來描述此時——“在對課文的理解上,老師沒學生豐富,老師應該向學生學習”的情形。

  生1: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生2: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生3: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如果我此時也像這節課的一開始講的例子一樣,心里很難受——你看,還不女口學生呢?你能不能從該段中找一句話安慰我?

  生(大多數):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師:很好!我感到很欣慰!在日常生活中你還經常聽到人們引用本段中的哪個句子?

  生(大多數):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這句話歷來被視作是“教師”職業的權威定義,同學們也經常接觸教師,你認為這句話是不是很好地概括了“教師”的全部職責?做到了“傳道受業解惑”的教師是你心目中理想的教"幣嗎?

  生1:我覺得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教師”的全部職責,能做到“傳道受業解惑”而不額外收費用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教師。

  生2:我覺得這句話不能概括“教師”的全部職責,我理想中的教師還應該能身體力行,比如教我們寫作文,他也應該能寫文章發表,而不是光指導學生。

  生3:我覺得這句話不能概括“教師”的全部職責,我理想中的教師還應該能貼近學生的心靈,會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成為我們的朋友。

  生4:我覺得這句話不能概括“教師”的全部職責,我心中理想的教師還應該多才多藝,書法好、口才好,最好還能歌善舞,成為我們的偶像。

  師:我聽同學們的發言越聽越緊張,我離同學們心目中的理想教師還差得遠,看來我要不努力的話,可真的要落后于大家,被大家笑為“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卻后乎吾了”!咱們來一起再齊讀一遍第一段,我要讀出我做教師的自豪感和緊迫感,大家也可以讀出自己的感受。

  (師生齊讀第一段)

  (板書:誦讀的追求之二:自己的口氣——自己的感受)

  品讀第二段

  師:根據這段文字的內容,結合作者的生平和寫作背景,同學們仔細揣摩一下,看看到底應該怎么來讀?

  (生自由揣摩小聲讀)

  師:請幾位同學來讀一下,自由舉手發言。讀之前要告訴大家:你將要用什么樣的口氣來讀出作者什么樣的心情?依據是什么?

  生1:我用斥責的口氣讀出作者憤怒的心情,因為當時人們不僅自己不從師學習,還笑話別人從師學習。(然后讀第二段,但用斥責的口氣讀到“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處很別扭)

  生2:我用諷刺的口氣讀出作者譏諷、鄙視社會上不從師者的心情,因為那些人自己不學習已經很愚蠢糊涂了,還笑話別人,這些人既可惡又可氣,于是作者就反過來諷刺他們。(然后讀第二段,但開始讀第一句就發現用諷刺的口氣讀很別扭)

  師:剛才兩個同學讀的情況很有代表性,斥責的口氣讀不行,諷刺的口氣讀似乎也不行,這是什么原因?

  師:我們平時講話、談論問題是不是用一副表情、一種口氣說到底?

  生:不是。要不斷變化。

  師:讀文章也一樣,不同的意思用的口氣是不一樣的。這一段文字很長;表達的意思不像第一段那么單一,因此口氣要隨意思的變化而變化,咱們一起看看這一段分幾層意思,然后同學們再來決定應該如何讀。

  (師生一起梳理出本段的四個層次:1.總寫當時社會中不從師的壞風氣;2.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的對比;3.“愛其子”與“于其身”的對比;4.百工之人和士大夫的對比。)

  師:同學們再試試看能不能很好地讀出作者的感情。

  (生自由揣摩試讀)

  師:除了層意為我們的誦讀提供幫助外,我們能不能再找出別的輔助誦讀的信息?生(部分):句式。有的句式很整齊,我們要讀出對比的味道;有的是反問句,我們要讀出反問里包含的特殊意味。

  師:還有哪些信息對我們的誦讀有幫助?大家再仔細揣摩一下。

  生(部分):標點符號。該段中有幾處感嘆號,鮮明地流露出作者潛藏的感情。還有語氣詞,本段中的語氣詞也特別多,我們仿佛能從“嗟乎”“嗚呼”“歟”“乎”以及多達五處的“矣”中聽到作者的聲聲嘆息和呼喚。(板書:誦讀的“拐杖”:層次大意,句式,標點符號,語氣詞)

  師:同學們明白了誦讀的“拐杖”后,再來仔細品味一下,你將要用什么樣的口氣來讀出作者什么樣的心情?

  生1:我用痛心的口氣讀前兩句,讀出作者的惋惜之情;然后用“恨鐵不成鋼”的口氣讀第二層的對比句子,讀出作者對“今之眾人”的責問;再用鄙視的口氣讀第三層內容,讀出作者對“糊涂”人的諷刺和詰問;第四層我模仿當事人的口氣讀出不從師學習者的傻氣,但最后兩句“嗚呼㈠幣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我會用想哭的口氣讀出作者的絕望。(然后讀第二段)

  生2:我要用深沉的口氣讀出作者一種結論性的認識:人不學習就要無知;然后我用教訓的口氣讀出作者借古人警示今人的意味;第三層我用挑釁的口氣讀,讀出作者對時人不愿意真心從師的假惺惺做派的挖苦和嘲諷;第四層我用生動的手勢和表情似笑非笑的讀,讀出一群不學無術之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丑態;最后一句我要用幸災樂禍的口氣讀出那類人的應得下場。

  師:聽了同學們的誦讀,我似乎看到韓愈在用或喜或怒或悲或痛的口氣一邊揭露著當時社會不從師的風氣,一邊呼喚著人們“尊師重道”。那么同學們想一下,在我們的身邊,是否存在著文中揭露的現象?請你從文中找出和這些現象相符的句子來。

  生1:我媽媽整天讓我學習,她自己卻光知道逛街、看電視。用文中的話說就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鄙2:我爸爸做錯事,我勸他,他就說:“老子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老子走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你還想教育我!”我覺得很像文中的士大夫說的話:“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生3:我覺得我們很多同學整天學習,可是高考報志愿時卻連自己喜歡什么專業也不知道,這種現象就像文中說的“小學而大遺”。

  師:同學們這么一說,我也想到自己了,但愿我不要成為文中寫的“于其身則恥師”的人,光讓大家學習,我自己卻高高在上,不愿意學習;也不能光讓大家學“句讀”之學,結果“小學而大遺”。讓我們帶著各自的收獲和感受一起讀一遍第二段。

  (師生齊讀第二段)

  品讀第三段

  師:我們學習了本文的大部分內容,回頭再看看課文的題目“師說”——說說從師的道理,那么同學們了解了哪些“從師的道理”?自由地談談,最好用課文中的原句來表達。

  生(自由發言):教師的職業是“傳道受業解惑”。我們常人都“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我們從師要“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不從師就會“愚益愚”。“愛其子,于其身”都要“擇師而教”。學習不可“小學而大遺”;ハ鄬W習不必有“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顧慮。

  師:很好!看來大家都理解了。這些道理不僅僅是為我們一般人講的,圣賢也不例外,讓我們來讀讀第三段。

  (生齊讀第三段)

  師:大家最喜歡讀這段當中的哪一句話?

  生(大多數):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師:這句話讓大家揚眉吐氣吧。實際上也就是這樣,這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因為文中緊接著寫道:“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睂硗瑢W們要從事各行各業,在專業領域里你們一定比老師強,這就口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而老師最大的驕傲就是培養出值得自己敬佩的學生來。韓愈寫此文鼓勵他的門生李蟠,我也很愿意把這篇文章送給大家,希望大家永遠不要停止學習。讓我們來一起再讀一遍這一段。

  (師生齊讀第三段)

  品讀第四段

  師:這段就由我來讀給大家,祝愿同學們學習進步!

  (師讀第四段)

  (四)課外延伸

  總理多次在公開場合引用古典詩文來表情達意,請同們課下收集溫總理的發言稿和講話稿,總結出引用古典詩文的效果和技巧。

  (五)課后討論作業

  作為一篇議論文,本文的中心論點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古之學者必有師”,有的說是“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有的說本文沒有中心論點,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師說》學案 篇12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破”“立”結合、 正反對比的寫法。

  2、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并用自己的話加以表述。

  3、了解課文尊師重道的深刻內涵,感悟作者抨擊時弊、堅持真理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破”“立”結合、 正反對比的寫法。

  三、教學難點:概述本文的中心論點。

  四、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五、課時安排:3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師辛勤的栽培。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了唐代。當時仍沿襲著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會上產生了一種“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求師學道往往會招來路人的譏笑。但偏偏有一個人不顧流俗,勇為人師,廣招后學,培養文人。并以大無畏的氣魄,抨擊時弊,提倡師道,寫下了中國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論述教師問題的不朽之作——《師說》,當時被人視為“狂人”。這個人是誰呢?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縣,所以后人稱他為“韓昌黎”。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過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直接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凡經他教授、指點過的學生,皆自稱韓門弟子,足見韓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他還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魏晉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三、解題。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罢f”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范圍,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這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四、教師范讀課文。

  五、學生初讀課文:

  1、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內容;

  2、劃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論點的句子。

  六、學生讀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論點的句子,試用自己的話概括中心論點。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這兩句是論述教師的作用,說明從師學習的必要,這是構成中心論點的一項重要內容。

  2、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無論地位高低,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這一句論述了擇師的態度與標準,意思是說,從師是為了學道,應不論其地位高低和年紀大小。這是構成中心論點的另一項重要內容。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人應該從師學習,從師是為了學道,應不論其地位高低和年紀大小。

  七、找出與課文中心論點有密切關系的句子,并解釋說明。

  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也難啊!

  這一句是從反面證明中心論點:人應該從師學習。

  2、圣人無常師。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這一句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世上學問門類眾多,人總是各有長短,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的人學習,體現了以有道者為師的觀點,從正面證明中心論點。

  3、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各有專門研究,如此罷了。

  這一句是進一步澄清從師學習的目的,闡明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掃除了從師學習的思想障礙。這是對中心論點的深入闡述。

  八、研讀第1段。

  1、學生誦讀,之后點評。

  這一段作者運用排比句和反問句,并且一口氣連用了八個“吾”字,語勢流暢,跌宕有力。朗讀時力求把文章的語勢讀出來。

  2、引導學生疏通文句。

  重點理解:

 。1)本段中的古今異義詞語:

  古:求學的人

  學者

  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古:用來……的憑借

  所以

  今:因果關系連詞

  古:跟從……并且

  從而

  今: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2)本段中的詞語活用現象:

  吾師道也      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者    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3、引導學生分析層意:

  教師的作用和任務——傳道、受業、解惑(前兩句)

  從師學習的必要性——解惑、師道(中間三句)

  擇師的標準——“道”在即師在(最后一句)。

  這一段從正面闡明從師之道,統領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即下文所說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4、討論:教師的“傳道”、“受業”、“解惑”這三項任務,哪一項是主要的?本段對“受業”一項未作闡述,這是為什么?

  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道”,他“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這個意圖是貫穿全文的。“受業”是教師的起碼工作,即下文說的“授之書而習其句讀”,人盡皆知。開頭全面概括教師的任務時不可不說,但不是論述的對象。

  第二課時

  一、學生誦讀第2段,并思考下列問題: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本段主要是從哪一角度來進行論述?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二、研讀第2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系的?

  中心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分論點)

  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又是怎樣展開論證的?

  這段文字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今之眾人        古之圣人         圣益圣,愚益愚      疑問語氣

  為子擇師        自身恥師         小學而大遺          肯定語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諷刺語氣

  3、韓愈批評“恥學于師”的風氣,涉及的面似乎很廣——開頭是“今之眾人”,接著是做父親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評對象究意是誰?請說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對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從行文的語氣看,本段結尾對士大夫之族不僅表露了作者的不滿情緒,而且顯示出一種鄙夷和蔑視的態度。說他們瞧不起勞動群眾,卻不如勞動群眾聰明,不懂得從師的道理。第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正是這類人的特殊心態,也是門第觀念很深的反映,而門第觀念跟以“道”為師的正確主張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4、詞句辨析。

  師道者不傳也久矣  (風尚)

  吾師道也          (道理)

  師道之不復        (風尚)

  惑而不從師        (老師)

  吾師道也          (學習)

  師道之不復        (從師)

  不恥相師          (學習)

  5、古今異義詞辨析。

  古:一般的人

  眾人

  今:許多人

  古:小的方面要學習

  小學

  今:初等教育的學校

  6、重點句子解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提賓的標志)

  三、學生誦讀本段,要注意讀出幾種不同的語氣。

  第三課時

  一、學生自讀第3段,并思考: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從哪一角度來進行論述?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二、研讀第3段。

  1、提示如下:

  中心句:圣人無常師。(分論點)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進而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進一步批判。

  2、討論:有人說,這一段的結論闡明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你對此是怎樣認識的?

  這一段以孔子從師的言行,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嶄新觀點,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說明師生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就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揮,對教育理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三、研讀第4段:

  1、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進一步倡導了從師學習的態度。

  2、這一段與前面兩段有什么關系?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總結全文。這段話中“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點睛之筆,表示作者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贊成以道為師的好風尚,分別照應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時”的“于”相當于“被”!白鳌稁熣f》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四、學生誦讀第3、4段 。

  五、討論:課文題注中指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寫《師說》,跟古文運動有沒有關系?文中有沒有這方面的表示?

  六朝以來,文壇上盛行駢文(以四字、六字為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不重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導致文學創作中艷麗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為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并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作的年輕人,逐漸形成了風氣。所以后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

  文中贊頌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表示對古文的推崇,說明韓愈“抗顏而為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良傳統自居的,通過培養“后學”,擴大古文的影響。

  六、根據以上問題進一步歸結本文的寫作目的。

  作者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以恢復儒家的“道統”。而要恢復儒家道統,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駢體文。

  提倡尊師重道

  寫作目的

  推進古文運動

  七、總結全文結構、寫法。

  板書設計

  破 正   人必從師,以“道”為師(理論論據)   (立)

  立 反   士大夫恥學于師  (反面現象)         (破)

  結 對   (三層對比)

  合 比   孔子從師的言行  (正面實例)         (立)

  李蟠從師行古道  (身邊活例)                 (立)

《師說》學案 篇13

  教案

  教學目標 :

  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體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課時:3

  第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檢查作業 (背誦《滕王閣序》)

  三、導入  新課

  1、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祖籍河北昌黎),與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又稱“韓吏部”(晚年擔任吏部侍郎)又稱“韓文公”(謚號“文”)。

  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寫作背景:

  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飲不暇熟,有挈挈而動,如是這數矣!

  4、 文體:“說”,議論文的一種,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如初中《馬說》、《捕蛇者說》。

  5、 學生通讀課文,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讀音。

  句讀     諛     經傳      郯      萇弘      蟠      貽      巫

 、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③    全文中的四個段落,各從那些方面來闡述觀點?

  第一段:正面闡述從師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

  第三段:援引圣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

  第四段:說明寫作的緣起。

  6、 小結全文。

  四、  作業 :

  1、 背誦第一段。

  2、 思考(或略作書面整理)練習一中的1~~3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  解析論證過程、論證方法。

  2、 掌握字詞、疏通全文。

  內容步驟

  一、  檢查上堂作業 :

  1、 背誦第一段。

  2、 結合練習一導入  新課。

  二、  內容結構:

  第一段:正面闡述   ①老師的職責

 、跒槭裁磸膸

 、 以什么人為師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

  古之圣人——從師        圣益圣

  今之眾人——不從師      愚益愚

  愛其子——擇師          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恥師

  巫醫樂師百公之人——不恥相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恥相師                其可怪也歟?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從師的例子,再論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段;本文的寫作緣由。

  論證方法:

 、艑Ρ日撟C(1、2段)(讓學生找出來,討論確定)

  ⑵例證法:(3段)孔子師郯子……

  ⑶引證法:(3段)“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附:第二段論證方法簡表

  第二段分論點

  士大夫之族恥師之風是錯誤的

  論   據

 。ㄈ齻對比)

  對      比

  作者議論抒情

  正確態度

  錯誤態度

  論 據(1)

 。ǹv   比)

  古之圣人……

  猶且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

  而恥學于師

  是故圣益圣……

  其皆出于此乎

  論 據(2)

  (自相矛盾)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與其身也,則恥師焉

  惑矣,吾未見其明也

  論 據(3)

 。M  比)

  巫醫樂師百工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

  位卑,官盛

  嗚呼,師道之不復

  ……其可怪也歟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系

  批判中闡明總論點

  三、  重點詞

  1、 實詞

  ①    學者: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有很高學問的人

 、谑堋        ③知——智

 、鼙娙耍  古義:一般的人

  今義:大多數人

  ⑤下:低下。

  ⑥惑:  A、疑難問題。  B、糊涂

  ⑦不齒:看不起。     

  不足掛齒:指事情小,不值得掛在嘴上。

  ⑧嘉許:贊許。    ⑨貽:贈送。      ⑩攻:研究。

  ⑾道:  道理。 傳道受業解惑也。

  風尚。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袔    以……師:我從而師之

  學習:不恥相師

  從師:則恥師焉

  老師:弟子不必不如師

  四、  作業 

  1、 翻譯課文

  2、 背誦第二段

  3、 課后練習二、三、四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

  1、            虛詞、活用詞、句式

  2、            相關文化常識及背誦

  內容及步驟

  一、            組織教學

  二、            檢查作業 :

  1、 背誦第二段(方式:2人上黑板默寫①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②句讀之不知……段尾)

  2、 默寫填空并翻譯:

  每人一句,默寫出原文并翻譯:

  ①    作者闡述老師職責的是:                 

 、    韓愈認為從師的原則的是:                 

 、    作者對比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對從師的態度后發表了什么感慨?                       

  三、            詞句

  1、 活用:

  ①    吾從而師之:名——意動。

  ②    吾師道也:名——動。

 、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形——名。

 、    恥學于師:形——意動。

  ⑤    圣益圣,愚益愚:形——名。

 、    小學而大遺:形——名。

  ⑦    不恥相師:形——意動。

 、    孔子師郯子:名——意動。

  2、 虛詞:

  ①    之:  古之學者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道之所存

  句讀之不知

  人非生而知之

 、    其:  其為惑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與其身也

  其皆出于此乎

  ③    乎:  在  生乎吾后……

  比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    所以:  用來…… 例:                

  ……原因 例:                 

  ⑤    乃:竟。 例句:          

  ⑥    無:無論。例句:           

  3、 句式:

 、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   (賓語前置)

 、诓痪杏跁r    (被動句)

  ③學于余     (狀語后置句)

  四、            相關文學常識:

  六藝:經書:《詩》《書》《禮》《易》《樂》《春秋》。

  技能:禮、樂、射、御、書、數。

  五、            作業 

  1、 基礎訓練有關題目。

  2、 《東方高考》隨課一練。

  3、 背誦第三段。

《師說》學案 篇14

  【教學目的】

  理解: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

  鑒賞:認識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從而逐步培養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的能力。(難點)

  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反復論證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積累:學習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以及部分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重點)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方法】

  串講、討論。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解題,講讀第一段。

  【教學步驟 】

  復習舊課:齊背《滕王閣序》

  講讀新課

  1、導入  

  先秦散文(言文一致、古文)──漢賦、散文──魏晉駢文──唐宋古文運動(代表作)

  〖板書課題〗 師說 (談談從師的道理。說,一種文體。)

  2、關于作者(見注及提示)

  古文運動的主張:

 、傥恼乱裣惹貎蓾h那樣憙言之有物憘,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麗文章;

 、谡Z言要新穎!把再F創新,詞必己出!薄皯兾愌灾畡杖!睉 韓愈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經過韓、柳等人的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礎。

  3、講讀課文

  ①譯 ②分層 ③概括層意

  〖板書〗 ┌傳道受業解惑┐

  ┌必要性“古之學者必有師”│(因果論證)│

  一、闡述從師的道理│ (為什么) └否則惑之不解┘

  (中心論點) └擇師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ㄔ趺礃樱ㄒ允裁慈藶閹煟

  4、背誦第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講讀第二段。

  【教學步驟 】

  1、齊背第一段,點名解詞。

  2、講讀第二段

 、偕x ②生譯 ③分層 ④說層意

  〖板書〗 結果

  ┌今昔對比 圣益圣,愚益愚(錯誤態度)

  二、批判不從師的壞風氣│父子對比 小學而大遺 (錯誤認識)

  └貴踐對比 其智反不能及 (錯誤行為)

 。▽Ρ日撟C·反證)

  〖小結〗

  本段根據第一段的論述,批判上層“士大夫之族”,從批判反面現象中闡發第一段提出的論點。

  在這段里,作者運用三個事實對比,一個比一個深刻地批判了“今之眾人”、“士大夫之族”、“君子”。

  本段中有哪些句子與第一段中的文句前后呼應?

  “古之圣人……” ──“古之學者必有師”

  “彼童子之師……”──“傳道受業解惑”

  “位卑則足羞……”──“無貴無踐,無長無少……”

  3、背誦本段

  4、抽查小測

  解釋加點的字:

  恥學于師 圣益圣 從師 師之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講讀第三、四段,總結全文,完成習題。

  【教學過程 】

  1、復習舊課,背誦一、二段。

  2、講讀三、四段

  ①譯 ②讀 ③析

  第三段:

  〖板書〗三、舉例宣揚從師的好風氣 (例證、引證、因果論證)

  問:本段例子非常典型,理由何在?

  例: “圣人無常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

  照應:

  第一段 “古之學者必有師” “無貴無踐……”

  第二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有一石三鳥的作用。

  第四段:

  【板書】四、交代作文原因,激勵后學

  問:本段附記性質,與中心是否有關?

  “不拘于時”(與“士大夫之族”相反)

  “學于余” (從師學習)

  “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

  3、總結

  寫作特點:

  ①見提示┌整散結合,氣勢雄壯

 、谡Z 言│一個意思,多種句式(二段三層對比后的議論句)

  └運用頂真,氣勢通暢(師、惑、吾、師)

  4、討論問題

  怎樣認識作者講的從師的道理?

  ┌首次明確老師職責

  精華│強調學而知之 (否定“生而知之”,唯物思想)

  └擇師標準突破等級觀念

  ┌厚古薄今 (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遠矣)

  糟粕│

  └輕視勞動人民 (階級偏見)

  一說,“君子不恥”中的“君子”,指士大夫之族,非作者自己。“其可怪也歟”,是對“君子”的諷刺,非自己感到奇怪。

  道:儒家之道。業:六藝經傳之業。──與今不同。

  5、完成習題。

  6、背誦全文。

  【補充資料】

  關于韓愈的思想及其散文

  韓愈三歲而孤由嫂鄭氏撫養成人,二十五歲成進士,二十九歲始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屢受挫折,數度遭貶。曾任四門博士、監察御史、兵部侍郎(尚書為正職、侍郎為副職)、吏部侍郎。卒年57歲。

  韓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觀比較復雜。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對官吏對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寬免賦稅徭役,表現了他關心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進步的一面。他熱烈地提倡儒家正統思想,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適應的。但他也宣揚了儒家學說中的封建倫理觀念,維護封建制度,這當然也是錯誤的。當然我們不能苛求古人超越歷史,具有我們當今的思想。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韓愈的思想還有矛盾的一面,他努力維護“道統”,但往往又不自覺地破壞了“道統”。他在《送孟東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這一具有現實性和戰斗性的思想。他認為一切文辭、一切道,都是不同時代不平現實環境的產物,那么,所謂古文,就不僅是傳道的工具,而且也是鳴不平、反映現實的工具。這一思想對他的散文成就是有重大的影響的。當他從現實社會生活出發來觀察問題,他就自然地突破了陳腐的儒家正統思想的羈絆,因而他的創作和理論出就放射了動人的光輝。

  韓愈的散文有著極高的成就。清代人編選的《古文觀止》(共240多篇,而韓愈一人就選了24篇,在幾千年中國歷史上的散文作家中獨占鰲頭。(其次為蘇軾17篇;《史記》14篇;歐陽修13篇;柳宗元11篇。)其重要作品除《師說》外,其余的簡介于下:

  《原毀》:揭露了當時一般士大夫所以要詆毀后進之士的根本原因。他指責當時社會人情丑惡淡薄,發出了主張公正用人的呼吁。

  名句: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嚴格而詳盡) (寬容而簡約)

  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

 。ㄔ敱M,苛刻) (低廉寡少)

  《雜說四》(《馬說》):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比喻賢才難遇知己,“只辱于奴隸人之手”,寄寓了他對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進學解》以自嘲為自夸,用反語諷刺當時社會的庸俗腐敗,表現了一個有理想的士大夫在現實中不能妥協的精神。

  名句: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焚膏繼晷 補苴罅漏 回狂瀾于既倒 含英咀華

  舍屈聱牙 動輒得咎

  《送李愿歸盤谷序》借隱士李愿的嘴,對得意的“大丈夫”和官場丑惡,作了盡情的刻畫和揭露。此文描摹庸俗大官僚和官場丑態,令人啼笑皆非。敘述用對比法,流暢而有氣勢。蘇軾很欣賞它,夸張地認為是唐代第一篇文章。

  《藍田縣丞廳壁記》實際是為“種學績文”(勤學能文)的崔立之鳴不平,同時也揭露了腐朽的官僚制度他還在許多書信里,為自己或朋友鳴不平,實際也是對封建科舉制度和官僚制度,提出了控訴和抗議。

  《張中丞傳后敘》(敘事文)記述許遠、張巡、南霽云等死守睢陽英勇抗敵的事變繪聲繪色,可歌可泣。

  《祭十二郎文》(抒情散文)是前人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的名篇。文章結合家族身世和生活瑣事,反復抒寫他悼念亡侄 的悲痛,感情真實,恰如長歌當哭,動人哀感。

  韓愈散文,雄奇奔放,富于曲折變化,而又流暢明快。他是我國古代運用語言的巨匠之一,他的散文語言有簡練、準確、生動、鮮明的特點,詞匯豐富而句式靈活多變。他新創的精煉的語句,有不少已經成為成語,至今還在人們的口頭流傳。

《師說》學案 篇15

  課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簦煹乐粡涂芍。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我師。是故*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他對于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出生遲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道的道理沒人傳布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呢?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對于他們自己(來說)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涂。∧呛⒆拥睦蠋煟毯⒆幼x書來熟悉書中的句子,并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呢。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個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膸煂W習的道理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并列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趕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所長,只是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導學流程:

  一、了解感知

  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庇纱丝梢婍n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1.注音:

  愚句讀諛經傳

  郯萇聃蟠巫

  2.用課文原句回答下列問題。

  ①老師的職能是什么?

  ②擇師的標準是什么?

 、圩髡咭隹鬃拥难孕械贸隽耸裁唇Y論?

  二、深入學習

  1、找通假字,并解釋。

  (1)傳道受業解惑

  (2)或不焉,或師焉

  2.一詞多義

  之:

 、俟胖畬W者必有師

 、谯白又

  ③吾從而師之

 、芫渥x之不知

  ⑤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薜乐,師之所存也

  其:

 、偕跷崆,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诠胖ト,其出人也遠矣: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苁ト酥詾槭ァ浣猿鲇诖撕

 、萁衿渲悄朔床荒芗

 、奁淇晒忠矚e

  師:

 、俟胖畬W者必有師

  ②十年春,齊師伐我

 、畚釒煹酪

 、軒煹乐粋饕簿靡

  于:

 、賽u學于師

 、谄浣猿鲇诖撕?

 、塾谄渖硪

 、軒煵槐刭t于*

  ⑤不拘于時

  道:

  ①聞道有先后

 、诓咧灰云涞

 、鄄蛔銥橥馊说酪

 、艿玫勒叨嘀

 、輹齑笥辏啦煌

  3、古今異義

  ⒈古之學者必有師⒉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古:

  今:今:

 、澄釓亩鴰熤次釓亩鴰熤

  古:古:

  今:今:

 、敌W而大遺⒍今之眾人

  古:古:

  今:今:

  4、詞類活用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吾從而師之:

  3.吾師道也:

  4.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則恥師焉:

  7.小學而大遺:

  8.不恥相師

  10.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5、特殊句式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2)恥學于師。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4)師不必賢于*。

  5)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6)不拘于時

  理解分析

  第一段:

 、俦疚牡闹行恼擖c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诮處煹穆氊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軗駧煹臉藴。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2段。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②“師道”指什么?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蹚膸煹娘L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

  結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愛其子

  于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第3段

 、俦径我每鬃友孕校U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

 、诳偨Y:“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的觀點,很有意義。

  第4段。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凇肮诺馈敝械摹暗馈敝甘裁?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論斷。(立)

  3.對比論證。

  三、遷移運用

  1、讀與論師道有關的文章。

  2、古今中國文化尊師名言:

  (1)經師易遇,人師難遇。-----司馬光

  (2)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荀子.大略》

  (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呂不韋

  (4)舉世不師,故道益離。-----柳宗元

  (5)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程頤

  (6)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關漢卿

  (7)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唐甄

  (8)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秴问洗呵.勸學》

  (9)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后道尊。-----歐陽修

  (10)明師之恩,誠為過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獣x.葛洪《勤求》

  反思

  《師說》上完了,可是并沒有自己想要的欣喜。明確而有深度的思維,也并沒用挽救我的課堂。經過了很多的探索,可是備好課和上好課之間有長長的距離。這個距離充滿著探索的艱辛與思考的苦楚。

  在備這篇課文時,我有了活躍的思維字課文的處理上我打破了順流而下的順序,我從當時的社會的風尚談起,然后再去發現作者立論的勇氣與智慧。這樣的處理,我想學生更能夠理解文本的實在內容,更能夠解讀文本的價值。只是在處理文本時,我忘記了應該把難點放在哪個問題上,而課堂之上,我是否引領學生去理解這個難點?這個是我收獲到卻又常常忘記的備課要點。

  另外,文與言,要應該怎樣處理?言經常阻礙了學生對文德理解。在沒有掃除障礙的時候,文的理解就變得仰視,變得像水中月鏡中花。當然,如果時間充足,那么我想兩者的關系會更好處理一些。我的遺憾在于,這篇課文,我的理解可以說比較到位了,也比較有深度,真正用自己的知識讀出了文章的品味,但是,由于一節課的時間,我的學生對與文章的語言和內容沒有較充分的熟識過程,雖然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講從師之事,與學生的知識經驗有連接,但是,在連接之外,由于語言表述的陌生學生并不能真的理解文意,更重要餓是學生該如何看待一定要有老師這樣的觀點?一定要有老師是從狹義的角度啦理解的,其實文章真正的要義在于重塑學習風氣,提倡人人應該謙虛地相互學習,從根本上糾正當時對謙虛求學的錯誤看法。但是,語言的難度讓學生沒有理解到這個通俗的確永遠具備真理性的話題,理解上的差距讓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充滿了生硬的理解。而我沒有抓到學生這個理解的差距,在學生生硬理解的基礎之上把學生引到韓愈所體現出來的魅力、勇氣與智慧,又把學習提拔到對人與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上來,這樣就脫離了文本。就算沒有脫離文本,首先就脫離了學生的現有水平,沒有真正地從他們具備的基礎出發。這是我課堂的失敗,也是課堂效果沒有我預期的那么好的原因。

  由此想來,我們面對文本應該靈活處理。淺顯的學生易于理解的文言可以如此處理,但是難度較深的文言,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得教學的過程有點揠苗助長的意味。上好課,真是不容易,很多問題并不能預見,總是在課上完了之后,才會發現自己的失敗。我們的失敗也常常在慣性的錯誤。因此,我們懂得之后,還要記得去改善。

  在文言知識的總結課上,我的總結很潦草。我只是讓學生順著課文總結,在泛泛的尋找與總結中,我們抓到的是零碎的知識點,真正的總結應該是在學生的基礎上提高概括性,能夠把知識前后聯通,實現知識的遷移。

《師說》學案 篇16

  【教學設想】

  《師說》是蘇教版高中第一冊第二專題“獲得教養的途徑”中的一篇課文,它與《勸學》一起構成該專題中的“求學之道”板塊,它們共同指向的話題是:求學是獲得教養的一個重要途徑。

  縱觀以往的教學,老師們把《師說》當作一般議論文來教,尋找中心論點,分析論證方法,F在看來,這樣的教學內容是有問題的。我們經過研究認為,《師說》是一篇具有強烈現實針對性的雜文,我們在教學中,應當結合當時的現實背景,揭示文章的針對性,按雜文的理路來教。

  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文化傳承,《師說》張揚了“尊師重‘道’”的思想,是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的一篇重要代表作。教學中應當把對文章的主要觀點“師‘道’”作為一個深入探討的重點。文言文的學習強調誦讀,在教學中應當想方設法創設情境,喚起學生誦讀的欲望。文言知識的積累也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檢查預習的方式來檢測學生文言知識的掌握情況。

  【學習目標】

  1.歸納并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背誦課文。

  2.結合時代背景,認識雜文的針對性。

  3.理清文章結構,推敲作者的主要觀點。

  【積累整合】

  1、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2、古文運動,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3、解題

  “說”是一種文體,吳訥在《文章辨體》中認為“說”這種文體的特點是:“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這種文體并不是我們常說的一般議論文,而是具有強烈現實針對性的雜文,我們在初中學過的《馬說》、《捕蛇者說》就是這樣一種文體。

  4、文言積累

 。ㄒ唬┕沤癞惲x詞

  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不一定          今義:不需要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            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      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          今義:許多人

  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小學教育的階段

 。ǘ┮辉~多義

  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

  師 

  1、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求學)

  3、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4、吾師道也。(學習)

  傳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授)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鱾鳎        

  3、六藝經傳皆通習之。(解釋經文的著作)

  惑

  1、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涂)

  所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用來……的)

  2、圣人之所以為圣。(……的原因)

  【研習探討】

  1.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當時上層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憑著高貴的門第,生來就是統治者,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了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這種風氣仍然存在,上層“士大夫之族”自己不從師學習,也反對像韓愈那樣公然為人師之人,還對別人的從師學習“群聚而笑之”。”請從文中找出反映當時從師的一些不良風尚的語句。

  交流明確:

 。瓗煹乐粋饕簿靡

 。裰娙,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看蠓蛑,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2.針對這種不良風尚,韓愈是用什么樣的策略作出有力的批判的?

  交流明確:

 。昧巳M對比,突出了恥于從師這種不良習氣的愚蠢。

  針對“今之眾人”,文章寫道:“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針對“于其身也”,文章寫道:“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針對“士大夫之族”,文章寫道:“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最后正面舉孔子從師的例子,得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的結論。

  3.雜文往往滲透著作者強烈的主觀情感,請你找出并感受文中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

  再誦讀課文,交流明確:

 。Z氣詞:乎、也、歟

 。袊@詞:嗟乎、嗚呼

 。釒煹酪,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嗟乎!師道之不復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ト酥詾槭ィ奕酥詾橛,其皆出于此乎?

 。瓎韬,師道之不復可知也!

  4.推敲作者的主要觀點,分析文章的層次結構

  1.在文中找出作者表達的觀點

  交流明確:

 。胖畬W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瓱o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道之不傳也亦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圣人無常師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2.用自己的話概括作者在文中要闡述的最主要的觀點是什么,是怎么闡述的?

  討論交流明確:作者最主要的觀點是――學習必求師;從師為師道。

  第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能解惑   世人皆有惑  -→ 學習必從師

  聞道有先后,師先聞道者 -→ 從師為師‘道’

  第二段:“師道之不傳已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ㄎ◣熌芙饣;惑而不從師,惑終不解)←→三組對比:

  一是“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的對待從師完全的態度-→人必從師

  二是為其子擇師,自己卻恥師-→小學而大遺,惑也:從師為師“道”而僅非句讀

  三是為君子所不齒的“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自恃高貴的“士大夫之族” -→之所以“師‘道’不傳”“師‘道’難復”,士大夫之族難辭其咎!

  第三段:列舉孔子從師的典型事例,不言而喻重申了從師的必要性。但它的主要意圖體現在“無常師”三字上,強調從師的本旨是師“道”——孔子無常師,恰是“吾師道也”(從師為師“道”),“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條本已存在的真理使然,孔子從師唯“道”而不唯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是對“無常師”三字的解析,闡明了師與弟子之別只在一個“道”字上,到這里已使士大夫據守的“恥師”世俗悖論陷于瓦解,再將從師與貴賤、尊卑強拉硬扯在一起,不是無知,便是別有用心。由此從根本上消除“今之眾人”從師之“忌”。顯然,這一段是對“人必從師,從師(為)師‘道’”論證的正面收束。

  第四段:交代作《師說》的緣由——褒獎李氏子蟠不顧世俗壓力,繼承師道傳統的可貴精神。作者對李氏子蟠“能行古道“(傳統從師之道),“不拘于時”(“恥師”世風)的嘉許,正是呼應對中心論點已做出的論證,倡導與呼喚尊師重道之良風。將“能行古道”(古代從師傳統)與“好古文”聯系在一起加以贊揚,則強調了“尊師”與“重道”之間的關系。

  【布置作業】背誦《師說》;預習下節課的學習內容

《師說》學案 篇17

  以下是初中語文課文《師說》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師說》教學反思

  一、 教學設計

  《師說》是個傳統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考慮到本文需要背誦,而高一學生課程較多,又面臨歷史、地理、計算機的會考,課外幾乎騰不出時間來背誦。所以,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決定多加一課時,把背誦的任務揉合到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外不再留任何作業。

  為此,我對《師說》的教學過程作了這樣的設計。

  第一課時:1、 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序”“辭”“賦”“疏”“傳”等文體引出“說”并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2、再由“說”引出文章標題《師說》,3、解題,留下 “本文是解說關于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3、讓學生閱讀注釋(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信息記熟。4、要求學生合上書本,老師打出關于作者韓愈的幻燈片,指名讓平時語文學習最吃力的同學進行信息復位。用以當堂記住作家知識。5、教師范讀課文。6、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著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7、提問:整體感知之后,大家發現本文哪一段與解說“師”的道理關系不大?引出第四段。8、提問: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讓學生對照注釋翻譯第四段。9、提問:作者的寫作目的何在?10、在回答過程中講清重點實、虛詞、特殊句式。11、通過“不拘于時”簡述寫作背景,破解解題時留下的懸念。12、理清該段思路,背誦全段。13、過渡到第一段,讓學生對照注釋翻譯第一段,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13、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14、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15、教師根據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背誦。16連貫背誦全段。

  第二課時:1、齊讀第二自然段。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況。4、完成海淀版練習冊104頁的第八題,全面了解本段的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并體味這種思路和方法的好處。5、借助此表指導背誦。6、連貫背誦全段。7、默寫全段。

  第三課時:1、齊讀第三自然段。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4、讓學生歸納總結論證方法并體味這種方法的好處。5、指導背誦。6、理全文思路,背誦全文。7、處理課后習題和海淀版練習冊。

  二、 教學效果

  當初設計的從文本出發,讓學生從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過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達到。同時也順利實現了在課上完成背誦、處理完作業的預想。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里有不同的收獲,解決了“優生吃不飽,潛能生消化不了”的問題。

  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文言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較好。第二天提問的結果也表明,同學們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學常識。課程結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學能夠背誦全文并默寫。說明大家對本文的邏輯思路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另外,教學處在第一課時結束以后對學生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同學對本課內容感興趣并有較大收獲。

  三、 教學反思

  面對《師說》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沒有深入開掘其蘊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 同時, 由于過分強調背誦的當堂落實,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為背誦服務,并沒有遷就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節的無縫連接,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后來有位同學在寫《師說》讀后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為,“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為:“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這樣,上下文的意思就貫通了。姑且不論他的理解正確與否,單就這種深入思考,獨抒己見的鉆研精神而言,是應該成為大家的榜樣的。如果我當時提供給他一個展示的機會,相信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設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二:《師說》教學反思范文

  《師說》是中學語文的傳統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

  傳統教法中文言文課堂教學其主要課程內容有二:一是古漢語知識系統;二是以作者簡介、時代背景、篇章結構、寫作特點、主題思想串聯的五段式教學模式因此這一篇傳統文言名篇的教案基本上都是以“論證結構層次的梳理”“論證方法”“中心論點分論點”等等組成。但我們的傳統散文尤其是《師說》中的精華部分難道是那些所謂論證方法、中心論點、分論點么?我覺得不是。平心而淪,當我重新再看這篇《師說》時,印在我心靈深處的是那些即使在今天看來依然不過時的精辟名言。所以在教授這一篇時,我將所謂 “論證結構、中心論點、分論點”放到了一邊,而帶領我的學生從生活中去尋找那些閃爍在中國人身邊的名言警句。于是我在課堂中引入了我最近的一些感悟。

  案例一:這一段時間,我負責將學校老師的德育論文匯編成冊,在編錄的過程中,我發現引用率最高的名言即是本課的名句“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

  案例二:在講授《過秦論》時,我犯了一個錯誤講到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我當時由于一個思維慣性將“甕”字的用法講成了名詞作狀語,課下一個同學來問時,我才反應過來應該是名詞做動詞,所以老師也不是什么圣人,只不過是“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罷了。

  案例三:辦公室一幫老師突然有一天說到一句話“獨樂樂不如眾樂樂dú lè lè bù rú zhòng lè lè”這時就有另一個老師說這句話不應該讀成“dú yuè lè bù rú zhòng yuè lè”么?于是爆發一場爭論,最后拿給所謂的權威——語文老師來判斷,但語文老師們的觀點也是對半分,最后還是上百度查詢了一下,確定其讀成dú yuè lè bù rú zhòng yuè lè。所以,無論是什么人,在什么時候都會有不明白的地方,這就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從這些鮮活的案例出發,學生會發現,文言文其實離我們的生活不遠,在學習時也能調動起積極性,當然這樣的課堂需要老師有著較強的課堂掌控力,有極富感染力的教學語言,這正是我缺乏的,所以在7班上這一課時,學生的參與度并不高。

  課后我又進行了思考,那些案例都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是不是也可以引導學生講講他們的故事,談談他們對這些名句的看法,畢竟教這一課的目的就是讓他們感受中國傳統散文的魅力。

  篇三:《師說》教學反思

  《師說》是個傳統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三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面對這樣一篇文章,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怎樣把老的文言文教學傳統傳承,即對字詞方面的掌握和要求,又怎樣把新課標要求的方式加以體現,成為了我面前的一道難題。

  在經過反復的推敲和教學試驗后,我的第一課時教法仍然比較傳統,1、 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文體引出“說”并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2、再由“說”引出文章標題《師說》,3、解題,留下“本文是解說關于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3、讓學生閱讀注釋(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信息記熟。4、教師范讀課文。5、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6、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著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里有不同的收獲。

  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文言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較好。

  第二三課時我用了一種傳統文言文很少使用的教學方法,我決定從文章的最后一段入手,引出李蟠的“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然后再牽動文章的其他段落,這樣文章的教學實際上就變成4-1-2-3的順序,這樣的安排既可以讓同學們拿到一篇完全陌生的文言文有話可講,又打破了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按部就班的模式,然后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去仔細研讀文章的第一、二、三段,用問題的串聯貫穿整個文言文的教學,如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教師根據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學習。并讓同學們在朗讀中把一個一個問題很自然的滲透,最后再由古人的從師之道和社會風氣,拓展和延伸到同學們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通過4人小組進行討論,讓同學們侃侃而談。

  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當時,并不像課堂預設的那樣順利。文章行到“‘古道’在文章中哪里具體體現?”的時候,同學們的回答并不象想象的那樣有規律,同學們很容易可以找到第一和第三自然段的相關內容,可是第二自然段的“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卻很難找到,因為同學們還沒有完全理解這篇文章。

  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回答問題,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基本字詞和文章結構的掌握比較好。另外在拓展延伸的討論方面,同學們也能很積極的談通過學習《師說》這篇文章后受到的啟示。這樣的安排擺脫文言文教學沉悶的氣氛和教師從頭至尾灌輸的弊端,也可算是一種新的突破和嘗試。

  由于過分強調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習,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為理解文意服務,并沒有遷就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節的無縫連接,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的時間少,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在以后的課程中我還要加以改進。

《師說》學案(通用17篇) 相關內容:
  • 老師說錯了(精選2篇)

    有益的學習經驗:當自己受委屈時,應該告訴成人,懂得成人也會做錯事,說錯話。準備:貼絨教具老師、小朋友;花瓶、小花貓、磁力黑板、磁鐵。活動與指導:1.老師邊出示貼絨教具邊講解。...

  • 有關師說教案模板匯總(通用12篇)

    一、目標:1、引導幼兒安靜地與同伴一起聽老師講話。2、鼓勵幼兒自己有事情會大膽告訴老師。二、材料準備:木偶玩具若干(小貓、小兔、小狗、小熊、小豬)三、活動流程:引起興趣→木偶表演,引導講述→嘗試練習→引導總結1、引起興趣出示...

  • 師說教案(精選17篇)

    知識目標;1、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教案’2、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等實詞;學習之、其兩個虛詞;;掌握文言句式特點。能力目標: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 《師說》教學設計(精選12篇)

    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1、了解有關“說”的文體知識,了解古文特點及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2、指導學生通過翻譯課文,掌握、積累文言實虛詞以及詞語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論證結構,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過程...

  • 師說教案模板集錦(精選12篇)

    【結構分析】本文論述了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從師原則,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恥于從師的惡劣風氣。全文共四段。第一段,以教師的重要作用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從師的原則,提出中心論點。...

  • 師說優秀教案(通用14篇)

    《和氏獻璧》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奇妙的石頭”主題中的一篇主體課文。在教學中,要注意從課本內容到生活實際,從課內知識到課外知識的拓展與延伸。...

  • 《師說》(通用17篇)

    一師說一、教學目標(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二)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

  • 關于教師說課稿(通用17篇)

    說教材我選的內容是第四單元《神州大地——遼闊的草原》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風土人情孕育出千姿百態的音樂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 精選師說教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 《師說》知識要點(精選12篇)

    一、難字注音句讀 dòu 或不焉 fǒu 官盛擇近諛 yú 郯子tán 萇弘cháng 老聃dān二、一詞多義1、惑:傳道、授業、解惑 /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惑之不解/孰能無惑-----疑難問題(名詞)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 《師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7篇)

    《師說》教案教學目標: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體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課時:3第一課時一、組織教學二、檢查作業(背誦《滕王閣序》)三、導入新課1、板書課題2、作者簡介: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祖籍河北昌黎),與柳宗元倡導“...

  • 有關師說教案匯總(通用17篇)

    【背景材料】一、韓愈抗顏而為師《師說》有一句話:“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就是說,韓愈在《師說》里講的所謂“師”,不是指在學校里教課的老師,而是指給“士大夫之族”,即社會上學業有成就的...

  • 師說教師教學教案(精選2篇)

    1、新課導入《論語》中有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從師而學應該說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唐代大文豪韓愈就以一篇《師說》流傳千古。...

  • 關于師說教案匯總(精選14篇)

    一、教學目標(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二)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

  • 關于《師說》教學教案設計(通用17篇)

    【教學目標】1.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2.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3、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 高一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 | 狠狠操第一页 | 国产呦系列呦交 | 91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性色 | 大地资源中文在线观看官网第二页 | 久久久国产欧美 | 91精彩在线视频 | 双腿被绑成M型调教PLAY照片 | 天海翼三点刺激高潮不停 |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五月综合激情 |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88av | 男女啪啦啦超猛烈动态图 | 黄色国产精品 | 黄色成人免费观看 | 日本在线免费看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黑人40厘米全部进去A片 | 香蕉视频网站 | 国内毛片毛片毛片毛片 | 一人之下在线免费观看 | 午夜福利国产精品久久 | 97夜夜操 | 久久久国产毛片 | 亚洲aⅴ | 欧美无遮挡很黄裸交视频 | 日韩激情视频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国产中国久久 |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 五月婷av综合网色伊人苍井空 | 亚洲天堂999 | 国产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天堂а在线地址8最新版 | 日韩艹逼| 朝鲜女人大白屁股ass | 久久99久久| 妓女嫖客叫床粗话对白 | 国产gaysexchain男同men高清 | 毛豆日产精品卡2卡3卡4卡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