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我與地壇教案(精選4篇)
高一語文我與地壇教案 篇1
一、自讀要求:
1、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脈絡線索。
3、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
二、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但難度又比較大,因此教學中設想讓學生提出問題,充分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抓住關鍵問題進行分析,進而理解全文。
三、教學用時:2課時(總2課時)
四、教學日期:
教學過程
一、入題
解說:史鐵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說,均貫穿一點,就是“對生命的解讀”,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鐵生散文的代表作。閱讀本篇,可以說就是跟隨作者去閱讀生命。文章比較長。因而把握線索非常重要。文章對我們情感的沖擊,對我們心靈的敲打,都是通過語言傳達出來的。
二、默誦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內容,體悟作者感情。
1、概括前后兩部分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寫古園風景、我的思緒。
第二部分,寫對母親的追思,對母親生命的理解。
2、讓學生深入思考,邊思邊讀,抽象概括貫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確:全文的總體思路是:追尋,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尋,后半部分是解答。
第一部分中這樣幾句話,“我一連幾小時……我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去窺看自己的心魂。”這實際是史鐵生在園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總體線索。也就是說,這就是史鐵生的“追尋”的“問題”,共三個:
第一個,我的身體殘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結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說,我該不該去死?
第二個,我為什么要出生?
第三個,我應該怎樣活?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關于第三個問題。當作者對前兩個問題“想了好幾年”后終于想明白了,終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感悟到“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的時候,實際已經找到答案了,已經對那“生”與“死”這兩個問題釋然了,解答了。最關鍵的問題是怎樣活下去?——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活下去?怎樣面對冷酷、殘忍、不公平的命運。
這個問題是貫穿全文的核心問題。如果師生找準了這個關鍵的核心問題,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讀這篇佳作的“鑰匙”。可以說,如何面對命運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3、再讓學生深入思考一下,邊讀邊思考:既然如何面對命運是本篇的追思核心,那么第一部分那么多風景描寫和第二部分寫母親是為什么?
明確:非常概括地說,寫母親,實際是寫“我”(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寫史鐵生對母親對待生命、對待命運的態度的“理解”。開始,史鐵生是不理解母親的,逐漸地,隨著思考的深入,隨著精神追尋的深入。精神閱歷的廣泛,隨著年齡的增加,史鐵生終于理解了母親,讀懂了母親。母親完全是在苦難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來,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來就是為了承受苦難,在苦難中默默地忍受著命運的重壓。也就是說,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景物描寫,第一,有襯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寫本身,實際上也是對“生命”對“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讀。請看這一段:“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這不是寫出一種永恒嗎?
附:《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這問題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經歷中的殘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這種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個體的頭上,使他的命運頓時與他人判然有別,而他對這命運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獨自來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史鐵生對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屬于他個人的心境內容。
在整篇散文中,這沉思大致是歷經了前后兩個階段。在最初的那個階段中,史鐵生觀察與反省個人的遭遇,漸漸地看清了個體生命中必然的事相:“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終于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這樣的結論便引出了無法反抗的命運的觀念: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殘酷與傷痛也都是不能選擇的必然,人對于由超越個體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設定的事實顯然沒有任何改變的余地。
接下來,史鐵生將視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圍,寫到來這園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別人都有什么樣的命運和活法。先是寫到他的母親。他自己的不幸在母親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園子里又遇到一個漂亮但卻是弱智的少女(刪節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這就是一個因苦難而有差別的世界,如果你被選擇去充任那苦難的角色,“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變得非常絕望了。不幸的命運已經為你規定了承受苦難的角色,那么你還能有什么別的方式來度過你的人生呢?或者說,你還能有屬于自己的救贖之路嗎?很顯然,問題的關鍵就是在于那個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應該怎樣來看待自己的苦難。
史鐵生個人的問題其實已變成了眾生共同的問題——“一切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在哪里呢?”有論者從“平常心和非常心”的關系來看史鐵生的寫作,所謂“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內在的痛苦外化,把具體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給命運,然后再設法調整自我與命運的關系,力求達到一種平衡”。這種在根本上認可了苦難的命運和不幸的角色,卻不是看輕生命自身的殘酷和傷痛,而是把這生命的殘酷和傷痛從自我中抽離出來,去融入到一個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這個“所在”就關系到了“非常心”。它是指“以最真實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內心痛苦為基礎,將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間而不覺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顯生命之大”。這就是史鐵生在這篇散文中最后畫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靜靜坐在園子的一角,在融會了過去現在和未來,融會了死生的時刻里。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獨的個體生命在內的更大的生命本相。關于怎樣活著和怎樣達到自我救贖的困擾,也終于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滌凈,當投入到永無終結的生命之舞中時,對于個體苦難以及一切不幸命運的自我超越就都變成了一種必然。這樣一種洋溢著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鐵生內心的希冀與不舍的探詢,也完成了他為文的寄托。為文與為人在此才是真正的一體。整篇《我與地壇》都是那樣的和美親切。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代表作,課文節選了一、二兩個部分。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基礎,敘述了他多年來在地壇公園沉思流連所觀察到的人生百態和對命運的感悟,講述的中心是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作者最終由個人嚴酷的命運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變,超越了個體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帶入到了生命全體的融會之中。
教學中我采用的是“誦讀——體悟”法,誦讀學生很投入,可是對文中的感情學生很難體悟到。學生不明白作者為什么能從地壇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動。我要求學生從第5、7節的描寫中尋找答案,費了不少時間。分析第二部分時學生雖誦讀了,但不能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悟不到作者對母親深摯的感情和偉大而深切的母愛。我建議學生找出文中關于母親心理活動的語句和思考作者對母親的態度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反思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認為學生在理解文本時不能將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生活體驗帶到文本中去,再有就是學生缺少那種人生經歷,不能和文本產生對話。更主要的是我們的學生生活中情感缺位了。他們對父母為他們付出的一切已經習慣了,他們已經溺死在父輩愛的潮水中了。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部分學生已經串連起自我的生活體驗,體會到了生命的可貴,母愛的無私與偉大了
讀后感
拜讀《我與地壇》,起初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因為兒子說需要我寫讀后感。可是,讀著讀著,不知不覺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幾處讓我不禁為之動容。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著,雖然不能說是愛學習之士,但是經常讓自己找到讀書的狀態。可是,《我與地壇》帶給我的震撼已經很久沒有過了。
作者的執著與堅強感動著我。雖然失去雙腿的他曾經在年少時有過失落與暴躁,但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深思,去觀察,去體味人生……,從不間斷,這是多么執著的一種精神,也就是這種精神成就了他。面對殘肢,面對挫折,風華正茂的他從彷徨走向沉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艱辛的勞動成就了自身的價值,給世人留下了無數的啟迪。做為身體健康的我們,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卻經常會因為一些瑣事,甚至為了官位而自尋煩惱,相比之下顯得如此渺小。
母愛的偉大無私震撼著我。作者的雙腿癱瘓給了他痛苦的青春,這注定了他母親痛苦而短暫的一生。當他年少無知,自暴自棄時,他母親所承受的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她用自己的不動聲色,去放縱他、去呵護他,因為他母親知道未來的路需要他自己去闖。也許作者現在的成就能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可是她短暫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釋懷嗎?作為已為人母的我,經常認為自己是一個很稱職的母親,為了孩子的生活學習操勞著,甚至為了兒子可放棄官位與金錢,以為這樣自己就很偉大了。但是和作者的母親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時對孩子的缺點不能耐心地引導,對孩子的一些習性不能平和地接受,甚至有時因為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會暴跳如雷。雖然我的出發點是好的,愿意孩子多學知識,為將來的就業生存打好基礎,可是由于方法不對,往往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響母子的感情。不得不承認,作為母親的我,胸懷還不夠寬大,對孩子的付出,沒能做到任勞任怨。隨著歲月流逝,孩子的長大,我會加強與孩子的平等交流,在平和心態下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樂趣。
作者的博愛感染了我。雖然作者自身殘疾,可是對生活的熱愛流露于筆尖。如果沒有愛,他不會發現地壇的內在;如果沒有博愛,他就無法觀察數年來地壇的變遷,以及每一位進出地壇人的特點,只有對生活充滿熱愛,情感升華到博愛的人,才能那么細致地觀察一切,精心地記載一切,用美麗的文字描述一切;只有心底有愛的人,他才能感悟出人生的意義,從痛苦境地爬過,走向光明;只有心底有愛的人,他才會如此懂得感恩,知道懺悔,才能勇敢面對自己年輕時犯下的錯,才能把一切寫出來,讓世人得到教育與啟迪。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事很多人,不可能事事稱心,處處如意,需要我們堅強,需要我們都有一顆平常心,一種平和的心態,學會面對,懂得感恩。記得有句禪語道:“當你抱怨自己的鞋不好時,卻發現有人競沒有腳。”所以不管是已經工作的母親,還是正在苦讀的兒子,都要盡心盡力地去付出,這樣才可以擁有無怨無悔的快樂人生。
高一語文我與地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欣賞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體味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
2.體味母愛的深沉偉大,理解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
3.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欣賞作者筆下地壇的美。
2.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3.領會作家對“生命”的感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作家簡介(課件展示)
2.朗讀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放背景樂——洞簫曲《憶故人》)
3.欣賞文章第一部分(課件展示)
(放背景樂——洞簫曲《憶故人》)
進入古園
下面我們一起走進古園,古園是怎樣的古園呢?
(師生共同誦讀:“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
“我”又是怎樣的“我”呢?
(師生共同誦讀:“兩條腿殘廢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去……”)
“我”眼中“荒蕪并不衰敗”的古園
(師生共同誦讀:“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我”在古園中的沉思
(師生共同誦讀:“一個人,出生了……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夠一次性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
“沉思”時的古園
(師生共同誦讀:“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4.欣賞文章第二部分
(放背景樂——洞簫曲《憶故人》)
母親是怎樣的母親呢?
(師生共同誦讀母親的幾個“知道”)
“我”對母親的設想
(師生共同誦讀:要注意對“母親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是給我的提示,是懇求與囑咐。”這句話誦讀語氣的處理)
“我”的“沉郁和哀怨”
(師生共同誦讀“走遍整個園子卻怎么也想不通……母親再也不能來這園中找我了。”注意此處對“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的語氣處理)
印象中的母親
(師生共同誦讀,
注意對幾個“看見”句以及最后一段的語氣處理)
誦讀說明:
文章中有許多近乎排比的句式深切的表達了作家濃郁的感情,需要反復的誦讀才能夠體會,教師自身必須注意到這一點。因為有的感情作為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人來說可能體會并不是很深,但如果教師能夠將那種濃郁的深情讀出來的話,學生定會理解的。
5.拓展訓練——搜集信息
利用網絡搜集有關本文的分析鑒賞資料。
第二課時
1.分析鑒賞文章
讓學生分析鑒賞文章的第一部分,可分成若干組討論,并由一代表作總結陳述。鑒賞重點既可以是語言表達方面的,又可以是文章所闡釋的對生命的感悟。如果學生鑒賞的重點是有關語言表達的,教師則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鑒賞語言來體味語言背后所蘊涵的情感。
學生發言后,教師可結合數據庫中有關教材分析的內容作相應的'總結。
2.能力訓練
讓學生將上述的分析鑒賞結論進行總結,當堂完成一篇短小的文藝評論。
教案點評:
本文所蘊涵的作家對生命的深沉感悟只有通過反復的誦讀才能品味出來,機械的設置思考題目引導學生回答可能會導致學生感悟能力的喪失(因為設置的思考題目可能并不是學生所感悟到的)。
課堂上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引導學生通過細讀與反復吟誦重要語段,欣賞作者筆下地壇的美,品味文章的語言和領會作家對“生命”的感悟。
教師可以將此課變成一篇散文欣賞課,教師和學生一同走進地壇,和作家去欣賞地壇的寧靜與生機,一起去思考生命的哲理。而對文章的分析鑒賞則可讓學生以周記或者小作文的形式來完成。
高一語文我與地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 殘疾后 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生 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理解母 愛的深沉偉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難點]
1、體會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
2、咀嚼母愛對我的影響,體悟母親與地壇之間的同構性。
[教學設想]
這是一片課內自讀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速讀把握文章概要,通過細讀與反復吟誦重要語段體味語言的深沉綿密和領會思想的深邃。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人的生命異常脆弱,當病痛、殘疾猝不及防地降臨,命運殘酷地捉弄,人的身體、心理、精神都陷入無盡的痛苦、無奈與無助之中。當史鐵生以自己對世界獨有的感覺、體悟、認知為基礎,對生命存在進行本真的思索和審美的觀照時,"我"以外的世界就成為我的世界--獨語的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史鐵生內心深處的世界,用心靈去丈量他從痛苦之中掙扎而出的腳步。
二、速讀--帶問題迅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篩選信息,并歸納。
問題1:"我"進入地壇時的精神狀態如何?
頹廢、迷惘
指導:" 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問題2、當時作者在地壇里思考著什么問題?結果如何?
他在想人為什么要出生,現在是否應該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著的問題。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給人的一個事實,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會死亡,不必著急。從此,他擺脫了自殺的念頭,走出了死亡的陰影。
指導:
"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夠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
三、詳讀--地壇是如何幫助作者走出困境的?從課文的景物描寫中體會地壇對作者的影響。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
地壇在等待"我"來臨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讓生命 顯露出 本真的模樣,以便讓"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園的時候, 讓"我"看見那亙古不變的夕陽,讓我在滿園沉靜中 看到時間、認識自己。
2、"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地壇向我展示了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讓我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于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當然,人也不例外。
3、"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地壇在不斷地變化中顯現出永恒的一面,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盡管十五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地壇不斷地被不懂其價值的人雕琢、破壞,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個細微處滲透出來,直達人內心的深處。無論的賦予萬物生機的太陽,還是一群高歌的雨燕;無論是孩子的腳印,還是默默佇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風忽至時落葉的歌舞與氣息都深深地打動 "我";最博大與最纖細,最沉靜與最輕盈,最古老與最年輕,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屬于自己的身影; 地壇上不斷上演著季節的 離去與來臨;所有這一切都鑒證了生命本身的律動的真實。
四、研讀--作者說"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兩句話有什么區別?
地壇離我家很近 :以"我家"為中心,向外輻射,延及地壇。
我家離地壇很近:以"地壇"為中心,向外輻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變化實質上表現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態 進行,自然是以家為中心。二十歲時突至的殘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轉直下,他為了排解內心的苦悶與困惑,來到地壇,又在地壇的啟示下完成了他對生命的新認識,樹立起自己的生命觀、世界觀,從而得到了獲得全新的生命。此時,地壇已經成為他精神的家園,靈魂棲息的所在。
五、自由輕讀文中景物描寫部分,想象當時的情境,感受地壇在 沉寂、荒涼、蕭瑟的表面下蘊藏著的那種醇厚、沉靜、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六、作業
1、抄寫文中景物描寫部分和作者對生死看法部分。要求字跡工整、書寫規范,晚自習下課前上交。
2、預習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關于母親心理活動的語句。
⑵作者對母親的態度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用幻燈片或可見表現效果較好)
我與地壇 史鐵生
去雕飾 琉璃剝蝕朱紅淡褪
突然殘廢 高墻坍圮玉砌雕欄散落
陷入人生困境
顯本真 老柏樹愈見蒼幽 野草荒藤自在坦蕩
生存還是死亡 生命自有 蜂兒、螞蟻、瓢蟲自得其樂 情趣 蟬蛻、露水、草木各顯其美
永恒之景 生命永恒 太陽、雨燕
成為心靈家園 之美 孩子的腳印、蒼翠的古柏
夏雨的氣息、秋葉的味道
第 二 課 時
一、導入
史鐵生在觀察與反省個人的遭遇后,漸漸看清了生命個體中必然的真相: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當他在獲得頓悟之后,就逐漸地將眼光投射到他身邊的人上。此時,他發現其實母親所承受的苦難是自己的雙倍;他發現母親的愛原來一直像空氣一樣彌漫在他的周圍,供給他呼吸,而他卻毫無知覺。
二、體味母親的"苦"
1、請大家找出并輕讀母親的心理活動 。(檢查預習)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結果會更糟,但她又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于不敢問,因為她自己心里也沒有答案。她料想我不會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從未這樣要求過,她知道得給我一點獨處的時間,得有這樣一段過程。她只是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么。"
"……,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
"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于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2、為什么作者要說"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她理解兒子,知道在這種時候應該讓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 兒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驚擾兒子。但是 出于一個母親對孩子本能的、刻骨銘心的愛,她又無法不為兒子的生命擔憂,她幾乎是整日整夜處在痛苦、驚恐當中。只要兒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寧坐臥難安;當兒子回家后,她想問兒子內心的想法到底怎樣,有什么打算,卻又害怕增加兒子的壓力而終于不敢問。同時,她還希望兒子能夠找到一條實現個人價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內心一直被這種矛盾反復糾纏而痛苦萬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親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隨時準備接受兒子自殺的噩耗,還要想兒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該怎樣走。因此,作者說"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三、體會"我"的懂得與后悔。
1、早先的時候,我對母親的愛是什么態度?找出文中相應的語句。
⑴"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 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兒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來不及為母親想,甚至來不及體會到母親的痛苦。 此處用"她的兒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稱替換了第一人稱,采用了一種遠觀的態度,表現了對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么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于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
母親很為我擔心,但她又不想驚擾兒子,所以她在兒子面前從來不表現出自己的擔憂。當她在家遲遲等不到兒子,就來園子里找。找不到兒子時,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兒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內心想讓兒子回家的沖動,悄悄地離開。而"我",出于倔強、羞澀等復雜的原因,躲著母親,拒絕與母親的交流。母親懂得兒子的心理,兒子卻不能體諒、回應母親的心,等到自己能 懂得母親的時候,卻已經來不及了。(輕聲齊讀劃線部分)
2、我從事寫作與母親有什么關系?
"回想自己最初寫小說的動機,雖不似這位朋友的那般單純,但如他一樣的愿望(指想讓母親驕傲)我也有,且一經細想,發現這愿望也在全部動機中占了很大比重。"
" 在我的頭一篇小說發表的時候,在我的小說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
為了讓母親驕傲,想讓母親能夠分享自己的快樂,是母親能因我而感到幸福。這是"我"感受到了母親生命的沉重與痛苦,希望能夠給她帶來一點亮色作為微薄的回報。而母親則是希望我能夠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無論是寫作或者干別的什么,都應該踏實而不張揚,以堅忍的意志面對艱難的命運。
3、文中記錄了母親離去后,我搖著輪椅在園中度過的一天,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
" 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只想著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墻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后,又是烏兒歸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著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后再漸漸浮起月光,心里才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
從清晨到白晝,從午后到傍晚,從日沒到月升, "我"走遍了這院子的每一個角落 ,一切都像往常一樣,但是母親卻已經離開了"我",一切都不曾改變,但母親卻永遠不會再來找"我"了。"我"的內心充滿了失落與惆悵,正如當初母親尋找"我"時的焦灼與茫然。到此時"我"已經真正懂得母親 那份真摯、深沉、毫不張揚的愛對"我"來說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四、輕讀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細品味最后一句話的深情。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這句 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進步中都凝聚著母親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親的心。母親的關愛像一顆會發芽的種子,不知不覺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 潛滋暗長。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靈才突然發現,母親的愛原來已經長成了一棵蒼翠的松柏,一直為"我"遮風擋雨。"我"在此時的頓悟與這一部分的首段"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遙相呼應,完成了作者對母愛的詮釋。
五、作業
1、閱讀《課外讀本》中《我與地壇》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寫第三部分。
2、讀完《我與地壇》全文后試回答:經常來地壇的都有哪些人,他們為什么來地壇?
3、發展性作業:比較地壇與母親的異同點,并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找出"地--母"的根源。
理解兒子 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
母親 擔憂卻不敢表現 希望讓母親驕傲(不自覺) 兒子
再也熬不住了 懂得母親,已經來不及了
高一語文我與地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
1、篩選信息,理解把握課文涉及的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的內容。
2、理解地壇描寫與抒情的關系。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特點。
3、陶冶學生性情,激發熱愛生活的感情,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研習習文本為主,并設置問題加以點撥、引導。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上課前三分鐘聽樂曲,并說出音樂名和作曲者? (《命運交響曲》貝多芬)
簡介貝多芬(可讓學生自己解說,師明確):貝多芬,28歲開始耳朵有病,聽力逐漸衰退,到32歲基本上喪失聽力。《命運》交響曲是在他完全喪失聽力的情況下創作的,面對不幸,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喉嚨”,譜下了音樂史上光輝的樂章,也奏響了人生的最強音。歷史上象貝多芬這樣同命運勇敢抗爭的人很多,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就是其中一位。
二、新課推進:
(一) 關于作者:
史鐵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附中初中。1969年去陜西延安插隊。21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進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1983年他發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加入中國作協。代表作有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務虛筆記》、散文《合歡樹》、《我與地壇》等。其中《務虛筆記》、《我與地壇》曾入選“九十年代十大經典作品”。他的作品一類是對知青生活的回憶和反思,另一類是對殘疾人命運的描摹。
(二) 整體感知,梳理文脈:
第一部分,寫地壇,著重寫地壇給我的啟迪。
第1至4自然節,寫我與地壇的緣分;第5至7節,寫我在地壇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著重寫母親對“我”的影響和激勵,母親給“我”以生存的啟發,使“我”懂得怎樣生活。
第1節為過渡段。第2至3節寫母親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讓我們看到一個堅韌而偉大的母親形象。第4至第9節寫由一個作家談到他寫作的最初動機是“為了母親”、“為了讓她驕傲”,從而聯想到自己的創作經歷。“我”創作取得成功,而母親卻不能分享“我”的快樂。回憶母親多次到園中找“我”。第10節結束回憶。
小結:從內容上看,前一部分,可稱為“人與景觀”,(我與地壇的故事);后一部分可稱為“人與人”(在地壇環境中我與母親的故事)。
(三) 重點鑒賞,第一部分:
1、品讀文章,初步感悟
播放背景音樂《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學生自己品讀第一部分。
2、提出問題,交流探究
(此環節建議:提出的七個問題,可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全部給出,并可分組討論,集中探究。)
①我是在什么情況下來到地壇的? (你在與之相類似的情況你會到哪里,為什么要去那里?)
明確: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時候。
②“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這時候”指什么時候?為什么說這時候才是我該來的時候?
明確:“這時候”指“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太陽……”地壇“剝蝕……淡褪……坍圮……老柏樹……野草荒藤……”的時候,也就是說地壇已褪去昔日的榮華顯耀,略顯滄桑,但這種滄桑恰恰是某種生命力的顯示,“老柏樹、野草荒藤”正是暗示這種生命力的具體意象。失魂落魄的作者這時來到地壇必然會得到某種慰藉。這正是作者“看到時間、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運的起點。如果不是一個“沉靜的”而是一個“炫耀、浮夸”的地壇在等待作者,那對于處在“最狂妄年齡”的作者意味著什么?(可提示學生逆向思考)
③“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圖”,這“意圖”指什么?
明確:生命的暗示
④“理解了地壇的意圖”的作者眼中的地壇有什么樣的特點?
明確:荒蕪并不衰敗。“蜂兒、蟬蛻、螞蟻、瓢蟲、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課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則生存著,這顯然也給了作者以啟示,為了逃避來到這園子的作者是真真實實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動的。
⑤課文中象這樣蘊涵著對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寫還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明確:六個譬如。
⑥在園子中有了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終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園中思考了哪些問題,得出了什么結論?
明確:1、為什么生與死?2、怎樣活。地壇幫他解決了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則不是由他一個人完成,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寫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他的母親。
⑦如何理解地壇和作者之間的關系?(最后總結)
明確:地壇已成為作者的精神家園。(可展開說明)
3、課上誦讀課文景物描寫部分并討論景物描寫的作用:
(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二,重點點拔)
明確:景物描寫,第一,有襯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寫本身,實際上也是對“生命”對“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讀。請看這一段:“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這不是寫出一種永恒嗎?(例析)
三、課堂小結:
《我與地壇》是一篇在當代非常難得的、值得人反復吟讀的優美散文,作家史鐵生以極樸素動人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經歷和所思。今天我們所共同探討的這一部分,講述所圍繞的核心就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這問題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經歷中的殘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那座古老的荒蕪而不衰敗的地壇最終成為作者的精神家園!
四、課下作業:
1、閱讀《我與地壇》(讀本)全文。
2、寫作實踐:仿照第一部分寫地壇的相關內容,描寫一處與你的心靈家園息息相關的一處地方。(字數不少于300字)
第二課時
一、新課推進:
(一)研讀第二部分,體驗母愛。
精讀第二部分3、6、7段,概括母親的愛的特點? (分組探討,結合自身體驗)
明確:母愛深沉而不張揚,平凡得讓人熟視無睹。有誰能象史鐵生那樣用心體味母愛呢?更多的時候,母愛都是從我們身邊默默地流走,熟視無睹的我們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我們沒有發現她,她當然毫無怨言,可是,對于我們來說,沒有體驗到母愛應該是多么大的不幸呀!
(二)提練概括母親的形象,
明確:2、3、8段。善解人意、疼愛、理解、體諒、寬容、痛苦、擔憂、驚恐、默默承受、堅忍……(可讓學生自己根據上述詞語用自己的話概括母親形象)
(三)提出問題,交流探究(以下提供了解讀第二部分12個問題,教師可加以選擇應用)
1、在第一段中,作者說“給母親出了一個難題”,你能具體說一
下嗎?你曾無意中甚至說因為自己的所謂個性,所謂逆反心理故意竟給母親出過難題嗎?“難題”是哪些?體會其中的意味。
明確: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擔心……她只是不知道……母親的善解人意,母親對兒子的疼愛、理解、體諒、寬容。對比以及后面的內容則表現母親在苦難面前的沉重、無助和默默支撐的忍耐。
2、母親是怎樣面對這樣的“難題”的?用原文回答。
明確:“這苦難只好我來承擔”。
3、從母親對待“難題”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明確:一位疼愛兒子,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親,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
4、這樣的一位母親給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課文原文回答。
明確:“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5、再回頭看看前面的那個“遺留”的問題,誰能給出他的答案?
明確: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給了作者生存的啟示:要堅強的承受苦難,要堅忍的活下去。這正是回答作者“怎么活?”的疑問的答案。
6、文章是如何來寫母親的形象的?為什么這樣寫?文中幾次出現“現在我才想到”、“許多年以后我才漸漸聽出”之類的話,表現的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并不是直接表現,而是通過自己心靈的對話,自問自思從我理解母親對我的愛展開。反復寫表明對母親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徹心肺的悔恨與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文章更加動人。也更自然。
7、讀“有一回……”一段,體會其中的意味。
明確:以我的“設想”,描摹母親在痛苦、擔憂、驚恐、不安,默默承擔著苦難。我的設想與我的自責,表現了對母愛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讀懂了母愛,而讀者,也讀懂了作者。
8、作者與作家朋友談到學寫作的最初動機時,認為朋友的想法過于簡單天真了,聯系作者發表第一篇小說后的想法,體會作者的情感。
明確:通過對比突出母愛的偉大,突出了母親苦難的命運,也加深了作者痛楚、自咎、思念的情感。第五段,這些蒼涼的文字來自心靈深處,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這樣凝重蒼涼的文字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汩汩滾動的熱流。
9、作者讀懂了母愛,理解了母親的痛苦,也理解了母親的命運,體會到了強烈的愛與痛交織的情感,母親的命運給了作者什么啟發?
明確:母親的愛、母親的意志、母親的命運、母親的苦難,讓我明白了生存的意義,生存的價值,也讓我在逆境中更堅強。
10、母親伴隨了作者對生命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
明確: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11、在這些“想到”的內容中,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的最后一句:“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有過母親的腳印”。我們怎么來理解這些“腳印”“車轍”“我”“地壇”以及“母親”的關系?
明確:處處的腳印,也就是處處的關愛與牽掛。暗示出我的成長處處都離不開母親的啟發,就如同是地壇給予作者的生命的啟示一樣,在作者的心里,母親已經和地壇融為了一體,和作者的堅忍果毅的生命融為了一體。
12、第二部分寫母親是為什么?
明確:非常概括地說,寫母親,實際是寫“我”(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寫史鐵生對母親對待生命、對待命運的態度的“理解”。開始,史鐵生是不理解母親的,逐漸地,隨著思考的深入,隨著精神追尋的深入。精神閱歷的廣泛,隨著年齡的增加,史鐵生終于理解了母親,讀懂了母親。母親完全是在苦難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來,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來就是為了承受苦難,在苦難中默默地忍受著命運的重壓。也就是說,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二、課堂小結:
第二部分寫母親。他愛地壇,更愛自己的母親,尤其體會到母親的痛苦與無盡的關愛以后。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為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忽然截癱的兒子,盡管她情愿截癱的自己,可事實是無法改變的。于是她只默默地承受,用無私的母愛包容著餓兒子的一切,她只好一天天地熬,慢慢地等,等待兒子走出陰影。但是她終于沒等到。兒子成功之日,多么渴望和母親一起分享。兒子第一次這樣為母親想,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于是,他又搖著輪椅來到這古園,他反復地想,為什么母親不再等兩年?他埋怨上帝的不公;他反復想著同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就像他當初反復思考生命與死亡一樣。這時候,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才在他心中“滲透得深徹”,而母親那艱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在他的印象中“愈加鮮明而深刻”,從而使他對母愛有了更深的體會,對生活、對未來有了更深的思考。
三、課下拓展: (可任選一個或兩個拓展,作為課下作業)
(一) 閱讀史鐵生《秋天的懷念》、《合歡樹》,進一步解讀母親。
(二) 在讀完這篇文章后,同學們對“苦難”及“人生”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我們到底是為什么而活?怎樣的活?
(三) 回家時觀察父母的言行舉止,用心靈解讀父母的愛。模仿史鐵生的語言與風格,注重展示內心世界,注重抒情和議論,把父愛或母愛用心靈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