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教學反思
小狗包弟教學反思(一)
1.備課要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此課失誤的根本原因是學生沒有完全備透(我本以為學生在早讀課讀了兩遍,可能內容上沒有什么問題),教法實施不緊湊,特別臨時換教學思路,容易亂。教學預案沒有做足。這也可能是自以為是自己教了十來個年頭,一切皆在胸中的原故。原來人都是摔倒在熟路了。
2.講授有時放得過開,扯得過遠。盡管這樣做學生聽得很有味,也增加了知識,但在公開課、比賽課上,這是不提倡的做法,容易失控。張弛有度,收放恰當。
3.最后要講的是,發給聽課老師的教案中,還有一些錯誤,這是不應該有的。(近一年用萬能五筆打字,老是打錯字)
4.當然,這堂課是不是完全沒有亮點?也并非這樣,一分為二地看,一方面還是基本上保持了我多年來一貫上課風格(在輕松幽默中,又不忘記知識點的落實)。另一方面,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立本文本分析的基礎上體悟作者的情感方面,至少在立足文本方面還是做到了的。記得我高中的時候,第一個英語老師幽默風趣,每天上課都有故事聽,什么他家的事,他老婆的事,他七大姑八大姨的事,還有其它他知道的事,有事沒事總喜歡在課堂上扯一扯,我們那時候聽得很有味,現在依稀記得。但是每次一到考試,成績總是慘不忍睹;我的第二個英語老師卻是一個十分古板的人,言語平淡,什么語法知識一次一次地講,聽得十分乏味,教室后排更是臥倒一大片。多年后,我自己做了老師,我一直在追求一種境界,既要讓學生聽得有味,至少不睡覺;又要讓學生實實在在學到一點知識,畢竟我們還是應試教育。分數依然是學生的命根。多年實踐下來發現:不緊要處,可以博征旁引一下,適當地拓展話題;緊要處(跟高考有關的),一定要盯死學生,該記就記。所以,細心的老師可能發現,我的每一個學生都有一本筆記本,大部分學生都有一本《現代漢語辭典》和《古漢語常用字典》。
小狗包弟教學反思(二)
課文通過一條小狗的遭遇,反思了一個時代,反思了人性弱點,可謂以小見大。狗的故事好理解,但學生對“文革”背景知之甚少,人性反思更是難點。基于這一點,我在教學設計時注重了兩個方面,自覺還算有點收獲。
一、尊重閱讀規律,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
首先提出了兩個問題,1、讀過課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讀懂了什么)2、對文章還有哪些疑惑?這兩個問題不僅可以統攝課堂,也符合學生的閱讀規律,更能將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能讀懂的內容讓學生交流,略講;有疑惑的內容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重點講,引導學生討論。學生自己質疑有利于激發其思考探求的欲望,探求所得容易成為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再如,通過藝術家和狗的故事來講“文革”背景,給學生的不是概念上的“文革”,而是“文革”具體形象的體驗和感受。
二、通過語言品味,彰顯語文課特征。
讓學生讀懂文章寫了什么內容,固然重要,讓學生學習作者是怎樣用語言把這些內容表達出來的,可能更重要,這兩者結合起來才是語文。教學中把品味語言作為理解探討文章的主要手段。如學習第一段時,重點品味了“揪、批、斗、打、說”等詞語,通過這些動詞的賞讀,使學生從字里行間中體會到“文革”是一個沒有法制、沒有人性的時代。再如品味“逆來順受”一詞,讓學生感受巴金解剖自己人性的弱點時的懺悔之情。品味“滿園的創傷”這一短語,讓學生體會“文革”的罪惡和巴金的良知。品味一“又”字,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的層次。等等……
一節課時間講這篇課文確實很緊,只能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進行,因此課堂上給學生讀書的機會就少了些,這應該是一個遺憾。
小狗包弟資料:
《小狗包弟》是巴金的著作《隨想錄》中的一部名篇。描寫了作者的一條可愛小狗在文革時期的悲慘待遇,從側面也展現那個瘋狂時代的現實。小狗的悲慘待遇在作者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創痛,表達了作者深重的悲憫、愧疚和懺悔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