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范文一:
在新課程背景下,經常提及的“預設”與“非預設”是一組相對概念,切忌重其一點,不及其余。絕對的“非預設”是虛無,絕對的“預設”是單邊活動;“預設”的最高境界是“一切皆似無意間”,“非預設”的最高境界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雖然時下對于“非預設”的呼聲很高,但我認為規定了具體教學內容的課堂,其教學環節還是應該仔細揣摩、精心設計的。
回顧課堂運作及生成情況,感覺本課的教學存在以下缺憾與不足:
1、過于關注文本語言的品味揣摩,對于文本內容嚴密的邏輯性挖掘不夠。
2、課堂上書面積累較少。
3、對于文本的閱讀探究與合作交流體現一般。
范文二:
這篇課文上得比較仔細,學生應該比較容易接受,但最大的問題在于提的問題太多,太散,尤其是第二課時。
在第一課時中,我把第1.2兩個問題(1.作者為什么要在開頭點明馬克思逝世的具體時間?2.“停止思想”“安靜地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如何理解?)合在了一起:請同學們齊讀第一自然段,告訴老師你從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有學生找到馬克思死了,我問“這一段中沒有提到一個‘死’字,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他死了”,學生答“停止思想”“安靜地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我追問“為什么不用‘死’字?”,學生就能回答出來了;有學生找到時間,我趁機問“為什么這個時間要這樣具體準確”,學生基本能回答出2點,一是因為馬克思是偉人,二是因為恩格斯和馬克思關系近,再稍加修飾,答案就出來了;有學生找到地點,“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我問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回答他死得很安樂。我首先糾正學生一個觀念,“安樂椅”就是椅子的一種名稱,它并不能真的讓人安樂,所以馬克思在椅子上死去說明馬克思死前仍然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