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作品中的形象
美術教案-美術作品中的形象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了解"美術形象"的基本含義和一般特征;
2、 使學生了解和明確美術形象的本質特性和基本特征;
3、 初步知道美術形象類型的區別以及形象的多樣性。
重難點:理論的概括和對其本質內涵的分析。
教學工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欣賞美術作品《格爾尼卡》,學生回答體會?這是世界藝術大師畢加索的作品《格爾尼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抗議1937年4月26日德國法西斯野蠻轟炸西班牙的一個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而創作的巨作。他在這一作品當中,運用了立體主義的變形、任意組合和超現實主義的夸張、象征等造型手法,極力表現人民的苦難和法西斯的暴行。據說,當時有位法西斯軍官看到這幅作品,問畢加索:"這是你的杰作?"畢加索當即回答說:"no,這是你們造出來的杰作"。從這里可以看出,欣賞美術作品不能只看其像不像,美術作品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人們精神創造的產物。 畫家以鮮明的個性來表現生活本質和典型,這種典型不禁表現在人物畫里,也表現在其他題材中。山水畫、花鳥畫、風景和靜物等作品中也有。例如中國畫《溪山行旅圖》所表現的就是高度概括的秦隴以至中國北方山峰峻挺渾厚、雄偉壯觀的共性而創造出的成功的山水畫中的典型形象。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美術作品的藝術形象。
二、 講授新課:
各種藝術作品都是通過藝術形象表現一定的構思內容來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感受、審美理想,并且通過藝術形象來感染和影響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與審美能力的,馬克思說"藝術地掌握世界",的確如此。不過,美術作品的藝術形象和文學形象、音樂形象等又有不同的特點,它是一種鮮明、具體、生動的視覺藝術形象,美術形象在空間上有著確定的(平面的、立體的、組合的)靜態存在形式,是完全直觀、明晰的,可以直接為欣賞者的視覺感受和審美心理所把握的藝術形象。
1、從美術創作方法的角度來了解美術形象有再現和表現:
(1)有的美術家強調反映客觀現實的真 實性,其創造的美術形象偏重于寫實,可 以叫作再現性的形象;美術形象的創造,還要求通過個別的具體感性形式來體現出生活的本質和普遍真理,達到個性和共性相統一。例如委拉斯凱茲的《教皇英諾森十世像》不僅容貌和神態酷似教皇本人,而且表現出教會最高統治者威嚴、高傲的外表和冷酷、貪婪的內心,因而達到了個性與共性的高度統一。庫爾貝的《篩谷的婦女》
(2)而有一些美術家則更強調主觀世界的真實性,所創造的美術形象偏重內心感情、情緒的發泄和主觀意 念的表現而不拘泥視覺特征的如實描繪, 可以叫作表現性的形象。蒙克的《吶喊》。
小結:許多美術形象都是再現與表現相結合、相統一的形象。再現具有平易近人、真實寫照、形神兼備等特點。一般為觀眾所喜聞樂見,其作品具有獨特的審美魅力。 "表現"一般指藝術家運用藝術手段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審美理想,理性的、情感的因素比較顯著,在創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表現對象或拋棄具體的物象,追求超感覺的內容和觀念,采取象征、寓意、夸張、變形以至抽象等藝術語言;藝術中的表現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點,對于現代藝術的發展有很 大影響。然而,主觀和客觀是對立和統一的關系,所以,在美術創作中,再現與表現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例如同是反映與戰爭題材有關的作品,具有再現特色的《流民圖》,也表現出作者主觀上對日軍侵華戰爭的控訴與批判態度。而屬于表現性作品的《格爾尼卡》,固然表現了畫家對德國法西斯戰爭罪行的強烈忿慨,然而他的創作構思仍然是由德軍對這座文化名城所進行的毀滅性轟炸這一客觀事件所引起的。因此,許多美術形象都是再現與表現相結合、相統一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