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師說課比賽優秀說課稿
《想北平》說課稿單位:長興一中 作者:周 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想北平》一文選自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供學生拓展閱讀。高中語文第三冊的主要教學任務是詩歌,教材中安排了一個散文單元,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學生鑒賞能力的訓練,激發思維,挖掘文本的深層次意韻。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散文,文中主要表現的思鄉之情是學生都能理解的。在高二階段讀散文,更要審視隱藏在文本表面之下的作者的思維活動,體會樸實語言和平凡景物中傳遞的信息,以人文精神關注文本,學會與作者交流、溝通,抓住作者的情感脈搏,進而窺見作者的生活理想和處世原則.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選取有地方特色的景物傳遞情感。 能力目標:了解作者在景物描繪(抓住特征)中透露的情感傾向,挖掘內在信息,能深入鑒賞散文。 情感目標:體會中國傳統文人的鄉土情節;老舍先生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作者選取的景物所傳遞的情感。 難點:了解中國傳統文人的生活理想和處世原則。二、教法學法 教法:以情感誘發為主,通過篩選文中具體的信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配合多媒體教學,直觀有效。 學法:高二學生已有一定的閱讀基礎,立足文本,從具體信息(景物特點)到抽象情感,從已知(寫景抒情)涉及未知(作者的生活理想),以高二陶潛詩歌作誘導,引導學生多思考,多感受。三、教學過程 1、多媒體導入,展示現代北京與老北京的異同。激發學生興趣。為下文找準景物特點熱身。 2、立足文本,篩選有效信息(景物特點、與其它城市對比),體會作者的生活理想。 3、從整體出發,以人文精神關注文章內蘊,體會“意在言外”的特點,以陶潛詩歌作參照,體會老舍所傳達的中國傳統文人的處世態度——淡泊、寧靜。四、教學設想 1、 教學時數 一課時 2、 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教學,在疏理文本階段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 在情感體會階段,以誘發學生情感體會為主,學會文本與作者交流。五、板書設計長著紅酸棗的老城墻
水中的蝌蚪、葦葉上的嫩蜻蜓 景物與生命契合 表現 自然的城市布置 自然---->生活態度:淡泊、寧靜的深情 厚重的文化積淀 溫和 平凡的花草 貼近土地的果蔬 六、理論支持 1、激發學習者的動機、興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強教育者與學習者的感情交流,是促進認知發展的支柱和動力。 2、教育者精心組織各類行為活動與認知活動,并使之合理結合,學習者充分發揮活動的自主性,是促成行為結構與心理結構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