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師說課比賽優秀說課稿
《想北平》說課稿華盛虹溪中學 呂小恩說教材 1、《想北平》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中的一篇散文。“大綱”規定:散文的教學重點是總體把握思想內容,體會作者情感,分析藝術手法,品味藝術語言。《想北平》一文,描繪了一幅由山水、草木、街景、院落組成的“都市風俗畫”,抒發了一個羈旅異鄉的平民知識分子那份閑雅而熱烈的“鄉情”。 2、根據“大綱”要求與本文特點,我制定教學目標如下:知識目標: (1)理解本文思想內容; (2)學習本文“以情馭景”的散文筆法; (3)學習本文“對比”的手法;能力目標: (1)“美讀”散文,品味本文“平民化的京味語言”; (2)提高“誦讀-領悟-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那份濃濃的“鄉情”。 3、根據散文的教學特色和學生的學習狀況,我將下列內容作為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1) 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那份濃濃的“鄉情”; (2)提高“誦讀-領悟-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教學難點; (1)學習本文“以情馭景”的散文筆法: (2)味本文“平民化的京味語言”;說教學 1、評價一堂課的優劣的標準是多樣的,我想有一點的不能被忽略的,那就是學生是否在老師的指引下真正動了起來,而成為學習的“主體”。所以,我在課堂教學中設計教法如下: 重點的突出方法: (1)根據本文“情感先行”,易于把握的特點,我打算讓學生通過“美讀”與“畫直抒胸臆的句子”的學法,完成重點(1)的教學; (2)在文章寫景部分(4――7節),每一節都寫北平的一個特點(即安適、勻調、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大自然),且有中心詞或中心句,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好材料。我設計通過“教師示范”的教法,學生“遷移模仿”的學法,來提高學生“誦讀-領悟-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這個過程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能力訓練為主線”的“三主”原則。 難點的突破方法: (1)本文“以情馭景”的寫法是個教學難點,我計劃通過與《故都的秋》比較學習來突破。為什么要給學生比較點呢?這是防止學生學習的盲目性和無目的性,也是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我給出比較點――“從抒情與寫景文字的分配上比較”。學生很容易總結出結論――《故都的秋》“重寫景,融情于景”,本文“重抒情,以情馭景”。從而,體會本文“用動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細微處見絢麗動人的光彩”的特點。這個難點還要通過課外習作來鞏固。 (2)本文的語言品味與語言特色分析也是教學難點,我計劃讓學生通過“品讀-質疑-討論-解疑”的信息反饋模式自主突破。教師點撥兩點:A、《胡同文化》的“京味語言,例“蝦米皮熬白菜——嘿!”B、“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2、教具準備: flash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 3、教時安排: 一課時 4、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反饋教學法”的創始劉顯國老師說:“開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第一步,是第一次信息反饋。”我的導入用的是“情境教學法”。根據本文所表達的“鄉情”主題與“平民化的京味語言”,我用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來導入新課,也為體會作者情感與品味語言打下鋪墊。 (二)簡介作者 師生同步,突出――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須溝》、《茶館》,1950年因《龍須溝》的創作獲得“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三)美讀全文 “讀好散文是學好散文的開始!”讀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我打算運用“教師范讀-學生個讀-齊讀”相結合的“三類誦讀法”完成散文的誦讀,要求入情入境,聲情并茂! (四)理解與鑒賞文章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以“組織者”的身份出現,發揮“穿針引線,架橋鋪路”的作用,以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重點(1)的學習中,聲情并茂的誦讀之后,我會問“本文的抒情是含蓄呢,還是直露?”學生很容易認定是后者。然后,讓學生畫出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總結出思想感情,體會那份濃濃的“鄉情”。通過散文的“情語與景語”的自然過渡到重點(2)的學習——在分析北平”特征之中進行“誦讀-領悟-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的訓練。我在此會以第四節為例,分析其“安適”的特征,讓學生去用“遷移法”完成5-7節的分析。 在難點(1)的突破中,運用“比較學習法”,老師給出比較點,學生就能很容易總結出“以情馭景”的寫法的特點。這一點,在下一難點——“品味平民化的京味語言”——的學習中會得到鞏固。在比較中,也會有許多學生會提及兩篇文章都用到的“對比”手法,教師也應該加以強調。突破難點(2)時,我放給學生去自己品味,我只在他們有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給以點撥。 (五)回顧課堂,布置課外作業: 作業:用“以情馭景”的寫法,寫一段有關“家鄉”的文字。字數不限。教學效果估計 學生大多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的去學。老師可能講的不過癮,但學生學的一定很實在。用當堂“美讀”與課后習作的方法來鞏固“以情馭景”的寫法,一定會使學生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