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說課稿
華盛虹溪中學 高玉婷一、說教材 《想北平》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里的一篇文章,跟散文配套使用。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利用課本里散文的學習方法自學課外其他讀物。作為一名要具有現代理念的語文老師,傳授給學生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能力方法。二、說教學目標 高二學生到此階段應該對散文有了一定的鑒賞能力,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根據此篇文章的教材結構和內容分析,制定如下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2.能力訓練目標: A.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對情感、美感的把握 B.培養學生自學散文的方法:在不同的畫面中,在散的形中體味神韻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題目是“想北平”,同學們自然而然回想到怎樣想的?北平是怎樣的?為什么值得想?這就是同學們應該把握的重點。四、說教法 顯示了環環相扣的教學特點。啟發式教學,老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五、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用一段小散文為學生營造一個思鄉的意境,可以讓同學們回憶有哪些文人曾抒寫過思鄉之情,更主要的是為了引出課題《想北平》,讓學生明確作者思念的是故土北平。 (二)作者及作品介紹 老舍先生我國著名文學大師,為我國現代文學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因此,了解其作品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學常識,知識量,讓學生在課外閱讀這些作品以提高同學們的文學素養。 (三)朗讀并正音 選擇一段輕柔優美的音樂配套,以增強學生對情感的把握。學生在聽老師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正了音,達到把握基礎知識的目的。 (四)設置“解題”這樣一個環境的目的有兩點: 1、“北平”二字可以讓學生明確作者的寫作對象決不是現在的北京,因為北平只能是在解放前或更久的時間 才取此名,并結合課文注釋“寫于1926年”引出寫作背景。 2、“想北平”讓學生明確作者描繪的是一幅故都風俗畫,為下文的“捕捉畫面”環節作鋪墊。此,了解其作品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學常識,知識量,讓學生在課外閱讀這些作品以提高同學們的文學素養。 (五)捕捉畫面 散文一般都通過寫景寫事寫畫面來抒發感情。這篇散文也不例外,通過描寫一幅北平風俗畫來抒發了作者熱烈的思鄉情懷。 提問:描繪了哪樣一些畫面? 1、首先提示:正文前提示中有這樣一句話:“于平淡細微處見絢麗動人的色彩”讓學生明確作者描繪的景物不是什么名勝古跡而是最尋常的最平淡的事物: A、摸著老城墻。 B、坐看小蝌蚪和嫩蜻蜓。 C、品味溫和的香片茶。 D、不擠不偏,處處有空的街景。 E、種滿花、菜、水果的院落 F、對北平知之不多,等于牛的一毛。 G、與北平血肉相連。 2、學生在找畫面的過程中很容易會找到前五幅畫面,對于后面的兩幅畫面老師應做適當的補充說明。并提問:為什么老師把后面兩種情景也歸于平淡細微見絢麗的畫面?這個問題在此學生設置一個懸念,放在“情感把握”這一環節之后再回答。 (六)情感把握 這一環節的設置照應了第五個環節,有景有畫面必有情感的生發。 1、提問:絢麗動人的色彩在此文中指什么? 明確:動情帶淚的思念、眷念。 2、文中有許多直抒胸臆的語句,找出這些語句。 3、找出語句之后,學生自然而然會想到前面留下的問題: A、為什么“知之不多”卻能體現“絢麗動人”? B、為什么“生在北平”也能“動情帶淚”? 明確:作者熱烈的情懷是因為心靈與之契合,故都賜予他一切。綜上所述,作者熱烈的情懷都體現在平淡細微的事物,他心中最美的事物,不是名勝古跡,而是尋常的山水、草木、街景、院落。 至此,教學目標里的能力訓練目標得到完成。 4、用文中的話概括這一特點,即文眼:每一小的事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 形:每一小的事 神:思念 引出散文特點:形散神聚。 5、在此基礎上引出此文的寫作特點:平淡中見絢麗 閑雅中見熱烈 至此, 教學難點在此得到突破。